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紫藤萝瀑布
作者:宗璞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散文(抒情散文)
作家作品
姓名:宗璞 原名:冯钟璞
出生日期:1928年 籍贯:河南唐河
职业:当代作家、文学研究者
小说:《红豆》《三生石》《弦上的梦》《野葫芦引》(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
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三松堂断忆》。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花的话》。
获奖情况:
《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野葫芦引》第二卷《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文学风格:
宗璞的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精髓,风格独特,被誉为“兰气息,玉精神”,具有高雅的艺术格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赏藤萝之姿
一、赏藤萝,学描摹之美
1.作者描绘了哪两个时期的紫藤萝画面?课文围绕着“花”写了哪些内容?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个词。
花 花 花
第一幅_眼前的紫藤萝繁茂美丽、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二幅_记忆中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稀落、伶仃的景象
一、赏藤萝、学描摹之美
2.再读课文,是怎样的紫藤萝让作者“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揣摩赏析文中描写紫藤萝的句子,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描写角度
形:花树像瀑布,花朵像帆船和笑容
色:以紫色为主,又不断变化,深浅不一,浓淡有别。
态:和阳光互相挑逗,推着挤着,活泼而热闹
描写顺序
花瀑
花穗
花朵
(形态美)
(色彩美)
(情趣美)
外形到内蕴
整体到局部
味:淡淡的芳香
一、赏藤萝、学描摹之美
3.学描摹之法,悟写景状物小妙招
多种角度,写出特征
注意顺序,有条不紊
多用修辞,美化语言
悟藤萝之意
二、忆藤萝,悟情思之美
1、看到如此美丽的紫藤萝,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赏花前:疑惑、痛楚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赏花时:宁静、喜悦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赏花后:振作、感悟
二、忆藤萝、悟情思之美
2、思考:“我”为何会有关于生死的疑惑和疾病的痛楚?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雨,纸上一片模糊。记得每次看病,候诊室里都像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等啊等啊,盼啊盼啊,我们知道病情不可逆转,只希望能延长时间,也许会有新的办法。
……小弟说起这话时仍然面带笑容,毫不介意。
他始终没有失去信心,他始终没有丧失生的愿望,他还没有累够。
—— 《铁箫人语·哭小弟》
冯钟越,宗璞的弟弟。
中国飞机结构强度专家,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为中国的航空科研事业奋斗了一生。1982年10月28日,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二、忆藤萝、悟情思之美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小弟是作者最爱的弟弟,也是老父亲最器重的儿子,这位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飞机强度总工程师,毕业之后30余年,娴熟科技、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贡献了血汗、才华正当盛年,却身患绝症,最后离开了挚爱她的亲人。宗璞一家,在“文革”中深受迫害。作者悲痛中徘徊于庭院,见一树如瀑的藤萝花睹物释怀,写下了这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优美散文。
人的不幸
生死的疑惑
疾病的痛楚
二、忆藤萝,悟情思之美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花的不幸
背景:文章写于1982年,十多年前,“文化大革命”刚开始,那是一个动荡、荒唐的时期。当时,养花赏花被当成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不该是劳动者的爱好,它只会让人腐化堕落,于是很多的花草树木都被故意砍伐破坏。
时代的不幸
二、忆藤萝、悟情思之美
十年前的藤萝与眼前的藤萝有何不同之处?填表分析:
眼前的藤萝 十年前的藤萝
花的 状态
花的“性格”
给“我”的感受
花盛、花密、充满生命力
花朵稀落、伶仃
活泼、热情
察言观色、试探
精神的宁静、
生的喜悦
遗憾
二、忆藤萝、悟情思之美
十年前,紫藤萝稀落,甚至终被拆毁。作者及其家人也经历了许多痛苦。
1982年的十多年前,正是“文革”时期,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而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宗璞的师长、友人,也都遭此劫难。
生死的疑惑
二、忆藤萝、悟情思之美
十年前的藤萝与眼前的藤萝有何不同之处?填表分析:
眼前的藤萝 十年前的藤萝
花的 状态
花的“性格”
给“我”的感受
花盛、花密、充满生命力
花朵稀落、伶仃
活泼、热情
察言观色、试探
精神的宁静、
生的喜悦
遗憾
对比,作者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与现在的紫藤萝花的不同命运进行对比,表现了紫藤萝花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重新焕发生机的欣喜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生命的感悟。
二、忆藤萝、悟情思之美
十年前
斯人惜花,同病相怜,苦痛更甚。
以花照人
如今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斯人看花,深受感染,重拾希望
以花愈人。
花:稀落伶仃
人:饱受折磨
花:生机勃勃
人:宁静喜悦
二、忆藤萝、悟情思之美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在眼前紫藤萝瀑布和旧日紫藤萝花的对比中,作者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流向人的心底”就是这种心理过程的形象表达,此时“花”与“我”仿佛交融在一起,共同感受生命的真谛,物我交融,使情感的抒发更强烈。
物我交融
忆藤萝之情
三、悟藤萝,探情理之美
1、从紫藤萝身上,作者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用原文回答)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悟藤萝、探情理之美
2、“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首尾呼应
说明作者从花中得到感悟,心中的悲痛和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生的喜悦和前进的动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同时受到花的感染而激励自己奋发进取,有所作为。
由花及人,由花而悟,这样的写法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
作者睹物释怀,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写下了这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优美散文。
所以,在作者的笔下,紫藤萝已不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上了作者浓郁主观感彩的“意象”,这种表现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通过对客观事物(某种景物或事物)的描写、叙述,传达作者的某种志向、志趣、思想、精神、追求、人生态度等。由于作者将个人的“志”寄托在具体的“物”上,于是这个“物”往往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对比《紫藤萝瀑布》与《爱莲说》:
描写物 物的特征 蕴含的情感/志向
紫藤萝
花盛、花密、充满生命力
生命无止境,热爱生命,积极向上
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物”与“志”须有联系或相似点,方能建立起相连的桥梁
三、悟藤萝、探情理之美
总结托物言志写作技巧:
1.找准联系,搭建桥梁
2.仔细观察,突出特征
3.抒情议论,寄情其中
三、悟藤萝、探情理之美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紫藤萝花生机盎然的描绘,赞美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展现了对生命永恒的深刻感悟。文章告诉我们:不应被昨日的不幸压垮,而应像紫藤萝花一样,以蓬勃的生命力融入生命的长河,于那闪耀的花之河流中勇敢航行。
四、藤萝精神,她以身践行
多少年来,我始终与疾病苦苦相争,心中始终笃信:病魔终将被战胜。我深信,人定胜病,人之精神远比疾病更为强大,亦常以此信念慰藉同病相怜之人。
或许正是凭借这般坚如磐石的信念,宗璞先生于双眼罹患重疾、几近失明之际,自1985年至2000年,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以口授之法,完成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首两卷——《南渡记》与《东藏记》。
小贴士:
通感,又叫“移觉”,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是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转化,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使意向更为活泼、新奇。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2、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