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5年中考历史信息必刷卷04(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2025年中考历史信息必刷卷04(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1 16:29:48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考前信息必刷卷04(安徽专用)
历 史
考情速递
中考·新动向:2025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依旧以学习情境、学术情境、社会情境和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命题上注重无情境不命题,对学生材料解读能力进一步提升。
中考·新考法/新情境:在跨学科的大框架下,试题会在“稳重求新”,考查学生的的创新意识,打破以往可以套用观点,套用解题模型的旧框架,着重体现在17-18题的题型打破以往固定的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跨学科融合的概率较高。
命题·大预测:突出夯实“三基”,渗透核心素养,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注重结合工业化、现代化等内容中贴合时政的内容切入,构建大单元跨学科主题框架,如从铁路、环保、海洋等角度为切入点,设计一些变式题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三星塔拉遗址 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浙江)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2.“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鲁、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下列机构或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秦朝丞相 B.西汉刺史 C.唐朝节度使 D.宋朝知州
3.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对材料中唐代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A.选官标准仅限于门第 B.自由报考无任何限制
C.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 D.这一制度是唐朝首创
5.“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下图中,当钟摆向右摇摆时,形象地展现出的政治现象是( )
A.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B.隋唐三省六部制度
C.北宋重文轻武政策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6.从北宋最后一位帝王宋钦宗,到南宋宋高宗之后的历代帝王,对王安石是负面评价。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将王安石等人视为“奸臣”。直至进入近代,迎来“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后,人们才重新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正面意义,并给王安石以全面客观的评价。这表明( )
A.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B.史学方法决定历史观点
C.时代越接近评价越客观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位“血战歼倭,勋垂闽浙”,一位“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巩固清朝统治 B.促进经济发展
C.反抗外来侵略 D.推动社会变革
8.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围绕“海防”和“塞防”问题发生争论,李鸿章等海防派主张优先发展海军,而左宗棠等塞防派强调巩固内陆要塞。海防塞防之争的产生主要缘于(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洋务运动奠定物质基础
C.法国攻击驻越南清军 D.新疆和台湾出现危机
9.图为1912年漫画家马星驰发表的作品《国民之真相》(局部),作者意在( )
A.呼吁民众抵抗列强 B.抨击北洋军阀割据
C.歌颂民主共和理念 D.反对封建正统礼教
10.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的是( )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D.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
11.历史学家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还不能排除帝国主义对重工业的控制和在轻工业中已经形成的势力。……也不能改变封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仍旧占绝对优势的地位。”作者认为( )
A.国民政府的统治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12.2024年6月是《大公报》创刊122周年。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公报》旗帜鲜明发出正面声音、凝聚社会共识,为维护香港社会稳定、增进香港与内地交流、促进人心回归作出了贡献。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主流媒体具有舆论引导作用 B.“一国两制”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
C.香港和澳门实现了完全自治 D.《大公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闻报刊
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在不同时代表现为不同的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建设精神。以上中国精神的共同核心是( )
A.爱国主义 B.艰苦奋斗 C.团结统一 D.勤劳勇敢
14.14世纪晚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新创办了一批学校,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并重,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这一教育理念( )
A.开辟了资本主义道路 B.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促进了中世纪城市的出现 D.加速了近代科学发展
15.下图所代表的两个国际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
A.致力于民族独立运动 B.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
C.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 D.助推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西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开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历史上有的皇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统治结束而结束,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延续到此后很多时代。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列举两项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分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类。英国通过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实权;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制。法国经历多次革命与复辟,最终在1875年通过宪法确立共和制。
材料二: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一些落后国家尝试通过改革或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日本在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虽试图效仿西方制度,却因封建势力强大、社会基础薄弱而失败。
材料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对落后国家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殖民侵略破坏了当地传统经济,加剧贫困与矛盾;另一方面,西方技术和思想的传入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现代化进程。例如,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被迫开放市场,但铁路和教育体系的建立也为其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概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两种类型及其代表国家。(4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相对落后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成败的原因。(6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材料 关于国际秩序演变的原因……当前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存在几种较为普遍的观点,首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新老强国之间的矛盾激化,进而演变为冲突与战争,最终使国际秩序发生转型。其次是两次世界大战。有学者指出,大规模战争是推动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力量对比,老牌强国衰落,新兴国家崛起。同时,新的国际制度也伴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出现。除此之外,新兴大国的崛起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关系,对国际秩序的重新构建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武岑《近代以来国际秩序演变综述》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的名称。(4分)
(2)根据材料,概括影响国际秩序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因素,结合所学史实进行阐述。(6分)
(3)根据材料,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如何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2分)2025年中考考前信息必刷卷04(安徽专用)
历 史
考情速递
中考·新动向:2025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依旧以学习情境、学术情境、社会情境和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命题上注重无情境不命题,对学生材料解读能力进一步提升。
中考·新考法/新情境:在跨学科的大框架下,试题会在“稳重求新”,考查学生的的创新意识,打破以往可以套用观点,套用解题模型的旧框架,着重体现在17-18题的题型打破以往固定的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跨学科融合的概率较高。
命题·大预测:突出夯实“三基”,渗透核心素养,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注重结合工业化、现代化等内容中贴合时政的内容切入,构建大单元跨学科主题框架,如从铁路、环保、海洋等角度为切入点,设计一些变式题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三星塔拉遗址 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浙江)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在不同地区文化遗址出土龙形玉器或龙形图案、雕饰,说明这些地区虽然地域上有所差异,但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充分说明了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题干只展示了不同地区的器物,未涉及地理环境,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龙纹器物,不能说明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排除B项;不同地区的龙纹器物,无法反映社会阶级的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鲁、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下列机构或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秦朝丞相 B.西汉刺史 C.唐朝节度使 D.宋朝知州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一名刺史,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项正确;秦朝丞相是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官员,排除A项;唐朝节度使早期是军事长官,后期成为地方综合事务的最高长官,排除C项;宋朝知州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项。故选B项。
3.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民族交融有利于减少民族隔阂,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南方政权的更迭与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不符合,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材料“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对材料中唐代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A.选官标准仅限于门第 B.自由报考无任何限制
C.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 D.这一制度是唐朝首创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对于门第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仕途,这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C项正确;题干中明确提到唐代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而不是仅限于门第,排除A项;题干中说“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对报考者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并不是无任何限制,排除B项;科举制并非唐朝首创,隋朝时期就已经创立了科举制,只是到了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5.“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下图中,当钟摆向右摇摆时,形象地展现出的政治现象是( )
A.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B.隋唐三省六部制度
C.北宋重文轻武政策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图片中代表权力的钟摆向右摇摆时,权力偏向了文官,这说明文官的权力远远超过了武将,这反映了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秦朝设置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分化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皇权,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从北宋最后一位帝王宋钦宗,到南宋宋高宗之后的历代帝王,对王安石是负面评价。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将王安石等人视为“奸臣”。直至进入近代,迎来“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后,人们才重新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正面意义,并给王安石以全面客观的评价。这表明( )
A.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B.史学方法决定历史观点
C.时代越接近评价越客观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将王安石等人视为‘奸臣’。直至进入近代,迎来‘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后,人们才重新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正面意义,并给王安石以全面客观的评价。”分析可知,不同时期对王安石有不同的评价,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不同时期对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并未说明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A项正确;材料表明不同时期对王安石评价不同,并未提及史学方法决定历史观点,排除B项;时代越接近评价越客观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位“血战歼倭,勋垂闽浙”,一位“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巩固清朝统治 B.促进经济发展
C.反抗外来侵略 D.推动社会变革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血战歼倭,勋垂闽浙”“驱除荷虏,一代英雄”和所学可知,“血战歼倭,勋垂闽浙”指的是明朝中期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他扫平了多年为虐东南沿海的倭患,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指的是郑成功,他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共同贡献是反抗外来侵略,C项正确;戚继光是明朝时的民族英雄,排除A项;他们的共同贡献是反抗外来侵略,郑成功经营治理台湾,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他们的共同贡献是反抗外来侵略,与“推动社会变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围绕“海防”和“塞防”问题发生争论,李鸿章等海防派主张优先发展海军,而左宗棠等塞防派强调巩固内陆要塞。海防塞防之争的产生主要缘于(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洋务运动奠定物质基础
C.法国攻击驻越南清军 D.新疆和台湾出现危机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围绕‘海防’和‘塞防’问题发生争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新疆大部分地区被阿古柏率军占据,俄国还出兵侵占了伊犁,之后左宗棠着手收复新疆,且此时中国的东南海疆也受到列强的严重威胁,美国和日本侵占台湾,李鸿章为此提议加强海防建设,D项正确;瓜分中国狂潮在甲午战争(1895)后,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洋务运动加强了我国的国防,但不是海防塞防之争的主要原因,相较于70年代的边疆危机,洋务运动与海防塞防之争的关联性不大,排除B项;法国入侵越南为1883年,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9.图为1912年漫画家马星驰发表的作品《国民之真相》(局部),作者意在( )
A.呼吁民众抵抗列强 B.抨击北洋军阀割据
C.歌颂民主共和理念 D.反对封建正统礼教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时间为1912年,该时期有两种可能,可能是南京临时政府,或者是袁世凯统治时期的北洋政府。漫画强调的是“过去之国民”“蜷伏在君主专制之下”,体现人民群众受君主专制的压迫,而“现在之国民”,进行“权利竞争”。根据1912年中华民国刚成立,民主共和政体建立的史实,可知这体现的是人民群众争取合法权利,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从受专制压迫到民众争取合法权利,针对的都是内部的情况,和对抗列强关系不大,排除A项;北洋军阀割据始于1916年袁世凯死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反专制”,“争取权利”,主要是政治领域,没有体现“封建礼教”。反抗“封建礼教”的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间上和逻辑上均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0.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的是( )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D.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体现的是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符合“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题意,D项正确;“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的是红军长征过程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和创建人民军队无关,排除A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不是创建人民军队的事件,排除B项;“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反映的是井冈山会师,和创建人民军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历史学家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还不能排除帝国主义对重工业的控制和在轻工业中已经形成的势力。……也不能改变封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仍旧占绝对优势的地位。”作者认为( )
A.国民政府的统治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还不能排除帝国主义对重工业的控制和在轻工业中已经形成的势力。……也不能改变封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仍旧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其力量依然有限,并未改变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现状,封建经济还是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选项“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符合题意,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而非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而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4年6月是《大公报》创刊122周年。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公报》旗帜鲜明发出正面声音、凝聚社会共识,为维护香港社会稳定、增进香港与内地交流、促进人心回归作出了贡献。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主流媒体具有舆论引导作用 B.“一国两制”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
C.香港和澳门实现了完全自治 D.《大公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闻报刊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大公报》旗帜鲜明发出正面声音、凝聚社会共识,为维护香港社会稳定、增进香港与内地交流、促进人心回归作出了贡献。”可知,《大公报》通过旗帜鲜明的舆论导向,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了香港社会稳定和交流合作,促进人心回归,这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A项正确;“一国两制”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排除B项;香港和澳门实现了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排除C项;《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并非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闻报刊,排除D项。故选A项。
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在不同时代表现为不同的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建设精神。以上中国精神的共同核心是( )
A.爱国主义 B.艰苦奋斗 C.团结统一 D.勤劳勇敢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精神在不同时代表现为不同的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建设精神”可知,这些精神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其共同核心是爱国主义,A项正确;艰苦奋斗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中国精神的共同核心,排除B项;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但不是中国精神的共同核心,排除C项;勤劳勇敢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中国精神的共同核心,排除D项。故选A项。
14.14世纪晚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新创办了一批学校,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并重,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这一教育理念( )
A.开辟了资本主义道路 B.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促进了中世纪城市的出现 D.加速了近代科学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并重,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可知,材料内容强调对人本身的关注,属于文艺复兴运动,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B项正确;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不是开辟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10-11世纪中世纪城市出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艺复兴对人的作用,与近代科学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下图所代表的两个国际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
A.致力于民族独立运动 B.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
C.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 D.助推世界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涉及欧盟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结合所学可知,欧盟的成立,冲击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促进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第三世界力量的增强,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因此两个组织的共同之处在于助推世界多极化趋势,D项正确;欧盟是西欧国家成立的,与民族独立无关;不结盟运动是在亚非拉国家赢得独立基础上成立的,旨在促进第三世界国家在冷战期间保持政治独立,避免卷入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排除A项;欧盟的成立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与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B项;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西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开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西汉”改为“东汉”;(1分)
(2)【×】(1分);“生物学奖”改为“生理学或医学奖”;(1分)
(3)【×】(1分);“蒸汽时代”改为“铁路时代”;(1分)
(4)【√】(2分)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西汉”改为“东汉”。
(2)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生物学奖”改为“生理学或医学奖”。
(3)根据所学可知,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蒸汽时代”改为“铁路时代”。
(4)根据所学可知,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故题干表述正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历史上有的皇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统治结束而结束,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延续到此后很多时代。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列举两项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4分)
【答案】
(1)“秦皇汉武”原因: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都创新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所以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4分,任答2点即可)
史实: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设置安西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通婚。(2分,任举2例即可)
(2)因素:①民族交融;②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③历代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④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4分,任答2点即可)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历史上有的皇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因此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根据材料“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统治结束而结束,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延续到此后很多时代”可得出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材料“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皇汉武都创新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所以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
史实: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吐蕃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
(2)因素:根据材料“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可得出历代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并共同发展促进民族交融,这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通过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分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类。英国通过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实权;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制。法国经历多次革命与复辟,最终在1875年通过宪法确立共和制。
材料二: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一些落后国家尝试通过改革或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日本在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虽试图效仿西方制度,却因封建势力强大、社会基础薄弱而失败。
材料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对落后国家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殖民侵略破坏了当地传统经济,加剧贫困与矛盾;另一方面,西方技术和思想的传入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现代化进程。例如,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被迫开放市场,但铁路和教育体系的建立也为其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概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两种类型及其代表国家。(4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相对落后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成败的原因。(6分)
【答案】
(1)类型:君主立宪制、共和制。(2分)代表国家:君主立宪制:英国;共和制:美国、法国。(2分)
(2)成功原因:改革或革命彻底(如日本明治维新);统治者支持(如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如日本商品经济发展)。(3分,任答2点即可)
失败原因:封建势力强大(如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缺乏群众基础(如中国辛亥革命);外部干预(如列强侵略)。(3分,任答2点即可)
【详解】
(1)类型:根据材料“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分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类”得出,君主立宪制、共和制。代表国家:根据材料“英国通过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实权”可知,君主立宪制代表类型为英国;根据材料“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制。法国经历多次革命与复辟,最终在1875年通过宪法确立共和制”可知,共和制代表类型为美国、法国。
(2)成功原因:根据材料“日本在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并结合所学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的原因可知,改革或革命彻底(如日本明治维新);统治者支持(如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明治政府);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如日本商品经济发展)。失败原因:根据“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虽试图效仿西方制度,却因封建势力强大、社会基础薄弱而失败”结合所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可知,封建势力强大(如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缺乏群众基础(如中国辛亥革命);外部干预(如列强侵略)。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材料 关于国际秩序演变的原因……当前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存在几种较为普遍的观点,首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新老强国之间的矛盾激化,进而演变为冲突与战争,最终使国际秩序发生转型。其次是两次世界大战。有学者指出,大规模战争是推动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力量对比,老牌强国衰落,新兴国家崛起。同时,新的国际制度也伴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出现。除此之外,新兴大国的崛起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关系,对国际秩序的重新构建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武岑《近代以来国际秩序演变综述》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的名称。(4分)
(2)根据材料,概括影响国际秩序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因素,结合所学史实进行阐述。(6分)
(3)根据材料,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如何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2分)
【答案】
(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分)二战后:两极格局(或雅尔塔体系)。(2分)
(2)因素: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大国关系的变化。(2分,任答两点即可)
【示例】选择大国关系的变化。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不断加剧。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建立起北约,以苏联为首的8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华约。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一个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分,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世界各国要加强团结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2分,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名称: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明确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名称。一战后的相关会议确立了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基本特征体现出两极格局。
(2)主要因素:从材料“首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其次是两次世界大战。有学者指出,大规模战争是推动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力量对比”可知影响国际秩序的因素有两次工业革命、战争、新兴大国崛起、大国关系的变化等。阐述:选择其中一个因素,结合所学史实阐述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启示。若选战争因素,要考虑战争的破坏及和平的重要性等;若选大国关系的变化因素,要思考新兴与传统大国如何相处等。可以选择选择大国关系的变化。阐述,可以从冷战角度分析,结合美苏争霸、华约和北约以及苏联解体、多极化等角度分析,比如:美苏冷战角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不断加剧。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建立起北约,以苏联为首的8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华约。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苏联解体角度: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一个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多极化角度:但是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如何构建:根据材料“老牌强国衰落,新兴国家崛起。同时,新的国际制度也伴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出现。除此之外,新兴大国的崛起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关系,对国际秩序的重新构建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知合作交流,反对霸权主义等角度分析,比如世界各国要加强团结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