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第四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课件(24张ppt)+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临沂第四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课件(24张ppt)+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5-30 13:35:28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第一章 第二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后,名声大噪,一时许多地方都请他去作报告。同时,也有许多女子,仰慕其名声,向他发送了求爱信。有一封信这样写道:“亲爱的爱因斯坦,让我嫁给你吧,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如此的美貌,倘若我们结婚,将来我们的孩子既有你的智慧,又有我的美貌,我们的生活会是多么的幸福啊!”爱因斯坦读完信后,提笔回信说:“亲爱的,我不能娶你,因为如果我们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我们的生活会是多么的不幸啊!”
同学们,这个笑话里面蕴藏着我们的生物学知识,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教学目标
1·观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 解释自由组合的现象
3 ·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运用。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绿色皱粒绿色
皱粒讨论
1.从数学角度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粒形或粒色, 是否 符合 分离 规律?
2.F2中为什么出现新的表现型?
3.F2中9∶3∶3∶1与分离定律F2中3∶1有联系吗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1黄色圆粒绿色皱粒P×黄色圆粒F2黄色
圆粒黄色
皱粒绿色
圆粒绿色
皱粒×不同对性状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粒形粒色315+108=423其中 圆粒∶皱粒≈黄色∶绿色≈F1黄色圆粒绿色皱粒P×黄色圆粒F2黄色
圆粒黄色
皱粒绿色
圆粒绿色
皱粒×101+32=133315+101=416108+32=1403∶13∶1 讨论
1.从数学角度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粒形或粒色
是否 符合 分离 规律?
2.F2中为什么出现新的表现型?
3.F2中9∶3∶3∶1与分离定律F2中3∶1有联系吗
1.每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分离规律;
2.新产生的表现型是不同性状自由组合而来的;
3.F2中9∶3∶3∶1与分离定律F2中3∶1有联系。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讨论
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
2.两个亲本产生配子的情况如何?F1的基因型是什么?
3.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几种?比例如何?
4.杂种F1形成配子后,受精时雌雄配子是如何随机组合的?
5.F1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多少种?
6.以上结合方式中,共有几种基因型、几种表现型?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F1黄色圆粒F1配子PP配子配子只得_____遗传因子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________分离自由组合一半F29∶3∶3∶1≈结合方式有___种
基因型____种
表现型____种9黄圆3黄皱1YYrr
2 Yyrr3绿圆 1yyRR
2yyRr1绿皱1yyrr16942YyRR2YYRr 4 YyRr1YYRR 表格统计,进一步熟悉9:3:3:1小结:
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 )杂交,子一代自交得到F2,在F2中:
(1)亲本类型所占的比例是5/8。
(2)重组类型所占的比例是3/8。重组类型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3,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2/3。
(3)纯合子的比例是 1/4。
(4)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4/16。
(5)与F1性状不同的个体占总数的7/16。三 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三、对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测交1、推测: 配子遗传因子
组成性状表现YyRr YyrryyRryyrr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杂种一代 双隐性类型
黄色圆粒 × 绿色皱粒 YyRryyrr 1 ∶ 1 ∶ 1 ∶ 12、种植实验另:其它六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其它生物自由组合定律内容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__________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______,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__________。互不干扰分离自由组合分离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__________,不相_______;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_____,______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_____遗传给后代成对存在融合分离分离配子自由组合 定律杂交实验理论解释 (假说)测交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内容F2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子代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两对相对性状)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3∶3∶1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________。分离自由组合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①选材准确
②从简单到复杂
③把数学统计分析用于实验
④假说-演绎 实验证实 逻辑上环环相扣十分严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基因表现型基因型等位基因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分离定律 VS 自由组合定律①两大遗传定律在生物的性状遗传中______进行,
______起作用。 ②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________。同时同时基础两对或 多对等位 基因两对或 多对一对一对等位基因两种1∶1四种 1∶1∶1∶1三种 1∶2∶1九种 (1∶2∶1)2两种 3∶1四种9∶ 3∶3∶1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
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
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谢谢大家!
再见!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两对对相对实验的实验,对自有组合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二、学生分析
先调整学习了减数分裂,又学习了分离定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遗传定律,学生很容易接受。因为初中已经学习了一部分基础内容,所以接受起来,学生比较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阐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使用多媒体课件。在杂交试验过程中,直接出现结果。对于解释的假说内容,应用多媒体很直观的解释实现现象。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后,名声大噪,一时许多地方都请他去作报告。同时,也有许多女子,仰慕其名声,向他发送了求爱信。有一封信这样写道:“亲爱的爱因斯坦,让我嫁给你吧,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如此的美貌,倘若我们结婚,将来我们的孩子既有你的智慧,又有我的美貌,我们的生活会是多么的幸福啊!”爱因斯坦读完信后,提笔回信说:“亲爱的,我不能娶你,因为如果我们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我们的生活会是多么的不幸啊!”
同学们,这个笑话里面蕴藏着我们的生物学知识,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
教师读
聆听、思考
?
放课件PPT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
2.分离定律的实质
出示图片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多媒体展示)
????????????????????????
?
教师提问
(1)学生思考回答有关分离规律的问题
(2)讨论发表自己的猜想和意见并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
(3)回顾遗传图解的绘制,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
课件内容来自教材
设疑:1.从数学角度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粒形或粒色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2.F2中为什么出现新的性状组合?
3.F2中9∶3∶3∶1与分离定律F2中3∶1有联系吗
逐一击破,化繁为简:???????
指导学生分别统计粒形和粒色数据及其比例:
粒形: 圆粒315+108=423?? 皱粒101+32=133
圆粒∶皱粒≈3∶1
?
子叶颜色: 黄色315+101=416???? 绿色108+32=140
?黄色∶绿色≈3∶1
?
指导讨论
观看多媒体图解,讨论说出性状组合及其性状表现,发现数学规律,学生思考,讨论,各组组长记录,代表发言
?
?
数学的因式分解法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结论:
1.每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分离规律;2.决定不同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完全分开,新产生的性状组合是自由组合而来的;3.F2中9∶3∶3∶1与分离定律F2中3∶1有联系。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结论:
1.每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分离规律;2.决定不同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完全分开,新产生的性状组合是自由组合而来的;3.F2中9∶3∶3∶1与分离定律F2中3∶1有联系。
理解掌握
?
讨论
?
?
?
?
?
?
?
?
归纳
?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实验分析图解
设疑: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
2.两个亲本产生配子的情况如何?F1的基因型是什么?
3.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几种?比例如何?
4.杂种F1形成配子后,受精时雌雄配子是如何随机组合的?
5.F1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多少种?
6.以上结合方式中,共有几种基因型、几种表现型?
? 让学生在动态中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组合是彼此独立的、互不干扰的,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启发、纠正、补充,总结规律:
1.F1形成成配子:每对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因子自由组合
即: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各4种,它们的基因型是YR、yR、Yr、yr,比例是1:1:1:1。
2.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F2情(1)组合是随机的,16种组合方式。
(2)遗传因子组合形式即基因型有9种。
(3)性状表现有4种,其比例为9∶3∶3∶1。
(4)(3∶1)2=9∶3∶3∶1。
表格统计,进一步熟悉9:3:3:1
9黄圆
1YYRR?? 2YYRr
2YyRR?? 4YyRr
3黄皱
1YYrr?? 2Yyrr
3绿圆
1yyRR?? 2yyRr
1绿皱
1yyrr
当堂师生共同分析,增强学生记忆力
?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分析图解,思考老师设计的问题,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自由发言,并归纳总结F2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表现比例的规律
?
炼整合知识的能力
?
通过评优,加强同学间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
?
?
检测本节学生学习情况,锻炼学生做题速度和准确度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回顾分离规律的验证和“假说—演绎法”
设疑:(1)如果你是孟德尔,你该怎样验证两对性状遗传的假说?
(2)什么是测交?这里应是“谁”和“谁”杂交?
(3)填写测交实验分析图解:
测交????????? 杂种子一代???? ×???? 隐性纯合子
????????????????? ???????????????×???? ???????????
???????????????????? ↓?????????????????? ↓
??? 配子???? ??????????????????????????????????
?
测交后代? ??????????????????????????????????????????
?
比例????? ————————————————
教师强调:这是理论上推导的预期测交,即是按孟德尔提出的假说,能产生4种配子,它们的数目相等,而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故测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
?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孟德尔用F1与双隐性类型测交种植实验,F1不论作母本,还是作父本,都得到了上述四种表现型,它们之间的比接近1:1:1:1。测交实验的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因此可以证明,上述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
?
?
设计验证,再次领略“假说—演绎法”的无穷魅力。
(1)温故知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2)培养知识迁移能力(3)理性认识“假说—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上的严瑾
学生先回顾书写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分析图解。再分组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
?
?
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引领学生探究自由组合定律包含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及时交流纠正总结:
(1)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以染色体为载体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两对或更多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或更多对同源染色体上。
(2)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
(3)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4)内容: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课件展示: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图表附后)
?
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教师适当补充: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师生共同评出优胜小组,最佳表现个人并颁奖
?
?
阅读教材,多角度思考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并自由发言总结、形成知识框架
?
?
?
?
课代表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自主解题,定时训练,自评互评,落实答案
设计验证,再次领略“假说—演绎法”的无穷魅力。
(1)温故知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2)培养知识迁移能力(3)理性认识“假说—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上的严瑾性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在“有效教学”的理论思想及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下,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寻求答案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本节内容。
(2)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教材中关于自由组合发现过程的写法,体现了“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
(3)适时地进行技能训练和课堂练习,夯实基础,注重能力。授人以鱼,莫过于授人以渔”,学习的目的不只是“学会”,更是“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途径,来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从而形成“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信念和科学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