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14 健康地生活--中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清单14 健康地生活--中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21 11:44: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清单14 健康地生活
考点一 传染病
传染病
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传染病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对患有传染病的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以防止传染病蔓延。
切断传播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
艾滋病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行为、血液和母婴等途径。
考点二 免疫
人体的三道防线
种类 组成 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 阻挡病原体、杀菌、清扫异物
第二道防线 细菌物质、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结和脾)、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产生抗体,清除抗原
抗体和抗原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疫苗等。
三、人体的免疫功能
(1)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2)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3)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四、免疫功能的双重性:
人体通过免疫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的健康,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但是免疫的有些功能有时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对人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的器官难以存活;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
五、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考点三 健康地生活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 社会生活 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等
心理健康:心情愉悦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
酗酒
吸烟
毒品
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考点三 急救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
二、血管出血时的症状及止血方法:
1、动脉出血时颜色鲜红,呈喷射状,止血时一般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
2、静脉出血对血色暗红,血流较缓和,一般是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而止血
3、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呈红色,慢慢渗出,血量少,一般会由于血液凝固而自然止血处,理时可先时伤口进行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
考点四 安全用药
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处方药购买需要处方,按医嘱服用;而非处方药购买不需要处方,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真实情境学生物
一到春天飞絮漫天。飞絮会引起一些人发生过敏性反应,如打喷嚏、流涕、鼻塞、胸闷、哮喘、皮疹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健康,这种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 过强 引起的,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引起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飞絮属于 抗原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圳越来越多的居民喜欢养宠物狗,然而狗伤人的投诉日益上升.如果被狗咬伤一定要立即注射狂犬疫苗,狂犬病疫苗属于 抗体 。
技巧1 区分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
主要看是对谁采取的措施,控制传染源是对病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采取的措施;而保护易感人群是对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
技巧2 病原体不等同于传染源
病原体主要是引起人或动物患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而传染源是能散播传染病的人或动物。
技巧3 传染源不等同于抗原
传染源是能散播传染病的人或动物,而抗原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技巧4 免疫功能并不是越强越好
人体通过免疫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的健康,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但是免疫的有些功能有时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对人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的器官难以存活;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内容要求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通过计划免疫等措施能够预防传染病 人体能够通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常见的寄生虫病 (如血吸虫病、肠道蠕虫病等)、细菌性传染病(如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是人体健康的威胁 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某些传染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够影响人体健康 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酗酒、吸烟等不良嗜好和吸毒等违法行为对人体健康具有危害作用 药物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遵从医嘱、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合理用药,避免药物误用和滥用 在特定的情况下,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等一些急救方法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
学业要求 关注有关传染病的社会性科学议题,举例说明传染病的危害,辨别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作出合理判断,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尝试提出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关注常见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模拟展示特定情况下的急救方法 (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拒绝吸烟、饮酒和毒品;学会科学、合理地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机体健康
高频命题点1 传染病的特点及分类
1.病毒最早是由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的。下列疾病由病毒引起的是(  )
A.肺结核 B.夜盲症 C.艾滋病 D.白化病
【答案】C
【分析】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毒性感冒,伤寒,艾滋病,狂犬病,禽流感,乙脑,甲肝等。
【解答】解:A.肺结核一种由细菌(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A不符合题意。
B.夜盲症一种由于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视力问题,不是由病毒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HIV是一种病毒,,C符合题意。
D.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体内缺乏黑色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新冠肺炎 B.艾滋病 C.近视眼 D.肺结核
【答案】C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解答】解:A、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新冠肺炎是由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传染病,错误;
B、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后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可通过血液传播,属于传染病,错误;
C、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不属于传染病,正确;
D、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传染病,属于传染病,错误。
故选:C。
高频命题点2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小李同学不慎感染流感,从传染病角度分析,他的同学和家人属于(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答案】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小李同学不慎感染流感,从传染病角度分析,他的同学和家人属于易感人群。
故选:D。
2.霍乱是由不洁食物和饮水中的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腹泻传染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防止水源污染是预防霍乱的有效措施
B.霍乱弧菌没有细胞结构
C.不洁食物和饮水是霍乱的传染源
D.霍乱通过空气传播
【答案】A
【分析】(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2)空气、水源、食物都会成为传播疾病的途径,故对其进行严格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解答】解:A、防止水源污染是预防霍乱的切断传播途径,是有效措施。正确;
B、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它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被称为原核生物。错误;
C、霍乱主要通过食用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或食物,以及接触患者粪便的污染物经口传染。不洁食物和饮水是霍乱的传播途径,错误;
D、霍乱是在饮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之后被感染的,而不是空气传播,该病主要通过饮食传播。错误。
故选:A。
3.自去年以来,各种呼吸道传染病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人们饱受感冒咳嗽的困扰。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从传染病的基本环节来看,患者、患者的飞沫分别属于(  )
A.传染源、传播途径 B.病原体、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D.病原体、传染源
【答案】A
【分析】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抵抗力的健康人。
【解答】解: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所以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从传染病的基本环节来看,患者、患者的飞沫分别属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故选:A。
高频命题点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预防诸病……常习不唾地……”现在看来,这正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计划免疫
【答案】B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诸病……常习不唾地……”,说的是为了预防一些疾病,不应该随地吐痰。现在看来,这正是倡导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故B正确。
故选:B。
2.学校为了防止流感病毒的传播采取了多项措施。下列措施和作用对应关系最恰当的是(  )
选项 措施 作用
A 接种流感疫苗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 对学生进行检查,发现病例后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控制传染源
C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 保护易感人群
D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切断传播途径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A、接种流感疫苗后体内会产生抵抗流感病毒的抗体,提高了特异性免疫能力,属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的保护易感人群,A错误。
B、对学生进行检查,发现病例后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B正确。
C、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属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的切断传播途径,C错误。
D、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属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的保护易感人群,D错误。
故选:B。
3.秋冬季节流行性感冒高发,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流感患者属于病原体
B.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C.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原
D.流感流行时对教室消杀等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D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A、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流感患者属于传染源,错误。
B、疫苗只是针对相应的传染病才有预防作用,因为它是通过该种传染病的病原体的抗原性来研制成的,目前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有疫苗,错误。
C、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错误。
D、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流感流行时对教室消杀等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正确。
故选:D。
4.外出聚餐时提倡使用公筷,尽量做到“一菜一筷”,使用公筷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A.消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解答】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推行公筷行动,使用公筷公勺,可以有效避免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环节看则该项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C。
高频命题点4 人体的免疫功能
1.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传染源
B.患过天花的人只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C.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D.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答案】B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2)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解答】解:A、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A错误。
B、天花(抗原)侵入人体后,淋巴细胞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产生的抗体只能清除天花病毒,B正确。
C、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C错误。
D、免疫对人体有保护功能,但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人体健康不利。例如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防御功能过弱,会出现反复感染等,D错误。
故选:B。
2.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单易行手段。接种疫苗后需留观30分钟,是为了在接种现场能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急性过敏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计划免疫就是为机体注射抗体
B.疫苗可用减毒或失活的病毒制成
C.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
D.非处方药可以治疗所有的过敏反应
【答案】B
【分析】1、计划免疫就是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易感人群接种,属于特异性免疫。
2、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解答】解:A、计划免疫就是为机体注射抗原,让接种人在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A错误。
B、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毒制成的生物制品,B正确。
C、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非己”成分,如果免疫的功能过强会形成过敏反应,C错误。
D、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医师处方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因此非处方药只能治疗所附说明中涉及的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B。
高频命题点5 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
1.特异性免疫是免疫疗法的基础,下列结构或物质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 B.黏膜 C.溶菌酶 D.抗体
【答案】D
【分析】1.特异性免疫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有防御作用。
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
【解答】解:AB、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不符合题意;
C、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不符合题意;
D、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有防御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符合题意。
故选:D。
2.结核杆菌通过呼吸道侵犯人体时,机体调动免疫系统进行防御。下列过程一定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黏膜阻挡结核杆菌
B.某些细胞吞噬结核杆菌
C.溶菌酶杀灭结核杆菌
D.结核杆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答案】D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解答】解:黏膜阻挡结核杆菌、某些细胞吞噬结核杆菌、溶菌酶杀灭结核杆菌是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结核杆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是在出生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3.受伤的哺乳动物常用舌舔伤口来加快愈合。其中唾液所具有的杀菌物质和免疫功能分别是(  )
A.唾液淀粉酶 非特异性免疫
B.唾液淀粉酶 特异性免疫
C.溶菌酶 非特异性免疫
D.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答案】C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解:哺乳动物的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能够杀死病原体。唾液中的溶菌酶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所以唾液所具有的杀菌物质和免疫功能分别是溶菌酶和非特异性免疫。
故选:C。
4.人体的免疫系统可抵抗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异己物质等,对防御疾病、维护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对病原体侵害的防御共设置了“三道防线”,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第三道防线的是(  )
A.皮肤和腔道黏膜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C.体液中的吞噬细胞 D.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答案】D
【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皮肤和腔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不符合题意。
B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不符合题意。
D、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符合题意。
故选:D。
5.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其中第二道防线是(  )
A.皮肤和黏膜
B.免疫器官
C.免疫细胞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答案】D
【分析】人之所以能在有许多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解答】解:A、皮肤和黏膜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故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不符合题意。
BC、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BC不符合题意。
D、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故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符合题意。
故选:D。
6.季节更替之际,气温起伏较大,容易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存在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三道防线
B.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经抗原刺激而建立的
C.机体的三道防线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D.接种疫苗主要是刺激机体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答案】C
【分析】(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解:A、据分析表可见:机体存在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组成,A正确。
B、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抵御病原体,是出生后才有的,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B正确。
C、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从免疫角度分析,疫苗属于抗原,疫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是由淋巴细胞产生,这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高频命题点6 抗体与抗原
1.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是常见的病毒性肺炎,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具有传播范围广、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患者有发烧、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从传染病和免疫的角度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分别属于(  )
A.病原体 抗体 B.病原体 抗原
C.抗原 抗体 D.病毒 抗原
【答案】B
【分析】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抗原是指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或异物。
【解答】解: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抗原是指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或异物。所以从传染病的角度,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病原体;从免疫的角度,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抗原,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病毒感染后治愈者的血清,输入同一病毒感染的患者体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血清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外毒素 C.抗体 D.抗原
【答案】C
【分析】抗原是指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或异物;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病毒感染后治愈者的血清中含有抵抗该病原体的抗体,所以输入同一病毒感染的患者体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故选:C。
3.器官移植成功后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移植的器官属于抗原
B.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C.免疫并不总是对人体有益
D.免疫的本质是识别自己、排除异己
【答案】B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解答】解:A、移植到人体内的器官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成活。因此移植他人的器官时,需要进行抗免疫治疗,否则移植不会成功,A正确。
BC、免疫对人体有保护功能,但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人体健康不利。例如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防御功能过弱,会出现反复感染等。故免疫不总是对人有益,B错误,C正确。
D、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D正确。
故选:B。
4.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没有经百白破疫苗全程强化预防接种的人,被生锈的铁钉扎伤后容易感染破伤风。医学上对破伤风的预防或治疗的有效措施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一种动物血清蛋白),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物质及采取的措施分别是(  )
A.抗原、控制传染源 B.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C.抗体、控制传染源 D.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分析】(1)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
(2)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一种动物血清蛋白),具有中和破伤风毒素的作用,因此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抗体。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的目的是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D。
高频命题点7 计划免疫
1.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人体
B.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C.乙肝疫苗能预防流行性感冒
D.可以应用于计划免疫
【答案】C
【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解答】解:A.疫苗可以通过注射(如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口服(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方式进入人体,A正确。
B.疫苗的主要作用就是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以预防特定疾病的发生,B正确。
C.乙肝疫苗是专门用来预防乙型肝炎的,它不能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的预防需要使用流感疫苗,C错误。
D.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苗的免疫学特性和传染病发生流行的规律,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疫苗,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D正确。
故选:C。
2.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是(  )
A.结核病 B.百日咳 C.白喉 D.破伤风
【答案】A
【分析】疫苗是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
【解答】解: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如给少年儿童接种卡介苗能有效的预防结核病。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机理分析,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结核杆菌起到抵抗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可见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疫苗,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认识错误的是(  )
A.计划免疫接种的疫苗属于抗体
B.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C.实施计划免疫是保护易感人群
D.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答案】A
【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解答】解:A、接种的疫苗可以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病原体的抗体,因此属于抗原,A错误;
B、接种疫苗即计划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一特定的传染病,是后天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C、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是保护易感人群,C正确。
D、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是计划免疫,实行计划免疫能有效的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A。
高频命题点8 烟酒毒对人体的危害
1.“健康,随烟而逝;病痛,伴烟而生。”下列有关吸烟及其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吸烟产生的烟雾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B.呼出烟雾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会变大
C.吸烟会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系统造成损害
D.吸烟不仅损害自身健康,也会对他人健康造成威胁
【答案】B
【分析】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2.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
【解答】解:A.吸烟产生的烟雾可通过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进入肺,正确;
B.呼出烟雾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腔容积会变小,错误;
C.吸烟不仅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烟中的物质进入血液,会对神经系统等多种系统造成损害,正确;
D.吸烟不仅损害自身健康,二手烟也会对他人健康造成威胁,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毒品说法错误的是(  )
A.吸毒不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
B.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C.吸毒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
D.吸毒使人心肺受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答案】A
【分析】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吸毒形成了对毒品的依赖性之后,吸毒后的快感会不断递减,因此,为了达到与原来同样的刺激强度,吸毒者必须加大剂量,如果毒品用量过度会引起吸食者猝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都要杜绝毒品,尤其是青少年,要坚决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第一口”,吸毒往往是从第一口开始的,一旦开始,就会成瘾.
【解答】解:A、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毒品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导致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论等,A错误。
B、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是一个正确的观点,我们应该远离毒品,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B正确。
C、吸毒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毒品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C正确。
D、吸毒使人心肺受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毒品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D正确。
故选:A。
3.多巴胺是人体内神经元产生的用于传递兴奋的一种物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多巴胺受体(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起传递信号的作用)后会被回收,而毒品能通过阻碍多巴胺回收使人保持较长时间兴奋,导致多巴胺受体减少。当毒品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减少,导致机体无法正常传递兴奋而失去愉悦感,如果继续用毒品来维持神经元的兴奋状态,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对身心造成严重摧残。下列对毒品危害的认识,错误的是(  )
A.“K粉、冰毒、摇头丸”等毒品会降低人体免疫力
B.吸毒会使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功能受损伤
C.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并使心肺受损,严重时会引起死亡
D.只要意志力强大,少量吸毒不会上瘾,不会丧失理智
【答案】D
【分析】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失眠、烦躁、惊厥、麻痹、记忆力下降、主动性降低、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周围神经炎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吸毒形成了对毒品的依赖性之后,吸毒后的快感会不断递减,因此,为了达到与原来同样的刺激强度,吸毒者必须加大剂量,如果毒品用量过度会引起吸食者猝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都要杜绝毒品,尤其是青少年,要坚决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第一口”,吸毒往往是从第一口开始的,一旦开始,就会成瘾。
【解答】解:A、“K粉、冰毒、摇头丸”等毒品会降低人体免疫力,故A正确。
B、吸毒会使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功能受损伤,故B正确。
C、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并使心肺受损,严重时会引起死亡,故C正确。
D、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我们要坚决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第一口”,吸毒往往是从第一口开始的,一旦开始,就会成瘾,故D错误。
故选:D。
高频命题点9 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
1.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下列不属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效措施的是(  )
A.保持健康的饮食 B.适当加强体育运动
C.经常抽烟和喝酒 D.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答案】C
【分析】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的第一大杀手,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遗传高血压,外因是主导,有很多,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糖等,所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答】解:A、保持健康的饮食,属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效措施,A不符合题意。
B、适量体育运动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能增强心脏功能,属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效措施,B不符合题意。
C、抽烟、喝酒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损伤心脏和血管导致心血管疾病,C符合题意。
D、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有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属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效措施,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这些生活方式中:①不抽烟;②适量运动;③经常检查身体;④多吃高糖分的食物;⑤多吃高脂肪食物,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答案】A
【分析】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的第一大杀手,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遗传高血压,外因是主导有很多,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糖等,所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答】解: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①不抽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①正确。
②适量运动,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能增强心脏功能,②正确。
③经常检查身体,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③正确。
④多吃高糖分的食物,容易使人体重增加,甚至导致肥胖,能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④错误。
⑤多吃高脂肪食物,容易造成心脏和血管壁的脂肪沉积,影响其正常功能,,甚至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等,⑤错误。
以上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是A①②③,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人们经常吃腌制食品、烧烤食品、高脂肪食物或长期接触大量紫外线辐射等可能患癌症。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实质是细胞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
B.癌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膜先向内凹陷,细胞核再分裂
C.癌细胞分裂后,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原细胞的一半
D.癌细胞的分裂速度非常快,还可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
【答案】D
【分析】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2、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的过程称为癌变。
【解答】解:A、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的细胞,故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实质是细胞遗传特性的改变,A错误。
B、癌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细胞膜先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B错误。
C、癌细胞分裂后,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原细胞相同,C错误。
D、癌细胞的分裂速度非常快,并且可以不断地分裂,形成肿瘤;癌细胞还可以侵入临近的正常组织,并通过血液、淋巴等进入远处的其它组织和器官,D正确。
故选:D。
高频命题点10 安全用药的常识
1.正确用药能够治疗疾病,解除病痛。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身体强壮的人不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B.用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只需要关注用法与用量
C.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
D.用药期间发生疑似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就医
【答案】D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解答】解:A、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人体的免疫力对外来的药物的一种排斥,身体强壮的人,不一定不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错误。
B、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必须认真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主要成分、适用范围、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同时还要认真阅读注意事项,看清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以确保安全用药,B错误。
C、“是药三分毒”,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乱吃、多吃会危害人体健康,C错误。
D、一旦发生疑似药物不良反应,要立即停止服用,并带上该药去医院诊治,D正确。
故选:D。
2.每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一些安全用药常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储存家用药物时,尽量使用药物原包装盒存放
B.若保质期内的药物出现变色或潮解的情况,仍可服用
C.处方药带有“OTC”标志,必须凭执业医师的处方购买
D.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如果病情好转可自行中断治疗
【答案】A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解答】解:A、原包装盒通常包含药物的详细信息,如名称、用法、剂量和有效期等,有助于确保用药安全。此外,原包装盒还能提供适当的保护和遮光,防止药物受潮、变质。可见,储存家用药物时,尽量使用药物原包装盒存放,A正确;
B、药物出现变色或潮解是药物变质的迹象,可能对人体有害。即使药物在保质期内,一旦发现变质,也应立即丢弃,不得服用,B错误;
C、实际上,“OTC”是非处方药的标志,这类药物不需要执业医师的处方即可购买。处方药则必须凭执业医师的处方才能购买,C错误;
D、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医嘱,完成整个疗程,即使病情好转也不应自行中断治疗。自行中断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D错误。
故选:A。
3.“良药苦口利于病”,正确用药能够治疗疾病,解除病痛。然而,“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安全用药非常重要。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出现药物严重过敏,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B.为了避免药物浪费,过了保质期的药仍可继续服用
C.为了避免药物副作用加剧,病情稍好转就自行停药
D.处方药适用于患者可以自我诊断和治疗的小伤小病
【答案】A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或危害。
【解答】解:A、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药物严重过敏,要立即停止服用该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带上该药去医院诊治,A正确。
B、药物过期不可服用。大多数药物在过了有效期后,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会有所下降,从而导致疗效降低,甚至无效。少数药物过期以后,药物中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甚至会分解出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仅不能产生疗效,反而会损伤人体的健康,B错误。
C、病情稍有好转不能自行停止用药,以免病情出现反复,C错误。
D、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不适用于自我诊断和治疗的小伤小病,D错误。
故选:A。
高频命题点11 急救的方法---心肺复苏
1.不属于心肺复苏主要内容的是(  )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C.测量血压 D.胸外按压
【答案】C
【分析】心肺复苏是一种救助心跳突然停止跳动的患者的急救措施,通过人工保持脑功能直到自然呼吸和血液循环回复。
【解答】解:2010年,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国际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在联合制定的最新心肺复苏指南中,将心肺复苏顺序规定为:首先实行胸外按压,再实行开放气道,接着是人工呼吸。不需要测量血压。
故选:C。
2.夏季是溺水高发季节,同学们应注意安全,防止溺水。若遇到有人意外溺水导致呼吸暂停,可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实施急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溺水首先影响的是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B.人工呼吸前应先清除溺水者呼吸道内的异物
C.口对口吹气法是人工呼吸常用的一种方法
D.实施急救的同时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答案】A
【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如图:
【解答】解:A、当人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而死亡。所以人一旦溺水就会有生命危险,这主要是因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受阻,A符合题意。
B、实施人工呼吸前,应该使被救者仰卧,清除溺水者呼吸道内的异物,使呼吸道畅通,有利于空气的进入,B不符合题意。
C、人工呼吸最有效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C不符合题意。
D、采取急救措施的同时,应拨打“120”急救电话,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在特定的情况下,一些急救方法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下列不属于急救方法的是(  )
A.人工呼吸 B.心肺复苏 C.止血包扎 D.定期体检
【答案】D
【分析】1、病人在生命遇到意外事故如溺水、触电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所以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来进行急救。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的患者恢复呼吸,人工呼吸时要保证呼吸道畅通,人工呼吸的次数要与人体呼吸次数相同,大约16—18次。
2、平时说的外伤出血是指体动脉和体静脉出血。体动脉流的是动脉血,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而体静脉流的是静脉血,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体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而体静脉是将全身各处的血流回心脏的血管,压力小,血流较缓。
【解答】解:A.人工呼吸一种急救方法,用于帮助呼吸停止的病人恢复呼吸,A不符合题意。
B.心肺复苏这是一种急救技术,用于在心脏骤停时恢复心跳和呼吸,B不符合题意。
C.止血包扎是一种急救措施,用于控制伤口出血,防止失血过多,C不符合题意。
D.定期体检一种预防性医疗措施,用于早期发现健康问题,但不属于急救,D符合题意。
故选:D。
4.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突发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时胸骨后有持久的剧烈疼痛,多伴有呕吐、大汗淋漓等症状。如果遇此突发情况,下列急救方式中,错误的是(  )
A.迅速将病人搬到空气流通的地方
B.让病人半卧位靠在被子上,足稍抬高
C.给病人服用硝酸甘油片等药物缓解疼痛
D.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将病人送至医院救治
【答案】A
【分析】当遇到某人出现意外时,一定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
【解答】解:A、当发现心肌梗死病人时,就地休息,不要随意搬动病人,以防加重病人心脏负担,引起意外,错误;
B、对于心肌梗死的病人,应采取便于呼吸的舒适姿势,让病人半卧位靠在被子上,足稍抬起,正确;
C、对于心肌梗死的病人,应给病人服用硝酸甘油片等药物缓解疼痛;正确;
D、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并且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将病人送至医院救治,正确。
故选:A。
高频命题点12 止血
1.皮肤轻微擦伤,血液从伤口渗出。此时可以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
A.止血带压迫止血 B.拨打急救电话
C.人工呼吸 D.清洁伤口,贴创可贴
【答案】D
【分析】动脉出血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在近心端止血;大静脉受伤出血时,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远心端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可以自然止血,也可以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
【解答】解:皮肤轻微擦伤,血液从伤口渗出,可判断是毛细血管出血,可以清洁伤口,贴创可贴即可,D正确。
故选:D。
2.小王上学途中偶遇车祸,发现伤者小腿受伤,鲜红色的血液一股一股地涌出,他应该采取的救助措施是(  )
A.迅速拨打120,说明位置、伤情和联系方式
B.用医用酒精处理伤口即可
C.受伤血管贴创可贴即可止血
D.压迫伤口远心端一侧的血管止血
【答案】A
【分析】(1)动脉出血应在伤口的近心端止血;动脉出血应在伤口的近心端止血;毛细血管出血无需采取特别的止血手段,对伤口进行消毒以防止感染即可。
(2)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要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采取科学的自救办法,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解答】解:小王上学途中偶遇车祸,发现伤者小腿受伤,鲜红色的血液一股一股地涌出,可见是出血较快的动脉出血。所以应该迅速拨打120,说明位置、伤情和联系方式,争取尽快得到救治,并在伤口的近心端进行止血,否则就会因为失血过多出现危险,A正确。
故选:A。
3.下列关于健康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烟草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会引发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
B.受伤后当鲜红的血液从伤口喷涌而出时,应及时在伤口近心端按压止血
C.遇到挫折时可采取转移注意力、宣泄烦恼和自我安慰等方法调节情绪
D.在病情稍微好转时可以自行停止用药,尽量避免药物副作用的累加
【答案】D
【分析】(1)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
(2)动脉出血时颜色鲜红,血流猛急,呈喷射状;止血时一般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采用指压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进行止血。
(3)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解答】解:A、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吸烟者和周围的人体内会诱发肺部、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A正确。
B、动脉出血时颜色鲜红,血流猛急,呈喷射状,并且动脉内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脏→动脉。因此,有人受伤血液从伤口喷涌而出时,判断是动脉出血,要及时在伤口近心端按压止血,B正确。
C、调节自己的情绪可概括为:一、转移注意力.二、宣泄.三、自我安慰。遇到挫折时可采取转移注意力、宣泄烦恼和自我安慰等方法调节情绪,C正确。
D、病情稍有好转时也不能自行停止用药,以避免病情复发,D错误。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清单14 健康地生活
考点一 传染病
传染病
概念:由 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传染病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 和 等生物
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具有 和 等特点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 。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对患有传染病的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以防止传染病蔓延。
: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预防接种,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
艾滋病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 。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等途径。
考点二 免疫
人体的三道防线
种类 组成 功能
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 、黏膜
第二道防线 细菌物质、
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如胸腺、淋巴结和脾)、 (淋巴细胞)
抗体和抗原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 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 。
抗原: ,如疫苗等。
三、人体的免疫功能
(1)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2) :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3)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四、免疫功能的双重性:
人体通过免疫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的健康,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但是免疫的有些功能有时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对人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的器官难以存活;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
五、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考点三 健康地生活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 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等
心理健康:心情愉悦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
酗酒
吸烟
毒品
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考点三 急救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包括: 和 等。
二、血管出血时的症状及止血方法:
1、动脉出血时颜色 ,呈 ,止血时一般在受伤动脉的
2、静脉出血对血色 ,血流 ,一般是将受伤静脉的 压住而止血
3、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 色,慢慢 ,血量少,一般会由于血液凝固而自然止血处,理时可先时伤口进行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
考点四 安全用药
药物可以分为 和 :处方药购买需要处方,按医嘱服用;而非处方药购买不需要处方,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真实情境学生物
一到春天飞絮漫天。飞絮会引起一些人发生过敏性反应,如打喷嚏、流涕、鼻塞、胸闷、哮喘、皮疹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健康,这种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 引起的,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引起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飞絮属于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圳越来越多的居民喜欢养宠物狗,然而狗伤人的投诉日益上升.如果被狗咬伤一定要立即注射狂犬疫苗,狂犬病疫苗属于 。
技巧1 区分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
主要看是对谁采取的措施,控制传染源是对病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采取的措施;而保护易感人群是对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
技巧2 病原体不等同于传染源
病原体主要是引起人或动物患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而传染源是能散播传染病的人或动物。
技巧3 传染源不等同于抗原
传染源是能散播传染病的人或动物,而抗原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技巧4 免疫功能并不是越强越好
人体通过免疫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的健康,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但是免疫的有些功能有时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对人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的器官难以存活;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内容要求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通过计划免疫等措施能够预防传染病 人体能够通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常见的寄生虫病 (如血吸虫病、肠道蠕虫病等)、细菌性传染病(如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是人体健康的威胁 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某些传染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够影响人体健康 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酗酒、吸烟等不良嗜好和吸毒等违法行为对人体健康具有危害作用 药物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遵从医嘱、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合理用药,避免药物误用和滥用 在特定的情况下,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等一些急救方法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
学业要求 关注有关传染病的社会性科学议题,举例说明传染病的危害,辨别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作出合理判断,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尝试提出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关注常见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模拟展示特定情况下的急救方法 (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拒绝吸烟、饮酒和毒品;学会科学、合理地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机体健康
高频命题点1 传染病的特点及分类
1.病毒最早是由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的。下列疾病由病毒引起的是(  )
A.肺结核 B.夜盲症 C.艾滋病 D.白化病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新冠肺炎 B.艾滋病 C.近视眼 D.肺结核
高频命题点2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小李同学不慎感染流感,从传染病角度分析,他的同学和家人属于(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2.霍乱是由不洁食物和饮水中的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腹泻传染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防止水源污染是预防霍乱的有效措施
B.霍乱弧菌没有细胞结构
C.不洁食物和饮水是霍乱的传染源
D.霍乱通过空气传播
3.自去年以来,各种呼吸道传染病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人们饱受感冒咳嗽的困扰。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从传染病的基本环节来看,患者、患者的飞沫分别属于(  )
A.传染源、传播途径 B.病原体、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D.病原体、传染源
高频命题点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预防诸病……常习不唾地……”现在看来,这正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计划免疫
2.学校为了防止流感病毒的传播采取了多项措施。下列措施和作用对应关系最恰当的是(  )
选项 措施 作用
A 接种流感疫苗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 对学生进行检查,发现病例后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控制传染源
C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 保护易感人群
D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切断传播途径
A.A B.B C.C D.D
3.秋冬季节流行性感冒高发,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流感患者属于病原体
B.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C.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原
D.流感流行时对教室消杀等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4.外出聚餐时提倡使用公筷,尽量做到“一菜一筷”,使用公筷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A.消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高频命题点4 人体的免疫功能
1.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传染源
B.患过天花的人只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C.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D.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2.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单易行手段。接种疫苗后需留观30分钟,是为了在接种现场能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急性过敏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计划免疫就是为机体注射抗体
B.疫苗可用减毒或失活的病毒制成
C.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
D.非处方药可以治疗所有的过敏反应
高频命题点5 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
1.特异性免疫是免疫疗法的基础,下列结构或物质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 B.黏膜 C.溶菌酶 D.抗体
2.结核杆菌通过呼吸道侵犯人体时,机体调动免疫系统进行防御。下列过程一定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黏膜阻挡结核杆菌
B.某些细胞吞噬结核杆菌
C.溶菌酶杀灭结核杆菌
D.结核杆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3.受伤的哺乳动物常用舌舔伤口来加快愈合。其中唾液所具有的杀菌物质和免疫功能分别是(  )
A.唾液淀粉酶 非特异性免疫
B.唾液淀粉酶 特异性免疫
C.溶菌酶 非特异性免疫
D.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4.人体的免疫系统可抵抗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异己物质等,对防御疾病、维护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对病原体侵害的防御共设置了“三道防线”,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第三道防线的是(  )
A.皮肤和腔道黏膜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C.体液中的吞噬细胞 D.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5.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其中第二道防线是(  )
A.皮肤和黏膜
B.免疫器官
C.免疫细胞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6.季节更替之际,气温起伏较大,容易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存在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三道防线
B.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经抗原刺激而建立的
C.机体的三道防线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D.接种疫苗主要是刺激机体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高频命题点6 抗体与抗原
1.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是常见的病毒性肺炎,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具有传播范围广、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患者有发烧、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从传染病和免疫的角度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分别属于(  )
A.病原体 抗体 B.病原体 抗原
C.抗原 抗体 D.病毒 抗原
2.病毒感染后治愈者的血清,输入同一病毒感染的患者体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血清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外毒素 C.抗体 D.抗原
3.器官移植成功后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移植的器官属于抗原
B.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C.免疫并不总是对人体有益
D.免疫的本质是识别自己、排除异己
4.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没有经百白破疫苗全程强化预防接种的人,被生锈的铁钉扎伤后容易感染破伤风。医学上对破伤风的预防或治疗的有效措施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一种动物血清蛋白),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物质及采取的措施分别是(  )
A.抗原、控制传染源 B.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C.抗体、控制传染源 D.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高频命题点7 计划免疫
1.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人体
B.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C.乙肝疫苗能预防流行性感冒
D.可以应用于计划免疫
2.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是(  )
A.结核病 B.百日咳 C.白喉 D.破伤风
3.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疫苗,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认识错误的是(  )
A.计划免疫接种的疫苗属于抗体
B.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C.实施计划免疫是保护易感人群
D.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高频命题点8 烟酒毒对人体的危害
1.“健康,随烟而逝;病痛,伴烟而生。”下列有关吸烟及其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吸烟产生的烟雾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B.呼出烟雾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会变大
C.吸烟会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系统造成损害
D.吸烟不仅损害自身健康,也会对他人健康造成威胁
2.下列关于毒品说法错误的是(  )
A.吸毒不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
B.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C.吸毒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
D.吸毒使人心肺受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3.多巴胺是人体内神经元产生的用于传递兴奋的一种物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多巴胺受体(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起传递信号的作用)后会被回收,而毒品能通过阻碍多巴胺回收使人保持较长时间兴奋,导致多巴胺受体减少。当毒品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减少,导致机体无法正常传递兴奋而失去愉悦感,如果继续用毒品来维持神经元的兴奋状态,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对身心造成严重摧残。下列对毒品危害的认识,错误的是(  )
A.“K粉、冰毒、摇头丸”等毒品会降低人体免疫力
B.吸毒会使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功能受损伤
C.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并使心肺受损,严重时会引起死亡
D.只要意志力强大,少量吸毒不会上瘾,不会丧失理智
高频命题点9 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
1.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下列不属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效措施的是(  )
A.保持健康的饮食 B.适当加强体育运动
C.经常抽烟和喝酒 D.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2.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这些生活方式中:①不抽烟;②适量运动;③经常检查身体;④多吃高糖分的食物;⑤多吃高脂肪食物,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3.人们经常吃腌制食品、烧烤食品、高脂肪食物或长期接触大量紫外线辐射等可能患癌症。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实质是细胞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
B.癌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膜先向内凹陷,细胞核再分裂
C.癌细胞分裂后,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原细胞的一半
D.癌细胞的分裂速度非常快,还可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
高频命题点10 安全用药的常识
1.正确用药能够治疗疾病,解除病痛。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身体强壮的人不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B.用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只需要关注用法与用量
C.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
D.用药期间发生疑似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就医
2.每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一些安全用药常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储存家用药物时,尽量使用药物原包装盒存放
B.若保质期内的药物出现变色或潮解的情况,仍可服用
C.处方药带有“OTC”标志,必须凭执业医师的处方购买
D.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如果病情好转可自行中断治疗
3.“良药苦口利于病”,正确用药能够治疗疾病,解除病痛。然而,“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安全用药非常重要。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出现药物严重过敏,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B.为了避免药物浪费,过了保质期的药仍可继续服用
C.为了避免药物副作用加剧,病情稍好转就自行停药
D.处方药适用于患者可以自我诊断和治疗的小伤小病
高频命题点11 急救的方法---心肺复苏
1.不属于心肺复苏主要内容的是(  )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C.测量血压 D.胸外按压
2.夏季是溺水高发季节,同学们应注意安全,防止溺水。若遇到有人意外溺水导致呼吸暂停,可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实施急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溺水首先影响的是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B.人工呼吸前应先清除溺水者呼吸道内的异物
C.口对口吹气法是人工呼吸常用的一种方法
D.实施急救的同时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3.在特定的情况下,一些急救方法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下列不属于急救方法的是(  )
A.人工呼吸 B.心肺复苏 C.止血包扎 D.定期体检
4.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突发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时胸骨后有持久的剧烈疼痛,多伴有呕吐、大汗淋漓等症状。如果遇此突发情况,下列急救方式中,错误的是(  )
A.迅速将病人搬到空气流通的地方
B.让病人半卧位靠在被子上,足稍抬高
C.给病人服用硝酸甘油片等药物缓解疼痛
D.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将病人送至医院救治
高频命题点12 止血
1.皮肤轻微擦伤,血液从伤口渗出。此时可以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
A.止血带压迫止血 B.拨打急救电话
C.人工呼吸 D.清洁伤口,贴创可贴
2.小王上学途中偶遇车祸,发现伤者小腿受伤,鲜红色的血液一股一股地涌出,他应该采取的救助措施是(  )
A.迅速拨打120,说明位置、伤情和联系方式
B.用医用酒精处理伤口即可
C.受伤血管贴创可贴即可止血
D.压迫伤口远心端一侧的血管止血
3.下列关于健康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烟草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会引发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
B.受伤后当鲜红的血液从伤口喷涌而出时,应及时在伤口近心端按压止血
C.遇到挫折时可采取转移注意力、宣泄烦恼和自我安慰等方法调节情绪
D.在病情稍微好转时可以自行停止用药,尽量避免药物副作用的累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