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导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读过《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我们知道寓言以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为显著特征,其实先秦时代,古代先贤们已经创作了很多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学习道家的经典作品《列子》中的选段《愚公移山》,看看这则古老的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愚公移山《列子》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
(1)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阅读浅易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作者 简介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御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文章脉络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二层:(至段尾)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注音万仞 惩 塞
迂 荷担 箕畚
孀妻 始龀 智叟
穷匮 亡以应 一厝rènchéngsèyūhèJī běnshuāngchènsǒukuìwúcuò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方七百里
2.指通豫南
3.阳
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方圆,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通“直” 一直)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把······怎么样)(用土筐)(草木)(固执,顽固)(即使)(愁)(削减)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移山要达成什么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赞同。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5. 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
的大无畏精神并得到众人的鼎力相助。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愚公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止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但是有谁反对?在谁看来是笑谈?智叟理由?年老——体衰智叟愚公愚公之妻邻居小孩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是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反衬愚公的大智大勇。有发展的眼光愚公大智大勇与困难作斗争智叟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
害怕困难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
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人定胜天的必胜信心。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样写,寄理想的实现于神话,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增强乐观心态。讨论交流1、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总结 课文叙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 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写作方法 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写作特色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探究练习:
愚公移山难度太大,留给子孙后代的负担重,想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果不去挖山,你认为他可以怎么做呢?请为愚公出一个好点子。自学情况检查: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下划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 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投诸渤海之尾。字词补充注释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竭尽 险:形作名,
险峻大山 以君之力 以:凭 杂曰 纷纷说道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于是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 叩:凿 垦:挖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到
而山不加增 加:副词,更加 增:增高3通假字指通豫南 指: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返 (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慧 (聪明)
一厝朔东 厝: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垄4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5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6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7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8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古今异义? ①惩:古:戒。(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今:各个、许多。?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今:毛发。?⑥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今:已经。?词语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