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空 城 计》导学案
【学习任务】
1、掌握“遁、蜂拥、笑容可掬”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并概括诸葛亮实施空城计这一情节发展的脉络。
3、理解文中巧施“空城计”成功以及司马懿失败的的原因。
4、把握小说通过对人物“笑”的刻画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5、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感悟名著的魅力。
【知识储备】
1、《三国演义》作家作品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整部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后统一各国,为了侵占各个领土开始展开杀戒......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军事政治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观看《三国演义》中《空城计》这一节,并了解空城计之前的背景。
背景: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此前的故事背景为: 魏主曹丕新亡,15岁的曹睿继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启用司马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关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官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3、小说的文体知识
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②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③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④小说的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⑤.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司马懿 旌旗 隐匿 笑容可掬
犒赏 纶巾 锦纶 远遁 城铺
2、工整抄写教材后边“字词积累”涉及的词语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笑容可掬:
②骇然:
③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4、小说是通过 、 、 等反映社会生活的,其情节发展包括 、 、 、 。
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空城计》中的“空”用得恰当吗?读了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城中还有2500名军士把守城池,并非一个人也没有的“空城”。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请简要说说理由。
【合作学习】
1、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巧施“空城计”的?
2、如此一座空城,弄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品味诸葛亮的三笑分别表现他怎样的心理?
4、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结合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看得出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巩固延伸】
一、阅读课文,回答后边的题。
1、这篇课文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如:开端——兵临西城
发展 高潮 结局
2、阅读课文第①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3、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 为什么敢使“空城计” 请摘取原文句子回答。(2分)
①为什么不弃城逃走:
②为什么敢使“空城计”:
4、课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分析第⑤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3分)
示例:笑容可掬——此处是故作轻松的笑,自信的笑,我笑那司马懿空有十五万大军,却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不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知变通。司马懿,你敢进来吗?
抚掌而笑
5、结合课后练习四,替司马懿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二、片段写作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我们所熟悉的人:老师、同学、朋友、父母、亲戚、邻居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现在就请你结合平时的观察,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写出自己所熟悉的人个性特征,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三、表演话剧
将课文改成小话剧,在班上演一演。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司马懿 yì 旌旗 jīng 隐匿 nì 笑容可掬 jū
犒赏 kào 纶巾 guān 锦纶 lún 远遁 dùn 城铺 pù
2、略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笑容可掬:双手捧。
②骇然:惊讶的样子。
③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能不。
4、小说是通过 塑造人物 、 安排情节 、 描写环境 等反映社会生活的,其情节发展包括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
5、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西城,诸葛亮临危巧施空城计诱司马中计并退兵,事后孔明为众官释计。
6、思路:把守城池的2500名军士相对于15万大军来说,和“空城”确实没有什么两样,绝对不堪一击。
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空城计”之前的背景及课文第一段来理解。如司马懿大军压境,双方兵力的悬殊、众官尽皆失色可见情况危在旦夕;而大军压境的突然性,又导致司马懿对蜀军虚实的不清等为“空城计”提供了条件。
小组合作:抓住“司马中计”及“孔明释计”这两个情节来分析,孔明这一人物形象也清晰可见了。
读写结合:学生可畅所欲言,也可以把孔明此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并由此体会孔明在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
分析品味:结合司马懿的语言、动作、神态了分析司马懿的性格特点。
巩固延伸:
1、开端:兵临西城;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
2、对比手法。烘托严峻的形势,突出西城之险。
3、①“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
②“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4、是一种脱险之后的欢笑,其心理是: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5、结合司马懿的性格特点,言之成理即可。
14.《美猴王》导学案
吴承恩
【学习任务】
1、继续巩固小说知识。
2、了解作者,积累词语。
3、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了解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知识储备】
1、吴承恩和《西游记》
吴承恩(1501— 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西游记》共一百回,六十万字。以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九九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为主,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明朝中期,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种种不合理的现象,通过故事提出批判。
2、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西游记》中的选段,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得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径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国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名著。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识记。
1、《西游记》是古典长篇( ),作者( ),( )代小说家,字汝忠,别号( ),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2、神话是以( )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代人分不清人和神,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 ),就叫做神话小说。
我还有补充:
(二)字词清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镌( ) 迸( )裂 麋 ( )鹿 瞑( )目
遂( ) 径( )直 窍( ) 石碣( )
2、词语填空
天( )地( ) 滔滔不( ) 力倦神( )
天( )地( ) 日( )月( ) 喜不( )
【合作学习】
1、阅读课文,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方面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2、找出文中对美猴王动作、语言的描写的语句,说说美猴王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
3、文章末尾石猴被推举为大王后,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你认为石猴的“美”体现在哪里?
4、美猴王的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5、本文在写作艺术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6、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塑美猴王这个艺术形象的意义的?
【巩固延伸】
(一)、根据对联、诗文,写出文学名著。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二)、根据相关事件,填上人物姓名。
1、( )风雪山神庙。《水浒传》
2、( )大闹五庄观。《西游记》
3、( )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
三 、有一部畅销书,那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在书中,作者告诉了我们四大名著其中之一在明朝被列为禁书,那就是( )。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答案:《 西游记》)
?
15.《心 声》导学案
【学习任务】
1、积累文中的生难字词,如“恍惚、窸窸窣窣、蜷”等。
2、能根据“公开课前——回家路上——第二天放学后——公开课上”这样的思路用简短的文字概括故事情节。
3、品味李京京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含义。
【知识储备】
走近作者: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相关资料:
作品发表在1982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关注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看来,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迪。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恍惚( ) 窸窸窣窣( ) 蜷( ) 发窘( )
簪子( ) 捻子( ) 噗( )
2、工整抄写教材后边“字词积累”涉及的词语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神情恍惚。( )
②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 )
③京京有点发窘。( )
④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 )
4、说说下列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
②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
③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
5、以李京京的身份对本文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第二天放学后
公开课上
【合作学习】
1、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
2、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3、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程老师对待公开课的做法?
4、 “心声”包含哪些含义?
5、画出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李京京的心路历程。
【巩固延伸】
一、课后练习三标点符号的作用
二、重点语段练习“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我知道那个地址。”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撇嘴( ) 憋气 ( ) 颤栗( ) 发颤 ( )
2、请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用行楷字书写在下列方框内。
程老师早作安排事与愿违,
3、程老师“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和“用发颤的声音让李京京读完课文”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4、京京的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使他想读课文,这种感情是什么?“憋了很久”有什么作用?
5、你怎么看待程老师安排公开课的做法?
6、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并获得了成功,此时,他很想把自己的心情告诉乡下的爷爷。请你揣摩李京京此时的心理,替李京京写一封信给他的爷爷,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300字以内)
三、课外语段训练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是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深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地重新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在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文中两处反映当时正是战争时期的语句是:
(1) (2) 2. 2、造成老妇人神志不清的原因是什么?
3、“车厢里一片寂静”的原因是:
4.“一个老头狠扫了她们一眼”一句中的“扫”字的含义是:( )
A. 对老妇人的同情 B.对小姑娘的谴责
C.既是对老妇人的同情,又是对小姑娘的谴责
5.联系《心声》一文中“教室里一片寂静”句中寂静与本文中“车厢里一片寂静”比较,体会其区别。
6.写一段话,描写两个小姑娘在一片寂静中的心理。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恍惚(huǎng hū )窸窸窣窣(xī sū )蜷( quán )
发窘(jiǒng )簪子(zān )捻子( niǎn )噗( pū )
2、略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精神不集中 。②本意指坚持成见,不懂变通,这里指李京京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赵小桢读得不对。③感到为难,不知所措 。④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
4、说说下列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语言描写②动作描写③心理描写
5、以李京京的身份对本文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公开课前 李京京非常想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执意不让他读。
回家路上 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第二天放学后 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公开课上 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致打动了程老师和全班同学。
合作学习:
1、1——3题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分析进行总结,理解“心声”的含义,并分析人物形象。
2、第5题引导学生理解心理描写(直接的心理描写和间接的心理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并以学生品析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合理的给予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有难度的适当引导。
巩固延伸
一、略
二、重点语段训练
1、piě biē zhàn chàn
2、李京京勇敢举手出乎意料
3、略
4、埋在心底的亲情、友情。“憋了很久”突出他对乡下亲人好友的思念之深,急于表达。
5、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说明她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上好这节课,她绞尽了脑汁,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是应当也必须肯定的。程老师是现实中的人,为求得到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但这种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风气是应当摒弃的。
6、略
三、课外语段训练
1、(1) 车厢全是妇女和孩子,几乎是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
2)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2、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
3、 大家为战争带来的家破人亡而痛苦,为老人的遭遇而同情,为以后生活的渺茫而担心。
4、 C
5、 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表达出不同的感彩。《心声》中是被打动,感染,本文中是同情和担忧。
6、 略
16.《勇气 》导学案
【学习任务】
1.理清情节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2.学习描写方法,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对和平信仰的追求
【知识储备】
1.作家作品
美国女作家多萝西 卡梅伦 狄斯尼(Dorothy Cameron Disney),(1903-1992年),出生在印第安纳(俄克拉何马州),在纽约的巴纳德学院接受教育。她嫁给了米尔顿MacKaye。是一个拥有广泛读者的美国作家。在成为职业作家前,从事过多种不同职业:速记员、夜总会女招待、电影拷贝作家。
代表作:《死在后座》( 1936年) 《Strawstack》 ( 1939 ) 《金色天鹅谋杀》( 1939 ) 《阳台》( 1940年) 《9月30天上帝》( 1942 ) 《(乔治会佩里) 深红星期五》( 1943年) 《第十七信》( 1945年) 《爆炸》( 1948年) 《绞刑的树》( 1949年)
2.写作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动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勇气》,就是写的在“二战”后期,盟军由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这样一个故事。1939年德、意、日和美、英、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了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1944年6月6日,美、英和加拿大等国盟军5个步兵师、3个空降师在法国塞纳湾诺曼底沿海登陆。为此次登陆盟军集结兵力达287.6万人,6500艘战舰和运输船只,11000架作战飞机及2700架运输机。迄12日已有19个师,32.6万人登陆,将5个登陆场连成一片。由于盟军登陆前准备充分,兵力占有绝对优势,完全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各国官兵与抵抗战士奋勇作战,苏军东线攻势积极配合,而德军对盟军登陆方向判断失误,盟军得以胜利进行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1944年6月6日晨,英、美、法的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一个美国伞兵降落在敌控制区,于是故事发生。
《勇气》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
【自主学习】
?1.给加线的字注音
拘谨 颀长 健谈 蜷身
寥寥 熹微 悉意 门闩
2.弄清重点词语的意义。
①拘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熹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悉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孔武有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单枪匹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寥寥可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复习小说知识
①小说的三要素:?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说情节的结构包括:?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概括内容。
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说说下列语句的作用。
a.含义丰富的外貌神态描写。
①“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她“不是笑容满面”?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写出了“她”当时的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生动准确的动作描写。
“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挤”、“奔”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简短明快的语言描写。
“哦?当然啦。”刻画出了“她”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意味深长的议论。
“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那么?“她”信仰的是什么呢?
4.小说以“勇气”为标题,写了几种勇气?它们的内涵是什么?简要谈谈本课题的含义,
5.从文中圈出能体现这“两种勇气”的语句,并谈谈你更赞赏哪一种勇气?
【拓展延伸】
法国妇女为救美国伞兵,丈夫被敌人枪杀了,文中那位空军将领却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你认为她的幸福在哪里?你有过类似这样的幸福吗?
【巩固强化】
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24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了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了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了,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于是他知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了,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陷落在敌人控制的国土里了。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为应付这种紧急状况而教给他的。
1、 释词。
熹微--
寥寥可数--
2、 文中'那时候'指 :
当时,伞兵都遇到了什么困难?
选段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是( )描写,它的作用是:
5、选段出自课文( ),作者( )国(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