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三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三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1 10:10:38

文档简介

自200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钠木错设立观测站以来,该区城已成为国家级高
寒湖泊研究基地。2014年,纳木错ICDP项目应运而生,聚焦于挖掘其深水区厚达700余米的
2025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三)
沉积物,旨在揭示百万年古气候信息,项目迅速成为世界级钻探焦点。历经数年筹备与国际合
作,项目于2020年启动。面对国际局势变化的挑战,项目组坚持自主创新路线,从钻探平台、拖


船到岩芯采样管,再到施工队伍,全部以国产制造和国内组织为主,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2024年5月,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经过紧张筹备,钻探平台下水,科考营地建立,70余名队
注意事项:
员投入作业。经过42天的连续奋战,项目团队成功钻探至510.2米深,总进尺达1413米,岩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
芯总长951,12米,创造了我国湖泊钻探深度与岩芯长度的双项新纪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过
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程中,团队克服了设各调试、程序磨合、特殊地层处理等难题,同时应对高海拔、恶劣天气等自然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挑战,展现了中外科学家团结协作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取全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此次科考成功得益于ICDP推动,汇聚中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等多国科学家,以中国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战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力量为主,特别是科考中使用的水上钻探平台和技术人员主要来自中国,采集的岩芯在国内进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城均无效,
行初步研究并永久保存。ICDP自成立以来,已在全球贝加尔湖、马拉维湖、死海等湖进行了钻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探,推动了地球科学领城的国际合作。中国作为ICDP创始国之一,已成功开展多个钻探项目

一、阅读(70分)
如松辽盆地的“松科二井”,以?018米深度成为全球首例钻穿白要系的科学钻并,老显我国在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该领城的世界领先地位。此次纳木错湖芯采集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我国赢得更多的科学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语权,更为解开青藏高原及全球古气候变迁之谜提供关键线索。

今年7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在青藏高原海拔超过4700米的纳木错深水区,于93.3米深处
钠木错近千米湖芯的成功获取,标志着历时十年之久的纳木错ICDP钻探顶目完成了关键
开始钻探,并成功采集到了长度总计为951.12米的湖底岩芯,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2024年重
性一步,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科学家牵头的国际团队在国际湖泊钻探领城的影响力,也是青藏

大标志性科考活动之一,也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中海拔最高的钻探项目,更是全球
高原古气候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对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古气候研究领城的重大突破,将助力人美通过珍贵的“岩芯胶囊”还原古气侯变迁的历史,为应
该湖芯的钻探深度达510.2米,结合沉积物地震剖面测量与既有研究,其记录可追溯至

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60万年前甚至更早,从而将青藏高原湖治的连续沉积序列研究从十万年尺度提升至百万年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古气候研究以南极冰芯、北极格陵兰冰芯、深海沉积物及中国黄
度。从大尺度空间视角审视,贝加尔湖至孟加拉湾、土耳其几湖至中国南海及印度尼西亚托武

土堆积为核心介质,取得了显著进晨,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补
蒂湖,均已有科学钻探记录。纳木错,坐落于青藏高原中部,恰为南北钻探路径的交江区,是科
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也是全球气候变
学钻探的空白区。纳木错ICDP项目成功填补了这一空白,为全球古气候研究贡献了来自青藏
化的驱动器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它吸引着全球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
高原核心地带的新证据,彰显了其独特的科学价值。
等多领域的科学家前来探索。青藏高原的古环境古气候研究尤为关健,它是全球古气侯研究的
通过纳木错湖芯,科学家可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气侯变化机制、印度季风与西风环流相互作
重要一环,与南北极、深海及中国黄土的古气候研究共同构成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
用、冰期一间冰期旋回及其转换特征,以及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造应,乃至本地物种的
与热点。
演化。此外,与南北极、北大西洋等典型地区的古气候序列对比,将褐示第三极地区与其他地区
青藏高原的隆升,作为地球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亚剂乃至全球气候与生态环境产生了
气侯变化的异同及相互影响机制,为理解青藏高原在地球环境演化中的角色提供重要依据,推
深远彩响,尤其是促进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因此,探索古季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化规
动古气候研究的深入发展。
律,以及西风环流与季风问的相互作用机制,成为了古气候研究领城的热点。青藏高原大量内
纳木错ICDP项目组将继续沿着既定的研究方案,开展联合攻关,解决湖泊沉积物百万年
陆湖泊是开展此研究的天然地质档案,其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古气侯信息,提供了开展高分
时间尺度上的年代确定难题,建立该岩芯的精确年代柜架,从而建立该区城的“标准”年代标尺,
辨率连续古气侯研究的绝佳材料。相较于海洋钻探,湖泊钻探虽在规模与时间尺度上有所局
为开展全方位环境变化及全球对比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限,但其分布广泛,覆盖多样的气候区域,使其在研究全球气侯变化时空差异方面具有被特优
(摘编自王君波《纳木错湖底岩芯可以解锁什么》)
势。在众多湖泊中,纳木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广阔的面积和深蓬的水体脱颖而出,成为青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下()
高原内陆湖泊研究的典范。
A.以中国力量为主的纳木错ICDP项目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中海拔最高的钻探项目。
【2025年冲刺压轴卷(三)·语文第1页(共8页)】
【2025年冲刺压轴卷(三)·语文第2页(共8页)】冲刺卷·语文(三)参考答案
1.B(“挖掘出纳木错湖底厚达700多米的沉积物”错,原文是“聚焦于挖掘其深水区厚达700余米的沉积物”,)
2D(A项,“…青藏高原湖芯…构成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四大核心介质”错,原文是“全球古气候研究以南
极冰芯、北极格陵兰冰芯、深海沉积物及中国黄土堆积为核心介质”,可见“青藏高原湖芯”不在核心介质之
列,且应是“全球古气候研究”的核心介质,而非“地球系统科学研究”。B项,“自2005年在纳木错设立观测
站以来,历经十几年的筹备与国际合作”错,原文是“2014年,纳木错1CDP项目应运而生…历经数年筹备
与国际合作,项目于2020年启动”,没有“历经十几年”,也不是“自2005年在纳木错设立观测站以来”就开始
“筹备与国际合作”的。C项,“受国际局势影响,项目组不得不…”错,原文是“面对国际局势变化的挑战,
项目组坚持自主创新路线”,可见“自主创新”并非一种“不得不”而为之的行为,而是一种“坚持”:“全部
采用”错,原文是“以国产制造和国内组织为主”。)
3.C(“将纳木错湖芯与其他湖泊的介质进行比较”错,原文没有将两者的介质进行比较。)
4.①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资源地位,其演变历史带来的影响,及其所拥
有的蕴藏丰富古气候信息的大量内陆湖泊,使其成为研究古气候变化的理想场所。②湖泊钻探具有独特优
势,其分布广泛、覆盖多样的气候区域,有利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时空差异:在众多湖泊中,纳木借以其独特
的地理位置、广阔的面积和深邃的水体脱颖而出,成为背藏高原内陆湖泊研究的典范。(每点2分,意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提升时间尺度:纳木错湖芯的记录可追溯至60万年前甚至更早,将青藏高原湖泊的连续沉积序列研究从
十万年尺度提升至百万年尺度,为科学家提供了更长时间跨度的气候变化数据。②填补科学钻探空白:纳木
错湖芯的获取填补了科学钻探在青藏高原中部地带的空白,为全球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来自青藏高原核心地
带的新证据。③汉唤区威气侯特征: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其沉积物中蕴含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特别是关
于印度季风与西风环流相互作用等关键科学问题的记录。这些信息的获取有助于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青藏
高原在地球环境演化中的角色,推动古气候研究的深入发展。(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
理则的情给分)
6.C(“它打破了山谷的宁静”错,打破山谷宁静的是动物们惊恐不安的行为:“他确信这是超自然力量的体现”
错,这只是老牧人恐慌中的猜测,不是确切的判断。)
7.C(“埋下伏笔”错,应该是作铺垫。)
8.①丰富人物形象。探险客与老牧人属于完全不同的形象,展现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探险客们勇敢、冒
险,追求刺激,而老牧人则稳重、保守、顺应自然。②深化主题思想。探险客代表了现代文明和冒险精神,与
老牧人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自然观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对比引发了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现代文明与
自然环境的思考。(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1)①环境描写:作者通过描绘大雪迷漫、古旧空洞的旷野以及高山秃躞啄碎野黄羊的枯骨等场景,构建了
个荒凉而神秘的背景。②动物行为刻画:作者通过对老牦牛发疯般冲下山、奶牛惊恐不安地吼叫、牧羊犬狂
吹等恐惧不安的行为的描写,增强了紧张感和神秘感。③人物行为、心理描写:作者通过对老牧人听到“巨大
的断裂声”、看到“紫色的光”后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进一步谊染了神秘而紧张的氛围。(每点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通过营造神秘而紧张的氛围,作者强调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力感,
引发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增强了感染力。(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10.BDF(原文标点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11.C(A项、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一中“化道浅薄”的“化”意思是教化,材料二中“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
士也”的“化”意思是“变化”,两者意思不同。D项正确,材料一中“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的“因”意思是凭
借:材料二中“因而不改”的“因”意思是沿袭,承袭,两者意思不同。)
12.C(根据材料二“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
文中没有说军队节节败退,是推断会遇阻退师,且也并未说是由于首领们没有德行。)
13.(1)统治天下十四年,国家大动荡,这就是狡诈虚伪的弊端啊。(“抚”溃”各1分,判断句1分,句意通顺1分)
(②)这三代君王昏庸糊涂,终身没有醒悟,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惑”“宜”各1分,反问句1分,句意通顺1分)
14.同:都强调了地理优势和暴政的影响。(1分)异:在衰亡原因的分析上,刘向更侧重归因于道德和教化,贾
谊更多从策略和形势以及政治环境出发。(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当时,秦国最强大,其他诺侯国正弱小。苏秦用合纵的策略联合诸侯的时候,秦国不敢到关中炫耀武力,
天下有二十九年没有战争。然而秦国有形势上的便利,擅长叔术的谋士,都争着先投奔秦国。等到苏秦死后,
张仅(提出)连横之策,诸侯采纳了,于是向西停奉秦国。因此秦始皇凭借四面险要的地理形势,占据崤山、函谷
关的险阻,素有陇、蜀的富饶,采纳众人的计策,依仗六代的功业,用来逐步侵占六国,总并诸侯,并吞天下。(泰
【神刺卷·语文(三)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E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