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1 16:1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学科年级: 高一历史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教学与评价的建议指出: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关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有如下规定: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教学过程中,要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学习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要认识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使教学的全过程能够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学业质量的要求。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史料作用,以其为依据,创设新情境,运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研读历史,感悟历史,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第9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课标分析 基于课标要求,本课教学着重为两宋王朝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学习要点有三: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利与弊;认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理解其改革的艰辛和失败原因;了解宋辽、宋夏的关系和南宋的偏安,正确认识民族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 (1)确立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习聚焦”和学情分析;第一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在本课具有基础地位,宋初扭转了唐安史之文化和社会上的重要变化,而辩证评价这些措施则是实现学生思维进阶素养提升的关键内容。藩镇过强、武将专权等问题,通过重文轻武等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两宋在政治方面的革新。同时也加重了宋朝的边防危机,长此以往最终引起积贫积弱的局面,也为下一目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学习基础。 (2)突破方法:教师借助历史图示和多种史教材史料料、学者观点等展开讲解,学生围绕评价“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发言,在师生互动和课堂探究中促进学生生成认识。 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 (1)确立依据:初高中教材对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习聚焦”和学情分析;王安石变法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叙述较少,但措施复杂多样,并未像古代历史上很多改革一样取得成功,而是在尖锐党争中被镇压失败,反映了是两宋政治积重难返的弊端,其失败原因是一教学难点。 (2)突破方法:提供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图表以及不同来源的史料,学生通过提取分析史料,展开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辩证客观认识其局限性和失败原因,及其失败之处,加深理解。
教材内容分析与课堂立意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本课内容《两宋政治和军事》在本单元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实现了中原和南方政权的局部统一,上承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而两宋则与辽宋夏金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下接元朝的统一。本课主要反映了宋朝政治上强化集权的特征及利弊,以及由此导致的宋朝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的概况,正是由于种种弊病,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从而引起了国家上层建筑的局部变革——王安石变法,但是积重难返,并未改变宋朝被颠覆的危境。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内容庞杂,涉及的制度、官职较多,且涉及到到古文阅读,学习难度较大。第一子目在本课中有基础性地位,讲述了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影响;第二子目即宋初防弊之政的后果,以军事和财政为主要表现的统治危机;第三子目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着重其结果和失败原因;第四子目讲述了宋金关系和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 本课四个子目大致构成了历史发展演进的时空框架,同时具有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第一子目是“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由强化集权的弊端进入第二子目“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由于解决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的需要,引发变法运动,也就是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变法引起激烈党争,加速北宋衰亡,北宋灭亡后出现南宋,因此又有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 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后果和影响,教材叙述并不清晰,可以适度补充相关细节史料,使学生加深对于改革曲折性和复杂性的理解。 课堂立意 经由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笔者在讲解此课时,以两宋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弊病为线索,进行本课的教授。将学生分为三组:皇帝组、史学家正反、史学家反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层层相扣,先是由皇帝组对教材关于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对教材关于解决边防危机的措施进行归纳整合,然后由史学家组对“用钱财赎买和平的方式”进行辨析,老师进行总结,再由史学家们对上述所有措施进行辨析,同时对教材有关知识进行整合,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其总结和引导,得出宋朝的新疾为:三冗二积,从而引出王安石变法,通过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作用的表格展示,由学生推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再由史学家组根据老师所展示的史料,解决课本学思之窗的问题探究,对王安石变法做出评价,为下一目南宋偏安的学习做铺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得关系:制度和治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制度对于国家治理起着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作用。另一方面,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过回归导入的问题:宋朝到底是怎样的朝代?让学生明白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原则②发展性和长远性的原则③实践的原则。
教学目标
1、通过相关历史图示和文字史料等,能够说出北宋建立后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历史解释·水平1);通过小组讨论辩证分析辩证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唯物史观·水平1、2)。 2、通过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等地图,能概述少数民族政权的时空定位以及与两宋的关系(时空观念·水平1); 3、结合三冗两积局面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历史解释·水平1)。通过对史料进行的辨析解读,在老师引导和分组讨论下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辨析(史料实证·水平1、2,历史解释·水平1)。 4、通过对抗金英雄岳飞的有关史实的了解,体会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家国情怀·水平1) 5、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得关系:制度和治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制度对于国家治理起着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作用。另一方面,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唯物史观·水平2、3)。通过回归导入的问题:宋朝到底是怎样的朝代?让学生明白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原则②发展性和长远性的原则③实践的原则(史料实证·水平1、2,历史解释·水平1、2,唯物史观·水平2、3)。
学情分析
1.已知: (1)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两宋更替等基本史实,初步了解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不仅如此,在经历了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北宋建立的背景以及拥有什么经验教训,有所认识,上述知识背景为本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可简化讲述基本史实。 (2)能力素养:本课类型为新授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人数约为40人,已掌握初步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解释能力,对于原始史料有所接触;掌握了一定的唯物史观素养,已具备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对于史料性质和分类有初步的了解。 (3)思维特点:现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探索欲望,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进行知识学习,但是其重感性而轻理性,例如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更倾向于从弊端方面来分析。 2.未知: (1)知识层面:本课出现了较多复杂官职名称和制度,如“三衙”等,这些未在初中教材中提及;对于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初中教学论述较为简略,而高中教材对其解剖更为详细;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初中教学简单带过,而高中教学中这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特别关注。 (2)能力层面: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感性认识为主,理解抽象而复杂的制度机构的能力不够,运用表格、地图、时间轴等方法梳理学习内容的方法不够熟练;对改革的认识较浅,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解决难以进行理性抽象的分析与思考。 (3)素养层面:联系时空背景分析宋初借鉴唐朝的经验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确立的内容和影响有一些难度,同时对掌握不同少数民族政权间关系有一定难度,学生的时空观念善待加强;应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和评价王安石变法有一定难度;本课新增大量文言文史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理解难度。 3.能知:借助问题探究、地图和史料创设的历史情境,在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的帮助下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等,提高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理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 导 入 新 课 【单元导入】 通过对教材51页,第三单元单元导语的解读,了解第三单元的时代特点,即辽宋夏金元是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同时宋与北方各少数民族并立,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本课导入·问题抛锚】 给同学们展示史学家们对宋朝的褒贬不一的评价,范文澜:“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余秋雨:“(中国历代王朝中)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来引出问题:宋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这一单元主题的阶段特征形成初步认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带着对宋朝的好奇心,跟随老师提问积极思考,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实现单元过渡,学生了解这一历史阶段的特征,认识到民族交融的趋势,落实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 引发学生对宋朝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跟随老师提问积极思考,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引出本课主题。
二 、 新 授 课 (一)沉疴起猛药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沉疴为何?——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 展示辽、北宋、西夏形式图(1111年)和史料引导同学们总结北宋存在的弊病,已经应对策略。总结此时面临的内部问题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面临的外部问题是:边防压力。 2、猛药为何?——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根据教材(53页)关于“北宋地方权力分配图示”,让同学们自主讲解宋初地方分权措施。 根据教材(53页)“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让同学们自主讲解宋初中枢体制的分权措施。 展示(唐)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宋初重文抑武的措施。 猛药为何?——宋朝解决边防危机的措施 结合地图,用简易结构图的形式,说明宋与西夏、辽之间的民族关系,同时注意对于“岁币”和“岁贡”的对比解读。同时向同学们解释募兵制及其影响。 然后将班级学生分组辨析: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请学生分别总结表达的观点,并据此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师最后总结,并提醒学生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猛药为何?——总结宋朝解决危机的一系列措施 根据以上所学知识,让同学们分组辨析,宋朝解决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效果如何,并对教科书的有关此问题的知识(分散的分布于教科书的52-54页)进行整合、归纳、总结。并由此引出第二目的内容:沉疴未除,新疾又生——边防与财政危机 二、沉疴未除,新疾又生——边防与财政危机 由上一目的关于宋朝解决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效果的辨析,得出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冗官、冗兵、冗费,长期累积最终引发的积贫、积弱现象。并由此引出第三目的内容:新病还需新药医——王安石变法 (三)新病还需新药医——王安石变法 让学生了解1040年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为王安石变法做铺垫。 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和背景。 由于课本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讲解较少,所以直接通过表格的形式给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以及其对应措施,让同学们一句表格内容并结合教科书,完成学案表格,了解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为:富国强兵。 结合上面表格分析,王安石的变法解决北宋的危机了吗?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15页学思之窗的史料,思考:上述言论出自变法反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 引导学生思考王安石变法的不足。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两则材料的作者立场,分析说明并总结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并讲述王安石变法失败使得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引出下一环节。 (四)药石无医,苟延残喘——南宋的偏安 展示岳飞的简介、南宋偏安的概述和地图,简要讲述“靖康之变”的过程以及南宋偏安的概况,并由此引出问题“岳家军的战斗力这么强,为什么没有去攻打金军一雪前耻呢?从而引出“绍兴和议”的相关内容,并强调“岁贡”,与北宋的“岁币”和“岁赐”进行对比,说明背后体现的关系变化。 识图、阅读史料,分析三则材料,了解北宋建立后面临着内外压力,也即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 据教科书归纳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历史图示,在老师讲解下,理解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 对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总结不同和新的变化,理清二府三司制运行模式和权力分配问题。 根据唐宋不同时期的诗句内容对比,体会宋朝崇文抑武的措施带来的社会风气的变化。 读图识图,用特定的时空术语来解释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了解民族关系。 通过小组正反和反方讨论,对问题做出辨析,并做出自己的历史解释。 通过小组辨析,明白国家制度的实施有利有弊,要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做出回答。思考北宋军事和财政危机与宋朝解决旧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关系,理解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解决边防危机所采取的措施的弊病。 在老师引导下,了解北宋财政危机的形成原因,形成历史逻辑。将北宋军事危机、财政危机联系起来思考,并理解“三冗两积”词语的内涵。 在老师的讲述下,了解庆历新政的过程。 结合庆历新政等,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通过老师展示的表格,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同时将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进行归类,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并从正反两面对其进行辨析。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消极影响。 根据图片和地图,了解“靖康之变”与南宋的建立,理解“偏安”的含义。通过教师讲述,了解绍兴和议与宋金关系。 让学生了解到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外背景,分析材料提高阅读归纳能力,观察地图增强时空观念。 学生学会用历史图示梳理学习内容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解读能力,了解三衙等概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了解宋朝的军事危机。 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历史解释的能力,深化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同时学会用辩证眼光看待问题,落实唯物史观。认识到两宋与少数民族关系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历史解释的能力,学会用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和长远性的原则、实践的原则来分析问题,落实唯物史观。同时为下一目的学习作铺垫。 学生通过分组辨析,能够理解宋朝三冗二积局面的形成原因,由此理解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解决边防危机所采取的措施的弊病。学生由此能够形成网格化的知识结构,并提高历史解释素养和理性分析能力。 了解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进一步熟悉用表格梳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完善知识体系。 通过史料互证、学生分组辨析和师生互动,学生能够客观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弊病,同时提高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互证的意识,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做出合理评价。并由王安石变法的解决过渡至下一个环节。 深化时空观念,掌握靖康之变等重要史实,了解宋金关系及其变化,培养唯物史观。
三、结课 本课小结 出示思维导图,与学生共同梳理本节课所学,即沉疴为何、猛药为何、新疾又生、新药来医和药石无医,整和回归到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宋朝在不断针对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对国家制度进行调整,当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及时通过变法进行校正,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变法措施的实施和国家制度的变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也从二者关系的处理上让我们重新回到导入所提到的问题:宋朝到底是怎样的朝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宋朝,给出学生关于评价一件事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让学生按照该原则去讨论思考,最终向大家展示出自己心目中的宋朝。 根据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所学,形成网格化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 认识到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实现对这一历史阶段认识的升华。同时用辩证的思维去评价事物,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宋朝形象。 梳理巩固本节知识,认识到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同时升华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和长远性的原则、实践的原则去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
板书设计
沉疴为何? 猛药为何? 新疾为何? 新药为何? 药石无医 方镇太重 稍夺其权 君弱臣强 制其钱谷 靖康之耻 收其精兵 三冗二积 王安石变法 南宋偏安 积贫积弱 绍兴和议 边防危机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2 / 1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