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辽宁省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1 10:1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辽宁省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展现了一个以水稻作为农业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与良渚古城遗址先民的农业经济形态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2.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其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隋新创立的政治制度或机构的有(  )
①分封制②中央集权制度③科举制④世袭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3.20世纪20年代,南阳发现了《骑骆驼出行图》的汉代画像石。西汉桓宽在《盐铁论 崇礼》中写道:“骡驴氍驼,北狄之常畜也。中国所鲜,外国贱之。”据此可以推断出(  )
A. 博望侯封于南阳的史实 B. 西汉时期中原气候干燥
C. 汉代中原物产种类单一 D. 丝绸之路促进物种交流
4.我国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进形成的。如图所示疆域图反映了(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C.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 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
5.如图是某同学历史笔记上绘制的示意图。由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只是在封建制母体上‘嫁接’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枝芽,其结果必然会出现许多畸形怪状的产儿。”材料评价的运动是(  )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7.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的事件是(  )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五四运动
8.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知识小贴士: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09年经济危机爆发,我国积极采取措施,带动全球经济复兴。
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9.据史书记载,(明初)太祖每天处理几十件国事,到1385年每天要批阅的奏疏多达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由此可知,明太祖公务繁忙的主要原因是(  )
A. 丞相制的废除 B. 军机处的设立 C. 锦衣卫的设立 D. 文字狱的兴起
10.黄克武在《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记载,“自1916年至1928年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这反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是(  )
A. 独裁专制、政治黑暗 B. 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C.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D. 列强侵略、分区占领
11.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各州之间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发展,“如果某州为了维护自己的政府和资源而征收关税,它的邻近州就有许多诱惑去采取自由贸易制度,将更大份额的国内外贸易吸引到它那里去”。为此,美国政府(  )
A. 组建大陆军抗击英国殖民者 B. 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C. 颁布纲领性文献《独立宣言》 D. 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
12.有学者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工业革命的迅猛扩展 B.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C.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 殖民地被瓜分完毕
13.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认识正确的有(  )
①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指导
②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科学依据
③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④为如何改善资本主义提供了依据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14.新中国成立之际,新政协筹备会向社会发出征集国旗图稿的通知,平均每天收到国内外100多幅国旗图稿,设计者以工人和职员最多。这主要反映出新中国的成立(  )
A. 得到人民广泛支持 B. 激发了人民建设热情
C. 受到国际普遍欢迎 D.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15.“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爆炸声”。材料中的“他”(  )
A. 领导拉丁美洲赢得独立 B. 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C. 领导墨西哥改革巩固成果 D. 迫使英国承认埃及独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不少于3点)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宋代谚语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东京梦华录》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杂赋》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宋代海外贸易图
(2) 材料二的各种史料反映了宋代哪些经济信息?(不少于3条)
材料三:组图
(3) 根据所学指出组图中图一、二反映了宋代什么社会现象?图三反映了宋代什么社会现象?分析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4) 节日习俗是社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今天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并且成为当时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主题。请在下表相应位置填上对应的节日。
诗词 传统节日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宋]辛弃疾 ① ______
三宫催解粽,妆罢未天明。[宋]李清照 ② ______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 ③ ______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宋]欧阳修 ④ ______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为了挽救危亡,他们引入了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士大夫开始自觉改变”的原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等人与“自强运动”倡导者的不同主张。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方案的实践。对于这一方案,李大钊先知先觉。1913年,他就撰文指出:“所谓民政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专政,非吾民自主之政也;民权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窃权,非吾民自得之权也”。军阀割据一方,“各省俨同异国,痛痒不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摘编自刘渠景《论李大钊对中国现代化的反思与重构》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李大钊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方案”缺陷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变革的积极意义。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康有为、李大钊等进步人士宣传新思想的根本目的。
18.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节选自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1) 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材料二:中国的经济改革选择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84年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城市体制增量改革全面推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体制外市场化”阶段。1992年至今,中国进入了一个整体协调改革时期。
——摘编自张平、楠玉《改革开放 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
(2) 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材料三:今天,我们有条件、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福祉的高度来部署中国的对外开放举措,来引领世界经济潮流、塑造和完善国际经济体制。
——摘编自裴长洪、刘洪愧《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经济学分析》
(3) 据材料三及所学,列举体现中国“引领世界经济潮流、塑造和完善国际经济体制”的措施。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近代以来,随着清王朝被推翻和共和政体的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外交上的建设和寻求外交上的平等地位……中国共产党到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目标是维护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在本国独立的基础上坚决支持周边国家实现民族独主的立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根据世界体系的动态变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国际关系理念,“新型国际关系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关系思想。
——摘编自唐诗《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1) 根据材料,列出2个中国古代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理念的外交史实。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共七大提出外交目标的历史背景。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历程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0字左右)
答案和解析
1.D
【解析】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故与良渚古城遗址先民的农业经济形态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居民。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解析】夏朝创立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创立科举制。
故选:C。
3.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盐铁论》记载骡、驴、骆驼是北狄(北方游牧民族)的常见牲畜,而中原“所鲜”(罕见),说明这些物种最初并非中原本土产物。骆驼作为西域及北方地区的典型牲畜,能传入中原并成为艺术题材,需借助跨区域的交流渠道。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东西方物质、文化交往的重要纽带,促进了物种(如骆驼)的传播,D项正确;博望侯(张骞)封于南阳与题干中骆驼画像石无直接关联,且封地史实并非材料重点,排除A项;骆驼适应干旱环境,但材料未提及中原气候干燥,反而强调骆驼是外来物种,排除B项;中国“所鲜”仅说明骆驼等物种稀少,不能推断物产单一,排除C项。
故选:D。
4.B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秦朝形势图”“西汉形势图”“唐朝前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清朝疆域图”可知,题干疆域图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5.D
【解析】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社会特征,排除A项;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社会特征,排除B项;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征,排除C项;
D.根据历史笔记示意图可知,在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在西藏地区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东北地区雅克萨之战;东南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等,这些都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此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D项正确。
故选:D。
6.A
【解析】A.根据题干中“只是在封建制母体上‘嫁接’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枝芽,其结果必然会出现许多畸形怪状的产儿。”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因此,题干中在封建制母体上‘嫁接’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枝芽指的是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符合题意。
B.维新变法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排除。
C.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排除。
D.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排除。
故选:A。
7.B
【解析】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故选:B。
8.A
【解析】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欺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这是民族振兴的阶段。2009年在经济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我国积极采取措施带动全球经济复兴,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民族崛起,A正确;1979年是民族振兴阶段,1949年是民族独立阶段,该选项顺序错误,B错误;1979-2009年主要体现民族振兴,2009年开始更突出民族崛起,C项顺序错误,C错误;1919年是民族觉醒,不是民族振兴;1949年是民族独立,D项顺序错误,D错误。
故选:A。
9.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导致全国政务都由皇帝一人负责,皇帝政务负担加重,A项正确;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排除B项;锦衣卫是为了监视官民而设置的,排除C项;文字狱是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10.C
【解析】从“自1916年至1928年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发生。频繁的战争必然会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政治特征,C项符合题意;独裁专制、政治黑暗主要强调的是北洋军阀对内实行专制统治,限制民主等方面,题干中主要描述的是战争频发的状况,并没有直接体现独裁专制在政治制度、民主权利限制等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军阀割据、国家分裂侧重于强调各军阀占据不同地区,形成分裂局面,但题干重点突出的是战争次数多,虽然割据可能导致战争,但题干更强调战争带来的社会影响,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列强侵略以及列强对中国分区占领的相关内容,主要围绕国内军阀之间的战争展开,排除D项。
故选:C。
11.D
【解析】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刚刚成立初期,各州之间权力比较大,都在贸易方面存在着壁垒,体现了当时美国邦联政府,中央软弱无力。为此,美国政府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实行联邦制,明确规定联邦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D符合题意。组建大陆军抗击英国殖民者是美国的独立战争,排除A。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是英国,排除B。颁布纲领性文献《独立宣言》是美国的独立战争,《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排除C。
故选:D。
12.A
【解析】据材料“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推动了历史性变革,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之后法国、美国进行了工业革命,A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时间是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殖民地被瓜分完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13.D
【解析】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故D符合题意;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8世纪。《共产党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故②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④的ABC。
故选:D。
14.A
【解析】根据题干“……新政协筹备会向社会发出征集国旗图稿的通知,平均每天收到国内外100多幅国旗图稿,设计者以工人和职员最多”可知,这主要反映出新中国的成立得到人民广泛支持。故A正确;题干材料说明“国旗图稿的设计人员多”,与人民建设热情和受到国际普遍欢迎无关,排除BC;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的内容,排除D。
故选:A。
15.B
【解析】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最终赢得独立,与圣马丁一起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排除A项;
依据题干信息“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爆炸声”并结合所学可知,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对英国殖民侵略者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
卡德纳斯领导墨西哥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排除C项;
以扎格鲁尔等人为代表的华脱夫党领导了埃及反英运动,迫使英国承认埃及独立,排除D项。
故选:B。
16.【小题1】中秋节【小题2】端午节【小题3】春节【小题4】元宵节
17.【小题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主张:不仅学习技术,还要学习制度;引入进化理论。
【小题2】认识:少数权贵的专政和权利;军阀割据。积极意义: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小题3】救亡图存。
18.【小题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两个凡是”束缚思想,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思想。历史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小题2】特点:先农村后城市,逐步推进、不断深化,从局部到整体协调推进
【小题3】措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9.【小题1】外交史实: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
【小题2】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政体;列强侵略导致中国丧失主权(如不平等条约),政府寻求外交平等,争取国际承认。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主张维护亚太和平;反对殖民主义,支持周边国家独立(如越南、朝鲜等民族解放运动)
【小题3】观点:新中国外交以独立自主为核心。
论述: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总之,中国始终倡导平等互利,彰显了大国责任与和平发展理念
史背景、对新中国外交历程的认识。
第10页,共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