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分层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二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分层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21 14:13:18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真题·考向感知】
【考点达标练】
  (2024·烟台学业考)目前,我国农村有农民在住房屋顶、农业大棚、草场、水槽等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农民既可以自用于生产生活,也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读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完成1~4题。
1.太阳能资源属于 ( )
①可再生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
③新能源 ④常规能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读图可知,我国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是( )
①北方地区 ②南方地区
③西北地区 ④青藏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部分地区形成了发电与农业生产两不误的“一地多用、农光互补”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在我国青藏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农光互补”形式是 ( )
4.“一地多用、农光互补”发展模式带来的好处是( )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满足农业用电需求
③提高土地利用率 ④低碳环保,改善环境质量
⑤提高土壤肥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2024·安徽学业考)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沿着京杭运河向北输水,使运河文明在流淌中得到延伸和发展。2024年4月,在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调水和水库调控等共同作用下,京杭运河实现近一个世纪以来首次全线通水。图1为京杭运河线路图,图2为京杭运河穿过某河流河床底部隧道施工现场。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京杭运河输水隧道从某条河流河床底部穿过,该河流是 ( )
A.海河 B.黄河 C.淮河 D.长江
6.南水北调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有 ( )
①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状况
②提升京杭运河的通航能力
③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④减轻南方地区的水体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4·邵阳学业考)如图为我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直接反映出我国 ( )
A.耕地资源总量少
B.草地资源约占世界一半
C.林地资源丰富
D.人均农业用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8.下列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土地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大
②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③农耕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④牧区扩大载畜量,增加牧民收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苏州学业考)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如图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
9.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 )
A.从西向东减少 B.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北方多,南方少
10.我国农业生产呈现“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地形条件 B.水分条件
C.热量条件 D.光照条件
11.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是温带草原地区 B.乙地多洪涝灾害
C.丙地河流无结冰期 D.丁地位于丰水带
【考点综合练】
综合考查点:地形、地势、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环境
12.(2024·临沂学业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纪念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地形地势图、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和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1)描述我国地形类型的特点。
(2)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对河流的影响。
(3)林地、耕地分布的主要地形类型分别为 、 。
(4)简述我国草地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5)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两大湖泊分布区,保护湖泊意义重大。请说出湖泊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6)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每个人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
【模拟·考前冲刺】
【A层·基础必会】
  (2024·北京石景山模拟)“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有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国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将煤炭企业全部关闭
②合理利用淡水资源
③发展风能等清洁能源
④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4·郑州四中期末)我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水浇地占我国耕地的25.12%,水浇地是指水田、旱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如图1为我国各类耕地面积统计图,图2为我国耕地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甲、乙两地分布的耕地类型分别是 ( )
A.甲是旱地,乙是水田
B.甲是旱地,乙是水浇地
C.甲是水田,乙是旱地
D.甲是水浇地,乙是水田
4.水浇地分布最多的省区最可能是 ( )
A.广东省
B.四川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下图为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读图,完成5、6题。
5.如图中 ( )
A.福建省水资源比重最大
B.山东省耕地比重最大
C.河北省水资源比重最小
D.广东省耕地比重最小
6.据图中信息可推断 ( )
A.辽宁省农业缺水最严重
B.浙江省农业用水紧张
C.北方地区农业用水紧张
D.南方地区耕地比重大
7.截至2024年2月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全面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600亿立方米。按照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计算,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超过黄河一年的水量。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调水路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是因为我国水资源 。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 北上,把我国的 、淮河、 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从南向北)。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向北经郑州、石家庄到达 。
(4)一滴长江水,历经一千多千米的跋涉,成就了北方的“一颗种子,一方田野”。“一颗种子”所代表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一方田野”所代表的土地类型是 。
(5)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请结合气候资料分析,华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该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是 。
(6)为缓解北方地区供水紧张的问题,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请举一例。
【B层·能力进阶】
  读我国农业用地分布图,完成8~10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B.a线以东是我国种植业、林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区
C.西部地区没有耕地分布
D.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9.关于图中农业的分布以及耕作方式合理的是( )
A.A地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的农作物有甘蔗、油菜
B.B地作物主要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
C.C地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甜菜
D.四川盆地以旱地为主,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以水田为主
10.对比甲和乙两省区我们可以发现 ( )
A.两省区光照、热量充足,可以大规模种植棉花
B.两省区水热配合较差,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C.甲省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以高寒牧场为主
D.乙省区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农业多灌溉农业
11.(2024·北京大兴区期末) “引汉济渭”工程是由汉江向渭河关中地区调水的工程,每年将有约15亿立方米的汉江水源源不断输入关中地区,是缓解关中渭河沿线城市和工业缺水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图1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图2为西安和汉中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引汉济渭”工程主体位于 省,该省简称为 ,该工程“洞穿” (山脉),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
(2)跨流域调水是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 (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措施,该线路调水工程的建设中,遇到的最大环境问题是 (单项选择)。
A.气候温暖湿润 B.植被覆盖率低
C.水土流失严重 D.地形起伏较大
(3)“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的影响有 (单项选择)。
①促进渭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②有效缓解西安缺水问题
③改变汉江流域的气候特征
④加剧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比较西安与汉中两个城市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不 同 点 比较项目 西安 汉中
所处地形区 ① 汉江谷地
1月平均气温 0℃以下 ②
年降水量 800 mm以下 ③
河流有无结冰期 ④ ⑤
相同点 ⑥ ,⑦
【C层·思维拓展】
12.为完成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平衡)目标,我国大力开发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读我国2024-2024年能源消费结构表和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项目 2024 2024 2024
煤炭 57.7% 56.80% 56%
石油 19% 18.90% 18.70%
清洁能源 23.30% 24.30% 25.30%
(1)2024—2024年中,我国消费比重最大的能源矿产是 ,属于 (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近三年,我国清洁能源所占比重持续 (增大/减小)。
(2)我国获得太阳能辐射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行政中心是 ,最少的是A (地形区)。
  西藏自治区农民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可以自用,也可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
(3)与地面相比,在屋顶和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节约 资源,试分析西藏自治区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4)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对我国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作为中学生,我们在生活中能为“碳中和”做的有 (列举一条)。第十二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真题·考向感知】
【考点达标练】
  (2024·烟台学业考)目前,我国农村有农民在住房屋顶、农业大棚、草场、水槽等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农民既可以自用于生产生活,也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读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完成1~4题。
1.太阳能资源属于 (A)
①可再生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
③新能源 ④常规能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读图可知,我国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是(B)
①北方地区 ②南方地区
③西北地区 ④青藏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部分地区形成了发电与农业生产两不误的“一地多用、农光互补”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在我国青藏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农光互补”形式是 (B)
4.“一地多用、农光互补”发展模式带来的好处是(A)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满足农业用电需求
③提高土地利用率 ④低碳环保,改善环境质量
⑤提高土壤肥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2024·安徽学业考)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沿着京杭运河向北输水,使运河文明在流淌中得到延伸和发展。2024年4月,在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调水和水库调控等共同作用下,京杭运河实现近一个世纪以来首次全线通水。图1为京杭运河线路图,图2为京杭运河穿过某河流河床底部隧道施工现场。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京杭运河输水隧道从某条河流河床底部穿过,该河流是 (B)
A.海河 B.黄河 C.淮河 D.长江
6.南水北调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有 (A)
①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状况
②提升京杭运河的通航能力
③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④减轻南方地区的水体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4·邵阳学业考)如图为我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直接反映出我国 (D)
A.耕地资源总量少
B.草地资源约占世界一半
C.林地资源丰富
D.人均农业用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8.下列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B)
①土地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大
②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③农耕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④牧区扩大载畜量,增加牧民收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苏州学业考)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如图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
9.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B)
A.从西向东减少 B.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北方多,南方少
10.我国农业生产呈现“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B)
A.地形条件 B.水分条件
C.热量条件 D.光照条件
11.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甲地是温带草原地区 B.乙地多洪涝灾害
C.丙地河流无结冰期 D.丁地位于丰水带
【考点综合练】
综合考查点:地形、地势、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环境
12.(2024·临沂学业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纪念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地形地势图、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和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1)描述我国地形类型的特点。
答: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对河流的影响。
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流经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林地、耕地分布的主要地形类型分别为山地(或山地、丘陵)、平原(或平原、丘陵)。
(4)简述我国草地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答:草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地区(或我国年降水量400毫米以西的高原山地地区)。
(5)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两大湖泊分布区,保护湖泊意义重大。请说出湖泊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生态环境:调节气候,蓄水防洪;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为工农业发展提供水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6)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每个人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
答: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护植被,积极参与植树种草;少用一次性生活用品;绿色出行;积极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宣传(志愿服务、生态保护志愿者)。
【模拟·考前冲刺】
【A层·基础必会】
  (2024·北京石景山模拟)“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有 (A)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国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D)
①将煤炭企业全部关闭
②合理利用淡水资源
③发展风能等清洁能源
④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4·郑州四中期末)我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水浇地占我国耕地的25.12%,水浇地是指水田、旱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如图1为我国各类耕地面积统计图,图2为我国耕地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甲、乙两地分布的耕地类型分别是 (C)
A.甲是旱地,乙是水田
B.甲是旱地,乙是水浇地
C.甲是水田,乙是旱地
D.甲是水浇地,乙是水田
4.水浇地分布最多的省区最可能是 (D)
A.广东省
B.四川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下图为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读图,完成5、6题。
5.如图中 (B)
A.福建省水资源比重最大
B.山东省耕地比重最大
C.河北省水资源比重最小
D.广东省耕地比重最小
6.据图中信息可推断 (C)
A.辽宁省农业缺水最严重
B.浙江省农业用水紧张
C.北方地区农业用水紧张
D.南方地区耕地比重大
7.截至2024年2月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全面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600亿立方米。按照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计算,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超过黄河一年的水量。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调水路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是因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京杭运河北上,把我国的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从南向北)。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向北经郑州、石家庄到达北京。
(4)一滴长江水,历经一千多千米的跋涉,成就了北方的“一颗种子,一方田野”。“一颗种子”所代表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一方田野”所代表的土地类型是旱地为主的耕地。
(5)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请结合气候资料分析,华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该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是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
(6)为缓解北方地区供水紧张的问题,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请举一例。
答: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用水等。
【B层·能力进阶】
  读我国农业用地分布图,完成8~10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a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B.a线以东是我国种植业、林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区
C.西部地区没有耕地分布
D.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9.关于图中农业的分布以及耕作方式合理的是(B)
A.A地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的农作物有甘蔗、油菜
B.B地作物主要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
C.C地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甜菜
D.四川盆地以旱地为主,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以水田为主
10.对比甲和乙两省区我们可以发现 (B)
A.两省区光照、热量充足,可以大规模种植棉花
B.两省区水热配合较差,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C.甲省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以高寒牧场为主
D.乙省区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农业多灌溉农业
11.(2024·北京大兴区期末) “引汉济渭”工程是由汉江向渭河关中地区调水的工程,每年将有约15亿立方米的汉江水源源不断输入关中地区,是缓解关中渭河沿线城市和工业缺水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图1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图2为西安和汉中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引汉济渭”工程主体位于陕西省,该省简称为陕或秦,该工程“洞穿”秦岭(山脉),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
(2)跨流域调水是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空间(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措施,该线路调水工程的建设中,遇到的最大环境问题是C(单项选择)。
A.气候温暖湿润 B.植被覆盖率低
C.水土流失严重 D.地形起伏较大
(3)“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的影响有A(单项选择)。
①促进渭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②有效缓解西安缺水问题
③改变汉江流域的气候特征
④加剧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比较西安与汉中两个城市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不 同 点 比较项目 西安 汉中
所处地形区 ①渭河平原 汉江谷地
1月平均气温 0℃以下 ②0℃以上
年降水量 800 mm以下 ③800mm以上
河流有无结冰期 ④有 ⑤无
相同点 ⑥地形平坦,⑦雨热同期
【C层·思维拓展】
12.为完成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平衡)目标,我国大力开发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读我国2024-2024年能源消费结构表和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项目 2024 2024 2024
煤炭 57.7% 56.80% 56%
石油 19% 18.90% 18.70%
清洁能源 23.30% 24.30% 25.30%
(1)2024—2024年中,我国消费比重最大的能源矿产是煤炭,属于非可再生(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近三年,我国清洁能源所占比重持续增大(增大/减小)。
(2)我国获得太阳能辐射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行政中心是拉萨,最少的是A四川盆地 (地形区)。
  西藏自治区农民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可以自用,也可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
(3)与地面相比,在屋顶和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试分析西藏自治区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有利气候条件是光照充足。
(4)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对我国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有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在生活中能为“碳中和”做的有节约用电、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列举一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