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8课)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8课)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30 08:2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回忆我的母亲 》导学案
朱德
【学习任务】
1、理解、学习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等优秀品质。
2.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课文中质朴而富有深情的语言。
3.学习本文围绕表现母亲高尚品格这一中心有顺序有重点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4.结合上下文把握“劳碌—劳累”、“和蔼—和睦”、“管理—管束”几组近义词的异同。
【知识储备】
作者介绍: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
【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词障碍,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溺爱( ) 辍学( ) 私塾( ) 劳碌 ( )
和蔼( ) 妯娌( )
2、工整抄写教材后边“字词积累”涉及的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为富不仁:
节衣缩食:
任劳任怨:
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合作学习】
1、朱德的母亲具有许多优秀品质,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和概括。
2、母亲一生所做事情很多,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一条线索将这些事情串联起来的呢?
3、课文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细读下面的句子,用心体会这一特点。(见课后练习二)
4、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三,联系上下文,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巩固延伸】
(一)自选题:
1、收集关于母亲的名言、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2、亲自实践:感受母爱,回报母爱。
A: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
B:亲手为母亲做一个礼物。
C:为母亲做一次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
D:为母亲洗一次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
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a、管教 b、管理 c、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括号中。
依次是:
2、“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3.这段文字记叙的重点是(  )
a、母亲勤俭持家的习惯及任劳任怨的态度。
b、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及宽厚仁慈的态度。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三)片段写作、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是本文的开篇,采用倒叙式的开头方式。假如要你以“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叙事散文,请模仿这种方式写一个开头段。
附答案:
【自主学习】
1、见书下注释 2、略 3、见书下注释
4、结构: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去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叙述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表达尽忠于党和人民的决心。
【合作学习】
1、学生结合课文能归纳出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等优秀品质即可。
2、母亲勤劳的一生。
3、(1)、通过对比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还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2)、在平铺直叙中表现出了母亲用实际行动对儿子献身革命事业的支持。
(3)、用事例体现出母亲一生爱劳动,勤劳的品质。
(4)、体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5)、体现出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之情。
4、劳碌:事情多而辛苦 。 劳累:由于过度的劳动而感到疲乏。
和睦:相处融洽有爱。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管理:照管,使生产、事务等顺利进行。 管束:严加约束,使之不越轨。
【巩固延伸】
学生任选一题按要求做即可
二、1、和蔼 和睦 管束 2、排比 3、A 4、C
三、片段训练一定要是倒叙方式。
6.《小巷深处》导学案
林莉
【学习任务】
1.通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中养母与养女之间的情感。
2.学习本文通过养女“我”对养母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来安排结构的方法。
3.通过课文第六段、第二十五段的品析,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知识储备】
1、作家作品知识:
《小巷深处》选自《 黄金时代 》1994年第7期。作者 林莉,1972年生于湖北嘉鱼。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所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
2、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 语言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语言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包括人物的 独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和对话。 独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 说话的艺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性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
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
(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自主学习】
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瘦瘪( ) 炫耀( ) 执著( ) 揶揄( )
落寞( ) 哽咽( ) 蹒跚( ) 憧憬( )
2、工整抄写教材后边“字词积累”涉及的词语 。
3、解释下列词语:
炫耀: 落寞:
哽咽: 憧憬:
蹒跚: 费解:
执著: 揶揄:
4、请同学们初读课文,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以“这是一个_________故事”这个句式说话, 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合作学习】
学生细读课文,同桌相互讨论:
1、课文中哪些具体描述表现了养母养女的爱?其中那溢出最让你感动,说出理由。
2、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外貌、神情的语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同桌相互讨论,用( )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4、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巩固延伸】
(一)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为什么以“小巷深处”为题,而不以“母爱”为题?
2、文章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重点段落品析
1.“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里的母亲“眼睛是那么黯淡”,为什么“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她在憧憬什么呢?
2.“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在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后面是“我”看到的景象吗?这些形象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这里的“回来”有什么深层含义?对往事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附答案:
【自主学习】
1、答案见书下注释。 2、略。 3、答案见书下注释。
4、只要学生能够概括并且在文中找到相应实例即可。
【合作学习】
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我;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积蓄换住所;为了我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把我调养的像个千金小姐;当我开始厌倦这个家,并躲避她时,她抑制住自己的感情,为我遮掩;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
2、第六段:“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这段外貌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辛勤劳作,无私奉献的敬佩和赞美。” 第二十五段:“在风中,她无助地…….”:这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自己无知、爱虚荣的深深自责。
3、勾画略。原因:幼时纯真,长大后虚荣心作崇,后来。老婆婆的一番话教育了“我”打动了我,从而使我悔悟,情感回归。
4、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朗读,以读悟情。
【巩固延伸】
1、“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精神的家园。以“小巷深处”为题富于形象感,比较含蓄,以“母爱”为题,过于直白。4、
2、散文是讲究形象的,形象是情感的依托。这篇文章中,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那竹棒后蹒跚着的长长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形、充满憧憬的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二、1、为母亲是个瞎子,所以她的眼睛黯淡无神。但是她对女儿的爱却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所以“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她在憧憬着女儿能理解母亲的一片苦心,能回归到昔日的母女情感状态中。
2、这不是“我”所看到的景象,这是“我”对往事的回忆,母亲深沉的爱激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这些景象是昔日母女深情的缩影,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
3、这里的“回来”语带双关,一方面指自己走近母亲,更是指精神的回归、爱的回归。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重新激起了对母亲的热爱。这里对往事的回忆表明女儿并未忘本,仍深深怀念过去的生活,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母亲。
7.《我的老师 》导学案(有部分答案)
海伦·凯勒
【学习任务】
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4、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领会莎利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懂得珍惜和回报所有人对自己的爱,以及学习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知识储备】
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后来,她的父母亲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利文老师到她家里协助,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她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书写。十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年读大学,1904年她大学毕业,并和莎利文老师合作她的自传《我的一生》,此书一出,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的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此后,她又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她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出版了《我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
【自主学习】
1、本文选自《 》的作者是( ) ,( )国 ( )家,
( )家。文中的“老师”指的是( ) 。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纳闷( ) 启蒙( ) 预兆( ) 无垠( )
琢磨( ) 毛坯( ) 绚丽( )
3、“起初,我只是个有可能学习的毛坯,是我的老师帮我开了眼界,使我这块毛坯有可能发展进步”。运用( )的修辞,把起初的“我”比作( ),从而表现了老师对我的巨大作用,同时,充满了作者对老师的( )、( )之情。
4、文中的“我”和正常人有什么不同?她依靠什么感官认识世界
(答案:她既是盲人,又是聋哑人。她认识世界只能用触觉和味觉。)
5、她的教师和我们在学校见到的老师有什么不同
(答案:她的老师是只教她一个人的家庭教师。)
【合作学习】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的安妮·莎利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你是从文中哪些段找到答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莎利文老师是怎样教她学会了词的具体含义并形成概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莎利文老师又是如何让她认识、了解大自然的??是什么事情使她有了正确理解事物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伦·凯勒又是怎样懂得抽象词语含义的呢 比如对“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延伸】
一、这篇课文和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从内容上分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请你一一指出。(答案:①都是对老师的怀念和赞美?②都是选择典型的事例?③都谈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从海伦·凯勒的特点考虑,在写法上与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有什么不同
(答案:魏巍回忆蔡芸芝老师可以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然而海伦·凯勒看不到老师的外貌,只能凭借她仅有的触觉去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从海伦·凯勒的写法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一生。有时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来体现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烘托老师的形象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8.《两弹元勋邓稼先 》导学案(有部分答案)
顾迈南
【学习任务】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储备】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至死不懈( ) 鞠躬尽瘁( )( )
选聘( ) 无垠( ) 殷红( )
2、工整抄写教材后边“字词积累”涉及的词语。
3、解释下列词语
元勋: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无垠:
【合作学习】
1、课文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答案:
(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3、 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讨论交流。)
(答案: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4、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答案: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
第三部分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呢?
【巩固延伸】
1、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
表达对和平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