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12课)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12课)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30 08:2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纪念白求恩》导学案
【学习任务】
1.掌握“狭隘、热忱、拈轻怕重”等词语的意义和写法。
2.分析课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对比论证方法。
3.品味典型词语和特殊句式,背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有益于人民的人。”
4.结合现实感悟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知识储备】
1.议论文的知识:
论点: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是指作者对要讨论的问题或评价的事物提出的看法和主张)。论点分为中心论点,是一篇文章的中心(灵魂),起统帅全文的作用;分论点,就是指一篇议论文中统帅每一个部分的观点句子;小论点,就是作者在行文中统帅或总结某一个材料等内容时提出的观点。中心论点在文中出现的情况:没有原句出现,用自己的话归纳;原句出现的四中情况,在文章的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道理或事例等),论据分为理论论据(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事例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注意数据也属于事实)、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理论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三要素在文中的作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论点是解决“要证明什么”,论点是解决“用什么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论点和论据之间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分类:立论文(提出观点,并证明观点是正确的),驳论文(引述错误观点,并对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2.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3.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医生。1936年德意(当时的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白求恩亲赴前线支持反法西斯斗争;1938年初来到中国,为八路军伤病员服务。后来在急救伤员中感染病毒,1939年11月12日逝世,终年49岁(课文说五十多岁,从课下注释看虚岁50岁)。
【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殉职 嶙峋 咨询 徇私舞弊 B.热忱 枕头 沈阳 耽于幻想
C.纯粹 碎石 憔悴 鞠躬尽瘁 D.粘贴 砧板 沾光 拈轻怕重
2.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狭ài( ) 鄙bó( ) 晋察jì( ) zhí( ) 民地
3.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好了还追求更好。( )
(2)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
(3)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在文章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
(4)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
【合作学习】
(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说出寻找的理由。
(2)归纳出课文一、二、三段各自的分论点,说出理由。
(3)课文“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一段话用了什么语言表达方式?写了与白求恩相关的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体会在议论文中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表述内容的特点。
(4)这篇课文第2段和3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完成课后作业“二”后,体会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巩固延伸】
一、阅读:
①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②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③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④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⑤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⑦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根据课文默写出虚线上的内容。
2.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
3.文章最后一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一句好些?为什么?
原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作文
请以“我们需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为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求:文字要以白求恩为事例材料,并要联系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
附答案:
【自主学习】
1.加点字读音:A.xùn xún xún xùn B. chén zhěn shěn dān
C. cuì suì cuì cuì D. zhān zhēn zhān niān
2.隘 薄 冀 殖
3.精益求精 麻木不仁 见异思迁 漠不关心
【合作学习】
(1)中心论点句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理由:思考领悟每一段文字内容和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体会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能说出合理的理由。参考:文章把白求恩精神归纳为共产主义精神,然后分三个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的价值意义和必要性。第一段,文章分析揭示了白求恩身上的国际主义精神,并联系国际环境和共产党的任务,论述了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我们要学习的原因,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心论点。第二段,从白求恩的无私奉献精神角度指出了白求恩精神的感人,指出了我们一些人身上对这种精神的缺乏,论述了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性,从又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心论点;第三段,从医疗技术的追求角度,指出了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的可贵,指出了一些人对医疗技术的不求上进,又从一个角度论述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证明了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总结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用排比句发出号召。由此可见,文章四个段落,每一段落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2)一段: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段: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三段: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该题要我们进一步体会每一段的材料内容和每一段的论点的关系。理由可参考“一”,言之有理即可。
(3)记叙(叙述):国籍、政治身份、年龄、来中国的目的、来中国的原因、来中国的路程、来中国的时间、工作的地点、去世的原因。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白求恩的行为是国际主义行为,白求恩的行为表现出的就是国际主义精神。既从事实论据的角度证明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又为文章下文分析揭示白求恩身上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做了铺垫,提供了事实依据。
体会议论文中语言的叙述特点,可以找一篇讲述白求恩故事的记叙文和该文的叙述内容比较分析,只要能说出合理的感悟结果即可。参考:议论文中叙述的内容要求精练简明,只叙述与观点有关的内容,无关内容则不写出来;而记叙文中的叙述,主要是刻画人物形象特点,不仅要求六要素的出现,而且要求有动作、外貌、语言、动作,甚至环境等方面的描写细节,这些是议论文不需要的。
(4)对比论证;表格内容参考教师用书第124页;其好处是: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也使我们队伍中一些人身上存在的不足表现得更加突出,从而让我们队伍中的所有人都明白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须要性和重要性,可见对比论证能使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巩固延伸】
1.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
2.“只”在强调自己与白求恩同志见面的次数少,突出作者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遗憾之情。“许多”表现出了白求恩对毛泽东工作繁忙的理解,表现了他对反侵略事业的积极主动,明知毛泽东没有时间回复他的信,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写信,一面写出了白球恩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敬仰,一方面与后句的“只”“一封”相呼应,写出了毛泽东的极大遗憾之情。
3.排比;使语言流畅,富有节奏感,读起来铿将有力,气势磅礴,让作者对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赞美之情更加热情洋溢,使表述的内容更有感染力,更有号召性和鼓舞性。同时,排比句收束全文,避免了语言的枯瘠乏力。
4.答案:原句好,原句用双重否定,排除了一切例外,语气极为肯,语意更强烈,更强调说明白求恩在前线巡回医疗范围之广,工作影响之深,赢得了所有人的敬爱,这正好与段首的两个“极端”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无限崇敬、无限怀念之情。同时,使白求恩精神给人的印象更鲜明、更深刻。如改为肯定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佩服,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感情就不如原文强烈,失去了原文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感染效果与震撼力量。
《谈语言 》导学案
【学习任务】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的口语化规范化。
2.理解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3.能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王力(1900—1986),著名语言学家,诗人。字了一,广西博白人。曾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共计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本文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这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2、背景资料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自主学习】
1给划线的字注音
弄巧成拙( ) 圩堤( ) 以讹传讹( )
娓娓动听( ) 斟酌( )( ) 一劳永逸( )
2词语解释
弄巧成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得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费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不假思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讹传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约定俗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劳永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可分几部分?试拟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学习】
1作者在文中举了很多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请把它们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左右两组各出了什么毛病,结合文章里的话来回答。
(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2)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平”这一说法。(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力先生针对书面语的使用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课文是一个谈话记录,所以论点不是直接提出,而是渗透在具体的谈话中。阅读课文,你能从谈话中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吗?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口语与书面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与上文的“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有没有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说明文章语言要准确规范时,为什么单单只举报刊上使用语言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帮帮我
当前一些广告语滥用谐音,不利于语言规范化,请恢复我的本来面目:
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 ( )乐无穷
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 一( )惊人
心有所薯(小零食——薯片广告) 心有所( )
地酒天尝(白酒广告) 地( )天( )
语言运用:
紧接下句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下句的话题一致,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学习任务】
1.掌握“恩惠、赔礼、契约、卸却”等词语的正确写法。
2.掌握“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等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辨析课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课文的论述层次和论述角度。
4.感悟课文整句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设问、反问在课文中的作用。
5.结合现实理解课文的苦乐观点。
【知识储备】
1.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主办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宣传他的政治改革主张,宣传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学说。
2.整句和散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主要表现为排比句、对偶句、近似于对偶或者排比的两个句子等。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后面两个句子,不是排比,也不是对偶,但他近似于这这两种句式,就是整句中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地头树荫下坐着一群歇晌的人,忽然从大路上老远走过来一个人,大伙挺纳闷:是谁呢?顶着这么毒的日头走路?”这组句子就没有整句的三种形式,它是散句。
3.对举和对比:对举和对比都是指内容安排方面的方法,而不是指句子的形式特点。对举,是指列举出的两个并列的事物,相互映衬;对比,是指列举出的相反性质的两个事物,突出的是事物的不同。
【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
A.受了人家的恩慧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陪礼,这就连这个人地面也几乎不感见他。
B.凡嘱我自己打主意要作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已立了一种锲约。
C.即然这苦是从付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御却,且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D.越是圣贤毫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拦在身上,肩头的担子重没有放下的时节。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
(2)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
(3)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指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 )
(4)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
(1)人生什么是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2)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 )
(3)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也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
(4)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合作学习】
1.课文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出中心论点。课文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课文论点的?用拟分论点的方式,归纳出每一方面的内容。
3.课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例句,结合具体内容领悟论证方法的作用。
4.观察下列句子的特点,体会它们的作用。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2)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4)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
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巩固强化】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2011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题 )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 选自《饮冰室全集》)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2分)
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2分)
⑴“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⑵“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2分)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5.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2分)
(二)阅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完成下列各题。(9分)
①我们活在世上,免不了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朋,大至对国家、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世间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还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树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有这种爱,所以尽责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一个不爱自己人生的人怎会爱他人、爱事业 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会坚定地负起人生的责任 这样的人常常把尽责任看成是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也就无法弄清他对这个世界负什么责任。现实中,某些人虽然正承担着一些责任,但却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他们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他们一发现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觉得自己应该紧紧跟上去;他们十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活着。由于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一个人如果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持一种负责的态度。一个社会如果由这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那么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在证明过程中引用过的道理论据是:
答: 。(2分)
2.第③段除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2分)
答:
3.结合上下句看,第④段中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2分)
答:
4.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3分)
附答案:
【自主学习】
1.A.恩惠 赔礼 这个人的面 不敢
B.凡属 要做 (第二个) 自己 契约
C.既然 负责任 卸却 岂不是
D.豪杰 揽在 从没有
2.如释重负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
3.(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举例论证 (3)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4)道理论证(提示:该题的句子还可进行标点符号的复习)
【合作学习】
1.论述的问题是人生最苦和最累的是什么;中心论点是“负责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课文标题是论题,因为它只提出了课文讨论的对象,没有标明对讨论问题的看法。
2.三个方面:第一方面(1、2自然段)的观点是“背负(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方面(3自然段)的观点是“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方面(4、5自然段)的观点是“人应该勇于背负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如果学生只归纳出两个方面,只要理由充分,也应该肯定,就是一二自然段论述“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三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如果能分析出每一个自然段的论述角度更好,这更有利于读懂课文,领悟议论文写作的结构安排技巧。)
3.比如:
(1)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倒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对比论证,把成人之后的情况和三两岁时对比,有力地告诉我们,人长大就会有责任压力,这个压力是没法逃避的。)
(2)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道理论证,引述孔子名言,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通过尽责任获得快乐是我们能做到的观点。)
言之有理则可。
4.(1)设问和排比。设问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排比和设问结合,不仅使语言流畅,而且事例内容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强化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更有力地调动读者的思考,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2)排比。该句从对人、对事、对人生等方面论述一个人随时随地都有着责任,这些责任也来自家庭、社会、国家和个人。文章用排比,形成了语言的有力气势,有力地说明了责任无处不在,我们没法躲没法逃只有尽责任的道理。
(3) 反问。一方面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一方面通过反问加强了句子的语气,有力地说明了责任没法逃和躲的道理。告诉我们,人应该敢于承担责任。
(4)三组句子都是介于排比和对偶之间的整句,把两个并列的内容对举,增强了语言的流畅性和气势,强化了每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同时,这种句式,使语言洗练,概括性强,增强了语言的容量,使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第一个句子,强调了责任没有尽的痛苦;第二句从责任快乐的长久性角度,论述了尽责任和快乐的关系;第三句,从责任大小与快乐大小的角度,鼓励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尽责任。
【巩固延伸】
(一)
1.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 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2. (1)“卸却”责任指_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2)“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3. 责任未了是人生最苦的事,责任完了是人生最乐的事。(或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4.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必须结合文章的主旨与内容作答)
5. 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湖北天门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
(二)
1.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歌德的话(每空1分,共2分)
2.对比论证(1分)突出强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一切之源。
3.不可以。(1分)因为这二句话分别同“习惯、时尚、舆论”的顺序相照应。(2分)(或答:可以。只要将上句中的“习惯、时尚、舆论”三个词也调换一下,使之与调换后的句子对应即可。)
4.(3分)示例:树立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树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爱他人,爱事业,追求适合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能联系实际,抓住“爱心”、“责任”、“追求”等关键词语,有理而不悖于原文观点即可得分。)
12.《懒惰的智慧》导学案
【学习任务】
1.学会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2.学习作者的创新思想,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3.学会准确提炼文章观点。
4.理解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 重点:学会运用心智去懒惰;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学习难点: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在文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懒惰( ) 疲惫( ) 恶劣( )
诞生( ) 活塞( )训诫( )
2.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 )
(2)遵守规矩。( )
(3)非常疲乏,疲劳得难以忍爱(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l)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一付倦容。( )
(2)这时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淘空以后做成的。( )
(3)这个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座着干活的人想出来的。( )
(4)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缘,他们讨厌需要吃苦受累的事情。( )
【合作学习】
1题目中的“懒惰”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懒惰(不爱劳动,不爱工作),而被作者赋予了以新的含义:即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为了提高 、节省 的一种表现。并将这种表现转化为 、 ,其发明创造就是 的结晶。
2. 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 请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总结。
①a.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b.懒惰的饭店服务员 ;c.远祖发明了 ;d.波特发明 ;e.弗兰克 B 吉尔布莱思发现 ;f.懒汉发发现 ,g.懒汉建立 的规则。)
②a.b.c.d.e证实了 ,f.g证实了精神的懒惰也同样 。
③中心论点:
3.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例子:
论证。例子: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的例子和她向来少拿多跑几趟路的例子,两个例子一反一正,形成了对比论证。饭店中勤快和懒惰服务员的不同表现,也形成了 论证。)
4.作者所举的事例有何特色(代表性) 有何作用
第一自然段列举的是 ,第二自然段列举的是 ,第三自然段列举的 ;
作用是:这些社会普遍现象的范围由 到 ,说服力不断递增。第四、五自然段列举了个别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地证明了论点,更富有说服力。
【巩固延伸】
1.既然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那么呆干死干是绝对行不通的,更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现在我们处于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只有实干加巧干,不断创新、不断发明,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身之本,国家才能富强昌盛。文中有一观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你能结合你经常所见的事例来证实这个观点吗
① ②
③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