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过关训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授课提示:对应课时作业1页
(分值:65分)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皙(xī) 冉有(rán)
毋吾以也(wú)
B.摄乎大国之间(shè) 因之以饥馑(jǐn)
比及三年(bǐ)
C.夫子哂之(shěn) 以俟君子(sì)
愿为小相焉(xiànɡ)
D.冠者五六人(ɡuān) 风乎舞雩(yú)
喟然(kuì)
解析:A项,冉rǎn。B项,比bì。D项,冠ɡuàn。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B.且知方也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D.宗庙之事,如会同 会:学习,学会
解析:D项,“会”应为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答案:D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为国以礼
C.加之以师旅 D.因之以饥馑
解析:A项,“以”为因为,连词;其他均为介词“用”。
答案:A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或此或彼,二者必居其一
B.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②乘犊车,从吏卒
C.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②今齐地方千里
D.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②天涯若比邻
解析:A项,①有人,②或者。B项,①shènɡ,一车四马,②chénɡ,坐。D项,①bì,及、等到,②bǐ,挨靠在一起。
答案:C
5.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
答案:(1)(曾皙)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然一声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才能不一样。”
(2)治国要用礼,(可是)他(仲由)的话毫不谦逊,所以笑他。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
(1)表现孔子循循善诱教育家风度:
(2)表现子路志向:
(3)表现冉有志向:
(4)表现公西华志向:
(5)曾皙为什么说自己的志向“异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4)“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5)不从政,淡泊自得。
[能力提升]
一、课内细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20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如”字的意义。(4分)
(1)如或知尔 如:
(2)如五六十 如:
(3)如其礼乐 如:
(4)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
答案:(1)如果 (2)或者 (3)至于 (4)或者
8.曾皙的设想表达了他怎样的理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答:
答案:实行仁政而出现“大同社会”的景象。
9.解释“夫子哂之”中的“哂”,并说明文中用“哂”而不用“笑”的理由。(4分)
答:
答案:微笑,含有不十分满意的意思。理由:孔子对子路抢先回答,不知谦让感到不满。
10.说明“可使足民”与“可使有勇”两个句子各有什么特点。(2分)
答:
答案:可使足民:使动句。可使有勇:省略句,省略了“民”。
11.有人说,儒学在开创之时,是一个相当开放、相当自由、尊重个性的学派。后世的儒学被独裁者树为“一尊”之后,就越来越趋于保守、封闭和僵化了。试根据本文的学时的阅读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答案:要点:师徒相聚,和谐而安详,或娓娓而谈,或独坐鼓瑟,任从己便。孔子不摆架子,循循善诱,众弟子毫不拘束,各抒其志。整个过程洋溢着一种隽永而飘逸的情味。开放自由而又尊重学生的个性。
12.孔子为了行道救世,辙环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此时此地,为何一反常态,赞赏曾皙的观点呢?(3分)
答:
答案:要点:《论语》中所记述的孔子,并不是后世所推崇的一个高不可攀的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为实现自己的信念而奋斗,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但他内心中也会产生彷徨、苦闷、失意甚至颓丧,特别是到了晚年,他感到自己活得太累了,有时也向往一种超越和解脱的境界。
二、课外拓展(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20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 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危而A不持B颠而C不扶D则将焉用E彼相F矣G尔言过H矣
答案:BDG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
C.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
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借指国家。
解析:D项,这里借指内部或者宫廷。
答案: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解析:D项,“心态、表情、动作”错,主要是语言。
答案: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答案:(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2)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发扬文教德政使他们前来归附。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17.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3分)
答:
答案: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参考译文】
季氏将要(兴兵)讨伐颛臾。冉有、季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用兵。”孔子说:“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从前先代的国君让他做主管祭祀蒙山的人,况且(颛臾)在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夫子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主张(这样做)呀。”孔子说:“求!从前周任说过(这样的话):‘能施展才能(就去)担任那个职务,不能胜任就该辞去。’(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跌倒了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实在错了,老虎、犀牛从木笼中逃出,龟甲和玉器在木匣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呀?”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墙坚固而又离费城很近,若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一类人,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均匀了,就无所谓贫,国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果能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发扬文教德政使他们前来归附。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本国以外的人不归附,你们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国家分崩离析,你们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却谋求在国内动干戈。我恐怕季氏所忧虑的并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内吧。”基础过关训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分值:65分)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皙(xī) 冉有(rán)
毋吾以也(wú)
B.摄乎大国之间(shè) 因之以饥馑(jǐn)
比及三年(bǐ)
C.夫子哂之(shěn) 以俟君子(sì)
愿为小相焉(xiànɡ)
D.冠者五六人(ɡuān) 风乎舞雩(yú)
喟然(ku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B.且知方也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D.宗庙之事,如会同 会:学习,学会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为国以礼
C.加之以师旅 D.因之以饥馑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或此或彼,二者必居其一
B.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②乘犊车,从吏卒
C.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②今齐地方千里
D.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②天涯若比邻
5.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
(1)表现孔子循循善诱教育家风度:
(2)表现子路志向:
(3)表现冉有志向:
(4)表现公西华志向:
(5)曾皙为什么说自己的志向“异乎三子者之撰”:
[能力提升]
一、课内细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20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如”字的意义。(4分)
(1)如或知尔 如:
(2)如五六十 如:
(3)如其礼乐 如:
(4)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
8.曾皙的设想表达了他怎样的理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答:
9.解释“夫子哂之”中的“哂”,并说明文中用“哂”而不用“笑”的理由。(4分)
答:
10.说明“可使足民”与“可使有勇”两个句子各有什么特点。(2分)
答:
11.有人说,儒学在开创之时,是一个相当开放、相当自由、尊重个性的学派。后世的儒学被独裁者树为“一尊”之后,就越来越趋于保守、封闭和僵化了。试根据本文的学时的阅读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12.孔子为了行道救世,辙环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此时此地,为何一反常态,赞赏曾皙的观点呢?(3分)
答:
二、课外拓展(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20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 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危而A不持B颠而C不扶D则将焉用E彼相F矣G尔言过H矣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
C.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
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借指国家。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2)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发扬文教德政使他们前来归附。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17.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