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自查
得分 。
填空题(共13分,每空1分)
1.世界都是由 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 。
2.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 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 变化。
3.化学变化的过程会伴随很多现象的发生,如改变 、 、产生气体、产生 。
4.地球的很多资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 变化的产物。
5.蜡烛燃烧不但会发光发热,还会产生 、 等物质。
6.铁生锈是 和 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7.铁生锈的速度比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速度要 。(填“快”或“慢”)
选择题(共40分,每空2分)
为了倡导“绿色亚运”的理念,杭州亚运会在开幕式上用电子烟花(一种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代替传统烟花,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烟花发出了五颜六色的光。这个过程属于( )。
A 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下列不属于物质的是( )。
A 空气 B 人类自身 C 我们的梦想 D 桌子上的蛋糕
随意被丢弃后被称为“白色污染”的是( )。
A 铁制品 B 塑料制品 C 纸制品 D 白色的布料
在“天宫课堂”中,王亚平航天员做了一个实验:让泡腾片遇水,产生了一个气泡球。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泡腾片在太空中与水相遇,形成了一种比空气轻的气体
B 泡腾片与水相遇后产生了二氧化碳,由于太空中微重力的环境,二氧化碳
与水混合后漂浮在空中,形成了气泡球
C 泡腾片在太空中始终变成了气泡球
D 泡腾片与水后蒸发成了气体
用手触摸也是观察实验的一种方法,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 用手触摸盛有刚混合的小苏打和白醋的玻璃杯外壁,感觉凉凉的
B 用手触摸正在用蜡烛加热的白砂糖,感觉有点粘稠
C 用手触摸铁生锈的部位,感觉表面比铁粗糙
D 用手触摸发光的灯泡玻璃,感觉热热的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易拉罐被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种现象的共同点是( )。
A 发光发热 B 产生新物质 C 产生沉淀 D 形状和体积改变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含量的增加。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氮气 D 二氧化硫
将酒精灯甲打开盖子置于空气中,将酒精灯乙点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两个酒精灯
中的酒精高度都有明显下降,则甲、乙两个酒精灯中的酒精的主要变化是( )。
A.两个酒精灯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B.甲发生了化学变化,乙发生了物理变化
C.甲发生了物理变化,乙发生了化学变化 D.两个酒精灯都发生了物理变化
10.用柠檬汁在白纸上写字后自然晾干,然后喷上紫甘蓝汁液,纸上会出现( )。
A 红色的字 B 蓝色的字 C 紫色的字 D 不会显现出字
11.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有同学认为虾的颜色改变可能是因为虾中有一种遇热会变成红色的物质,就这种同学的“看法”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结论
12.小科在做饭之后,用洗洁精将铁锅洗得非常干净,但是第二天他发现铁锅生锈了,最先生锈的部位最有可能是( )。
A 1号位置 B 2号位置 C 3号位置 D到处都是
13.关于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沥青、塑料等材料是石油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
B 农业上需要的化肥,是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产生的
C 绿色植物是煤等资源的源头,还与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密切相关
D 像宝石等大地蕴藏的宝藏,是经历了许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产生的
14.许多课堂上的化学变化需要用到特定的器材,在在探究铁生锈实验时,用到了试管这种器材。下列选项中是试管的是( )。
A B C D
15.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选项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青铜受热融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B 淋雨后,自行车链条生锈
C 炒菜时,加入食盐搅拌后,食盐消失 D 水放进冰箱冷冻后结冰
16.小科在课堂上做了白糖加热实验。在完成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合理的是( )。
A 选择长柄的金属汤匙进行实验 B 为了观察清晰现象,选择超近距离观察
C 在汤勺上放1克左右白糖 D 用蜡烛的外焰进行加热
17.衣服上的有些污渍用水很难清洗,用汽油就很容易溶解这些污渍。用汽油清除污渍的过程是(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D 两者都不是
18.在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蜡烛燃烧产生了下面一系列现象:
①固态蜡融化成蜡油 ②棉芯变黑 ③倒扣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珠 ④烧杯底部变黑
关于蜡烛发生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现象①说明蜡烛燃烧只有物理变化 B 现象②和现象③说明蜡烛燃烧会产生新物质
C 蜡烛燃烧一系列现象说明蜡烛燃烧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变化
D 现象③和现象④说明蜡烛燃烧会产生大量气体
19.下列几组食物中,( )中都含有大量的淀粉。
A.玉米、土豆 B.花菜、菠菜 C.馒头、青菜 D 牛肉、米饭
20.埋藏在地下的煤大多数夹在( )中。
A.变质岩层 B.沉积岩层 C.变质岩层 D 地幔
序号题(共7分,每空1分)
区分物质的变化
A、食物腐败 B、火柴燃烧 C、水结冰,水蒸发 D、铜狮变绿 E、电灯发光
F、蜡烛燃烧 G、煤气爆炸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
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探究题(共40分,除标注外,每个填空1分,每个选择2分)
项目一:物质鉴别。小科发现厨房里有五个调料盒,里面装了不同的粉末:食盐、小苏打、白糖、淀粉、红糖,粉末颜色如下图所示:(14分)
小科分别取出了一些粉末,在厨房中进行实验。发现:A与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B与家中的碘伏混合产生蓝紫色物质;将D物质放在铁勺中进行加热,产生甜香味,颜色变黑。
请你帮助小科鉴别调料盒中的物质,重新标上它们的名称。
A: B: C: D: E: 。
A与白醋混合产生大量气泡,经过大量研究,我们发现这种气体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硫 D 二氧化碳
将A与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并通入右图的装置中,此时烧杯中 的
蜡烛最先熄灭(填“高”或“低”),因为这种气体比空气 。
B物质与家中的碘伏混合产生蓝紫色物质的过程属于 变化。
小科发现厨房中还有一瓶没有标签的液体,他推测可能是清水和白醋其中的一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 过程,帮助他鉴别这瓶液体。
(2分)
小科在A物质与白醋混合后的液体中加入紫甘蓝叶片,发现紫甘蓝叶片变成了红色,这说明在这个化学变化中,( )在溶液中有剩余。
A A物质 B 白醋 C 两者都没有剩余 D 两者都有剩余
项目二:气体“小火箭”。根据科学课所学的知识,小科用塑料瓶、白醋和小苏打自制了迷你“小火箭”。为了提高“小火箭”的发射高度,小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12分)
这个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小火箭”的发射高度与 是否有关。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 ,不改变的条件是 、 等。
小科分析第一、二组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2分)
分析第 组和第 组的数据后发现,如果在100毫升白醋中加入太多的小苏打,并不能让迷你“小火箭”飞得更高,原因是 (2分)
10.下列物质变化中,与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现象相同的是( )。
A 牛奶和可乐混合 B 烟花爆炸 C 水沸腾 D 铁生锈
项目三:厨房里的化学变化。小科很喜欢吃红烧肉,他先将五花肉切成块,混合植物油翻炒,待金黄色捞出。接着炒糖色:锅底留少许油,加入白糖,小火烧至熔化呈金黄色。
此时加入翻炒后的五花肉、调料、水等,待水烧开后倒入高压锅,一会儿就
煮熟了。(14分)
11.将猪肉切成小块的过程,主要发生了 变化。
12.用完菜刀后,小科将菜刀洗净放置在刀架上,下列做法中防止菜刀生锈最适宜的办法的是( )
A 在表面涂油漆 B 擦干菜刀并放在通风处 C 在表面涂白醋 D 把表面用火烤干
13.炒糖色时,白糖先熔化呈液态,此时发生了 变化。继续加热,白糖会变成黄色,产生香味,此时发生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14.红烧肉要用馒头来配。妈妈又教小科做了馒头。在面粉中加入水和酵母,揉成面团,静置一段时间后,面团变得蓬松多孔,这时面团发生了 变化。
15.做好的馒头很好吃,碘酒遇到馒头变色后的物质是( )。
A 碘酒 B 馒头 C 不是碘酒也不是馒头 D 一半碘酒一半馒头
16.吃馒头时,刚开始没什么味道,咀嚼一会后感觉馒头变 ,主要是因为馒头中的 和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
17.淀粉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馒头被人类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发生了( )。
A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 物理和化学变化 D 生物变化
18.小科吃到喜欢的红烧肉非常开心,关于情绪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某些物质可以刺激大脑,产生不同的情绪 B 情绪的变化与体内的化学变化有关
C 情绪由大脑控制,情绪改变时不需要物质作用 D 多巴胺可以帮助人们产生开心的情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自查
得分
填空题(共13分,每空1分)
1.世界都是由 物质 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 变化 。
2.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 化学 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 物理 变化。
3.化学变化的过程会伴随很多现象的发生,如改变 颜色 、 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产生 沉淀 。
4.地球的很多资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 化学 变化的产物。
5.蜡烛燃烧不但会发光发热,还会产生 水 、 二氧化碳 等物质。
6.铁生锈是 水 和 空气 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7.铁生锈的速度比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速度要 慢 。(填“快”或“慢”)
选择题(共40分,每空2分)
为了倡导“绿色亚运”的理念,杭州亚运会在开幕式上用电子烟花(一种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代替传 统烟花,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烟花发出了五颜六色的光。这个过程属于( A )。
A 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下列不属于物质的是( C )。
A 空气 B 人类自身 C 我们的梦想 D 桌子上的蛋糕
随意被丢弃后被称为“白色污染”的是( B )。
A 铁制品 B 塑料制品 C 纸制品 D 白色的布料
在“天宫课堂”中,王亚平航天员做了一个实验:让泡腾片遇水,产生了一个气泡球。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泡腾片在太空中与水相遇,形成了一种比空气轻的气体
B 泡腾片与水相遇后产生了二氧化碳,由于太空中微重力的环境,二氧化碳
与水混合后漂浮在空中,形成了气泡球
C 泡腾片在太空中始终变成了气泡球
D 泡腾片与水后蒸发成了气体
用手触摸也是观察实验的一种方法,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B )。
A 用手触摸盛有刚混合的小苏打和白醋的玻璃杯外壁,感觉凉凉的
B 用手触摸正在用蜡烛加热的白砂糖,感觉有点粘稠
C 用手触摸铁生锈的部位,感觉表面比铁粗糙
D 用手触摸发光的灯泡玻璃,感觉热热的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
A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易拉罐被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种现象的共同点是( D )。
A 发光发热 B 产生新物质 C 产生沉淀 D 形状和体积改变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A )含量的增加。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氮气 D 二氧化硫
将酒精灯甲打开盖子置于空气中,将酒精灯乙点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两个酒精灯
中的酒精高度都有明显下降,则甲、乙两个酒精灯中的酒精的主要变化是( C )。
A.两个酒精灯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B.甲发生了化学变化,乙发生了物理变化
C.甲发生了物理变化,乙发生了化学变化 D.两个酒精灯都发生了物理变化
10.用柠檬汁在白纸上写字后自然晾干,然后喷上紫甘蓝汁液,纸上会出现( A )。
A 红色的字 B 蓝色的字 C 紫色的字 D 不会显现出字
11.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有同学认为虾的颜色改变可能是因为虾中有一种遇热会变成红色的物质,就这种同学的“看法”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C )。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结论
12.小科在做饭之后,用洗洁精将铁锅洗得非常干净,但是第二天他发现铁锅生锈了,最先生锈的部位最有可能是( B )。
A 1号位置 B 2号位置 C 3号位置 D到处都是
13.关于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沥青、塑料等材料是石油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
B 农业上需要的化肥,是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产生的
C 绿色植物是煤等资源的源头,还与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密切相关
D 像宝石等大地蕴藏的宝藏,是经历了许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产生的
14.许多课堂上的化学变化需要用到特定的器材,在在探究铁生锈实验时,用到了试管这种器材。下列选项中是试管的是( B )。
A B C D
15.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选项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B )。
A 青铜受热融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B 淋雨后,自行车链条生锈
C 炒菜时,加入食盐搅拌后,食盐消失 D 水放进冰箱冷冻后结冰
16.小科在课堂上做了白糖加热实验。在完成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合理的是( B )。
A 选择长柄的金属汤匙进行实验 B 为了观察清晰现象,选择超近距离观察
C 在汤勺上放1克左右白糖 D 用蜡烛的外焰进行加热
17.衣服上的有些污渍用水很难清洗,用汽油就很容易溶解这些污渍。用汽油清除污渍的过程是( A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D 两者都不是
18.在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蜡烛燃烧产生了下面一系列现象:
①固态蜡融化成蜡油 ②棉芯变黑 ③倒扣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珠 ④烧杯底部变黑
关于蜡烛发生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现象①说明蜡烛燃烧只有物理变化 B 现象②和现象③说明蜡烛燃烧会产生新物质
C 蜡烛燃烧一系列现象说明蜡烛燃烧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变化
D 现象③和现象④说明蜡烛燃烧会产生大量气体
19.下列几组食物中,( A )中都含有大量的淀粉。
A.玉米、土豆 B.花菜、菠菜 C.馒头、青菜 D 牛肉、米饭
20.埋藏在地下的煤大多数夹在( B )中。
A.变质岩层 B.沉积岩层 C.变质岩层 D 地幔
序号题(共7分,每空1分)
区分物质的变化
A、食物腐败 B、火柴燃烧 C、水结冰,水蒸发 D、铜狮变绿 E、电灯发光
F、蜡烛燃烧 G、煤气爆炸
物理变化 CE 化学变化 ABDG
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F
探究题(共40分,除标注外,每个填空1分,每个选择2分)
项目一:物质鉴别。小科发现厨房里有五个调料盒,里面装了不同的粉末:食盐、小苏打、白糖、淀粉、红糖,粉末颜色如下图所示:(14分)
小科分别取出了一些粉末,在厨房中进行实验。发现:A与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B与家中的碘伏混合产生蓝紫色物质;将D物质放在铁勺中进行加热,产生甜香味,颜色变黑。
请你帮助小科鉴别调料盒中的物质,重新标上它们的名称。
A: 小苏打 B: 淀粉 C: 食盐 D: 白糖 E: 红糖
A与白醋混合产生大量气泡,经过大量研究,我们发现这种气体是( D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硫 D 二氧化碳
将A与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并通入右图的装置中,此时烧杯中 低 的
蜡烛最先熄灭(填“高”或“低”),因为这种气体比空气 重 。
B物质与家中的碘伏混合产生蓝紫色物质的过程属于 化学 变化。
小科发现厨房中还有一瓶没有标签的液体,他推测可能是清水和白醋其中的一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
过程,帮助他鉴别这瓶液体。
言之有理即可 (2分)
小科在A物质与白醋混合后的液体中加入紫甘蓝叶片,发现紫甘蓝叶片变成了红色,这说明在这个化学变化中,( B )在溶液中有剩余。
A A物质 B 白醋 C 两者都没有剩余 D 两者都有剩余
项目二:气体“小火箭”。根据科学课所学的知识,小科用塑料瓶、白醋和小苏打自制了迷你“小火箭”。为了提高“小火箭”的发射高度,小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12分)
这个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小火箭”的发射高度与 小苏打的量 是否有关。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 小苏打的量 ,不改变的条件是 白醋的量 、 瓶子的重量 等。
小科分析第一、二组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小苏打越多,火箭发射高度越高 (2分)
分析第 3 组和第 4 组的数据后发现,如果在100毫升白醋中加入太多的小苏打,并不能让迷你“小火箭”飞得更高,原因是 白醋已经反应完了,小苏打还有剩余(2分)
10.下列物质变化中,与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现象相同的是( B )。
A 牛奶和可乐混合 B 烟花爆炸 C 水沸腾 D 铁生锈
项目三:厨房里的化学变化。小科很喜欢吃红烧肉,他先将五花肉切成块,混合植物油翻炒,待金黄色捞出。接着炒糖色:锅底留少许油,加入白糖,小火烧至熔化呈金黄色。
此时加入翻炒后的五花肉、调料、水等,待水烧开后倒入高压锅,一会儿就
煮熟了。(14分)
11.将猪肉切成小块的过程,主要发生了 物理 变化。
12.用完菜刀后,小科将菜刀洗净放置在刀架上,下列做法中防止菜刀生锈最适宜的办法的是( B )
A 在表面涂油漆 B 擦干菜刀并放在通风处 C 在表面涂白醋 D 把表面用火烤干
13.炒糖色时,白糖先熔化呈液态,此时发生了 物理 变化。继续加热,白糖会变成黄色,产生香味,此时发生了 化学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14.红烧肉要用馒头来配。妈妈又教小科做了馒头。在面粉中加入水和酵母,揉成面团,静置一段时间后,面团变得蓬松多孔,这时面团发生了 化学 变化。
15.做好的馒头很好吃,碘酒遇到馒头变色后的物质是( C )。
A 碘酒 B 馒头 C 不是碘酒也不是馒头 D 一半碘酒一半馒头
16.吃馒头时,刚开始没什么味道,咀嚼一会后感觉馒头变 甜 ,主要是因为馒头中的 淀粉 和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
17.淀粉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馒头被人类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发生了( C )。
A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 物理和化学变化 D 生物变化
18.小科吃到喜欢的红烧肉非常开心,关于情绪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 某些物质可以刺激大脑,产生不同的情绪 B 情绪的变化与体内的化学变化有关
C 情绪由大脑控制,情绪改变时不需要物质作用 D 多巴胺可以帮助人们产生开心的情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