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1 18:0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惠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了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林则徐请人翻译了《各国律例》,了解外国对走私与偷渡的处理办法,从而使查禁鸦片“人即正法,货尽入官”有理有据。由此可见林则徐的做法
A.适应了对外交涉需要 B.丰富了中国法学内容
C.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D.打击了国际贩毒集团
2.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商人在厦门城内首先设立德记、和记两家洋行,随后
又陆续开设了20家。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清政府
A.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C.允许列强开设工厂 D.赔款2100万两银元
3.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热出圈,小玉壶为流失海外的文物带回家书——“一眨眼,我离开家乡已160多年了,我的家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如今不知何时才能重归故土。”这些流失的文物见证了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日军旅顺屠城的残暴
C.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 D.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
4.“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创新而洋洋得意,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材料旨在强调洋务运动
A.主要学习西方的思想与文化 B.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发动人民的参与
5.曾国藩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季高,左宗棠的字)为冠。
国幸有左宗棠也。”下列史实可诠释左宗棠“为国尽忠”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取得镇南关大捷
C.协助光绪皇帝改革 D.率军队收复新疆
6.“日本占领(我国)岛屿,不仅极大拓展了海陆疆域,而且对清廷乃至整个东亚地区能形
成‘犄角之势’,北上可进击东北亚,南下可直扑东南亚,其显赫地位不言而喻。”导致这一形势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定 B.八国联军侵华
C.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日本占领南京
7.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变法建议,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广大群众支持变法
8.题8表中的史实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题8表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迫使联军退回天津。
A.积极向西方学习 B.缺乏群众基础
C.得到清政府支持 D.反抗外来侵略
9.《辛丑条约》的附件内容有:清政府公开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违者皆斩”。各省官员管辖区内如发生此类事件“必须立时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表明,清政府
A.财政负担加重 B.打击列强在华势力
C.领土主权丧失 D.沦为“洋人的朝廷”
10.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口号和主张。这些口号和主张体现了
A.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B.资产阶级革命精神
C.民族独立得到实现 D.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11.1912年,曾兰女士以“光复神圣之女权”为宗旨,创办了四川第一份妇女报纸《女界报》。这说明当时四川地区
A.发行报刊领先全国 B.民众读报风尚盛行
C.传播自由平等思想 D.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2.从1912年开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陆续颁布一系列尊孔复古的法令,1914年又颁布法令规定商会对地方官厅文件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则以“令”“批”回复。这些法令一经颁布就遭到学界和商界的强烈反对。这说明当时
A.北洋政府宣传传统文化 B.北洋政府发展工商业
C.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传播 D.专制与民主思想冲突
题13图
13.题13图是一幅发表于1920年的漫画,图中人物为农夫,树上文字为“军阀”二字,左侧 文字为“共去厌物,道路平坦”。这反映了
A.人民渴望结束军阀混战
B.君主专制统治卷土重来
C.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
D.科学思想为人们所接受
14.下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题14图
A.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推动了文学革命发展
C.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提高了工人阶级地位
15.《吴玉章回忆录》提到:“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他认为
A.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C.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题16图
16.题16图的内容是历史老师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时展示的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
A.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C.先进知识分子领导工人运动
D.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
17.20世纪20年代初,除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就连国民党人中亦不乏一些热衷者,如胡汉民、戴季陶等不仅阅读、翻译,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问题。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国民党认可马克思主义 D.国共合作具备思想条件
题18表
传记 《叶挺传》
照片 《1927年武汉人民铸造的“铁军”盾》
歌曲 “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
18.为了讲述某个历史故事,初二(1)班学生搜集到了题18表中的资料。据此可知,该故事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9.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表明毛泽东
A.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B.开辟出井冈山革命道路
C.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 D.开展工农运动为主任务
20.有学者研究发现,红军长征最终到达陕北不是预先设定好的,长征的路线和目的地是根
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不断变化的。这一研究表明
A.国共关系趋于缓和 B.中共行动政策灵活务实
C.长征精神内涵丰富 D.国际形势影响战略转移
21.12月17日,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向张学良、杨虎城等阐明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24日晚,周恩来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25日,蒋介石返回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据此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离不开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 B.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C.美、英等国际势力的支持 D.蒋介石的主动妥协
22.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中国军队共投入约75万部队,战士们“闻义赴难、朝命夕至……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这反映淞沪会战
A.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B.推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打破了日本速亡中国的企图 D.彰显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决心
23.《新华日报》刊登的题为《南京紫金山杀人竞赛,寇军暴行惨绝人寰》的报道,记录1937
年12月13日,日本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如果采用民国纪年,此事件发生在
A.民国24年 B.民国26年
C.民国35年 D.民国36年
2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很多家庭中,父亲是农救会员,儿子是工救会员,孙子是儿童团员,全家积极投身抗战。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A.得益于英美盟军的支持 B.厚植于人民的伟大力量
C.取决于正面战场的抗战 D.源自于斗争形式的多样
25.《中国近代史》中写到:“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成
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据此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
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促进了民族空前觉醒
C.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26.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报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庆祝抗战胜利 B.对和平的期盼
C.渴望世界团结 D.联合政府成立
题27图
27.题27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已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B.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C.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 D.建立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28.毛泽东认为我们不应等到敌人的进攻势力被完全粉碎,而要紧抓有利时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此,党中央下达的指示是
A.中共中央开始转战陕北 B.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C.在根据地推行土地改革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题29图
29.题29图是1921年2月《申报》刊登的出租汽车广告和汽车修理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A.上海等地创办外文报刊
B.内地社会生活变化缓慢
C.交通运输发展便利出行
D.风俗习惯发生深刻变化
30.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增加到12家,获得巨额利润。但1922年因外国资本卷土重来,荣氏企业出现亏损。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C.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经济在国家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题31表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 ——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714 9
——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三
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历史事件。(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变化的因素。(6 分)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某班围绕“辛亥革命的影响”分组展开专题研究,
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通过革命这一场剧烈的阵痛,没有能产生预期的独立和民主……。把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推翻,在中国的国土上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这不是一件小事情。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政治制度
第二组 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政体,打破了压抑、束缚国民个性的外在枷锁,客观上为中国人民的个性解放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郭君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
第三组 风俗习惯
辛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辛亥革命以后跪拜礼在社交场所基本 废除,改为行鞠躬礼。
第四组 “我们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就是要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努力营造爱国、统一、团结、奋进的良好气氛,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祖国统一努力奋斗。” ——2001年人民日报纪念辛亥革命社论 精神价值
从上述组别中任选一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8分,要求:注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阐述研究思路,结论清晰明确)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精神价值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的素材看,辛亥革命弘扬的精神今日仍不褪色,继续在新时代发挥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辛亥革命弘扬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不畏强权的革命精神、反对专制的民主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研究结论:辛亥革命产生的精神价值影响深远,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
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新的研究角度。(4分)
红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意义。某学校以“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根源”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4分)
【任务一:参观遗址遗迹——追溯革命历程】
材料一
请从材料一中选择两幅图片,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4分)
【任务二:解读文献资料——见证智慧抉择】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大城市长沙途中受挫。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湘赣交界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摘编自《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材料三
1935年1月,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使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摘编自王春龙(试论遵义会议的独立自主精神》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了扭转局势作出的智慧抉择,这些抉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智慧”?(6分)
【任务三: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精神力量】
《红船,从南湖起航》 《长征组歌》 《义勇军进行曲》
一条游船,劈开了南湖的波浪,十几个热血青年,在运筹着一个红色理想。 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建党精神: 长征精神: 抗战精神:
请任选两首歌曲说明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4分)
惠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C D A A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A B D B D A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B B C B C D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题答案:(14分)
(1)影响: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或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加速了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动(或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任答两点即可得4 分)
(2)变化:农业税减少,工商杂税和其他收入增加;工商杂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入。
(答到其中一点得2 分)
事件:洋务运动。(2 分)
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巨额战争赔款加剧财政危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清政府为维护经济利益,调整经济政策;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答到一点得2 分,共4 分)
因素:列强入侵;政府推动;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答到一点得1分,共2 分)
32题答案:(12分)
(1)【示例一】研究角度:政治制度(2分)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索材看,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对中国来说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结合相关知识并深人分析可发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4分)
研究结论: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2分)
【示例二】研究角度:思想解放(2分)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辛亥革命便利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和普及。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辛亥革命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并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4分)
研究结论: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分)
【示例三】研究角度:风俗习惯(2分)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辛亥革命后改变了清朝习俗的发型和封建礼仪。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4分)
研究结论:辛亥革命后,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风俗习惯开始发生深刻变化。(2分)
(2)研究角度:①民族工业;②法律文献;③新式传媒;等等。(任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33题答案:(14分)
(1)历程:图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2分)
图二: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分)
图三: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分)
图四: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并取得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分) (共4分,任选两幅图回答即可)
(2)材料二的抉择: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分)。
材料三抉择: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并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2分,一点1分,答到毛泽东那一点即可得2分)
智慧:既注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战略调整;又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新。(2分,1点2分)
(3)建党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特别说明: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只要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