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自然环境特征》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
结合气候分布图和河流分布图,分析亚洲气候的复杂性和季风气候的典型性,理解其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2 综合思维:
建立气候、地形、河流、自然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
3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气候分布简图、对比河流水文特征,提升读图、析图与数据整合能力。
3 人地协调观:
初步认识亚洲自然条件的优势与挑战,思考人类活动如何适应自然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特征及对河流流量的影响。
难点:
①亚洲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②亚洲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暴雨中的孟加拉国,另一幅为冬季干燥的蒙古草原。
提问:“同一大洲为何会出现如此极端的干湿差异?这与亚洲的哪种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结合第一课时所学气候知识,推测答案可能与季风气候有关。
(二)新课讲授
环节1:亚洲气候的复杂性——季风气候的典型性
教师活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找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讲解季风气候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季风风向变化。
夏季风从海洋带来丰沛降水,冬季风从大陆内部带来干燥寒冷气流。
分析气候特征:以北京(温带季风)和孟买(热带季风)为例,对比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学生活动:
在气候图中用不同颜色标注三种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
完成表格对比夏季风与冬季风的风向、源地、性质及影响。
环节2:亚洲河流的特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教师活动:
展示《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图》,结合第一课时的地势特征,分析河流分布规律:
流向:受“中部高、四周低”地势影响,大河多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如长江、恒河)。
水文特征:季风气候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洪水期,冬季枯水期)。
举例说明:黄河与湄公河的流量差异与流经气候区的关系。
学生活动:
在河流分布图上标注长江、恒河、鄂毕河等主要河流,并标注其注入的海洋。
小组讨论:“为什么鄂毕河(流经寒带气候区)的流量季节变化小于长江?”
环节3:亚洲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教师活动:
展示《亚洲矿产资源分布图》《亚洲森林资源分布图》,讲解核心知识点:
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西亚波斯湾沿岸、东亚大陆架地区。
森林资源:北亚针叶林(俄罗斯)、东南亚热带雨林(印尼、马来西亚)。
水资源:青藏高原为“亚洲水塔”,东南亚河流水能资源丰富。
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如西亚石油形成于沉积环境,热带雨林需高温多雨气候)。
学生活动:
在资源分布图中圈出西亚石油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青藏高原水源地。
完成连线题:将自然资源类型(石油、森林、水能)与主要分布区及形成条件配对。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
亚洲季风气候塑造了独特的河流水文特征,自然资源分布与地形、气候密不可分,人类需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
学生总结:
通过知识树形式梳理本课核心内容(气候→河流→资源→人地关系)。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绘制亚洲季风气候分布简图,标注夏季风与冬季风的风向。
提升作业:
以长江为例,分析其流量季节变化与季风气候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归纳自然环境特征(第2课时)
一、亚洲气候的典型性
1. 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 冬夏季风交替
2. 特征:夏季多雨、冬季干燥(以北京、孟买为例)
二、亚洲河流特征
1. 流向:放射状(地势中部高)
2. 水文:流量季节变化大(季风气候影响)
三、自然资源分布
1. 石油:西亚、东亚大陆架
2. 森林:北亚针叶林、东南亚雨林
3. 水能: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