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习题
选择题:
1.流经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中心城区的河流( )
A.湘江
B.资水
C.沅江
D.澧水
2.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的交通方式有( )
A.铁路、公路和航空
B.铁路、公路和河运
C.航空、河运和公路
D.海运、河运和铁路
3.关于长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长株潭城市群中,城市规模最大
B.计算机、杂交水稻等科技居全国领先水平
C.岳麓山、马王堆等名胜古迹享誉中外
D.中国重要的电力机车、有色冶金基地
4.长沙、株洲在全国著名的工业部门分别是( )
A.工程机械、机车制造
B.纺织服装、有色冶金
C.飞机制造、汽车制造
D.电子工业、日用家电
5.关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B.位于湖南省东部
C.地处洞庭湖平原
D.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悬殊
参考答案:
1~5 A B D A B
《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习题
简答题:
1.说一说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说一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交通联系。
3.简述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湖南省东部,湘江流经三市。
2.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彼此相距很近,呈三足鼎立之势;三市之间有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等交通联系。
3.原因:长沙、株洲、湘潭的城市定位和支柱产业不一样,三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各有侧重,避免雷同,同时又要取长补短,加强协作,把各自的长处整合成城市群的发展优势,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习题
选择题:
1.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长株潭城市群突出的优势是( )
①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对外联系便利 ④城市化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不属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工业有利条件的是( )
A.水资源丰富
B.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C.矿产资源丰富
D.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3.下列关于湘潭经济和谐快速发展的举措,不正确的是( )
A.打牢基础,发展现代农业
B.从外地引进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
C.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
D.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努力把湘潭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4.下列措施中,符合“两型社会”发展理念的是( )
A.城市群布局采用绿心式形态
B.长沙大力发展冶金工业
C.鼓励私人汽车发展
D.把湘潭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5.长株潭城市群正倾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下列措施中,不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是( )
A.湘江上游地区大力开采、冶炼有色金属
B. 建设湘江生态风光带,保护沿江湿地和山水景观
C.推广节能建筑,倡导公交优先
D.在三市城区之间保留大面积的生态绿地
参考答案:
1~5 A D B A A
《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位置特点和相互间的交通联系。
2.知道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发展特点的差异。
3.理解长沙、株洲、湘潭一体化建设对区域发展的积极意义。
4.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了解,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城市群概况”、“三市的发展差异”和“三市的发展联系”三部分内容,知识整理如下:
1.城市群概况:
长株潭的地理位置 空间关系 交通分步
2.三市的发展差异:
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各自的发展特点
3.长株潭的一体化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
在“城市群概况”这部分内容中,正文扼要介绍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与人口状况、三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区域内的交通联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些内容是学习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差异与发展联系的基础。本部分知识内容较少,学习难度不大。
在“三市的发展差异”这部分内容中,正文内容点到即止,主要采用图解的方式介绍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让学生对三市不同的发展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材P.65安排了一个“活动”,该“活动”既是对图7—42“长沙、株洲、湘潭的发展差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三市为什么要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以结合自身实际,各有侧重,避免雷同,取长补短,加强协作,来谋求城市群的共同发展。从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看,该“活动”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三市的发展联系”这部分内容中,教材用较多的篇幅讲述了长株潭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方向,重在阐明区域发展联系的方式——“一体化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两型社会”建设。
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阐述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差异与发展联系,因涉及的区域范围相对较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本节的主题—区域内部的发展 差异与联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考虑到本节“活动”设计的开放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以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读图导入:展示“长株潭地区在湖南省的位置”、“长株潭城市群城区交通分布”2幅地图,设问导读:你们知道这是我国什么地方吗?听说过图中三个城市的名称吗?(学生可能回答:湖南省)教师再进行引导:如果将图中三个城市的首字结合在一起——“长株潭”,你听说过吗?(学生七嘴八舌)教师趁机引入本节课题。
(一)城市群概况
1.读“长株潭地区在湖南省的位置”图,说出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处湖南省东部,一江串三城)
2.读“长株潭城市群城区交通分布”图,说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交通联系。(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彼此相距很近,呈三足鼎立之势;三市之间有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等交通联系)
转承:有谁知道长沙、株洲、湘潭的城市特色吗?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或教师提供的三市的材料,发表对三市的认识。
教师:一江串三城,长沙、株洲、湘潭均位于湘江流域,彼此相距很近,自然地理条件差不多,但三市的发展却各具特色,你们想知道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吗?
(二)三市的发展差异
1.读“长沙、株洲、湘潭的发展差异”图,说出三市的发展差异。
2.完成教材P.65“活动”,分析三市确定不同发展方向的原因。
要求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握三市发展的方向。从“避免雷同,各有侧重”的角度理解其原因—三市确定不同发展方向的原因是为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三市的发展联系
课堂任务:阅读教材P.66第一段文字,思考下列问题:
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什么?(三市距离较近,布局紧凑;现代化交通运输发达)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避免特大城市常见的“城市病”,发展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66“活动”。教师应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图文材料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1)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一个高效能和生态型的城市群,你认为上述举措合理吗?(从一体化建设的角度看,上述举措合理。把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既可以避免特大城市常见的“城市病”,又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2)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好办法?(学生可以从产业、环境、通信、交通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角度可大可小,言之有理即可)
转承:在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使区域得以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持!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那么,怎样才能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呢?
教学后记
教案设计合理,层层递进,条理清晰,知识结构框架完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高效的接受新知识。
《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图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地理位置优越性。
2.长株潭三市发展的差异。
3.感悟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了解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2.理解长株潭三市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教学方式
多媒体设备 板书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因考虑到区域的特殊性和发展的新颖性,在案例的选择上突出了“适宜性”,力求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了解区域的发展差异与发展联系;在“活动”的设计上突出了“开放性”,具体表现在信息的开放和结论的开放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教材的这一特色。
为了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在三部分主要内容之后个增加了一些阅读材料,在第一部分中引导学生了解长株潭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城市群内部主要的交通联系方式。教材P.64安排了一组“活动”,旨在通过对图像信息的分析,引导学生认知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交通联系。第二部分以“长沙、株洲、湘潭的发展差异”启发学生思考三市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两型社会”的概念和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主要理念,教材安排了1则“?两型社会”的“阅读材料和1幅“长株潭城市群?绿心?景观——昭山”照片。教材P.66和P.68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两组活动,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必要性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热点导入:出示当前我国改革试验区的典型材料,从区域发展的角度阐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再引入本节学习内容。
(一)城市群概况
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与范围,以及三市的空间关系与交通联系方式等内容,整体学习难度不大,可引导学生读“长株潭地区在湖南省的位置”、“长株潭城市群城区交通分布”2幅地图,完成P.64“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可能对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不太了解,教师可对三市的基本情况做一些补充说明,或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三市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
1.让学生结合课本64页的两幅地图,说一说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
(地处洞庭湖南部,湖南省南部,湘江下游)
2.分析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交通联系
(三市之间交通便利,有铁路、公路和湘江相连)
(二)三市的发展差异
这一部分的教学应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因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应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二是引导学生分析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确定不同发展方向的原因,本部分的“活动”与图7—42“长沙、株洲、湘潭的发展差异”密切相关。
阅读课文活动中的材料,参考专家的官邸啊,自己思考三市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促进长株潭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可进行课堂讨论或者作为课后思考。
(三)三市的发展联系
这一部分内容阐明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材中两组“活动”很重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理解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课后搜集长株潭为建设“两型社会”所做的努力和已取得的成效。
教学后记
教案老师补充的材料较多,对教材主次要点分析很到位,这有利于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把握重要知识点,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避免交流偏差。
《第五节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株潭城市群地理位置。
2.了解长株潭三市的交通联系状况。
3.掌握长株潭三市只发展的差异与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
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能够在以后类似的题型中熟练运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读图法 分析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 板书 挂图
概念释疑
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区域性之所以成为地理学的特征,就是因为区域的这种差异性。区域间之所以需要联系,也是因为区域各有特点。“因地制宜”的观念正是基于区域差异的存在。对区域差异的认识可以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两个角度入手。区域的划分是有不同指标的,但总体来说,区域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区域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差异会形成区域发展的特点。根据区域自然及人文条件的优势发展经济,区域发展才会表现出特点,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区域地理教学也应充分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之处,才能体现区域地理教学的特点。一个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当我们把某一级区域又划分成更小的区域来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时,这种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可看做是区域间差异。例如,湖南省和上海市的区域差异,是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之间的比较。在湖南省内部,仍然可以区分为不同地区,并通过比较这些地区之间的差异更具体地认识区域差异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城市群概况
幻灯片放映长株潭地区在湖南省的位置,让学生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城区交通分布图来描述三市的相对位置。
甲:在湘江下游
乙:在湖南省东部
丙:在洞庭湖南端
丁:三个城市,呈几何三角形,三足鼎立。
板书:
地理位置
空间关系
交通联系
老师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交通运输方式)
(二)三市的发展差异
老师放映长株潭区域城市群底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相似的地理环境却没有将三个城市引领到相同的发展方向?各自的发展特点又是什么?
学生根据能力回答
板书:
长沙市的发展特点
株洲市的发展特点
湘潭市的发展特点
老师点评补充:长沙在人文和科技以及地理位置都占据相对有利优势;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它的优势主要在交通;湘潭的旅游业相对发达。
(三)三市的发展联系
老师:差异和联系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长沙、株洲、和湘潭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存在不同,但它们组成了一个相对紧凑的城市群,进行一体化建设而不是一个特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客观上避免了大城市常见的“城市病”,这一点正是长株潭的独特所在。
课堂通论:角色换位
阅读课本P-66“活动”中各个部门对本行业发展举措的阐述,评价器合理性,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板书:
长株潭一体化建设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这一活动能将“两型社会”的建设这一概念更直观浅显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后记:
教案注重对重要概念的解析,为理解后面的知识打好基础,其中师生的互动和老师引导学生主动独立思考也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