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推动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地理七下晋教版(2024)课堂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2 推动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地理七下晋教版(2024)课堂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21 11:0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2 推动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初中地理七下晋教版(2024)课堂同步
“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考冰上作业的重要装备,其外观颜色为鲜艳的绿色,用玻璃钢制成,具备帐篷功能,可用来防御危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站的经纬度大致是( )
A.(79°N,12°E) B.(79°N,12°W) C.(79°S,12°E) D.(79°S,12°W)
2.“苹果屋”的球状设计有助于( )
①防止北极熊攀爬破坏
②利用圆顶减少风阻
③融入周围环境
④增加清凉感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我国积极开展北极科考,主要目的是( )
A.建旅游度假区 B.便于今后移民 C.捕捞渔业资源 D.研究气候变化
我国南极科考已进入“航空时代”。科学家可利用机载冰雷达等技术装备,对南极部分地区的冰下山脉、湖泊以及深部峡谷进行深入探索。完成下面小题。
4.南极地区( )
A.矿产资源丰富 B.人口密度较大 C.气温低,降雪多 D.北极熊数量多
5.相较于地面科考,南极地区航空科考的优势包括( )
①科考数据质量高
②恶劣环境干扰少
③探索区域范围广
④购置设备费用低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大气本底是指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大气中各成分的自然含量。2024年12月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运行,该站将对南极温室气体等大气要素进行长期、持续的日常观测。图为南极科考人员维护大气本底观测仪器景观图及相关资料卡。完成下面小题。
为保障观测仪器稳定运行,采取了多项措施:加保温罩;温度降至-10℃时,启动自加热模式;风速连续10分钟超30米/秒,自动关闭跟踪器。
6.在南极开展大气本底监测的有利条件是( )
A.人类活动影响小,大气纯净 B.植被茂盛,空气洁净度较高
C.四季分明,可监测不同季节大气变化 D.交通发达,便于大型监测仪器的运输
7.对观测仪采取加保温罩等预防措施是为了让仪器能够( )
①抵御南极极寒气候
②适应南极极昼、极夜交替现象
③降低周边地区风速
④在强风暴雪等环境下稳定工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对南极温室气体进行长期观测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大气污染 B.监测气候变化 C.预报天气状况 D.缓解能源紧张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被称为“天然实验室”。图1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图2为北极熊丽丽与企鹅萌萌之间的微信对话。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南、北极地区( )
A.地势高,以高原为主
B.我国已建立的科考站均有极昼极夜现象
C.纬度高,终年严寒,冰川广布
D.多狂风,降水稀少,沙漠面积广
10.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 )
A.环境更为恶劣,至今无人定居 B.在气候方面要“友好”得多
C.以陆地为主,周围为三大洋环绕 D.极昼极夜的天数稍少一些
11.造成北极熊丽丽、企鹅萌萌栖息的大块“海冰”变少、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海洋污染加剧 C.极地开发加速 D.世界人口增加
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考站,读长城站1986—2019年平均气温及其线性变化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上图体现了南极地区有___的气候特点( )
A.酷寒 B.干燥 C.烈风 D.缺氧
13.南极地区平均气温的线性变化( )
A.只是大自然的周期性变化 B.表明地球将进入到大冰期
C.预示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D.不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
14.在进行南极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时,下列行为可取的是( )
A.充分开发利用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 B.进行极地移民,利用极地的土地资源
C.为保护环境,垃圾就地掩埋 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15.【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犁海出征】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2023年12月7日,考察队抵达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其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站的建设工作。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秦岭站建成。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探究一 找位置
(1)写出此时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并说出秦岭站位于昆仑站的方向。
探究二 知环境
南极地区常年冰雪覆盖,气候酷寒,却是科学研究的宝地和天然实验室。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秦岭站计划用于开展大气、海洋、冰川、生物生态等多学科的观测和科学研究。
(2)推测建设秦岭站可能面临的恶劣气候条件。
(3)简析选择在12月至次年2月建设秦岭站的原因。
探究三 思保护
作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在秦岭站的建设中,考察队践行“绿色考察”理念,将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节能、节水、节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简述考察队践行“绿色考察”理念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黄河站位于北极地区,纬度肯定是北纬(N),CD错误;观察北极地区示意图,黄河站的纬度为79°N;然后看经度,在北极地区图上,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黄河站所在的经线顺着自转方向度数增大,东经度,即为12°,A正确,B错误。故选A。
2.答案:A
解析:“苹果屋”球状设计的作用—球状设计使得表面比较光滑,北极熊等动物难以攀爬,能够防止北极熊攀爬破坏,①正确;圆顶的形状在北极地区大风环境下,可以减少风对其的阻力,降低被大风破坏的风险,②正确;北极地区主要是冰雪环境,球状设计与融入周围环境关系不大,③错误;北极气候寒冷干燥,没必要产生清凉的感觉,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故选A。
3.答案:D
解析:北极环境恶劣,建立旅游度假区和移民不符合现实情况,AB错误;单纯捕捞渔业资源不是我国开展北极科考的主要目的,C错误;北极地区对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对于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我国积极开展北极科考的主要目的,D正确。故选D。
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南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锌、钼等矿产资源,A正确;南极地区气候恶劣,气候特征是酷寒、干燥、烈风,降雪少,无常住人口,BC错误;北极熊位于北极地区,南极典型动物是企鹅,D错误,故选A。
5.答案:B
解析:航空科考利用机载冰雷达等先进技术装备,能获取更精准的数据,科考数据质量高,①正确;航空科考在空中进行,同样会受到恶劣环境的干扰,②错误;科学家们利用机载冰雷达等技术装备,对南极部分地区的冰下山脉、湖泊以及深部峡谷进行深入探索,探索区域范围广,③正确;航空科考需要配备飞机等设备以及先进的机载技术装备,购置设备费用高昂,并非费用低,④错误。综上,B错误。故选B。
6.答案:A
解析:南极地区人迹罕至,几乎没有人类活动,因此大气受污染的程度极低,能够提供纯净的大气样本,适合进行大气本底监测,A符合题意;南极地区气候寒冷,植被稀少、属于寒带气候,终年严寒,BC不符合题意;南极交通发达不符合南极的实际情况,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C
解析:南极气候极端寒冷,保温罩可以有效保护仪器免受低温影响,①正确;保温罩的主要功能是保温,与极昼、极夜交替现象无直接关系,②错误;保温罩并不能降低风速,风速的控制需要其他措施,③错误;保温罩可以保护仪器在强风暴雪等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④正确。综上,C正确。故选C。
8.答案:B
解析:观测温室气体并不能直接减轻大气污染、温室气体观测与天气预报无直接关系、温室气体观测与能源问题无直接关系,ACD错误;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长期观测有助于监测气候变化,B正确。故选B。
9.答案:C
解析:南极地区地势高,以高原为主,北极地区中心是一片海洋,A错误;由图1可知,南极地区的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B错误;南、北极地区纬度高,终年严寒,冰川广布,C正确;南、北极地区纬度高,被积雪覆盖,无沙漠,D错误。故选C。
10.答案:B
解析:北极地区有常住居民因纽特人,A错误;北极地区没有南极地区气温低,没有南极地区风力大,气候条件稍好,B正确;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中心,以海洋为主,周围被大陆包围,C错误;南、北极地区都位于极圈以内,极昼极夜的天数一样,D错误。故选B。
11.答案:A
解析:“海冰”变少、变小是因为气温升高,海冰融化,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与海洋污染、极地的开发和世界人口增加无关,BCD错误。故选A。
12.答案:A
解析:图示适宜南极长城站的气温变化,并不涉及降水和风力,也不能反映其缺氧的环境,BCD错误;由图示信息得知长城站多年平均气温长期在0℃以下,反映了气候酷寒的特点,A正确。故选A。
13.答案:C
解析:读“线性(平均气温)”可知图示年份中气温是以上升趋势为主,这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C正确,B错误;气温的周期性变化应呈现一定的有规律的波动,而不应一直是以上升趋势为主,A错误;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D错误。故选C。
14.答案:D
解析:南极生态环境脆弱,过度开发矿产资源会破坏生态环境,A错误;南极气候酷寒,不适宜移民,B错误;垃圾不能就地掩埋,掩埋的垃圾会污染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C错误;目前人类对南极的开发主要是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D正确。故选D。
15.答案:(1)顺时针方向。东北方向
(2)烈风;干燥;酷寒(严寒)
(3)12月至次年2月,南极地区正值暖季,气温相对较高;南极地区白昼时间长(或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4)减少对南极地区动植物的干扰和破坏;清理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带回国内集中处理;节约和循环使用资源;减少海洋污染等等。
解析:(1)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南极点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昆仑站更靠近南极点,方向更靠南,自西向东自转,图中秦岭站位于昆仑站东北方向。
(2)南极地区是极端寒冷的冰雪世界,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酷寒、干燥、烈风;酷寒应对方法是携带保暖衣物;针对干燥,可携带保湿用品;针对烈风,科考站采用防风设计。
(3)12月至次年2月是南极洲的暖季,气温相对较高;且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长,有利于建设。
(4)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环境,其合理化建议是:减少对南极地区动植物的干扰和破坏;清理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带回国内集中处理;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节约和循环使用资源;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海洋污染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