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30 10: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难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评价。1.原因:2.措施:(1)1380年,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2)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1)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2)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3)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探究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废行省,设“三司”(行政)(监察)(军政)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分析明太祖的集权措施(1)积极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②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2)消极作用:
①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强化了君权,易产生腐败。
②易出现太监专权等大权旁落现象。3.影响: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
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丞相开始设置和废除的时间。
提示:开始设置在秦朝;废除在明朝。
(2)概括两则材料论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提示:废除丞相。【问题研讨】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明成祖:设内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务决策
——正式确立明宣宗:授予阁臣票拟权,需皇帝审定“批红”
——有所发展明神宗: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达到全盛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探究二:内阁的出现 什么叫“票拟”和“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 提示: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想一想】康熙皇帝的御笔批红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一级行政机构内侍机构行政、决策侍从、咨询选拔任命直接由皇帝决定有一定制约强化君主专制观点一:内阁制不是宰相制,内阁首辅不是宰相。
观点二:内阁制是变相的宰相制,内阁首辅就是宰相。【思考】你同意哪一方观点,为什么?一个是民主权利的象征
一个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一个总揽国家行政大权
一个只是内侍顾问机构 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明代的内阁制?【想一想】(1)基本构成:
(2)各自职能:1.清初的政治制度探究三:军机处的设立内阁、六部和议政王大臣会议。①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六部负责执行。②清朝初年,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扩大皇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2.康熙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南书房的设立雍正帝3.雍正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2.职能: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辅助皇帝处理政务。3.影响: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1.原因:
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密。
②根本原因:加强皇权。 观察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总结军机处的特点。从中可以得出军机处设立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军机处外景【想一想】军机处内景提示:
(1)特点:简、速、密。
(2)进步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提示:不是。
原因:军机大臣只是皇帝高度专权的工具、标志,他们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无决策权,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而丞相有一定行政或决策权,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并且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后世没有再设置。
综上,军机大臣不是丞相。 【思考】军机大臣是丞相吗?说明理由?军机处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皇权得到扩大皇权到达顶峰康熙雍正互相制约,集权于帝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知识点睛】清朝君主专制加强历程(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维持社会安定。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成为阻碍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概括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三公九卿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中书省明:废丞相,
设内阁
清:南书房
军机处反映出明清的时代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封建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发展过程1.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9月14至21
日,各机关奏事文书1 660件,也就是说,朱元璋每天
要处理200多件文件。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内阁地位提高
B.废除丞相是失误的
C.君主专制加强
D.明代社会问题严重C2.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
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
部”。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臣
D.清代的军机大臣C3.“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
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拥有最高决策权
④由皇帝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C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
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B【学思之窗】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有的学者评论道: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严重,其因在废丞相,过分集权于皇帝。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提示:同意。
理由:(1)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2)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本课测评】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提示:(1)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利于加强皇权。?
(2)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将皇帝对军政大事的裁决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就难以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难以闻到花朵的芬芳。点亮一盏心灯,不仅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