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9 22:2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21课时代鲜明的明清文化问题:
1. 你认为诗歌、文学、小说可以称作文化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以称作文化?
2.明清时期,又有哪些文化?
3.本节课题目是: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你认为特点鲜明指的是什么吗? 一、建筑篇
(一)长城 一、建筑篇
(一)长城
1.认识长城
夕阳下的长城夜景中的长城夜景中的长城春夏秋冬中的长城春夏秋冬中的长城请用词语描述夕阳、夜景、四季中长城景色的特点。 一、建筑篇
(一)长城
1.认识长城
(1)夕阳下的长城
(2)夜景中的长城
(3)春夏秋冬的长城
2.解读长城材料一:汉人晁错所云: “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去矣。聚而不罢,为费甚大; 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问题:
1.阅读材料一,思考:秦始皇为什么修长城?
材料二: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
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
少安。
材料三:历史上,长城南北两大文化集团,长期处在对峙—
—不稳定——停止又对峙的循环往复之中,而长城是两种势
力的藩篱。由于它的阻隔,不仅保护了中原较先进的农业文
化,同时也促进了边疆的繁荣和北方游牧民族向高层次文明
社会的发展。
2.问题: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归纳修筑长城的意义。
一、建筑篇
(一)长城
1.认识长城
(1)夕阳下的长城
(2)夜景中的长城
(3)春夏秋冬的长城
2.解读长城
(1)修建长城的原因
(2)修建长城的意义
3.品读长城 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
长城”这《义勇军进行曲》中雄伟庄严的嘹亮歌声,曾经在反击外来者
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抗战歌声,响彻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大江
南北。
材料二: 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的“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
兮路杳漫”、“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王昌龄的“秦时
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更是把长城与壮丽的河山景色相结合,抒发了雄壮的革命胸怀

材料三:1954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游览了八达岭长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登上八达岭长城,发出了“只有一个伟大的民
族,才能创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的感慨。迄今,八达岭长城已累计
接待中外游人1.5亿,并先后有46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众多的
世界风云人物登临。
3.问题: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长城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篇
(一)长城
1.认识长城
(1)夕阳下的长城
(2)夜景中的长城
(3)春夏秋冬的长城
2.解读长城
(1)修建长城的原因
(2)修建长城的意义
3.品读长城
(1)长城的现实意义一、建筑篇
(一)长城
(二)故宫
1.认识故宫
问题:
1.找出故宫中心由南向北依次有哪些建筑?
2.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点?一、建筑篇
(一)长城
(二)故宫
1.认识故宫
2.解读故宫(1)故宫的礼 太和殿脊兽
材料:檐角走兽数按照建筑等级选取,以奇数三、五、七、九排列,最多为九个。
问题:
(1)数数檐角的走兽有只?
(2)寓意什么?
(3)为什么故宫的檐角用黄色?(2)故宫的龙与狮子问题:上面图片中的龙和狮子象征着什么? 一、建筑篇
(一)长城
(二)故宫
1.认识故宫
2.解读故宫
(1)故宫的礼
(2)故宫的龙和狮子
3.品读故宫
品读故宫品读故宫问题:1.从图片一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从图片二中你看到了谁在游览故宫?
3.通过这两幅图片,你觉得现在的故宫具有什么价值?
二、科学技术篇
(一)读其人阅读课本123页与124页关于李时珍和宋应星的材料,思考:
1.李时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宋应星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两人具有的共同精神是什么?二、科学技术篇
(一)读其人
(二)观其书
材料一:海水本身便含盐质。海边地势高的地方叫潮墩,地势低的叫草荡,这些地方都产盐。虽然同样的盐出于海中,而制盐的方法却有不同。
一种方法是,在不被海潮冲没堤岸高地上种盐。种盐户,各有画定的区域界限,互不侵越。预计次日无雨,则今天将稻、麦秆灰及卢茅灰广泛地洒在地上约一寸厚,压平使之均匀。至次日早晨露气冲腾之时,盐分便像茅草那样在灰层中长出。白天晴朗时,将灰喝盐一起扫起并淋洗、煎练。
另一种方法是,在浅滩地方不用草木灰压。只等潮水一过,至次日天晴,半天便能晒出盐霜,赶快去扫取煎练。
另法是将海潮引至深处,先掘深坑,将竹或木璜架在坑上,上铺席子,席上又铺沙。当海潮淹没坑顶而冲过之后,盐质便经过沙而渗入坑中。撤去沙、席,用灯放在坑内照之。盐卤将灯火冲灭,这时便取卤水煎练。
问题:1.你认为上述材料应该出自于那种类型的著作?
2.材料中提到了几种制盐方法?你认为那种制盐方法最好?谈谈理由。
材料二:《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他在灵长类动物中先描记猕猴、猩猩、狒狒、野人等;再描记人类等。
问题:材料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动物药不分的编排体现了什么思想?你认为这种思想在当时先进吗?
二、科学技术篇
(一)读其人
(二)观其书
(三)感其时材料一:《本草纲目》历经周折刊印面世的当年(1596年),李时珍之子李建元遵照父亲使《本草纲目》为更多人服务的遗愿,献书于朝廷。然而,明神宗收到《本草纲目》和李建元的上疏后,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天工开物》具有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明末清初即在日本广泛流传,后被译为法、德、英多种文字,受到许多国家重视,但在我国却由于封建制度对科学技术的桎俈而长期不传。
问题:材料中《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在当时受到了什么待遇?这种待遇说明了什么?
一、建筑篇
(一)故宫
1. 认识故宫:整体布局以中心建筑为主线,左右两侧建筑对称。
2.解读故宫:①礼;②美;③皇权至上
3.品读故宫:①旅游圣地;②中华文化的名片
(二)长城
1.认识长城:不同角度下,长城的美
2.解读长城:①为何修长城;②修长城的作用
3.品读长城:①中华民族的象征;②文学艺术宝库; ③旅游圣地
二、科技篇
(一)识其人
(二)读其书
(三)感其时课堂小结
1.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B.东起鸭绿江,西到临洮
C.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
D.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2.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B.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医书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D.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课堂练习3.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个领域的一组是( )
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
C.《缀术》和《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4.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梦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