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中考历史模拟试卷(4)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甲骨文使用“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材料说明甲骨文( )
A. 造字方法多种多样 B. 是商周时期文字 C. 是最早的中国文字 D. 记载的内容丰富
2.如表,以下推论合理的是( )
人物 主张
汉武帝、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名臣汲黯、郑当时、司马谈 治黄老之言者
宗室刘德 “修黄老术”,“常持老子知足之计”
丞相公孙弘 “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
A. 汉武帝“独尊儒术”理念没有得到实行 B. 汉武帝时朝廷内部思想混乱无法
C. 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完全排斥其他的学说 D. 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并未成为正统思想
3.如图反映了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下列选项属于此战影响的是( )
A. 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B. 加速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
C. 遏制了少数民族南下侵扰 D. 导致东汉的统治土崩瓦解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 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 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5.清朝前期,主要经济成分( )
A. 小农经济 B. 工商业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6.1927年,汪精卫公开提到“农民运动过火,破坏统一战线,必须立即停止。”同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到“农民运动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 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B.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C. 农村土地改革的意义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7.在英美盟军接连失利的时候,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消息传到海外,罗斯福总统发送贺电称:“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这表明,此次会战( )
A. 揭露了日军的野蛮行径 B. 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 D. 促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8.如图三幅图片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一系列大型企业,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正在进行( )
A. 三大改造 B. 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9.“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党中央开展了(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农业合作化运动
10.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自发的农民战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该运动是( )
A. 一二 九运动 B. 洋务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11.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基本上被机器生产所取代。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C. 电力的广泛运用 D. 内燃机的发明
12.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佛教的产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社会地位
B. 622年,穆罕默德率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移斯林公社—一伊斯兰教的创立阻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C.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13世纪时西欧大学摆脱了教会控制
D. 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800年,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一宗教与政治在西欧阶级社会相互依存
13.2025年2月18日王毅主持联合国安理会“践行多边主义,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他表示以协调合作为基石的多边主义理念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最佳方案。面对命运与共的历史大势,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才是正确选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最能体现践行多边主义的史事是( )
A. 凡尔登战役 B.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 华盛顿会议 D. 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14.如图漫画《大西洋伙伴排座次》反映的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欧洲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 B. 美苏“冷战”不断加剧
C. 美国丧失霸主地位 D. 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15.学者法里德 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美国失去对全球事务主导作用 B.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C. 两极格局形成 D.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
16.陶瓷业在唐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们,陶器以黑陶最为著名。
判断:______ ;
订正______。
17.明朝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19.《物种起源》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通过这场战争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之后,英美等国的棉纺织品大量涌向上海,使得原本的手工棉纺业纷纷破产,女工几停其半。另一方面,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也对上海青睐有加,催进了上海的繁荣。同时,为了维护在华利益,英国最早在上海开辟租界。
——李德征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94年9月15日,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这是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决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的速射炮军舰有12艘,倾其全都精华。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军港内,不准巡海迎敌,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材料三: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1900)年所遭受的国耻……列强再次侵入北京。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八个国家的铁蹄……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复兴之路》解说词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战争?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2) 请写出材料二反映的重大事件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 材料三中“列强再次侵入北京”指的是哪次战争?
(4) 根据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的这些变化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登州、青州是唐渤间进行交往与商贸的重要港口。登州城南渤海馆是唐朝迎送渤海使臣的招待所。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赞誉相距几千里的渤海与中华乃是车同轨、书同文的一家。唐渤间的交往,实是极为密切。
——摘编自张泽咸《唐朝与边境诸族的互市贸易》
材料二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摘自人民日报文章《汇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伟力》
(1) 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述现象发生的历史背景。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述现象的重要影响。
(3) 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呈现的整体特点。
22.掌握历史事件间的联系是探究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现代历史事件(部分)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
1950年-1953年 抗美援朝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摘编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中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2) 从表格中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党和政府以行动筑牢新生政权根基”这一观点。(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答案和解析
1.A
【解析】A.根据材料“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可知,材料说明甲骨文造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故A正确。
B.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排除B。
C.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排除C。
D.材料没有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排除D。
故选:A。
2.C
【解析】A.汉武帝“独尊儒术”理念没有得到实行,表述错误,排除A。
B.“汉武帝时朝廷内部思想混乱无法”表述有误,排除B。
C.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相关信息,说明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完全排斥其他的学说,故C正确。
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排除D。
故选:C。
3.A
【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加速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与图片不符,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赤壁之战的影响,与遏制了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无关,排除C;黄巾起义导致东汉的统治土崩瓦解,与图片不符,排除D。
故选:A。
4.A
【解析】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这两次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故选:A。
5.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商业的发展,所以清朝前期的主要经济成分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故选:C。
6.B
【解析】A.1927年国共合作逐渐破裂,材料体现的是国共两党的分歧,没有体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排除。
B.根据材料“1927年,汪精卫公开提到‘农民运动过火,破坏统一战线,必须立即停止。’同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到‘农民运动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符合题意。
C.农村土地改革是1950年开始的,排除。
D.农村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1927年10月,排除。
故选:B。
7.C
【解析】据“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可知,这表明,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C项正确;南京大屠杀揭露了日军的野蛮行径,排除A项;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武汉会战促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D项。
故选:C。
8.B
【解析】题干三幅图片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一系列大型企业,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正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故选:B。
9.D
【解析】1978年对农村进行改革,实现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城市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与解决农民困难无关,排除B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进行的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材料“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此,党中央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后,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要求,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人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团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D项正确。
故选:D。
10.D
【解析】一二 九运动是学生领导的爱国运动,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强运动,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故D项正确。
故选:D。
11.B
【解析】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故选B。
12.A
【解析】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这说明佛教的产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社会地位。故A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伊斯兰教的创立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排除B;13世纪时西欧大学仍然受到教会控制,排除C;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800年,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这说明政治需要借助宗教维护统治,排除D。
故选:A。
13.B
【解析】1942年,中、美、英、苏等国签署该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体现了多国合作应对法西斯威胁,是践行多边主义的典型史事,B正确;凡尔登战役属于一战时期战役,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无关,排除A;华盛顿会议召开于1921—1922年,是一战后调整远东太平洋秩序的会议,与反法西斯战争无关,排除C;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体现战斗胜利,但未直接体现多国合作的多边主义行动,排除D。
故选:B。
14.A
【解析】由漫画《大西洋伙伴排座次》可知,这反映的是欧美国家之间的关系。由图中人物是语言可以得出,欧洲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不甘心再受美国的摆布。A项符合题意。BD与漫画内容无关,C与史实不符。
故选A。
15.B
【解析】据材料“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可知,“群雄竞起”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
故选:B。
16.黑陶;唐三彩
【解析】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代表了唐代陶瓷业突出成就。
故答案为:
错误:黑陶;订正:唐三彩。
17.× 明朝改为元代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总结了木活字技术,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故答案为:
×;改正:明朝改为元代。
18.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改为《义勇军进行曲》。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故题干描述错误;应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改为《义勇军进行曲》。
19.√
【解析】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故答案为:√.
20.【小题1】战争:鸦片战争。变化:导致手工棉纺业纷纷破产,上海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促使上海繁荣发展等。
【小题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影响: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小题3】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小题4】过程: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
21.【小题1】背景: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先进;民族政策开明。
【小题2】影响:密切了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小题3】整体特点:多元一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2.【小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小题2】选择事件: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论述:土地改革从1950-1952年开展,它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等生产资料,翻身得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这使农民衷心拥护新生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经济和群众基础方面筑牢了新生政权根基。抗美援朝战争在1950-1953年进行,志愿军将士英勇作战,抵御了美国侵略扩张,保卫了中朝两国安全。这场战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力地巩固了新生政权。
综上所述,党和政府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行动,从国内经济与群众基础、国际安全环境等方面筑牢了新生政权根基
第8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