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第五单元第5课时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统编版四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第五单元第5课时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统编版四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1 15:2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内容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然后写内洞,最后出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感受双龙洞的独特景观,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对自然文化遗产的热爱。 语言运用: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积累“突兀森郁、蜿蜒、孔隙”等词语,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思维能力: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观察角度变化(如“仰卧进洞”)展现景物特点,培养空间想象与逻辑分析能力。 审美创造:品味文中对石钟乳、孔隙等景物的生动描写,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和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份双龙洞的导游词,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游览顺序, 掌握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写景就像拍电影,镜头要一步一步移动,景物才能变得生动有趣。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个“魔法镜头”的使用方法,让你们的笔也变成神奇的画笔,把心中的美景写得活灵活现!准备好出发了吗?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奇妙的写作之旅吧! 活动流程:子任务一:探秘风景中的“顺序密码”——游双龙洞学移步换景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温故知新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神奇。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 学生填写,教师顺势出示答案。 预设总结: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看他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神奇。为本节课重点感受双龙洞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做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本节课重点感受双龙洞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做铺垫
第二节:精读细研,领悟写法
1.研读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用心去感受路上的生机与明艳,思考:在路上,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指名回答。 (3)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 时变换调子。” (4)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想象画面,同学们,这里有四个“时而”,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出示课件),从这两对反义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山势,进一步想象溪流流经哪里变宽,流经哪里变窄……山势怎样时溪流缓,山势怎样时溪流急, 并把语句说具体。 预设:这里说的是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从“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中感受到溪流的变化多端,富有生机和活力。结合山势,想象溪流流经较宽的山谷时变宽,流经狭窄的山缝时变窄;山势平缓时溪流速度较缓,山势陡峭时溪流速度较急。 (5)学生闭上双眼,教师点击“海浪”图片播放超链接,溪流变换调子的视频,激发学生想象:溪水可能流经什么地方 用上“时而”说一说自己想象的内容。 结合画面,感情朗读。 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作者抓住了路边具体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下,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与丰富吧。 2.研读4-7自然段。 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读一读相关的语句。 游览地点外洞孔隙内洞 特点 表达方法
教学外洞,示例方法。 出示重点语句:“洞口像桥 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 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外洞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大会堂”,“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是通过用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外洞的“大”。同时表达自身感受来描写外洞的特点,让读者身临其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双龙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吧。 (4)教师总结:第四段通过抓住外洞特点, 采用了写感受、举例子的方法,把外洞的特点写具体了。 写法总结:特点+具体解释。 教学内洞,迁移学习。 教师过渡:那内洞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同学们默读描写内洞的段落,采用刚才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先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或给你的感受,然后再找依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内洞写具体的 预设:学生默读总结内洞特点:黑、奇、大。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些特点的呢?圈画出文中具体解释的语句,分享给同学们。 预设:“提着汽油灯”感受内洞的漆黑,“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体现了内洞之奇特,“十来进”体现内洞的大。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描写内洞怎样的特点?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A:从“双龙”这个词,作者暗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不仅间接地点明了课文题目,同时洞中有龙更使人感到奇特。 预设B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又描写内洞怎样的特点?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这里描写了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更加体会到了它的神奇。 预设C: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又描写内洞怎样的特点?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通过内洞与外洞的对比外洞已经很大了,但是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更加突出了内洞的大。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作者再次通过直观描写和表达感受,写出了内洞黑、奇、大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奇特的画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描写内洞的段落。 教学孔隙,深化写法 同学们,作者由外洞进内洞的时候,是采用了什么交通工具呢?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 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1)初步感知孔隙窄小的特点。从“孔隙”词义感受“小”:“孔隙”是什么意思?(窟窿眼儿;缝儿) (2)具体解释怎样小:那船到底有多小呢 文中用了四个“小”字 来形容小船,小到只能躺下两个人,小到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通过对比洞和船的大小,我们感受到 了孔隙的狭小。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你是怎么感受到孔隙的狭小,从哪里体会到的? 从“里边拉绳子”到外洞“拉另一头绳子”,不仅说明了孔隙的狭小,而且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更想去一探究竟。 “我怀着好 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 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 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 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通过坐船的动作和感受, 体会孔隙狭小的特点。 (2)具体解释:抓住关键词“仰卧”“没有一处”“贴着”,从这几个关键词可感受到只能一人躺在船里才能进去,体会孔隙特别狭小非常惊险。 (3)联系生活体验:生活中被 “挤压”的感受是很不舒服的。文中 用了“要是、准会”的关联词,假设自己一抬头,就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让读者仿佛亲身感受当时的场景。 3.主题概括: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中感受到溪流的变化多端,富有生机和活力。 学生讨论并回答,认识到作者通过对山势的观察,了解到溪流的变化与山势密切相关,从而写出了溪流的生动画面。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个别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评价,最后全班齐读,感受溪流的灵动之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段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景物特点。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设计意图: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景物的特点,更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清楚的
拓展作业,推荐阅读 1基础:选择校园一角(如操场、花坛),用“移步换景”法写一段话,要求用上1-2个比喻句。 2.推荐大家阅读游记:叶圣陶 《记游洞庭西山》、老舍的《趵突泉》、朱自清的《梅雨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