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07 生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考点一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生物之所以区别于非生物是因为它具有非生物不具有的基本特征:
(1)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 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物的生活需要
植物的营养:通过 制造有机物,例如绿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例如金钱豹捕捉猎物
生物能进行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 ,呼出 ,例如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动物和人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生物能对 作出一定的反应,例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
生物能够 ,例如蘑菇能从小长大、种子的萌发、母鸡生蛋等等;
生物都能 遗传和变异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考点二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一、概念: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 ,包括 和 。
二、分类
1、非生物因素:
2、生物因素(生物之间的关系):
考点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
: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
:雨露滋润禾苗壮
: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同时能防风固沙
考点四 实验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鼠妇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花盆、石块的下面。当移开花盆时,花盆下面的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除了实验装置有所差异,四位同学都进行了如下相同的实验操作:
步骤1:在实验装置的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相同的鼠妇,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中线两侧的鼠妇数量,并记录;
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5次。
步骤3: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
(1)能够探究出光对鼠妇生活是否有影响的是 (选填“甲乙丙丁”)同学。不能探究非生物因素是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是 (选填“甲乙丙丁”)同学,理由是 。
(2)甲同学的实验变量是 ,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
(3)实验过程中要将步骤1重复操作5次的目的是 。做完实验后,你认为他们应该对鼠妇的处理是 。
(4)小明对甲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改变:在空铁盒两侧分别放置了等量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湿土和有机质含量极少的湿土, 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步骤也相同。小明探究问题是
真实情境学生物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描述了小草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了 。
2023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稻谷飘香,禾下追梦——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展”在中国科技馆展出。展览展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禾下追梦”的伟大实践。杂交水稻的成功育种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上向公众展示了“住”在生命生态实验柜里的水稻生长状况,这种水稻和在地球上生长的水稻有不一样的吐水现象,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兴趣。这一现象说明 。
技巧1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病毒是唯一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属于生物的主要依据是:病毒能繁殖,并且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技巧2 植物也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如向日葵的花盘随太阳转动、含羞草手摸后下垂等都属于植物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内容要求 生物的基本特征 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学业要求 尝试说出生物的特征及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因素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高频命题点1 生物的特征
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今日黄河,岸高林密,鱼跃鸟鸣,岁岁安澜。下列选项中,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鲤鱼戏水 B.波光粼粼 C.层峦叠嶂 D.云蒸霞蔚
2.如图表示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所描述的生命现象是( )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把性状遗传给后代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基本特征中的( )
A.能生长 B.能发育
C.具有遗传的特性 D.具有变异的特性
4.豆豆养了两只小仓鼠,每天定时给它们投喂食物,一个月后小仓鼠长大了不少,从一开始看到人就躲,到现在和豆豆成为了好朋友。以上描述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③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高频命题点2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水分和阳光 B.土壤微生物
C.食肉动物 D.绿色植物
2.小明游峨眉山时发现景区植被的分布特点为:山脚多为常绿阔叶林,山腰则是落叶阔叶林,而到山顶大多是针叶林。影响植被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高频命题点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例中,与其它三项所描述的关系不同的是( )
A.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
B.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雷鸟的保护色
2.荒漠空气干燥、高度缺雨、昼夜温差大。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的适应性推测,错误的是( )
A.一年生植物大多在雨季生命力旺盛,迅速完成生命周期
B.仙人掌等植物具肥厚的肉质茎,以储存水适应荒漠环境
C.植物大多数气孔白天张开,夜间关闭,有利于光合作用
D.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减少水分蒸发
3.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漠中植物稀少——环境影响生物
B.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
C.蚯蚓疏松土壤——环境影响生物
D.北极熊皮下脂肪厚——生物适应环境
高频命题点4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炎热的夏季,校园里的香樟树下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这主要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适应具有普遍性
2.自然界中的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实例,不属于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树叶在秋冬季节纷纷飘落
B.过度放牧会使草场逐渐沙漠化
C.在农场中饲养蚯蚓可改善土质
D.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
3.蚯蚓能疏松土壤,产生的粪便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下列与之相同的是( )
A.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
B.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
C.野兔随季节换毛
D.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
高频命题点5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神农架山间的一种野菊花,能发出阵阵芳香,当被移栽到其他地方后,就不能散发香味。由此可见(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适应生物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影响生物
2.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C.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3.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高频命题点6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1.黄粉虫是粮仓中一种常见的昆虫。幼虫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食料的下方。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需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
B.光照是该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
C.在该探究实验中需要设置对照
D.该实验需分组且每组只需投放一只黄粉虫幼虫
2.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中: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3)制订并实施计划:
实验思路:以 为变量,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装置两侧的中央各放5只鼠妇,静置2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共统计10次。
(4)实验结果:统计并计算出小组10次数据的 ,发现阴暗处鼠妇数量比明亮处多。
(5)得出结论: 。
(6)实验结束后,如何处理鼠妇? 。
3.夏天,蟋蟀像比赛似的不停鸣叫着。当凉风袭来,燥热退去,蟋蟀便安静了许多。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吗?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5只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蟋蟀待用。
步骤二;取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15℃,另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25℃,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步骤三:取1只蟋蟀,先后放入15℃、25℃的两个容器中,每次待蟋蟀适应环境后,分别记录蟋蟀一分钟的鸣叫次数。记录结束后,取出蟋蟀另放。
将其余4只蟋蟀按步骤三重复操作。统计结果如下表:
温度 鸣叫次数 蟋蟀 15℃ 25℃
1 91 180
2 80 169
3 77 157
4 78 158
5 89 176
平均值 83 168
实验结束后,将蟋蟀放回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为控制单一变量,步骤一中应选择 (填“同种”或“不同种”)蟋蟀。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蟋蟀在25℃时的鸣叫次数 (填“多于”或“少于”)在15℃时的鸣叫次数。清单07 生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考点一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特征
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生物之所以区别于非生物是因为它具有非生物不具有的基本特征:
(1)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物的生活需要 营养
植物的营养:通过 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例如绿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例如金钱豹捕捉猎物
生物能进行 呼吸作用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 氧气 ,呼出 二氧化碳 ,例如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代谢废物
动物和人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生物能对 外界刺激 作出一定的反应,例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
生物能够 生长和繁殖 ,例如蘑菇能从小长大、种子的萌发、母鸡生蛋等等;
生物都能 遗传和变异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考点二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概念: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 生态因素 ,包括 生物因素 和 非生物因素 。
分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空气、水
生物因素(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合作、共生、寄生
考点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能适应环境: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
生物能影响环境: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
环境能影响生物:雨露滋润禾苗壮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同时能防风固沙
考点四 实验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鼠妇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花盆、石块的下面。当移开花盆时,花盆下面的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除了实验装置有所差异,四位同学都进行了如下相同的实验操作:
步骤1:在实验装置的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相同的鼠妇,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中线两侧的鼠妇数量,并记录;
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5次。
步骤3: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
(1)能够探究出光对鼠妇生活是否有影响的是 丁 (选填“甲乙丙丁”)同学。不能探究非生物因素是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是 乙、丙 (选填“甲乙丙丁”)同学,理由是 乙中没有变量,丙中两个变量。
(2)甲同学的实验变量是 水分,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鼠妇集中在湿土一侧 。
(3)实验过程中要将步骤1重复操作5次的目的是 减小偶然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做完实验后,你认为他们应该对鼠妇的处理是 放回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 。
(4)小明对甲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改变:在空铁盒两侧分别放置了等量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湿土和有机质含量极少的湿土,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步骤也相同。小明探究问题是 土壤的肥沃程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真实情境学生物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描述了小草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了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
2023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稻谷飘香,禾下追梦——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展”在中国科技馆展出。展览展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禾下追梦”的伟大实践。杂交水稻的成功育种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上向公众展示了“住”在生命生态实验柜里的水稻生长状况,这种水稻和在地球上生长的水稻有不一样的吐水现象,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兴趣。这一现象说明 环境能影响生物 。
技巧1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病毒是唯一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属于生物的主要依据是:病毒能繁殖,并且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技巧2 植物也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如向日葵的花盘随太阳转动、含羞草手摸后下垂等都属于植物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内容要求 生物的基本特征 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学业要求 尝试说出生物的特征及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因素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高频命题点1 生物的特征
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今日黄河,岸高林密,鱼跃鸟鸣,岁岁安澜。下列选项中,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鲤鱼戏水 B.波光粼粼 C.层峦叠嶂 D.云蒸霞蔚
【答案】A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选项中“波光粼粼”、“层峦叠嶂”和“云蒸霞蔚”都没有生物,也没有生命现象,而“鲤鱼戏水”的鲤鱼属于生物,体现了生命现象。
故选:A。
2.如图表示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所描述的生命现象是( )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把性状遗传给后代
【答案】C
【分析】1、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⑦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图中的含义是:兔以植物为食,狐狸以兔为食。
【解答】解:动物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为食。故图中兔以植物为食,狐狸以兔为食描述的生命现象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基本特征中的( )
A.能生长 B.能发育
C.具有遗传的特性 D.具有变异的特性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有:①(除病毒以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③生物能进行呼吸;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生物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解答】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
故选:C。
4.豆豆养了两只小仓鼠,每天定时给它们投喂食物,一个月后小仓鼠长大了不少,从一开始看到人就躲,到现在和豆豆成为了好朋友。以上描述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③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豆豆养了两只小仓鼠,每天定时给它们投喂食物,体现了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一个月后小仓鼠长大了不少体现了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从一开始看到人就躲体现了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B正确。
故选:B。
高频命题点2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水分和阳光 B.土壤微生物
C.食肉动物 D.绿色植物
【答案】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水分和阳光属于非生物因素,而土壤微生物、食肉动物、绿色植物都是生物,因此都属于生物因素。
故选:A。
2.小明游峨眉山时发现景区植被的分布特点为:山脚多为常绿阔叶林,山腰则是落叶阔叶林,而到山顶大多是针叶林。影响植被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答案】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解答】解: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阳光、水分、空气不会造成山顶是针叶林,山腰是落叶阔叶林,山脚是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高频命题点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例中,与其它三项所描述的关系不同的是( )
A.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
B.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雷鸟的保护色
【答案】A
【分析】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2、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
【解答】解:A、地衣是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它们生长在岩石表面,通过分泌酸性物质加速岩石的风化过程。可见,“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A符合题意;
B、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B不符合题意;
C、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地区,皮下厚厚的脂肪层能减少热量的散失,有助于保持体温稳定,抵抗严寒环境。可见,“企鹅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
D、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可见,雷鸟的保护色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荒漠空气干燥、高度缺雨、昼夜温差大。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的适应性推测,错误的是( )
A.一年生植物大多在雨季生命力旺盛,迅速完成生命周期
B.仙人掌等植物具肥厚的肉质茎,以储存水适应荒漠环境
C.植物大多数气孔白天张开,夜间关闭,有利于光合作用
D.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减少水分蒸发
【答案】C
【分析】1、生物通过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
2、,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解答】解:A、荒漠一年生植物,大多在雨季生命力旺盛,开花结果,迅速完成生命周期,A正确。
B、仙人掌等植物具肥厚的肉质茎,以储存水适应干旱的荒漠环境,B正确。
C、荒漠中的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大多数气孔白天关闭,夜间打开,C错误。
D、荒漠中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
故选:C。
3.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漠中植物稀少——环境影响生物
B.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
C.蚯蚓疏松土壤——环境影响生物
D.北极熊皮下脂肪厚——生物适应环境
【答案】C
【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依赖环境等。
【解答】解:A.沙漠中由于烈日炎炎,年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导致沙漠中植物稀少,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A正确。
B.大树的蒸腾作用,降低了自身的温度,还通过蒸发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B正确。
C.蚯蚓不停地在土壤里来回穿梭,使土壤变的疏松,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C错误。
D.北极熊皮下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还形成隔热层,具有保护和保温的作用,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正确。
故选:C。
高频命题点4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炎热的夏季,校园里的香樟树下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这主要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适应具有普遍性
【答案】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解答】解:香樟树进行蒸腾作用,能降低大气的温度,增加空气的湿度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自然界中的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实例,不属于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树叶在秋冬季节纷纷飘落
B.过度放牧会使草场逐渐沙漠化
C.在农场中饲养蚯蚓可改善土质
D.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
【答案】A
【分析】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解答】解:A、树叶在秋冬季节纷纷飘落,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A符合题意;
B、过度放牧会使草场逐渐沙漠化,体现动物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在农场中饲养蚯蚓可改善土质,说明生物可以影响和改变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蚯蚓能疏松土壤,产生的粪便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下列与之相同的是( )
A.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
B.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
C.野兔随季节换毛
D.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
【答案】D
【分析】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和改变环境。
2、蚯蚓能疏松土壤,产生的粪便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解答】解:A、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使植物能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使海豹能适应寒冷的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
C、野兔随季节换毛,以适应季节的变化,属于生物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属于生物影响环境,D符合题意。
故选:D。
高频命题点5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神农架山间的一种野菊花,能发出阵阵芳香,当被移栽到其他地方后,就不能散发香味。由此可见(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适应生物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影响生物
【答案】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解答时可以从两地的环境差异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神农架山间的一种野菊花,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体现了环境能够影响生物。这是因为其他地方与神农架的水分、土壤、光照、温度不同造成的。
故选:D。
2.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C.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答案】C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2、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山不容二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答】解:A.生物的环境不仅包括生物的生存地点,还包括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生态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等,A错误。
B.非生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风等,B错误。
C.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植物必须耐旱才能在沙漠中生存。同时,生物的活动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蚯蚓可以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C正确。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除了竞争关系,还可能存在合作关系,如社会性昆虫(如蜜蜂、蚂蚁)之间的合作行为,D错误。
故选:C。
3.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答案】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能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A正确。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C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B错误。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了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C错误。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高频命题点6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1.黄粉虫是粮仓中一种常见的昆虫。幼虫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食料的下方。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需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
B.光照是该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
C.在该探究实验中需要设置对照
D.该实验需分组且每组只需投放一只黄粉虫幼虫
【答案】D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A、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再进行实验是探究成功的关键,A正确。
B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黄粉虫幼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实验变量是光照,在设计实验时,需要设置对照,要给黄粉虫提供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观察黄粉虫对环境的选择,这就形成了以光照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BC正确。
D、该实验分组时,每组不能用一只黄粉虫幼虫,如果只用一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采集的黄粉虫幼虫生病或受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不足以说明问题,D错误。
故选:D。
2.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中: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3)制订并实施计划:
实验思路:以 光 为变量,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装置两侧的中央各放5只鼠妇,静置2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共统计10次。
(4)实验结果:统计并计算出小组10次数据的 平均值 ,发现阴暗处鼠妇数量比明亮处多。
(5)得出结论: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
(6)实验结束后,如何处理鼠妇? 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
【答案】(3)光
(4)平均值
(5)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6)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3)本实验探究的是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故实验的变量是光,因此在实验设置中就要以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形成对照实验。
(4)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对实验数据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5)由第(4)可知,阴暗处鼠妇数量比明亮处多,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6)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
(3)光
(4)平均值
(5)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6)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3.夏天,蟋蟀像比赛似的不停鸣叫着。当凉风袭来,燥热退去,蟋蟀便安静了许多。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吗?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5只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蟋蟀待用。
步骤二;取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15℃,另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25℃,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步骤三:取1只蟋蟀,先后放入15℃、25℃的两个容器中,每次待蟋蟀适应环境后,分别记录蟋蟀一分钟的鸣叫次数。记录结束后,取出蟋蟀另放。
将其余4只蟋蟀按步骤三重复操作。统计结果如下表:
温度 鸣叫次数 蟋蟀 15℃ 25℃
1 91 180
2 80 169
3 77 157
4 78 158
5 89 176
平均值 83 168
实验结束后,将蟋蟀放回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 温度会(不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温度 。为控制单一变量,步骤一中应选择 同种 (填“同种”或“不同种”)蟋蟀。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蟋蟀在25℃时的鸣叫次数 多于 (填“多于”或“少于”)在15℃时的鸣叫次数。
【答案】(1)温度会(不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
(2)温度;同种
(3)多于
【分析】1、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解答】解:(1)假设是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的,即蟋蟀在夏天鸣叫频繁,而在凉风袭来时鸣叫减少。因此在本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温度会(不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
(2)本实验的变量是温度,为控制单一变量,步骤一中应选择同种蟋蟀。这是因为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蟋蟀鸣叫次数的影响,所以需要保持其他所有条件(如蟋蟀的种类、大小和生理状态)相同,以确保温度是影响结果的唯一因素。
(3)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25℃时蟋蟀的平均鸣叫次数(168次)明显多于在15℃时的平均鸣叫次数(83次)。这表明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蟋蟀在25℃时的鸣叫次数多于在15℃时的鸣叫次数。
故答案为:(1)温度会(不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
(2)温度;同种
(3)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