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春》导学案
朱自清
【学习任务】
1. 掌握“酝酿 、欣欣然、呼朋引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根据朗读节奏,反复朗读并背诵全文。
3.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迎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的内容。
4. 从课文描写春的画面、语言、结构等方面,谈谈你喜爱的一个段落的理由,体悟作者抓住春天特征描写春天的基本方法。
【知识储备】
1.“春”是季节名称,在文中是作者描写的对象。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散文: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
2. 朱自清(1898 — 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绿》、《匆匆》等。
3. 修辞方法:反复、拟人、比喻、引用、排比。
4. 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 )( ) 宛转( )( ) 黄晕( )( ) 巢( )
抖擞( )( ) 应和( )( ) 蓑衣( ) 落地( )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水涨起来了( ) A.zhǎng B.zhāng C.zhàng
⑵捉几回迷藏( ) A.cáng B.zàng C.cháng
⑶散在草丛里( ) A.sǎn B.sàn C.sǎ
⑷……混着青草味儿( ) A.hún B.hūn C.hùn
3. 工整抄写课文后“字词积累”中涉及的词语。
4.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欢欢喜喜的样子。 ( )
⑵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
⑶舒展、活动。 ( )
⑷明朗润泽。 ( )
⑸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5.分析本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 ):
春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6.本文是一篇 散文,作者是 ,现代 家、语文教育家,字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他所写的《 》,感叹光阴的不再和岁月流逝。
7.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合作学习】
1. 运用“思考与练习一”指点的方法朗读下面的句子,处理好朗读重音与停顿,品味如何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春天的不同画面,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从语言、结构等角度谈谈你喜欢的理由,并为画面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3. 文末三段语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巩固延伸】
一、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完成1~9题。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③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④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⑤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 第1、2段描述春天景象,先总写 ,后分写 。
2. 从第3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1)描写质地的:
(2)描写色泽的:
(3)描写生长旺盛的:
3. 第3段运用了 、 、 和 四种修辞方法,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象。
4. 文中第①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
5. 文中第②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它们的位置不能调换,因为 。
6. 文中第③句与第 句是对应的,采取的是 的表现手法。
7. 文中第④句中的“闹”字改为“叫”好不好?为什么?
8.“杂样儿”“赶趟儿”“甜味儿”的“儿”字在读音上都是儿化音,对吗?
9. 第4段描写的顺序是( ) 。
A.由高到低 B.由近及远 C.从里到外 D.由静到动
二、课后“思考与练习”五
三、默写课文最后三段。
附答案
【自主学习】
1. yùn niàng wǎn zhuǎn huáng yùn cháo dǒu sǒu yìng hè suō luò
2. 略
3. ⑴A ⑵A ⑶A ⑷C
4. ⑴欣欣然 ⑵呼朋引伴 ⑶舒活 ⑷朗润 ⑸酝酿
5. 第一部分( 1 )盼春:写人们盼望春天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主旋律。 第二部分(2 —7)绘春:先总写春天的山、水、太阳,然后细致入微的描绘春草勃发、春花争艳、春风和煦、春雨润泽春早人勤五幅春天动人的景象。 第三部分(8—10)赞春: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春天“新、美、力”的特性,抒发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有力的总结了全文,表现积极向上的主题。
6. 借景抒情 朱自清 散文 佩弦 匆匆
7. 略
【合作学习】
1. 见《教师用书》。
2. 见《教师用书》。
3. 文末三段运用比喻、拟人句构成段落排比,其顺序不可调换。因为它们是按照“娃娃”“小姑娘”“青年”这一顺序来写春天成长过程的,另外,这个顺序也有力量由弱到到强、由小到大的意味。
【巩固延伸】
一、
1.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春山、春水、春日
2. (1)嫩嫩的、软绵绵的 (2)绿绿的 (3)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3. 拟人、反复、排比 对偶
4. 拟人 写出了桃、杏、梨这三种果树春天开花时争相怒放的热闹情景,把美好的春天写活了
5. 比喻、排比 它们与前面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6. ② 虚实结合
7. 不好。“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热闹沸腾的景象。它比“叫”感彩更浓。
8. 对。
9. A
二、见《教师用书》。
三、略
10.《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老舍
【学习任务】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知识储备】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自主学习】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 ) 暖和( ) 发ji( ) 看( )护妇
镶( )嵌 露( )出 狭窄( ) 水藻( )
zhu( )蓄 着( )落( ) 伦( )敦( )
2、解释下列词语
空灵:__________ 响晴:___________
秀气:__________ 贮蓄:___________
3、请在文中画出你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在书上注明)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强化】
一、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文中三个方框里的词,应选哪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
A.挂织 照 B.披 缝 映
C.顶镶 射 D.垂 添 照
2.文段开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究竟“妙”在哪里?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小雪可以给小山穿上“花衣”。
B.小雪可以给蓝天“镶银边”。
C.小雪可以把小山装点得更秀美。
D.小雪可以反射出小山的各种色彩。
3.文段第②④⑤句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比喻比喻 比喻 B.拟人 拟人 拟人
C.比喻拟人 拟人 D.拟人 拟人 比喻
4.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给这段话选一个标题
( )
A.冬天的群山 B.雪后的济南
C.雪后小山美 D.冬日雪后的济南
二、对比阅读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 的水,乙文写的是 的水。
2、甲文中水的特点是 :—————————————————————————————
乙文中水的特点是:—————————————————————————————
3、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请分别在甲、乙两文中画出。
4、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
5、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思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
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
黄蒙田
【学习任务】
1. 掌握“气势、深沉、名副其实”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说说江南竹乡的鲜明特色及给你留下的印象。
3. 读课文前三段,说说作者描写竹海景象的几个角度及竹海的特点。
4. 收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与同学交流。
【知识储备】
1. 黄蒙田(1919~ ),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2. 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园;竹影婆娑,姿态如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宋人苏东坡曾题画诗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其后文人常用此三物自喻。后又将石换成松,“松逾霜雪而高洁”,松竹梅就成了固定的组合以喻高风亮节。
3. 移步换景: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自主学习】
1. 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晾着( ) 屏风( ) 竹坞( ) 竹箬( )
山麓( ) 山岚( ) 匾箪( ) 密密匝匝( )
2.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气势:
深沉:
(2)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
名副其实: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______为线索,采用___ ___的方法来描述自己深入竹林见到人家所见之景。
⑵作者深入竹海的感受:远望—_____________近视—_________四顾—
⑶作者探访人家的见闻:遥见—_________听到—_________初识—_________品尝—_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
4. 收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
【合作学习】
1. 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几个方面的鲜明特色,竹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细读课文前三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竹海景象的,写出了竹海的哪些特点?
3. 作品结尾写了竹乡人家,呈现的是一片怎样的氛围?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4. 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用意何在?
【巩固延伸】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7题。
我们沿着小溪边的石子路深入到竹海里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密匝匝, ,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1.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盖着路的上空 B.路的上空被盖着 C.把路的上空盖着
2. 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 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竹林 、 的特点。
3. 本段描绘竹景属于 。
A.远眺 B.近观 C.仰视 D.俯瞰
4. 段末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试描述一下。它的上句是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 写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5. 本段中“像机关布景似的”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
6. 作者在对竹海生动形象的描写中,饱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化常识:
1. 竹与 、 并称为“岁寒三友”。
2. 竹与 、 、 并称为“四君子”。
附答案:
【自主学习】
1. liàng ping wù ruò iù lán dān zā
2. (1)气势:竹浪起伏表现出来的力量。深沉:形容竹海的幽深。(2)名副其实:说明竹乡名义与实际相符。 (根据语境理解词义,不要生硬地解释。)
3. ⑴行踪,移步换景 ⑵无边无际 深不可测 密不见底 ⑶炊烟 禽鸣 竹箬 笋干 笑声
4. 略
【合作学习】
1. 竹林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一派丰收景象,形成竹的海洋。竹乡里的房子,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家家户户用的,无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竹乡人用竹是如此的彻底。竹乡人勤劳朴实,热情纯真,生活闲适而安静,表现作者对竹乡生活的向往之情。
2.先写“远望”的整体感受,竹林如海,平地、山麓、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接着写“深入竹海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好像“屏风”。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所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3. 作品结尾写竹乡人家,呈现出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在安排材料时,尚未见竹乡,已遥见炊烟;到达竹乡之后,未见村民,先闻声音。由家禽的鸣叫写到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由村民用盐笋干、碧螺春招待我们,写到拾竹箬的少女的笑声,步步深入,引人入胜。作品精心设计,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4. 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表现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为后文写人家、写“欢笑声”作铺垫,而且也与文题中的“深处”二字切合。
【巩固延伸】
一、
1. C(B项偷换主语为“路的上空”,上句的主语为“竹林”,所以B项不合适。A、C两项看似均合文意,但从语意表达来看,C项比A项更明确,强调的对象更突出,更能体现竹林密的特点。)
2. 比喻 密 多 (根据喻体“竹海”“屏风”的特点总结竹林的特点。)
3.B (由文段中“深入到竹海里去”可推出为“近观”。)
4. 大路、小径到处都是竹林,山路弯弯曲曲,看到前面的竹林挡着去路,以为路到了尽头,可是,另一条山路又让了出来,又是一片竹林,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答案不固定,根据文意,表述顺畅即可。) 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
5.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林密布,山路弯曲的特点
6. 对江南竹乡的喜爱之情。(俗话说,“景为情放,情由景生”,通过作者描绘的美景可体会到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
二、
1. 松、梅
2. 梅、兰、菊
12.《?树林和草原 》导学案(有部分答案)
屠格涅夫
【学习任务】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学习写景的语言特色。
3.学习写景顺序。
【知识储备】
作家作品简介
a. 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
b. 教师补充:《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是一部形式独特的写集。其第一部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现代人》杂志,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名出版,本文选自最后一篇。
【自主学习】
1.《树林和草原》节选自( ),作者( ),( ) 国作家,他一生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创作了被誉为“( )”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诗等,为俄国的文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濡湿( ) 蕴( )蓄 铿锵( ) 贪婪( ) 穹( )隆
蔓草( ) 榛( )树 头晕目眩( ) 荞麦( ) 轧轧( )
【合作探究】
1、猎人是什么时候看到这些美景的?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美景的?
2、按照描写的顺序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又是什么?
3、作者从多角度来描绘草原特有的景色,按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描写视觉的:
②描写嗅觉的:
③描写触觉的:
4.作者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请你把你认为精彩的修辞句子从文中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文中的“你”指的是谁?课文采取第二人称写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作者不必现身说法,却能使读者在一组组电影镜头似的画面中达到与主人公沟通的目的,具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巩固强化
1.找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照下面的句子,再仿写一个。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例: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著。
3.写出一两句你学过的描写草原的诗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