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学案
【学习任务】
1.正确书写并理解 “烂漫、万紫千红、灼伤、萎谢”等词语意义和用法。
2.了解本文所介绍的花红的原因。
3.理清本文的说明结构及说明顺序,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4.辨析文中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品析文中准确、严密的语言。
【知识储备】
1.作者介绍: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早在30年代他就已是我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60年代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播以生物学为主的科学知识,实现了文学与科学的联姻。1981年3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全国科普作品一等奖。
2.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3.科学小品,又称知识小品,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它不仅要求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而且还注重文艺性、趣味性,多为平时说明和生动说明相结合,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使文章生动活泼。
4.关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创作的主题曲,1963年影片公映后在群众中普遍流传。
【自主学习】
温馨提示:工具书、课下注释、知识储备都是不开口的老师,随时要记得向它们请教哦!
1.调动已知说明文知识或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按说明对象和目的,说明文分为 说明文和 说明文。
(2)在横线上写出常见的说明方法。
(3)在横线上写出常见的说明顺序。
2.一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书下注释,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充沛 ( ) 萎谢( ) 三棱镜( ) 灼伤( )
裸子植物( ) 花萼( ) 分泌 ( ) 并蒂( )
花蕊 ( ) 蜜腺( ) 花卉 ( ) 虞美人( )
褪色 ( ) 柑橘( )
(2)工整抄写课文后“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3)理解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烂漫: 充沛:
萎谢: 显著:
花卉: 杰作:
(4)《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作者 是一位 作家。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它属于 说明文。文中引用的诗句“蜂争粉蕊蝶分香”是唐朝温庭筠《 》中的句子。
(5)我的积累:把文中你认为其他重要的字词写在横线上。
3.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课文标题中的“红”是什么意思?
(2)本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分析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在括号写出起止段落,并概括每一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
第三部分 ( ---- ):
文章结构:
4.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5.积累有关“花”的诗句。
【合作学习】
1.①作者在课文中从六个方面回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其中的真正奥妙谁能细致解释呢?(大家细读课文,画出文章结构图分析,展示时每组选择一个方面用语言、板书或实验等形式为大家解说花红原因) ②这几方面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分析指出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
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作者用来做标题,而且贯穿全篇,引出每一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4.本文语言准确、严密,试举例分析。
【成果展示】小组讨论结束后,选派代表展示成果。
【巩固强化】 (共30分)
一、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烂漫 原故 活力充沛(pèi) B.褪色 灼伤(chóu) 万紫千红
C.蜜腺(xiàn) 悠长 生气蓬勃 D.花辨 花卉(huì) 繁殖后代
二、阅读《细菌也有益》语段,完成1—7题。(20分)
①人们都喜欢用美妙的词句、动人的诗篇去赞美那些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却很少有人赞美过细菌。一提起细菌,人们总会感到一种不祥之意。因为它能传染疾病,给人们带来痛苦。可是,谁又能想到细菌也有有益的一面呢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细菌打交道。细菌非常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可是有些细菌对人类却起了重大作用。譬如,在工业上,可以利用细菌勘探石油;在日常生活中,像我们食用的泡菜和我们饮用的红茶菌,都是用细菌制成的;还有农作物生长也离不开细菌。大家知道农作物要想长好,土壤必须肥沃,而土壤的肥沃就是靠有些细菌来发挥作用的。
③关于土壤中细菌的作用,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观察:在1克重的土壤中有1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其中大部分是细菌。土壤细菌能把土壤中不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的养料分成植物所需的物质。另外,土壤细菌还能制造各种抗生素和微生物,帮助植物抵抗病菌,促进植物生长。但是,也有些细菌对植物有害,他们能吞食养料,把养料分解成异物,使土壤板结。
④因此,我们要消灭有害细菌,确保有益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充分发挥它对人类的作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菌被人们开发和利用。
1.本文主要说明了( )(2分)
A.我们时时刻刻都跟细菌打交道。
B.有些细菌对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是有益的。
C.我们要消灭有害细菌。
D.人类开发利用细菌的原理。
2.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本文在具体说明中心内容时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3分)
4.“可是有些细菌对人类却起了重大作用”一句中,“有些”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答:
5.土壤细菌对植物生长有哪些有益的作用?(4分)
答:
6.我们对待细菌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4分)
答:
7.文章第①段写人们喜欢用“美妙”的词句、诗篇赞美“湖光山色”“花香鸟语”,“却很少有人赞美细菌”,请你说说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
附答案:
【自主学习】
1.(1)事物 事理 (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等 (3)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1) pèi wěi léng zhuó luǒ è mì dì ruǐ xiàn huì yú tuì jú (2)略 (3)烂漫:颜色鲜艳而美丽。 充沛:充足而旺盛。 萎谢:花草干枯凋谢。 显著:非常明显。 花卉:花草。卉:指各种草(多指供观赏的)的总称。杰作:超过一般水平的优秀作品。(4)贾祖璋 生物科普 事理 《惜春词》3.(1)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等类似词语
(2)物质基础、物理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3)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并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第三部分(第11段)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做概括。
文章结构:设疑——解疑(分说)——小结(总说)
4.答案见《教师用书》 5.略。
【合作学习】
1.①本文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 ②纵观全文,在说明的过程中,按“花红”的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由花的自身条件(内)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来排列,即由主到次,由内到外。故不能颠倒。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2.题目:浓缩文章内容,增加诗情画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第1段:总提下文。其余段首:提示说明角度及内容,使说明层次清楚,步步深入。在修辞上构成间隔反复。总体而言它的作用是使中心突出,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文章语言的美感,增加文章的艺术色彩。3.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此外还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如列举国内人工栽培牡丹新品种和国外人工培育大丽花、虞美人的例子,精当有趣,又生动透彻地说明了花儿这样红“归功于人工选择”的道理。其余举例及分析略。4.如第四段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引起花色的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其余举例及分析略
【巩固强化】
一、C (2分) 二、阅读理解;1.B 2.A3.列数字、举例子 逻辑顺序(因果) 4.不能,因为删掉“有些”后就变成了所有的细菌都对人类起着重要作用,这显然不准确。5.能把土壤中不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的养料分成植物所需的物质。另外,土壤细菌还能制造各种抗生素和微生物,帮助植物抵抗病菌,促进植物生长。6.消灭有害细菌,确保有益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充分发挥它对人类的作用7.欲扬先抑、对比、反衬(三者中任答对一个都可以);为下文说明有些细菌是有益的作辅垫。
18.《雨林的毁灭 ——世界性灾难》导学案
巴里·齐默尔曼
【学习任务】
1.掌握部分词语的音、形、义;学习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了解雨林对于维护世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
【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巴里 齐默尔曼,英国当代科普作家,剑桥大学教授,世界级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其代表作《火星,我的第二家园》收入《剑桥文丛》。《剑桥文丛》的作者大多都是本世纪世界级的科学家,大多曾在剑桥任教,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2.热带雨林常识
(1)热带雨林的主要分布地点
南美亚马逊河流域(世界第一大河、世界仅有的“酱油河”、巨嘴鸟、黑色食人鱼)、西非刚果盆地、东南亚(中国的台湾、云南、海南等地),是地球的绿色项链。
(2)热带雨林的特点及若干知识
四季如春,平均气温在27度左右,有“地球之肺”之称,“树上生树”、“叶上开花”、吃昆虫的猪笼草、跳舞草、富有特色的藤蔓、“绞杀现象”的典型爬树龙等有趣动植物。
【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摄取(shè) 循环(xún) 海藻(zǎo)
B.橄榄(lǎn) 地壳(ké) 驯化(xùn)
C.癌症(ái) 栖息(qī) 濒临(bīn)
D.效率(lǜ) 泛滥(làn) 牲畜(chù)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警告 摧毁 癌政 疟疾 B.毒汁 橡绞 橄榄 砍伐
C.海藻 夜汁 恐龙 白垩纪 D.摄取 融解 泛滥 焚烧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雨林的消失,人类意味着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
B.在雨林区,兴建牧场、砍掉树木的做法也很普遍。
C.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远不止毁灭无数的动植物物种。
D.雨林还向人类提供了轮胎用的橡胶,口香糖、油漆和化妆品用的橄榄油和树胶。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 )
(2)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
(3)最近的一次大约发生在距今6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其标志是恐龙灭绝。( )
(4)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
5.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合作学习】
1.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雨林的毁灭会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灾难?)
2.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些方法对说明事理有何帮助 (课后练习二)
3.分析议论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5.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巩固强化】
一、阅读课文10—13自然段,完成1~5题。
1.读第(10)段内容后完成⑴~⑵小题。
⑴用“//”划分层次:① ② ③ ④ ⑤
⑵“首先”、“其次”两个词语表明第(10)段的说明顺序是 。
2.第(12)段划线句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 (划线句: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蛾,以及身体几乎透明和骨头为绿色的草蛙。)
3.第(13)段引文的表达方式是 ,以此作结尾,作用是 :
4、简要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5、人类因伐木销售、伐木建农牧场而毁灭雨林,无异于杀鸡取卵。请你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样做,避免砍伐树木,破坏森林。写出你的看法。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请结合附文,谈谈如何避免长江流域再次发生全流域大洪水。
附答案:
【自主学习】
1.B B项“地壳”中的“壳”应读“qiào”。 2.D (A项“癌政”应为“癌症”; B项“橡绞”应为“橡胶”; C项“夜汁”应为“液汁”。)3.C (A项“人类意味着”应改为“意味着人类”;B项“兴建牧场、砍掉树木的做法”应是“砍掉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因为先砍掉树木,后兴建牧场;D项“橄榄油和树胶”应为“树胶和橄榄油”。)
4.(1)下定义 (2)列数字、作比较 (4)列数字 (5)作比较、列数字
5.第一部分(1),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彻底消失。
第二部分(2~5),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6~10),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将要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部分(11~13),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界中叶,人类可能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灭绝。
【合作学习】
1.雨林毁灭、 动物物种濒临灭绝 、 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破坏大气、 全球气温升高、 灾难性气候变化、冰川溶解、洪水泛滥、更多动植物死亡2.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是本文最多的说明方法,应重点讲解。如文章开篇就综合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直观形象的说明了雨林毁灭的速度之快,令人触目惊心。
3.文中多次采用说明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阐释事理。几乎在文章的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束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文章的第一段和最 后一段,分别引用了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话作议论,更具有警示作用。这样的议论,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4.分析本文的结构,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先列举大量数据和事实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接着承接上文,说明地球上物种多样性、生命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的毁灭性灾难。而无论是物种灭绝还是大气被破坏,它们所带来的危害都是全球性的,是要由全人类共同承担的。所以,作者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这样由因到果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5.认知说明文中重要副词的作用。如“舌头长20多厘米”的“多”,“大量灭绝”的“大量”。
【巩固延伸】
1.⑴ ①//② ③//④ ⑤ ⑵ 从主到次(或“逻辑顺序”)
2.举例子 说明物种灭绝的可怕后果3.议论 作用:更具警示、警告作用,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是否会“以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并不能断言,所以用了表示猜测的“很可能”,用语严密、准确。 5.示例:研制能取代木材的新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延伸】略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导学案
【学习任务】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海洋的知识及经济价值。
2、通过自学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的要点;学习识别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关注海洋的现状和未来,增强“海洋意识”,增强环保意识。
【知识储备】
背景知识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8%,从这点上看,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是人类的“大粮仓”、“大矿场”、“大药房”、“大能源库”、“大建材基地”……保护和合理开发海洋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在地球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的不断进步,会使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更加充分、全面,未来的海洋会是人类的“建材基地”,甚至是人类的栖息地。而海洋作为地球天气的天然调节器,更是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还很不够,更令人痛心的是人类的过度开发、残酷捕捞、肆意污染,使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此我们应该深切意识到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护好我们人类的希望——海洋。
【自主学习】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书下注释,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妥善( ) 鹧鸪( ) 石莼( )
浒苔( ) 捕捞( ) 开辟( )
鳞虾( ) 水域( ) 养殖 ( )
(2)工整抄写课文后“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3)理解文中的两个成语的含义:
危言耸听:
不言而喻:
2、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A、本文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B、分析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在括号写出起止段落,并概括每一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
第三部分 ( ---- ):
文章结构:
【合作学习】
1、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结合课后练习一)
2、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3、说明文的语言科学严密准确,本文很好地体现这一点,请举例加以说明。(结合课后练习三)
【拓展延伸】
1、 为什么要保护海洋?
2、我们应如何保护海洋,增强海洋意识?
3、海洋开发潜力巨大,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这方面,我国的情况如何呢?请阅读附文《海洋中国正在浮出水面》。
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导学案
【学习任务】
能记住本文的生字、新词。
能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3、理解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和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重难点)
【自主学习】
1、利用课前时间,充分阅读课文。
2、标示好自然段序号;留意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光纤( ) 芯片( ) 挠头( )
pin( )用 胆qie( ) mi补( )
4、根据语境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与日俱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部就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出不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根结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完成练习册上的预习积累部分。
6、你觉得文章哪个地方你还不能理解?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理解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
2、细读课文3—9段,找出概括说明两百多年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课文10—13段,并互相讨论交流:“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课文14—17段,讨论概括: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在文中画出相应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a、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课时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增长到150岁”中“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强化】
(一)必做题(相信自己,一定成功!)
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胆怯(què) 与日具增 B.聘用(pìn) 弥补(mí)
C.趋势(qǖ) 挠头(náo) D.履次(lǚ) 竞争(jìng)
(二)阅读,回答问题(选做题:挑战自己,我有信心!)
(1)为什么在这两百多年间能够产生这么多的新事物呢?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1.选段以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提出了说明的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阐释清楚说明重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