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25课)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25课)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30 08:0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小石潭记》导 学 案
【学习任务】
积累“冽、可、澈、清、隶、以”等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了解作者柳宗元及作品常识。
3、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4、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知识储备】
1、关于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永州当时是一个荒僻未完全开化的地区。但永州山脉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雄奇美丽。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作为贬官,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无所事事,于是有时间出游。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的风景。
3.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4.寓情于景
即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避免直白的感情渲泻,显得委婉、含蓄、深邃。
【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
篁( )竹 清冽( ) 坻( ) 屿( ) 嵁( ) 翠蔓( )
参差( ) 俶( )尔 翕( )忽 差( )互 悄怆( ) 幽邃( )
2、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
全 石 以 为 底 皆 若 空游 无 所 依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头
3、请结合注释疏通全文文意,并翻译下列句子。
A、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作者采用移步换景顺序来写小石潭。请理清本文写作思路,并概括出每个部分描绘的内容: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 、 、 、 )—
(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5、请用一个词形容小石潭给你的总体感受 (温馨提示:最好不单用“美”这个词!)
6、你的疑问:
【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2、你最喜欢作者描绘的哪一处景致?它的什么特点让你觉得特别美?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并与小组同学分享。
3、请在文章中找出透露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并结合课文及写作背景简要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天,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巩固强化】
[一]基础积累
1、柳宗元,字 , 代人,与 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代表作有 、《捕蛇者说》、《三戒》等。本文题目记是一种 ,可 也可 ,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悄怆幽邃( ) 犬牙差互( )
3、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可: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 (蛇: )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 ) (寒: )
4、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B、 为坻,为屿…… 全石以为底
C、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D、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
5、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二]阅读理解
(一)文中第二段,写鱼的活动有何作用?“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了什么?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中鱼可百许头 可: (3)以其境过清 清:
⑵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附答案:
一、自主学习部分
1、篁(huáng)竹 清冽(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翠蔓(màn) 参差(cēn cī) 俶(chù)尔 翕(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g) 幽邃(suì)
2、全 石/ 以 为 底 皆 若 空游 /无 所 依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头
3、忽然间(鱼儿)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与友人互相取乐。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4、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
5、略6、略
二、合作学习部分
1、小石潭的特点是“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文中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不仅写出了石底的特点,而且写出了石底翻卷出水面的种种形态。文中写“水尤清冽”是通过写潭中的鱼来实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都是水清所致,通过写鱼来写水,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得生动传神。
2、示例: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四个“为”字形象写出石的千奇百怪。
水:从声音写起,“闻水声,如鸣珮环”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声音清脆嘹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游鱼的生动活泼,又从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惟妙惟肖写出鱼的情态——“乐”,也从侧面写出了水之清。
“潭四周的树木”: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形有色,动静结合,生动传神,语言精练。
“小溪”:“斗折蛇形”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蜿蜒,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曲折有致”形状。
3、乐——忧(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心乐之”是因为作者听见悦耳水声、发现小潭而乐,描写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是因自己此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这既是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政治受挫遭谪贬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深入分析说来,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潭中幽深冷寂的气氛其实是作者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
4、示例: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由我带领您参观一个不知名的小石潭。 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虽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 大家跟着我一起往西走。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听见什么?有些像珮与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去,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潭就是大家刚才听到的清脆声的发源地。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现在可以走近些,但小心脚下不要滑倒。这小潭的潭底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就像海上的岛屿,水中的平地一样。 这个小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因为水太清澈,所以看上去好像在空中游动,也没有什么依靠。早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些鱼懒得一动也不动,但有时却突然间的游走,马上又游回来,好像在跟大家开玩笑似的。 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望去,就会看到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来源,这小溪曲曲弯弯,有时能看见有时却不能看见,因为多年水流的冲击它的两岸早已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 这个小潭不仅谭美,周围的景色也很美。它的四面被竹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和树木层层环绕,如果一个人来到这里,就会感觉到它独有的清静,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呆久了,就会感觉到它独有的魅力——让人抛去心中一切的杂念,感觉就像在仙境中一样,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没有让人头疼的事业,倍感轻松,心也静了下来,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为大家介绍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名人笔下的景色?对了这就是“唐宋八大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之一——柳宗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笔下的小石潭。 好了时间不早了,我们要告别这美丽的景色,到下一个景区去了。
三、巩固强化
[基础积累]1、子厚 韩愈 《永州八记》 文体 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 2、yǐ chù qiǎo cī 3、向西;对……感到快乐;表估计数目,大约;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像狗的牙齿那样;使…….凄凉;使……寒冷;4、D 5、小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阅读理解]
(一)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了作者在美景之前愉悦的心情,眼前美景暂时让作者进入了物我两忘,乐以忘忧的境界。
(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⑴大约、大概 ⑵凄清、冷清 ⑶向南 ⑷说出 3、⑴那石岸的形状想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⑵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 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22.《答谢中书书》导 学 案
【学习任务】
1、积累“共、颓、沉鳞、竞”等文言实词、虚词,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能正确流畅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3、学习寓情于景、动静相衬的写景方法。
【知识储备】
1、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文中人物:
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 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自主学习】
(一) 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二)再读:自读3—5遍,读熟。并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解释加点词
古来共谈____ 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与______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第1句- 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第 句 -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 句- 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一)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三)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1、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3、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 4、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5、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四)请你帮忙分析一下,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
【巩固强化】
(一)背诵课文,并用原文填空。
(1)文中总领全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达出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川美景由衷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赞美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 ” “ ”两个时段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这两句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三)品读课文,赏析佳句。
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赏析:
(四)对比阅读,完成1-4小题。
甲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略)
乙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甲文:
乙文: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五)学以致用,片断练习。
“谁不说俺家乡美”,我们的家乡简阳虽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但也有很多怡人的景致,试着在你的脑海里搜寻一处家乡小景,写一个片段,记得运用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的写法哦。
附:答案
自主学习部分
(一)弘hóng 、颓(tuí)、鳞lín、跃yuè、与yù
(二)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1、共:共同 ;四时:四季;俱:都;歇:散尽;颓:落下,落山;沉鳞:潜游水中的鱼儿;竞:争着;与:这里指欣赏
2、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可听见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分3层。第一层( 第1句): 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 第 2 句 -第5 句):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 6句- 第7 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五)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合作学习部分
(一)“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取景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方法、语言的凝练生动等。(二)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三)此文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细细品味美句。以下答案仅作提示,不可机械对应。
1、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2、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3、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得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特别传神。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还可赏析“歇”、 “竞”等词。4、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分析略。5、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四)此题不深究,初步让学生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巩固强化
(一)(1)山川之美,古来共赏。(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夕”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结合等。
(三)略(四)1.(1)或:有时(1分) (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 (4)俱:全,都(1分)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五)(略)
2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任务】
1、掌握生字“藻荇”“竹柏”“寝”的读音,理解记忆“念”“相与”“步”“盖”“但”“耳”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
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知识储备】
1、关于文体知识
2、关于苏轼
3、关于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1.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 ,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欣然( )未寝( )藻荇( )竹柏( )朗读课文,
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寻张怀民( )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5、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疏通文章大意,并翻译下列句子。3、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学习】
1、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
(1)古今异义
但 步
(2)一词多义
行(斗折蛇行 欣然起行)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2、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文章,那么这篇游记作者主要记录下了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2)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能说说这句写景的妙处吗?
(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
(4)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可谓是普通至极,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作者真是闲人吗?“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巩固强化】
1、解释加粗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⑤欣然起行( ) ⑥如吾两人者耳( )
⑦月色入户( ) ⑧盖竹柏影也( )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中考链接】
【甲】
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
(2)相与步于中庭( )
(3)余告之故( )( )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过岐亭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 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4分)
附答案:
一、自主学习部分
1、《苏轼文集》、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派。2、xīn qǐn zǎo xìng bǎi3、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盖竹柏影也何(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高兴的样子 想 于是、就 找 一同、共同 表示推测 泛指水草 只是 罢了。 5、 (1)我脱了衣服想睡觉时,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行走。(2)想到没有与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 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二、合作学习部分
1、(1)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2)行(爬行 动身、行走) (3)步(名词作动词:散步、行走)2、(1)记叙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承天寺的庭院欣赏的是月下美景,同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乐观心态。(2)空明澄澈。这句话比喻传神,作者将月色当做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的影子当做是水中的藻荇,虽未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可谓神来之笔。同时皎洁的月光与朦胧的月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淡雅画面,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3)因为二人是好友,关系甚笃,且都是被贬黄洲可谓“志同道合”的朋友,从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4)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景观,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这是只有闲人才会有的“闲情”正因为他们同是被贬之人才会结伴夜游,也因为他们都怀有“闲情”才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色。不是,含有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巩固强化部分
1、想、只是、睡觉、泛指水草、高兴的样子、罢了、门、表示推测
2、(1)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一夜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分)
中考链接部分 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之:他 故:缘故,原因
B 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24.《 满井游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欣赏文章的写作技法,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
二、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2.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知识卡片:“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自主学习】
(一) 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 )地寒 花朝( )节 飞砂走砾( ) 廿( )二日
百步辄( )返 偕( )数友 脱笼之鹄( ) 倩( )女
靧( )面 浅鬣(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 )者
汗出浃( )背 呷( )浪之鳞 曝( )沙之鸟
(二) 再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解释加点词
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1).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2).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4).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合作探究】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体会作者未出游的心情。
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 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 ”、“ ”、“ ”。作者心情很 ,同时暗示作者 的心情,从“ 。”等句中可看出。
4、品读第二段,赏析满井美景,学习写景方法。
A、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这篇游记写满井的初春景象,描写了哪些景物?
B、归纳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C、结合以往所学课文,补充写景方法。
(1)
(2)
(3)
D、品评佳句。举两处阐述(方法: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a.
b.
E.读第二段最后一句,体会作者感情。
5、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拓展延伸】
本单元的几篇散文都属游记,试从思想内容方面比较本文与其他散文的不同。
【巩固强化】
1、归纳作者的写景方法
(1)写景方法一:
如:“ ”,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 ”,一个“ ”,一个“ ”,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突出了初春的特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写出了初春柳枝初展的神韵;“ ”,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 ”,“ ”准确而生动。
(2)写景方法二:
先写全景:“ ”,然后再分别描写“ ”、“ ”、“ ”、“ ”、“ ”、“ ”、“ ”等种种景物,采用空间顺序,由面到点,由远及近。
(3)写景方法三:
a白描: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 ”,写柳条“ ”。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b拟人:作者写山,用 作喻,写鱼鸟,说它们 ,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增加了景物的动感和灵气,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c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 ”;写水波“ ”,以新开明镜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4) 写景方法四:
作者在写景中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由“ ”、“
”等句可看出。
2、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叙事为线索: → → → 。以写景为重点:依次描写了 、 、 、 、 、 、 、 、 、 等景物。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 → → → 。
25.《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背诵诗词。
2、鉴赏分析,理解意境。
3、细研体悟,领会主旨。
【知识储备】
1.作者介绍
2.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读思考题: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检查自学
①同桌互读以下字词,有疑难小组内解决。
罥 塘坳 布衾 大庇 鸡黍 场圃
鸡豚 羌管 寐 蕲水
②五名同学分别朗读五首诗词,师生共同评价。
③学生回答问题,师生共同评价。
【合作探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2、精读思考:理解下列诗句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以上问题。
4、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拓展延伸】
五首诗词各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作者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强化】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崇高的济世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杜甫勇于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
2、《过故人庄》中,写临窗对饮,畅谈农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哲理。现在,常用来说明_______________,至今被人传诵。
4、《游山西村》的下阕抒爱国思乡之情,把这两点统一起来,用典表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5、《浣溪沙》中,能体现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