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
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当今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全球环境问题,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下列关于全球环境
问题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荒漠化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的,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B.全球气候变暖只会导致气温升高,不会引发其他极端气候事件
C.海洋污染主要来源于石油泄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它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
D.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不是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体现
2.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产品持有不同的态度。下列关于转基因技
术安全与伦理问题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表达产物无毒,就可以完全放心地推广种植
B.转基因技术若被滥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制造“超级细菌”用于战争
C.目前全球所有国家都强制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注,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D.转基因生物不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因为它们的生存能力往往不如自然生物
3.我国积极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战略,努力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不能减少
CO 排放的是()
A.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 B.乘坐公交等绿色出行
C.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D.推广抽水蓄能电站
阅读下段材料,完成4-5题。
在2025年亚冬会的赛场上,运动员们在冰天雪地中进行着激烈的比赛。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
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期间,志愿者们在寒冷的户外长时间工作,他
们的身体也在不断地调节以适应环境。
4.以下关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内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比赛时,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血浆pH会明显降低
C.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维持体温
D.寒冷刺激会使皮肤血管收缩,通过体温调节中枢支配肾上腺髓质,致使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
上升,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高二生物学科 试题 第1页(共8页)
5.关于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体温变化的叙述,下列情况不会发生的是()
A.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B.骨骼肌不自主地收缩引起产热增加
C.皮肤受寒冷刺激后,导致体表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
D.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调动,大量分泌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6.在植物激素的研究历程中,油菜素内酯被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油菜素内酯
(BR)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作用,将长势相同的外植体分别接种到添加不同浓度BR和细胞分裂素
(CK)、生长素(IAA)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BR浓度 CK浓度 IAA浓度 愈伤组织诱 不定芽分化
培养基编号
(mg/L) (mg/L) (mg/L) 导率(%) 率(%)
1 0 2 0.2 70 40
2 0.1 2 0.2 85 55
3 0.2 2 0.2 90 65
4 0.3 2 0.2 65 30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适当浓度的BR能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不定芽分化率
B.超过一定浓度后,BR对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起抑制作用
C.培养基3中BR浓度为促进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的最适浓度
D.与培养基1相比,培养基2中BR的作用可能是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
阅读下段材料,完成7-8题。
在一片农田生态系统中,种植了小麦等农作物,同时存在蝗虫等害虫。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
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7.以下关于该农田中某种害虫种群特征和数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农田中引入该害虫的天敌后,害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会立即降低
B.调查该害虫种群密度时,若采用样方法,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对调查结果没有影响
C.若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性引诱剂对害虫进行治理,这是利用化学信息进行生物防治
D.若该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那么其种群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定会不断增加
8.以下是关于农田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的特殊行为只能对同种生物传递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比如阳光、温度等
C.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就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D.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9.物质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用物质X处理某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min 施加一次
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右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1次刺激的起点,钠钾泵处于关闭的状态
——突触前突触后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形变消耗 ATP
C.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减弱会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增多 100mV
D.物质X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
减弱 08 16(ms)1 2 34 刺激次数
阅读下段材料,完成10-11题。
在今年植树节,某地区组织人工种植了一片树林。这片树林包含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不
同类型的植物。一段时间后,这片人工林从最初的单一树种种植逐渐发展变化,形成了复杂的群落
结构。
10.以下关于该人工林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人工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
B.这片人工林的群落类型属于森林群落,其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人工种植林在形成初期,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由人类种植方式决定,与环境因素无关
D.人工种植林的群落结构与自然森林群落结构完全相同,因为都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高二生物学科 试题 第2页(共8页)
11.以下关于该人工林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人工林的优势种始终不会发生改变
B.随着时间推移,若无人为干扰,人工林群落的结构会越来越复杂
C.人工林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因为是从无到有开始形成群落
D.种植初期,人工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迅速增加,因为种植了多种树苗
12.2017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两只猕猴“中中”和“华华”,这一成果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
以下关于克隆猴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克隆猴的成功,体现了细胞核对细胞质的调控作用
B.克隆猴培育时,从母猴卵巢中取出的卵母细胞可直接作为受体细胞
C.克隆猴的培育过程中使用了核移植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克隆猴的成功培育,为人类疾病研究、药物研发等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13.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动态曲线如右图所示,图中S、T、 4种群数量(Nm)
X 点附近的箭头表示当种群数量在该点附近时,种群数量变化的
甲
趋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T 乙
A.T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甲种群的K/2 值
B.超过S点以后,乙种群数量趋于下降 x
C.甲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就容易走向灭绝
D.珍稀保护动物的种群数量动态的特点更接近于乙 种群数量(NO
14.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操作至关重要。下列有关培养基和灭菌操作的叙述,
正确的是()
A.所有培养基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这四类物质
B.为了保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灭菌时应采用煮沸消毒法
C.制备固体培养基时,在倒平板之前应先将培养基冷却至50-60℃左右
D.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时,锅内压力达到设定值后应立即打开排气阀排气
15.在利用水果进行果酒和果醋酿造的发酵工程实验中,下列操作或说法正确的是()
A.当果酒发酵成功后,若要进一步制作果醋,需适当提高发酵温度
B.果酒发酵过程中,需定期打开瓶盖放气,防止发酵瓶内气压过高发生危险
C.为保证果醋发酵的效果,在果酒中加入醋酸菌后应密封发酵瓶,创造无氧环境
D.制作果酒时,应将水果洗净后直接榨汁,无需去除果核和果皮,以保留更多营养
16.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营养级(不都是消费者),三者的数量变化如下
图1所示;图2是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
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摄入的饲料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呼吸作用
ai
甲 az b,个工饲料CZ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b 第三营养级
a b 丙 Cz d↑
0
时间 分解者
人工饲料
图1 图2
A.甲属于生产者
B.乙、丙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且乙、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
C.图2中第二、三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有一部分分别属于 a3、b2
D.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l+a2+a3)×100%
高二生物学科 试题 第3页(共8页)
17.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单克隆抗体和疫苗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关于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的叙
述,正确的是()
A.疫苗都是通过向人体注射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
B.接种疫苗后,人体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可以长期存在,能对所有变异后的病原体起作用
C.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杂交瘤细胞经克隆形成的细胞群所产生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
D.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将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融合后得到的细胞
都能产生单克隆抗体
18.在新冠疫情期间,科研人员为了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中涉及到
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以下关于胚胎工程在抗疫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胚胎干细胞培养出的免疫细胞,其遗传物质与供体胚胎干细胞完全不同
B.为了快速获得大量用于研究的实验动物,可采用胚胎分割技术,该技术属于有性生殖
C.胚胎工程中的体外受精技术,受精过程必须在专用的受精溶液中进行,且受精完成的标志是卵
细胞膜和透明带间出现两个极体
D.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将经过基因编辑以增强免疫功能的胚胎移植到代孕母体中,代孕母体对移入
子宫的外来胚胎一般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19.在基因工程研究里,利用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是常见操作。以下关于PCR 技术扩增目的
基因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PCR 反应体系中,除了加入模板 DNA、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外,还需要加入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如Taq酶
B.PCR 扩增目的基因时,引物的设计非常关键,引物应能与目的基因的两条模板链分别互补配对,
且引物自身不能形成稳定的二级结构
C.PCR 反应的变性阶段,温度通常设置为90-95℃,此过程是为了使 DNA 双链解开,形成单
链模板,该过程破坏的是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D.若对一个含目的基因的 DNA片段进行 PCR 扩增,经过3次循环后,含目的基因的DNA片
段占所有DNA 片段总数的比例为1/2
20.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某植物,并测量其光合作用的相关指标后,得到下图
结果(除光饱和点外,其他数据都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测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70
60 →光合速牢
50 叶绿素含量
相对值 4030 气孔开放度
20 -x-细胞同CO 浓度
10 -x 十光饱和点
0
0 20 40 60 赤霉素浓度(mg/L)
A.赤霉素浓度高于40mg/L 时,对该植物光合作用起抑制作用
B.赤霉素浓度为60mg/L 时,限制该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不是气孔开放度
C.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植物的气孔开放度与细胞间CO 浓度呈负相关
D.光饱和点的大小受光照强度、叶绿素含量、气孔开放度和赤霉素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高二生物学科 试题 第4页(共8页)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2分)福寿螺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水生入侵物种,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田及湿地中快速扩散,
严重威胁本地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对不同入侵程度的区域进行了生态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
调查项目 重入侵区轻入侵区未入侵区
福寿螺密度(只/m2) 32.5 8.7 0
本地螺类物种数 1 4 7
水生植物生物量 105 280 350
水体浑浊度(NTU) 18.6 6.2 2.1
回答下列问题:
(1)为调查某稻田中福寿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_▲法。据表可知,随着福寿螺入侵程
度加剧,水生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是__▲,表中水生植物生物量的单位可用_▲
(A.g/m2 B.g/m2a C.J/m2a D.g/a)来表示。
(2)表中数据显示,福寿螺入侵导致水体浑浊度显著上升,原因可能是其摄食破坏水生植物,而
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同时,螺类排泄物增加会引发
水体▲,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进一步加剧浑浊。稻田中福寿螺的防治可用放养鸭子进行生物
防治,也可采用机械防治法,即在一定时期,将竹片或木条等插入稻田中,引诱福寿螺在其上面集
中▲,每隔2~3天收集一次并销毁。
(3)随福寿螺入侵加重,本地螺物种数不断下降,为分析原因可通过调查不同螺类占据的生态位,
具体调查各种螺的食物、栖息场所、天敌及▲__。发现福寿螺与本地螺之间因存在_▲
而进行竞争,导致本地螺被淘汰。福寿螺雌雄异体,交配时间一般在4~5小时,雌螺具有储精能力,
一次受精可满足雌螺整个生命周期数千个卵细胞的受精,请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这种现象的意义是
_▲__。
(4)研究发现,福寿螺能感知捕食者取食时释放的化学信息素,而及时逃避;其产生的卵呈鲜艳
的橙红色而具有警戒色,这些现象传递的信息类型是_▲__。目前,人们可将福寿螺加工成
粉作为水产饲料,还可作为酸性土壤改良剂,实现福寿螺的_▲_利用。
22.(11分)高等动物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构成维持机体稳态的重
要网络,完成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应激 感染
神经系统 细胞因子≤ 免疫细胞
神经递质
下丘脑 糖皮质激素
垂体 ACTH 肾上腺皮质
高二生物学科 试题 第5页(共8页)
(1)信号分子具有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功能,其能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原因是靶细
胞含有▲,如CRH▲(填“定向”或“不定向”)作用于垂体。图中除CRH等激素外,还有
▲__也属于信号分子。
(2)下丘脑通过垂体调控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体现激素的_▲调节,人体中还
有_▲(A.胰岛 B.甲状腺 C.肾上腺髓质 D.性腺)也是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调控轴来调
节。当体内糖皮质激素含量偏低时,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_▲_,CRH、ACTH分泌量增加,
使糖皮质激素含量升高,该过程体现激素的▲调节。
(3)当病原体突破第一、二防线后,机体会启动特异性免疫。其中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的增殖
分化需要两个信号:一是B淋巴细胞与_▲__结合,使其被致敏,二是已被抗原-MHC复合体
活化的辅助T细胞与B淋巴细胞▲__并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致敏B淋巴细胞。临床上可用大
剂量糖皮质激素来抗过敏,但一般限于短期(3-5天),长期使用易导致感染的副作用,可能原因是高
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对免疫细胞活性起_▲_作用。
(4)人体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调节机制,据图可知,人体
内环境稳态是依靠__▲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23.(10分)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技术,通过多种途径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在植物
生产的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如图1所示,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回答下列问题:
快速繁殖
350
的伤愚 300250 黑暗,1.2mgL2,4-D
单倍体幼苗←—8← →脱毒植株 生 200 →黑暗,0.3mg/L2,4-D
150 --△-光照,1.2mg/L2,4-D
突变植株←—8 一细胞代谢产物益 100 -○-光照,0.3mg/L2,4-D
(g)50
0 121824 天数(d)
图1 图2
(1)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应用之一是快速繁殖,因为培养过程中可将初代培养的培养物转移到新
的培养基中继续多次扩大培养称为▲_,其通常用于繁殖“名、优、特、奇”等植物,原因
是__▲__。植物病毒超过500种,感染病毒会导致植物品种退化,作物减产,而组织培
养可用于培养脱毒植物,通常选用适宜大小的__▲作为外植体。
(2)植物几乎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一切天然有机物,如香料、染料、燃料等,这些物质属于植物
的_▲。生产过程如下:取外植体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接着将愈伤组织接种在液体培
养基中▲获得分散细胞,后经多次悬浮培养,可提取相应产物。据图2可知,影响愈伤组
织生长的因素有多种,在相同培养时间下,选择__▲培养条件更有利于其生长。
(3)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作物新品种的培育。①细胞突变体的筛选:在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时进
行人工诱变,其优点有__▲__(写两点);②单倍体育种:可用花药或_▲进
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根据外植体的种类划分培养类型,前者属于__▲_。
高二生物学科 试题 第6页(共8页)
24.(14分)环境中常检出残留的四环素类抗生素,研究者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出一种能高效降解
四环素的工程菌。将四环素降解酶基因 tetx导入大肠杆菌,筛选后得到工程菌,可通过发酵工程大
量生产四环素降解酶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NdeI0m
ampr
tetx基因
罐 -OH 启动子 终止子
←—转录方向
ori
kan
注:ampt是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kan'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ori是复制起点,
BamHI、NdeI、HindⅢ是不同的限制酶
(1)利用PCR获取目的基因
①PCR体系中dNTP除作为DNA复制的原料外,还有▲的作用。不管体内还是体外,
DNA复制时均需要引物,其原因是__▲。
②若PCR产物中出现非目标片段,可能的原因包括▲:
A.退火温度过低
B.循环次数过多
C.引物核苷酸序列过短
D.引物之间因部分碱基互补形成二聚体
③DNA分子因含有▲而带负电,常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纯化PCR产物,在加样步骤
中需用到加样缓冲液,内含甘油可增加样品_▲,使DNA沉入加样孔。
(2)构建重组DNA分子
为将目的基因按照正确的方向插入质粒,PCR时在引物的_▲端添加特定限制酶的识
别序列。据图可知,在目的基因左右侧的引物上分别添加限制酶_▲的识别序列。
(3)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
细菌转化效率很低,可将大肠杆菌置于低温、低浓度的_▲溶液,成为感受态细胞,最
后进行短暂的热刺激,促进_▲。
(4)检测目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
用灭菌绒布
经转化_接种 平行接种于
后细菌
甲培养皿 乙培养皿
①可采用“插入失活”原理,筛选出含重组DNA的大肠杆菌。将经转化后的大肠杆菌通过稀释涂
布平板法接种于含_▲_的固体培养基(甲培养皿)中,然后通过灭菌绒布将菌种平移接种至含
▲__的固体培养基(乙培养皿)中,经培养比对后,可在▲中挑选出工程菌。
②tetx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时以▲(填字母)链为模板链,其表达产物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
技术检测,该技术需要制备经放射性或荧光标记的四环素降解酶单抗作为▲。
高二生物学科 试题 第7页(共8页)
25.(13分)皮肤上的痒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通过脊髓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传
入脊髓,经整合、上传产生痒觉、痛觉,其机制如下图。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
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皮肤 中间神经元 大脑
1
a A
痒觉感受器
C
Glǔ
4Glu- B
痛觉感受器
(1)痒觉、痛觉感受器能将外界刺激转换成▲,痒觉或痛觉产生于_▲,该过
程不属于反射,原因是__▲。
(2)人们发现,抓挠产生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痒觉。据图分析,抓挠时皮肤痛觉感受器
兴奋,导致传入神经合成和释放兴奋性递质Glu,Glu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c兴奋,▲__,
最终阻止痒觉信号的传递。
(3)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及突触间传递的情况,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图中
X=Y,a、b、c、d为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其中b点位于电流计甲右电极和电流计乙左电极的中
间,c点位于电流计丙两电极中间,电流计甲和乙的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相等。
电流计甲 电流计乙 电流计丙
a b c d
-X- -Y.
①通过刺激▲点,观察到▲(填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
导速度快于在突触中的传递速度。
②通过刺激▲点,观察到▲(填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
双向传导,而在突触中的只能单向传递。
(4)为证明PTEN蛋白(正常小鼠体内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
性。(注:以健康小鼠为实验材料,实验前可采用▲的方法制备模型小鼠)
请写出实验思路:取等量的模型小鼠和健康小鼠分为两组;_▲__,
并预期结果_▲。
高二生物学科 试题 第8页(共8页)
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CBACA CCDDB BDCCA DCDDB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0分)
21、(12分)(1)样方法 逐渐减少 A
(2)间接 富营养化 产卵
(3)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生态位重叠
减少交配次数,降低因长时间交配被天敌捕杀的几率(2分)
(4)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资源化
22、(11分)(1)特异受体 定向 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多答少答均不得分)
(2)分级BD(答全给分) 抑制作用减弱 负反馈
(3)相应抗原 相互接触 抑制
(4)神经-体液-免疫
23、(10分)(1)继代培养 组培为无性繁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茎尖
(2)次生代谢产物 振荡培养 黑暗、1.2mg/L2,4-D(答全给分)
(3)①突变频率高,在较小的空间内一次可处理大量材料(2分) ②花粉 器官培养
24、(14分)(1)①提供能量 DNA 聚合酶发挥作用时需要一小段双链核酸启动
②ABCD(答全给分) ③磷酸基团 密度或重量
(2)5HindⅢ、BamHI(顺序不能换)
(3)CaCl 外源DNA进入细胞
(4)①卡那霉素 氨苄青霉素甲②b 探针
25、(13分)(1)动作电位 大脑皮层 该过程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
(2)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b神经元兴奋
(3)①b 甲电流计的第二次偏转早于乙电流计
②c 丙电流计不偏转,乙电流计只偏转一次(或甲电流计不偏转)
(4)基因敲除
实验思路(3分):用等量适量组胺刺激两组小鼠(1分);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在相同时间
内统计两组小鼠挠痒次数,记录(1分);统计分析所得数据(1分)。
预期结果:模型小鼠平均抓挠次数多于正常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