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习题
一、读2011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前5位国家比较表,完成1~2题。
国家
美国
中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GDP(亿美元)
150940
73185
58672
35706
27730
人均GDP(美元)
48442
5445
45903
43689
42377
1.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
A.第1位
B.第2位
C.第3位
D.第5位
2.我国人均GDP远低于美、日、德、法,这说明了
A.我国人口数量较少
B.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C.我国经济规模较小
D.我国居民消费量较大
二、读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图,完成3~5题。
3.长江中游产业带的核心是
A.长沙
B.武汉
C.重庆
D.南京
4.图中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拥有“率先开发”、“海岸线”、“沿海开放城市”等区域特色的是
A.江苏、上海
B.安徽、江西
C.湖南、湖北
D.四川、重庆
5.长江上游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水土流失
D.海洋污染
《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习题
读我国各干湿地区的面积比例表,完成1~2题。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面积比例(%)
32
15
22
31
1.我国从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地区的变化方向是
A.从南到北
B.从北到南
C.从东向西
D.从西向东
2.我国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B.湿地破坏
C.石漠化现象
D.草地退化
读重庆市及其附近地区略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示地区地理特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
B.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C.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
D.位于边境地区,有利于发展边界贸易
4.重庆市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光照强,太阳能丰富②临近海港,对外贸易便利
③水、天然气等资源丰富④水运和铁路交通便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习题
1.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
A.2000年
B.2001年
C.2008年
D.2010年
2.我国积极融入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这有利于
A.出口更多的能源,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B.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促进自主创新
C.促进大量移民,控制人口数量
D.转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下列发展方式中,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A.先污染,后治理
B.边污染,边治理
C.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D.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4.我国与美国相比较,相似的地理特征有
A.主要河流的流向基本相同
B.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C.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
5.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种植
B.四川盆地发展热带作物生产
C.海南岛大力发展棉花生产
D.内蒙古高原适度发展畜牧业
《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教学过程
基本国情
教学导入
过渡式导入:能否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关键之一在于是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展。
课堂活动
阅读教材,分小组讨论、归纳:“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想一想,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你知道我国具有哪些基本国情吗?”教师鼓励学生归纳出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国情。
归纳:自然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理环境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文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和人均经济量较低;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区域特色
教学导入
方案①:图片导入:展示几幅分别代表我国沿海地区、沿边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景观图片,引导:这些图片代表的区域各具特色,你知道它们分别代表我国的哪些区域吗?
方案②:过渡式导入:我国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了解这些特色,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
教学过程
讲述:因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的差异,我国可以按照多种指标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均有各自的特色。我们以沿海地区、沿边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为案例,了解一下各自的区域特色。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5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说一说它们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征。
(2)想一想,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经济具有哪些突出优势?
(3)说一说,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
归纳:我国沿海地区海岸线长,拥有众多的良港,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沿海地区率先得以开发,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经济的核心地域,并对内地产生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我国沿边主要边境口岸,说一说,它们对当地发展经济有何积极意义?
(2)想一想,我国沿边地区发展经济有何突出优势?
(3)举例说明我国沿边地区应如何发展经济。
归纳:我国沿边地区少数民族相对集中,拥有壮美的山河和丰富的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沿边地区应积极利用边境口岸,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重庆、宜昌、岳阳、武汉、黄石、九江、芜湖、南通等城市,议一议,它们的地理位置的共同点是什么?具备哪些发展优势?
(2)找出郑州、西安、太原、呼和浩特、银川、兰州等城市,说出它们的地理位置的共同点是什么?想一想,这些城市所在地区具备哪些发展优势?
归纳:黄河、长江流经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灌溉着无数农田,连接了众多城镇。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众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全面地改善了黄河流域的对外交通联系。长江上、中、下游产业带的形成,加上黄金水道和诸多港口的建设,正使长江成为一条综合实力雄厚的产业巨龙。
中国与世界
教学导入
方案①:过渡式导入:我国沿海、沿边及其他地区的飞速发展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只有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流中,才有可能实现我国的快速发展,同时,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方案②:图片导入:展示我国代表参加联合国会议、我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我国举办奥运会、我国海军参与亚丁湾护航等图片,引导: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P.108“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材料,说一说,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何特点?你有何感想?
归纳:30多年来,我国积极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迅速,许多经济指标居世界前列,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不断提高。
课堂活动
展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相关图片,要求学生说出我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后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归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主要经济成就:经济规模稳步提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贸易规模快速提升,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黄金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应对经济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中国制造行销全球;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中的积极态度和走向成熟;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不断壮大;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悄然更新的发展观念,如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
归纳:中国属于世界,中国正在阔步走向世界,全球化指数不断提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导入
方案①:过渡式导入:近几十年来,我国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创造了“中国奇迹”,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要想更进一步地发展,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方案②:图片导入:展示几幅我国不同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图片中的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要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课堂活动
说一说,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破坏?
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归纳: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们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完成P.109“活动”。
归纳:国家明确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从源头上逆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创建美丽中国共同努力,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2.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
3.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人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①:展示“世界政区”挂图,讲述:我们知道中国是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的国家,也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人说。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已经醒来了,你认为对吗?对,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方案②:教师搜集中国申奥成功、加人世贸组织的有关图片,用事实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正不断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导入新课
教材第一部分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
教师将“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及“世界首位的资源的数据”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师指导读图,分两步进行
1.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理环境特色突出
(1)五种基本地形齐全
(2)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差异明显
(3)干湿区、温度带多
2.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教材第二部分内容介绍“区域特色”。
教师课前准备“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分布”教学挂图及沿海各省区的经济增长有关数据,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数据、“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教学挂图。以对比、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
教材第三部分内容“中国与世界”。
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两步组织教学
1.分析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教材列举了吸引外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工农业产品等实例。
2.分析经济全球化。特别中国加入世贸后的机遇与挑战。
教师可搜集关于经济全球化,中国人世后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资料或数据,展示给学生以增强说服力。
教材最后一部分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师搜集有关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资料、图片,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原等等。教师实施教学时,—一列举,同时请学生回答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师总结: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造福。
课后活动:建议将课本P.112活动题1、2作为学生课后研究性学习专题。
板书
一、基本国情
1.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理环境特色突出
2.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
二、区域特色
1.沿海经济迅速发展
2.沿边对外贸易潜力巨大
3.长江、黄河流域横贯东、中、西
三、中国与世界
1.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2.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四、走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