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古人谈读书》
你知道“古人”在文中具体指的是谁?
生平介绍: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助学资料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chǐ下问。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qǐn,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博闻强识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chǐ下问。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qǐn,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同“智”,读zhì
喜好
huì
读好停顿,学会断句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
敏②而好③学,不耻④下问⑤。
默而识⑥之,学而不厌⑦,诲⑧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⑨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注释:
①【知】同“智”智慧
②【敏】此处指聪敏
③【好】喜好
④【耻】以……为耻
⑤【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⑥【识】记住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⑨【敏】此处指勤勉
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懂得。
就是。
同“智”,智慧。
句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读书、学习要实事求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句意: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多发问。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
记住。
满足。
句意: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知满足,教诲别人从不厌倦。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说的是学习,“诲人不倦”说的是教育。孔子认为,教育别人不仅是在传播知识,还是巩固所学的一种方法。
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爱好古代文化。
勤勉。
句意:我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这是孔子求学的态度,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勉。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好像,就像。
赶不上。
还。
句意: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失去。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告诉我们学习要有进取心,不能懈怠。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曾经。
睡觉。
用来思考。
句意: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学习。
这句话写“学”和“思”的关系。孔子主张学思并重,这里的“以思,无益”并不是思考没有用的意思,而是说“思”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要将思考和学习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
益处,好处。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①要实事求是。
②要不耻下问。
③要多记、多背,持之以恒。
④要勤奋、刻苦。
⑤不能懈怠,要有进取心。
⑥要学思结合。
从这六句话中,你学到了哪些关于读书、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呢?
一
知之为知之, , 。
chǐ
,不耻下问。
zhì
默而识之, , 。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 。
qǐn
,终夜不寝, ,无益, 。
--《论语》
背诵积累,学会分享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拓展阅读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制作一枚书签,把课文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话抄写在上面。
3.搜集课外有关读书的古诗词或名言警句。
描写读书方法或态度的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课内美句积累
又被称为《孩蒙须知》,是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训学斋规》详细规定了学生的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方面的规矩。
《训学斋规》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yǐ,眼口岂qǐ不到乎? ——宋 朱熹xī
读一读: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注释:
①【谓】说。
②【既】既然。
③【漫浪】随意。
④【亦】也。
⑤【急】要紧,重要。
⑥【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⑦【岂】难道。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yǐ,眼口岂qǐ不到乎?
——宋 朱熹xī
说一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
句意: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中心句】总领全文。总写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必定,一定。
副词,也。
长久,时间长。
句意: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得就不仔细,既然心思和眼睛不专心一意,就只是随意地朗读,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写“三到”之间的关系。只有把“三到”做好了,才能更好地获得知识。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要紧,重要。
句意:这三到里面,心到最重要。如果心到了,那么眼睛和口怎么会不到呢?
写心到的重要性,反映了用心在读书中的核心作用,说明读书需要用心,只有专心一意,才能学有所成。
怎么,难道。
反问
你是如何理解读书“三到”的?你认为“三到”之中,哪个最重要?
心到:用心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含意。眼到:认真地去看。口到:多读,读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用心思考,才会有大收获。
“三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心思不在读书上,眼睛看得就不仔细,口只是在随意地朗读,很难长久记住所学的知识。“三到”之间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 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背一背
主旨提炼
这两篇古文告诉我们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看法。第一篇古文告诉我们学习时的方法和态度。第二篇古文讲了读书时心到、眼到、口到之间的关系,“三到”相辅相成,联系紧密,告诉我们读书时用心最重要。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示例1:平时,我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不好意思问别人,结果,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我以后要学习孔子“不耻下问”的态度,遇到不懂的问题,积极发问,直到学会为止。
示例2:我有时候读书只是大致看看,随意朗读,并没有用心。学了朱熹的读书“三到”后,我知道了用心是非常重要的,以后读书学习时,我要更加专心。
跟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董遇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美句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