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月桃花水》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优美的略读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笔触描绘阳春三月桃花水的声音与模样,展现春天生机。文章运用丰富修辞手法,语言优美灵动,饱含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作为略读课文,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阅读方法,结合语文要素自主探究文本,感受语言魅力与自然之美。它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文本能力的良好范例。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阅读基础,能自主识字解词,也接触过比喻、拟人等修辞,但在体会其表达效果与感悟文章深层情感上还需引导。他们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对直观内容兴趣浓,课堂参与度有差异,部分学生需教师鼓励。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文中对自然的赞美,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语言运用:
1. 认识“绮、和、谈”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和”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自主理解文中“绮丽、应和”等词语,积累优美语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升语言表达与感悟能力。
思维能力:
1. 分析文章结构,培养逻辑思维,梳理描写桃花水的顺序。
2. 借助想象画面,发展形象思维,理解作者对桃花水的独特描绘。
审美创造:
1. 体会文章语言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模仿写作,培养运用优美语言创造美的能力。
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
2. 理解描写三月桃花水声音和样子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任务卡、桃花和溪水的实物道具、绘画工具(彩笔、画纸)、小奖品(如卡通贴纸、书签)
六、教法学法
情境体验法: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桃花水的美。
游戏教学法:融入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探究法:针对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播放春天的鸟鸣声、潺潺流水声,同时展示桃花盛开、溪水流动的视频。
2. 老师戴着桃花头饰,拿着“溪水”道具,以欢快的语气说道:“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如诗如画的春天世界!我是你们俏皮可爱的桃花精灵,今天我将带着大家去探寻神秘又迷人的三月桃花水,听说那里藏着好多春天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一起去揭开它们?”
(二)初读课文,明确任务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先圈出来。
2. 发放学习任务卡,内容如下:
(1)快速找一找,文中把三月桃花水比作了什么?用横线划出来,并思考这样比喻的妙处。
(2)仔细读一读,画出描写桃花水声音和样子的优美语句,在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然后和小组同学分享交流。
(3)认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如此喜爱三月桃花水?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内讨论,整理出主要观点。
(三)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任务一:角色扮演,感知比喻
1. 邀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春天的竖琴”“春天的明镜”以及“三月桃花水”。
2. “三月桃花水”先进行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叮叮咚咚、活泼欢快的三月桃花水,当我奔跑在山间田野,那独特的声音呀,就像‘春天的竖琴’弹奏出的美妙旋律。”边说边做出水流流动的动作。
3. “春天的竖琴”接着演绎:“没错,我就是那把神奇的竖琴,三月桃花水流动时的忽大忽小、时缓时急,就像我的琴弦被轻轻拨动,发出清脆、灵动的音符 。”做出弹琴的动作。
4. “春天的明镜”展示:“而我呢,能映照着蓝天、白云、垂柳……三月桃花水就如同我一样,清澈透明,把春天的美景都倒映其中 。”做出照镜子的动作。
5.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发言,比如“我觉得把桃花水比作竖琴,让我好像真的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进一步加深对比喻句的理解。
任务二:小组合作,美读感悟
1. 学生分组,围绕描写声音和样子的语句,进行朗读和讨论。并写下批注。老师巡视各小组,观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2. 小组展示朗读,一个小组朗读描写声音的语句,另一个小组朗读描写样子的语句。朗读结束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评价角度包括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是否读出了情感等。
3. 老师提问:“从他们的朗读中,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场景。预设学生回答:“我听到了像铃铛般清脆的流水声,叮叮当当的。”“我看到了水面像镜子一样,倒映着垂柳,垂柳的影子在水中轻轻摇曳 。”
4. 若无人举手,老师启发:“闭上眼睛,再次聆听他们的朗读,想象自己就站在三月的溪边,微风吹过,桃花飘落,你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大胆地把脑海中的画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
任务三:创意表达,体会情感
1. 学生选择用绘画或者写作的方式,表达作者喜爱三月桃花水的原因。喜欢绘画的同学,用彩笔画出自己心中三月桃花水带来的春天美景;喜欢写作的同学,用文字描绘出桃花水与春天的紧密联系以及它的迷人之处。
2. 展示作品,学生进行讲解。例如,一位绘画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溪边桃花盛开、鸭子戏水的画,解释说:“因为三月桃花水让春天变得生机勃勃,桃花开得更艳,鸭子也欢快地在水中嬉戏,所以作者喜爱它。”写作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短文,阐述桃花水象征着春天的希望与活力,这是作者喜爱它的原因。
3. 老师对每一位展示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放小奖品,如卡通贴纸、精美书签等,并总结作者喜爱三月桃花水,实则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也要热爱自然,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和我一起畅游了三月桃花水的奇妙世界,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希望你们以后多多走进大自然,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更多美好的瞬间,也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哦!”
2.拓展延伸
1. 出示其他描写春天美景的片段,学生快速浏览,交流片段中描写景物的妙处。
2.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身边的春天美景,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画一幅画。
(五)分层设计,作业布置
1.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必做)
2. 把自己课堂上描绘春天美景的内容完善后,与家人分享。(选做)
(六)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声音: 竖琴 (比喻) 美妙动听
样子: 明镜 (比喻) 绚丽多彩
情感:热爱自然
九、教学反思
在本次《三月桃花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学成果与过程进行了全面复盘。从积极方面来看,学生在初读环节,借助任务驱动,能快速把握文章大意,梳理出桃花水声音与样子的相关内容,对字词的自主学习效果良好,多数同学能准确理解“绮丽、应和”等词语。在角色扮演活动里,学生兴趣浓厚,通过亲身体验,对比喻修辞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小组合作时,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对文中优美语句的感悟,思维得到碰撞,朗读展示环节也能体现出他们对文本情感的初步体会。
然而,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情感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仅能简单说出喜爱桃花水这一表层原因,对背后蕴含的对大自然深沉的热爱感悟不深。在创意表达阶段,少数学生存在畏难情绪,无论是绘画还是写作,都缺乏自信,不能很好地将所学运用到创作中,参与度不高。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讨论方向容易偏离重点,导致时间利用不够高效。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课堂上增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情感的环节,比如引入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共情。对于创意表达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示例和更细致的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在小组讨论前,更加明确讨论规则和要求,加强巡视指导,确保讨论有序高效进行,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