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归纳自然环境特征 第1课时 教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晋教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5.1 归纳自然环境特征 第1课时 教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晋教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21 09:5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纳自然环境特征》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
①通过地图分析,准确描述亚洲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理解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②结合地形图和气候图,归纳亚洲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分布特征。
2 综合思维:
分析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联,理解地形、气候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3 地理实践力:
通过读图、填图活动,提升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亚洲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征。
难点:
亚洲地形分布特点及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亚洲自然风光视频(青藏高原、长江、热带雨林等),提问:“这些景观为什么能集中在同一个大洲?”
引导学生思考亚洲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引出课题。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亚洲自然景观差异的初步原因。
(二)新课讲授
环节1: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师活动:
展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引导学生从半球、经纬度、海陆三方面描述位置:
半球位置:亚洲主体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经纬度位置:北纬10°至北纬80°,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东经26°至西经170°,东西跨度大。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靠北冰洋,南濒印度洋,西接欧洲和非洲。
学生活动:
在空白世界地图上标出亚洲的经纬度范围及相邻大洲、大洋。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总结亚洲位置特征。
环节2:亚洲的范围
教师活动: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讲解亚洲的四至点:
最北端:北地群岛(俄罗斯);最南端:努沙登加拉群岛(印度尼西亚)。
最西端:土耳其海峡附近;最东端:白令海峡西岸。
强调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等)。
学生活动:
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
对比亚洲与欧洲的面积,理解“世界第一大洲”的含义。
环节3:亚洲的自然条件——地形与地势
教师活动:
展示《亚洲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多样:高原、山地、平原、盆地齐全。
地势起伏大:中部以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结合地形剖面图,解释“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学生活动: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圈出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绘制简图,标注亚洲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湄公河等)及其发源地和流向。
环节4:亚洲的自然条件——气候与河流
教师活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总结气候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从热带雨林到极地气候均有分布。
大陆性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季风气候典型:东亚、东南亚季风气候显著。
结合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气候成因。
学生活动:
对比分析北京(温带季风)和雅库茨克(寒带气候)的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讨论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
亚洲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气候、河流相互影响,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
学生总结: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知识框架(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绘制亚洲简图,标注主要经纬线、相邻大洲及大洋。
提升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为什么亚洲河流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归纳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理位置
1.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 经纬度位置:北纬10°-80°,跨三带
3.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接欧洲
二、范围
1. 四至点
2. 与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土耳其海峡
三、自然条件
1. 地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 河流放射状分布
2. 气候特征:复杂多样、季风显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