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1 15:4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八)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记载,鲁哀公曾赐孔子桃与黍,孔子“先饭黍而后啖桃”,引起朝堂上众人掩面而笑。孔子辩称:“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这反映出孔子
A.迎合统治者的趣味B.重农抑商的观念
C.对奢靡风气的批判D.敦行礼制的诉求
2.汉文帝时,淮南王自以为与皇帝最亲,“逐汉所置,而请自置相、二千石。皇帝骫(枉;曲)天下正法而许大王”。汉景帝时,“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这说明当时
A.中央对地方难以构成制度约束
B.中央集权面临潜在危机
C.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D.皇权专制受到严重挑
3.唐代前期,私驿和私人旅店很发达,这些私驿可供旅客止宿、存货、交易,还有可供客商租赁的马驴和车船等。它们大多分布在交通要冲、干道旁和县郭、村乡、码头及港口附近。史载,长安、洛阳、扬州、广州以及东南沿海交通要冲处还有外商经营的私驿。据此可知,当时
A.政治稳定促进了商业发展B.商业活动空间限制被打破
C.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渐增强D.工商业市镇经济发展繁荣
4.北宋李昉、扈蒙、李穆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的笔记小说《太平广记》记载:“宋谯国城父人王昙略,常以牛作脯为业。欲杀一牛,牛见刀,辄跳踯欲走去。昙略怒,乃先以刀刺牛目。经少时,其人眼无故血流出。”这则故事折射出
A.重农政策的松弛迹象B.格物致知的文化反映
C.农耕文明的价值取向D.小生产者守旧的心态
5.明代唐枢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寇情历历可指,壬子(嘉靖三十一年)之寇,海商之为寇也;癸丑(嘉靖三十二年)之寇,各业益之而为寇也......乙卯(嘉靖三十四年)之寇,则重有异方之集矣。”其意在强调
A.寇患猖獗严重威胁人民生计B.政策偏颇导致寇患愈发严重
C.寇患阻断了海外贸易及交往D.根除寇患需要依靠沿海人民
6.1860年10月,清朝部分官员联名上奏:“驭夷之法,贵有责成。查向来夷务,由军机处办理。惟枢密之地,事务大繁,只能总持大纲,于细微曲折,不能详细考察。应请旨设立办理通商处,以王大臣领之,分为各司,办理各国事务。”这体现出当时
A.外交体制艰难转型B.清朝统治开始分化
C.军机大臣地位下降D.国际法规得到承认
7.下图出自《民呼日报图画》(1909年)。该图反映了当时
A.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重要方式
B.收回路权为救亡图存主要手段
C.清政府外交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D.西方列强就在华利益达成一致
8.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北京执行部连日发电报百余通,发出三民主义演讲集及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数千包,分寄直隶、山东等各临时省党部,令从速发送所辖市县区党分各部,宣传散发,使民众于哀悼中山之际,有机会接受三民主义。这一举措的出发点是
A.彰显孙中山的影响和地位
B.建构国人的精神崇拜对象
C.强化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
D.发动民众参与国民大革命
9.1964-1966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清华大学(651工程)、华东化工学院(652工程)、北京大学(653工程)、南京大学(654工程)迁出部分专业,分别到四川绵阳、四川自贡、陕西汉中、湖南常德建立分校。唐山铁道学院整体迁至四川峨眉,后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这些举措
A.实现了地区的均衡发展B.助推国民教育体系完善
C.旨在配合国家战略调整D.推动了文化知识的普及
10.1992年,我国相继出台《股份公司暂行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当时有人认为这两个条例是“中国企业发生真正变革的转折点”,也就是说,有了这两个文件后,创业者可以寻找投资人来募集资金创立企业。这体现了当时我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
C.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已确立
11.自12世纪中后期开始,本应封臣提供的骑士役,可以用钱来赎买。王室常以军事或半军事行动为理由,获取这笔用以赎买自由的钱,因此被称为盾牌钱。盾牌钱征收主体是国王,只属于王室而非普通领主。据此可知,盾牌钱的出现表明欧洲
A.封建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B.传统经济制度已渐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改变封建义务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增强
12.下表为17世纪初成立的某公司投资者情况。据此推知,该公司
国家 所有投资者人数 投资总额(单位:盾)
北尼德兰 785 2,023,715
南尼德兰 302 1,418,700
德国 38 137,900
英国 3 6,900
葡萄牙 2 4,800
A.主要控制拉美地区B.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
C.大量掠夺印度资源D.在北非进行武力扩张
13.美国1787年宪法设计多重制衡机制,不是因为国父们服膺民主原则,恰恰相反,他们对民主的核心原则(多数原则)存在一种政治和哲学的担心。说到底就是,为了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他们拒绝信任人民。材料体现美国宪法
A.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威B.兼具阶级性与务实性
C.强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D.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14.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列宁的这一看法
A.强调了恢复市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有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15.罗斯福新政也未能消灭的经济大萧条,在二战中被彻底根除,在战争期间未能充分使用的资源和人力都得到了适当的利用;在战争期间,美国工厂的规模扩大了近50%,产品产量增长了50%以上。材料表明
A.战争是摆脱经济危机的必要手段
B.二战客观上刺激了美国的工业发展
C.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
D.经济危机使美国改变孤立主义政策
16.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不久,巴西政府制定“第二个全国发展计划”。为了实施该计划,巴西向外国私人银行举借债务,促使外国贷款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66.7%,外国直接投资比重下降到不足26%。该举措
A.充分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
B.使巴西跻身高收入经济体
C.旨在保护巴西的民族企业
D.增加了本国经济运行风险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4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明代中叶起,许多地区的地方志出现农业雇工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政府颁行“新题例”“短雇月日,受值不多"的短工获得与“凡人”相同的地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雇主与雇工仍然还有明显的人身隶属关系的痕迹,并没有摆脱雇主的家长制统治。清代雇工工值3/4、甚至4/5以上用于雇主提供的饮食,剩余的工值,依其酌定折算为布、鞋、烟等实物给雇工,“雇募工作,惟求一饱”。鸦片战争前后,在农业雇佣关系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雇佣劳动者家庭已占全县户数的近8%。
材料二中世纪晚期,随着农民阶级进一步分化,欧洲许多地区农村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雇工阶层。当时英格兰农民中至少1/3为工资而劳动,在一些先进地区,如英格兰东部农村50%~70%的男性居民是雇工。西欧中世纪农村雇工的身份,一开始就是自由的,并且有较高的工资。在英格兰,他们要求用货币支付,并且1周只工作5天。在莱茵河和多瑙河地区,农业雇工1周的工资在购买力上等于1头猪或1头牛。农业雇工及其子女的识字率也有一定的提高,雇工中10%的男子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侯建新《中西封建晚期的农村雇工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明清时期与欧洲中世纪晚期农村雇工的差异,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雇工对中国明清时期与欧洲中世纪晚期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1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日记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徐光耀,河北雄县人,1925年出生,13岁参加革命,历经大小100余场战斗。以下是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写日记的摘编:
编号 日记内容(摘编)
① 早饭后上课,先上政治训练课:由指导员来讲国内时局形势、政策、八路军的性质和任务等;再上军事课:投弹、射击等。下午两节课:文化课和自由活动。自由活动更是阳光灿烂:俱乐部、写墙报、教唱歌等。晚上全连集合点名,指导员讲评一天的好坏等
② 的的确确,这一次是我改造思想的绝好机会,深入农村搞土改;昨天的批评,为我的反省准备了条件
③ 今天是礼拜日,是时事学习的日子,我学昨天发来的文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该讲话全面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二十三年的历史经验)
④ 干吧!今后六个月将是从战争进入和平的六个月。在这个过渡期间,必须准确把握住方向,认清当前的时局,不为任何情况所摇撼,不为耀眼的光线所迷惑。既不要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消极等待,也不要悲观失望,怠工动摇
(1)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推断日记②③④的写作时间顺序,并阐述理由。(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一直以来都被列为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从空间的视角研究世界史,我们将这些变革称为“空间革命”,并将其视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要素,以此诠释世界史脉络。下表是六次空间革命。
第一次 在干旱地带的大河流域形成的大农业空间(约5000年前)
第二次 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统合了大河流域与草原、荒地、沙漠空间,从而形成“各地区社会”(约2600年前)
第三次 来自伊斯兰帝国的骑马游牧民族与商人统一的欧亚规模空间(约1400年前)
第四次 对大西洋的探索---大航海时代后,大洋与各大陆结合的庞大空间的发展;资本主义等近代世界体系的形成(约500年前)
第五次 工业革命后以欧洲为中心的铁路、蒸汽和轮船统合了地球空间(约200年前)
第六次 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电子空间(约20年前)
----摘编自宫崎正胜《人类文明史:8000年来六大人类文明转折》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八)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A C B A A D C C C B B C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4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1)差异:①地位上:明清时期农村雇工人身自由受限(具有人身隶属关系),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农村雇工人身是自由的。②收入上:明清时期的雇工收入低且以实物为主,欧洲的雇工收入较高且以货币为主。③比重上:明清时期的雇工占比较低,欧洲的雇工占比较高。(每点2分,答三点)
原因:①从经济结构上来讲,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农民的人身自由;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逐步解体。②从政治体制上来讲,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加强,政府通过里甲制、保甲制等强化对农民的控制;欧洲:封建王权削弱贵族势力,农民逐渐从封建领主统治下解放出来。③从社会组织上来讲,中国:地方宗族组织对农民控制较强,维系传统经济形态;欧洲:庄园经济解体,自治传统增强,农民获得更多人身自由。(每点4分,答两点)
(2)作用:中国:①经济方面: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条件。②社会影响:雇工阶层未能成长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力量,未能根本改变封建经济结构。
欧洲:①经济方面: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扩大国内市场,释放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萌芽。②社会影响:成为农村社会生产的重要力量,推动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与变革。(中国5分,欧洲5分,各答满两点得5分)
18.(1)时间:顺序为③→④→②。理由;③提到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于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此时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④提到“从战争进入和平的六个月”,是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反动统治),新中国即将成立的过渡时期(1949年4月至1949年10月);②提到“深入农村搞土改”,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明确指出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顺序2分,理由每点2分)
(2)特点:重视政治教育,强调时局形势、政策和军队性质任务的教育;结合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军事技能;强调文化教育和自由活动,丰富士兵的精神生活;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士兵的思想改造;与时俱进,适应革命发展的新需要。(每点2分,答四点)
19.示例
论题:空间革命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要素。(观点2分)
阐述:大农业空间为人类社会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为后续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游牧民族的机动性使他们能够跨越不同的地理区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技术和生活方式,与农耕文明相互影响。阿拉伯人在数学、医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知识通过帝国统合的空间传播到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对其他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人类文明在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进步。太航海时代使得欧洲国家开始向海外扩张,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不同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如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传入欧洲等)、文化交流(欧洲的宗教、文化传播到新大陆等)和人口流动(黑奴贸易等)空前频繁,打破了以往相对孤立的地区发展模式,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如铁路和轮船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这使得资源、劳动力和商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全球电子空间的形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商务活动、文化传播等。这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共享、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便捷。(阐述8分,需要两个及以上史实加以论证)综上所述,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这六次空间革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统合不同的地理空间、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等方式,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是构建世界史脉络的重要要素。(总结2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