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课题:国共战争,咏英雄之洁---清贫
内容分析:《清贫》是方志敏同志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的搜身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筹、衿”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思维能力: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审美创造: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方志敏"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的精神之美,体会革命信仰的崇高。 文化自信: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子任务之四:国共战争,咏英雄之洁 学习情境: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有这样一位共产党人,他凭借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他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面前,他始终坚贞不屈,展现出非凡的革命意志。 今天,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革命先辈坚定的信仰与伟大的家国情怀。 活动流程: 活动一:回忆英雄,了解故事背景 活动二:读懂方志敏——用一生书写“清贫” 活动三:在对比中感悟不忘初心的信仰 活动四:拳拳赤子心,股殷爱国情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回忆英雄,了解故事背景
1.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读一读这首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郭沫若写给方志敏的诗,说说自己对方志敏的印象。 千秋青史永留红, 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血痕终化碧, 弋阳依旧万株枫。 方志敏就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2)课文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 小结:清贫,是贫穷的意思,与贫苦、贫困、清苦的意思相近。此外,“清贫”往往指虽然贫苦,但不失节。 2.介绍方志敏: 方志敏:江西人,我国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组织创始人之一,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造者。 代表作:《清贫》《可爱的中国》等。 3.思考并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预设: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第1自然段)写方志敏表明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共产党的美德;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方志敏被搜身的过程;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方志敏唯一的财产是什么;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说明清贫是革命者的力量源泉。 预设: (1)方志敏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人。 方志敏是烈士。 理解课题。 预设: 清苦、贫穷 生活条件比较差 全班交流查找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方志敏和时代背景。 思考文章主要内容。
活动意图:由郭沫若写给方志敏的一首诗引发交流,交流有关的信息,对方志敏同志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活动二:读懂方志敏——用一生书写“清贫”
1.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并把感想写在旁边。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 (1)默读课文2~8自然段,用曲线画出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用横线画出方志敏的表现,把关键词填入T型图中。 (2)通过对比,体会到国民党士兵怎样的嘴脸?突出了方志敏怎样的品质?填入括号里。 3.师生共同总结方志敏和国民党兵士的人物品质。 默读课文,完成图示。 方志敏:甘于清贫,清廉简朴,有坚定无畏的新年。。 国方兵士: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穷凶极恶。 小组汇报交流。
活动意图: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梳理、整合和比较,提取关键词句,进而真切地体会主人公方志敏的精神品质。
活动三:在对比中感悟不忘初心的信仰
1.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说的“一桩趣事”“趣”在哪里,并在文中画出描写国方兵士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他们的人物形象,在旁边标注出来。 2.小组汇报交流。 预设1:“趣”在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上,“搜、摸、捏”这几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富有经验的贪婪的国方兵士形象。 预设2:“趣”在语言上。 ①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极尽威胁、恐吓之嘴脸,野蛮、丑陋之至。 ②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老奸巨猾的嘴脸跃然纸上。 预设3:“趣”在两个国方兵士的心理上。 先是热望,继而企望,最后是失望。这既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心理变化的刻画,又是对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形象的赞美。 3.围绕描写方志敏被国方兵士搜身时有关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展开交流。 (1)分角色读一读课文中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对话,感悟人物的品质。 (2)将描写方志敏和国方兵士的语句放在一起对比着读,你有什么体会?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从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的对比中,能体会到国方兵士的自私贪财、穷凶极恶,而方志敏则廉洁奉公、一身正气。 (3)小结:在搜身的过程中,方志敏始终不卑不亢、正气凛然。国方兵士的丑态,和主人公方志敏的无私无畏形成了鲜明对比,衬托了方志敏的高洁品质。 默读课文,找出句子并做批注。 交流反馈。 了解方志敏人物品质。 找出国方兵士对话,然后对比阅读。 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活动意图:不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甘于清贫,舍己为公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备的美德。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做到的事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却“颇似奇迹”,从方志敏的语言、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敏的泰然自若、坚定持重。
活动四:拳拳赤子心,股殷爱国情
1.“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重大意义呢?方志敏为什么要一直坚持这种生活态度?请你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点拨:这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共产党员品质的揭示,同时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那个革命战争的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国家解放、民族独立的事业,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敌人斗争,经受种种考验,一直坚守着清贫的生活。他们把有限的钱财投入无限的革命事业中,才有了革命的胜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句话,体会共产党员的美德和品质。 2.无论国民党兵士怎么搜,怎么说,怎么做,结果都一样——一个铜板也没找到。请你结合课题,说说你对“清贫”的理解吧!。 点拨:“清贫”指的是生活的朴素、精神气节的高尚。课题不仅说明了方志敏在物质上的清贫,更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矜持不苟、舍已为公的精神气节。 3.其实,像方志敏这样清贫朴素、克已奉公的革命家还有很多,你能列举一些吗 提示:孔繁森——两袖清风;周恩来总理——衣服都是补丁。 4.懂得了方志敏的清贫,也就懂得了清贫的可贵。请你结合当下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眼中过着“清贫”生活的人吧! 5.小结: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清贫作为自己最大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今天同样需要它。让我们保持洁白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节约意识,向方志敏学习。 读课文句子。 展示交流。 交流谈感受,理解文章主题。 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意图:通过阅读文章选段,引导学生了解方志敏对祖国的热爱,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理解“清贫”的含义以及生活在繁荣昌盛富足的新时代,肩上的责任和义务。
作业:必做作业:完成本课小练习册。 选做作业:收集并阅读方志敏的其他文章,如《可爱的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