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二轮提升练: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二轮提升练: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21 22:2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二轮提升练: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胎儿绒毛是胚胎植入子宫后,由滋养层细胞在胚胎表层形成的。胎儿绒毛检查是孕早期产前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判断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对优生优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表是对536例停止发育的胚胎进行绒毛染色体检查的结果。
染色体数目异常(例) 染色体结构异常(例) 染色体核型正常(例)
三倍体 三体 单体( 45,X) 缺失 其他 236
35 223 30 8 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三倍体的产生可能是由多精入卵导致的
B. 三体或单体的形成可能是亲本减数分裂异常引起的
C. 染色体结构异常可能发生在早期胚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
D. 236例胚胎未检出染色体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绒毛细胞已发生分化
2.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四分体,则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依次为16、0、16
B. 某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染色体8条,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4个四分体
C. 某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36个着丝粒,该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也有36个着丝粒
D.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Y
3.如图为中华大蟾蜍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中华大蟾蜍的睾丸作材料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有可能观察到图中三种物像
B. 甲细胞形成乙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XCXC
C. 丙细胞表示的是次级卵母细胞后期分裂图像,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和卵细胞
D. 由图甲到图乙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而由图甲到图丙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4.下图是某种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A-C段
B. CD段、GH段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分别为1:2和1:1
C. 图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I-M段所示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D. EF和KL段染色单体数量为零,都没有同源染色体
5.家蝇Y染色体由于某种影响断成两段,含s基因的小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获得XY'个体,不含s基因的大片段丢失。含s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其他均可存活且繁殖力相同。M、m是控制家蝇体色的基因,灰色基因M对黑色基因m为完全显性。如图所示的两亲本杂交获得F1,从F1开始逐代随机交配获得Fn。不考虑交换和其他突变,关于F1至F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 B. 各代均无基因型为MM的个体
C. 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逐代降低 D. 雌性个体所占比例逐代降低
6.某家系中同时存在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两种致病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如图1所示。Ⅱ-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乙病患者中约80%是由于α蛋白205位氨基酸缺失所致,20%由于α蛋白306位氨基酸替换所致。研究者设计了两种杂交探针(探针1和2)分别能与编码205位氨基酸正常α蛋白和205位氨基酸缺失α蛋白的基因结合。利用两种探针对部分家庭成员的基因组进行分子杂交,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Ⅲ-1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
B. 若Ⅲ-1与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正常男性婚配,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是1/303
C. 利用这两种探针能对Ⅲ-2是否患有乙病进行产前诊断
D. 如果Ⅲ-2表型正常,用这两种探针检测出两条带的概率为2/3
7.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杂交水稻中的4个基因,获得了可以发生无融合生殖(不发生雌雄配子的细胞核融合而产生种子的生殖)的水稻材料,得到了杂交稻的克隆种子,实现了杂合基因型的固定。该无融合生殖的原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过程①产生配子时可能发生了类似有丝分裂的过程
B. 雌雄配子结合时可能发生了雄配子细胞核的退化消失
C.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水稻中的4个基因属于基因突变
D. 无融合生殖获得的克隆种子可稳定保持亲代的杂种优势
8.如图中a、b、c、d表示人的生殖周期中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a、b过程能发生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主要是通过c和d来实现的
C. b和a的主要差异之一是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D. d和b的主要差异之一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9.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图甲、丙为正常棉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部分时期的显微图像,图乙、丁为抑制剂X处理导致异常分裂的显微图像,图乙中箭头所示为抑制剂X处理后获得的一些分离滞后的染色体,因这些染色体不进入细胞核中,最终会形成染色体消减的雄性假配子,即图丁中的“☆”,该假配子与正常的雌配子发生假受精(卵子接受精子的刺激,但不发生精卵融合)并发育为单倍体(染色体数=1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应选择棉花雄蕊经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并进行观察
B. 图甲细胞可能正在发生基因重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棉花体细胞相同
C. 图丙细胞中核DNA与染色体数之比为1:1
D. 图丁所示☆细胞的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范围为[0,13)
10.为了确定某品种虾的染色体数目,研究者以肝胰腺和精巢组织为材料,制备多个染色体装片,统计染色体数目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备装片时需用碱性染料将染色体染成深色
B. 在精巢组织装片中可观察到减数分裂的过程
C. 染色体装片制备效果会影响染色体数目统计结果
D. 图中结果相互验证得出该虾的染色体数为200条
11.如图所示,减数分裂过程中,人类等高等哺乳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出现一些特有的现象,如性染色体仅在染色体端部的假常染色体区(PAR)发生配对和联会,性染色体上不能配对、联会的区段分布于性泡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泡区域中的致病基因使男性患病的概率与女性相同
B. 性泡区域中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只在男性中表达
C. 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位于PAR区域中
D. 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PAR区域可能发生片段互换
12.果蝇的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果蝇的性染色体有如下异常情况:XXX与OY(无X染色体)在胚胎期死亡、XXY为可孕雄蝇、XO(无Y染色体)为不育雄蝇。某红眼雄果蝇与一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出现了一只红眼雄果蝇。究其原因,不可能的是(  )
A. 亲本雄果蝇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四分体时期,X和Y染色体片段交换
B. 亲本雌果蝇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r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C. 亲本雄果蝇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性染色体未分离
D. 亲本雌果蝇产生了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基因型为XR的精子结合
13.依据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雄,提高养鸡场的经济效益。已知鸡的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受 1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下列分析及推断错误的是()
A. 正交亲本中雌鸡为芦花鸡,雄鸡为非芦花鸡
B. 正交子代和反交子代中的芦花雄鸡均为杂合体
C. 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所产雌鸡均为芦花鸡
D. 仅根据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即可区分正交子代性别
14.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一对小姐弟被确认为全球第二对半同卵双胞胎,发育成该对半同卵双胞胎的受精卵形成过程如图1~4所示,其中图3中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移向细胞的三个不同方向,从而分裂成图4中A、B、C三个细胞,其中两个细胞发育成姐弟二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表示卵子的异常受精过程,此时卵子发育到减数分裂Ⅱ的中期
B. 该卵子与2个精子受精,与透明带反应无关
C. 若图4细胞A包含父系和母系染色体组各1个,则细胞C含2个母系染色体组
D. 这对小姐弟来源于母亲的染色体一般相同,来源于父亲的染色体也相同
15.果蝇红眼(D)对白眼(d)为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科研人员用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杂交,F1中不仅有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还出现了少量占比相等的红眼雄蝇和白眼雌蝇。已知果蝇受精卵含1条Ⅹ染色体发育为雄性,含2条Ⅹ染色体发育为雌性;若X染色体多于2条或不含X染色体时无法正常发育。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卵细胞可参与受精,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精子不参与受精。产生的受精卵总数用B表示,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受精卵数用A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F1中性染色体组成为Y、XXX的受精卵无法正常发育
B. F1红眼雄蝇的性染色体为XD,其母本减数分裂产生了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
C. F1白眼雌蝇的性染色体为XdXdY,可能是由于母本MⅡ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D. F1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果蝇占比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玉米非糯性基因(A)对糯性基因(a)为显性,植株紫色基因(B) 对植株绿色基因(b)为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9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玉米非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非糯性紫株、非糯性绿株和糯性紫株三个纯种品系供实验选择.
(1)若要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非糯性紫株品系与______品系杂交.
(2)当用X射线照射纯合非糯性紫株玉米花粉后,将其授于纯合非糯性绿株的个体上,发现在F1代734株中有2株为绿色.经细胞学的检查表明,这2株绿色植株是由于第6号染色体载有紫色基因(B)区段缺失导致的.已知第6号染色体区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致死.请回答:
①在上述F1代绿株的幼嫩花药中观察到如图染色体图象,说明此时细胞处于______期.该细胞中b基因所在位点应该是图中基因位点______(填基因位点“1”或者“2”).
②在做细胞学的检査之前,有人推测F1代出现绿株的原因是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紫色基因(B)突变为绿色基因(b),导致F1代少数绿苗产生.某同学设计了以下杂交实验,以探究X射线照射花粉后产生的变异类型.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上述F1代绿色植株与______纯种品系杂交,得到种子(F2代);
第二步:让F2代植株自交,得到种子(F3代);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F3代植株颜色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F3代植株的紫色:绿色为______,说明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紫色基因(B)突变为绿色基因(b).
若F3代植株的紫色:绿色为______,说明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第6号染色体载有紫色基因(B)的区段缺失.
17.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株高适当的降低对抗倒伏及机械化收割均有重要意义。某研究小组利用纯种高秆甘蓝型油菜Z,通过诱变培育出一个纯种半矮秆突变体S。为了阐明半矮秆突变体S是由几对基因控制、显隐性等遗传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试验,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F2表型及数据分析,油菜半矮秆突变体S的遗传机制符合____________定律,杂交组合①的F1产生各种类型的配子比例相等,自交时雌雄配子有_________种结合方式,且每种结合方式概率相等。F1产生各种类型配子比例相等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是 。
(2)将杂交组合①的F2所有高秆植株自交,分别统计单株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分为三种类型,全为高秆的记为F3-Ⅰ,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①、②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Ⅱ,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③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Ⅲ。产生F3-Ⅰ、F3-Ⅱ、F3-Ⅲ的高秆植株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
(3)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用A、a;B、b;C、c……表示基因)。
18.就下列关于果蝇的研究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1)果蝇的体色和翅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在进行相关的杂交实验时发现: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纯合灰身长翅和纯合黑色残翅果蝇杂交所获得的F1均表现为灰身长翅,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将F1与黑身残翅果蝇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表:
表现型 灰身长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黑身残翅
数量 198 34 33 203
分析原因可能是,控制体色和翅长的基因位于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在减数分裂时,______,导致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发生了基因重组.
(2)科学家用纯合长翅果蝇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幼虫正常的培养温度为25℃,将孵化后4-7天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的环境中处理6-24小时后,也会得到一些残翅果蝇.科学家认为这些残翅果蝇的出现是环境引起的,而不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①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证明此推测,设计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应包
括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上述材料中的残翅果蝇 B.上述材料中的纯合长翅果蝇
C.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D.测交
E.将孵化后的幼虫放在25℃的环境中培养 F.将孵化后的幼虫放在35-37℃的环境中培养
G.孵化后得到的全部都是残翅果蝇 H.孵化后得到的全部都是长翅果蝇
②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是环境温度影响了果蝇幼虫体内______的活性,导致相应性状的改变,说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共同决定的.
③欲证明上述推测还可以从果蝇的基因文库中提取______制作为基因探针,与残翅果蝇基因组DNA进行______,若出现杂交带则支持上述推测.
19.α地中海贫血是红细胞中组成血红蛋白的α珠蛋白异常导致的遗传病。正常人的一条16号染色体上具有两个α珠蛋白基因,如图A所示。α地中海贫血的发病程度与α珠蛋白基因缺失数有关。若缺失3个α珠蛋白基因,则导致溶血性贫血(HbH);若4个α珠蛋白基因均缺失,则导致胎儿死亡(Barts);其余情况表现型均正常。图B为两个α地中海贫血症(Barts病和HbH病)的家系系谱图。
(1) 根据题意,表现型正常的人具有______个α珠蛋白基因。
(2)下列关于缺失α珠蛋白基因的16号染色体可能的遗传路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
A.从Ⅰ-2体细胞遗传至Ⅱ-3初级精母细胞
B.从Ⅰ-1次级精母细胞遗传至Ⅱ-3胚胎细胞
C.从Ⅱ-3精原细胞遗传至Ⅲ-1胚胎细胞
D.从Ⅰ-2第一极体遗传至Ⅱ-3体细胞
(3) 根据题意推测,Ⅲ-1细胞中缺失2个α珠蛋白基因的16号染色体来自于第一代的____________。
(4) 理论上推测,Ⅱ-3和Ⅱ-4生出患HbH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一般情况下,当生殖细胞中存在结构缺失的染色体时,往往不能参与受精。研究发现,缺失α珠蛋白基因的16号染色体能够遗传与细胞中的端粒及端粒酶有关。端粒位于染色体末端,主要由特定的DNA重复序列(TTAGGG)与蛋白质构成。当染色体因为缺失基因而变短时,端粒酶能以RNA为模板,不断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维持染色体的长度。
(5) 据题意推测,端粒酶的作用类似于____________酶,其模板RNA序列为_____________。
(6) 研究发现,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端粒酶基因的表达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以上信息推测,亲代缺失α珠蛋白基因的16号染色体能够遗传给子代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若Ⅲ-4已怀孕,为避免患儿出生,一般情况下,选取羊水中胎儿脱落的上皮细胞进行检测,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上皮细胞中的mRNA ②上皮细胞中的α珠蛋白 ③上皮细胞中的α珠蛋白基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析:A正确。三倍体的产生可能是由2个精与1个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的,即多精入卵导致的;B正确。三体是某一亲本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开形成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生殖细胞与1个正常生殖细胞结合发育成的,单体是某一亲本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开或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一极后形成的不含某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与1个正常生殖细胞结合发育成的异常; C正确。染色体结构异常可能发生在早期胚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
D错误,题干明确告知所检测的536例均为停止发育的胚胎,但其中236例未检出染色体异常,可能是绒毛细胞分化后,某些细胞染色体正常,某些异常,但取样时恰好取到了正常细胞。
2.【答案】D
【解析】A、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该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四分体,说明精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则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依次为8、0、8,A错误;
B、某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染色体8条,则该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8个四分体,B错误;
C、某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36个着丝粒,即36条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含有18条染色体,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含有18个着丝粒,C错误;
D、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A和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形成了AAaaXbXb和YY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精子相同,即AAaaXbXb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两个AaXb精子,YY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两个Y精子,所以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Y,D正确。
故选:D。
3.【答案】A
【解析】A、根据丙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蟾蜍的性别为雌性,因此用中华大蟾蜍的卵巢作材料制作装片,才有可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图中三种物像,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细胞形成乙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与亲代细胞相同,即AaBbXCXC,B正确;
C、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表示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甲→丙表示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4.【答案】D
【解析】A、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图中A~C段,A正确;
B、CD段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GH段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所以CD段、GH段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分别为1∶2和1∶1,B正确;
C、图中显示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分裂方式,I~M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C正确;
D、DE段和KL段染色单体数量为零,其中DE段没有同源染色体,但KL段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5.【答案】D
【解析】A、含有M的个体同时含有s基因,即雄性个体均表现为灰色,雌性个体不会含有M,只含有m,故表现为黑色,因此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A正确;
B、含有Ms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雄性,基因型为MsMs的个体需要亲本均含有Ms基因,而两个雄性个体不能杂交,B正确;
C、亲本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为mX,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为XMs、Ms0、Xm、m0,子一代中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雄性个体为1/3XXY’(XXMsm)、1/3XY’(XMsm),雌蝇个体为1/3XXmm,把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分开考虑,只考虑性染色体,子一代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3/4X、1/40,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含有X,子二代中3/4XX、1/4X0;只考虑常染色体,子二代中1/2Msm、1/2mm,1/8mmX0致死,XXmm表现为雌性,所占比例为3/7,雄性个体3/7XXY’(XXMsm)、1/7XY’(XMsm),即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由1/2降到1/4,逐代降低,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由1/3变为3/7,逐代升高,C正确,D错误。
故选D。
6.【答案】A
【解析】A、只分析甲病,Ⅰ代双亲均为杂合子,则II-2基因型为1/3AA、2/3Aa,Ⅱ-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基因型为AA,II-1和II-2婚配,III-1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1/2×1/2=1/6,A正确;
B、由图1和图2结果可知,III-1为乙病患者,基因型为b1b2(其中b1可与探针2结合,控制205位氨基酸缺失,b2可与探针1结合,控制306位氨基酸替换),与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正常男性Bb婚配,生出不患乙病的概率是1/2;III-1的基因是型Aa的概率是1/3,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a的基因频率是1/25,正常男性是Aa的概率是48/624=1/13,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是1/2×1/3×1/13×1/4×1/2=1/624,B错误;
C、两种探针均是与隐性基因相结合,不能检测正常基因的存在,利用这两种探针不能对Ⅲ-2是否患有乙病进行产前诊断,C错误;
D、B:正常基因;b1:α蛋白205位氨基酸替换;b2:α蛋白306位氨基酸替换;II-2的基因型为Bb1,III-1患有乙病,基因型为b1b2,由此可推出Ⅱ-1的基因型为Bb2,如果Ⅲ-2表型正常,其基因型可能为BB、Bb1、Bb2,且各基因型出现的概率相等,其中BB、Bb2都只有一条带,Bb1有两条带,所以用这两种探针检测出两条带的概率为1/3,D错误。
故选A。
7.【答案】C
【解析】A、图中过程①产生配子染色体数目不减半,其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A正确;
B、雌雄性配子结合产生的子代植株中,子代植株染色体组成不加倍,可能发生了雄配子细胞核的退化消失,B正确;
C、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目,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水稻中的4个基因导致基因数目减少,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由图中亲代染色体组成和子代植株染色体组成比较可知,无融合生殖获得的克隆种子可稳定保持亲代的杂种优势,D正确。
故选C。
8.【答案】C
【解析】A、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其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即主要发生在a和b过程中,A错误;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即b过程中,B错误;
C、a表示有丝分裂,b表示减数分裂,两者的主要差异之一是同源染色体的联会,C正确;
D、d表示有丝分裂,b表示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D错误。
故选C。
9.【答案】B
【解析】A、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发生在雄蕊内,因此应选择棉花雄蕊经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并进行观察,A正确;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图甲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图丙细胞在正常末期Ⅱ细胞,着丝粒已经分裂,则此时中核DNA与染色体数之比为1:1,C正确;
D、根据单倍体中染色体数为13条,可知正常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26条,则正常配子中染色体数为13条,而由于某些染色体分离滞后,会导致这些染色体不进入配子的细胞核中,最终会形成染色体消减的雄性假配子,因此图丁所示细胞的细胞核中染色体的数目为[0,13),D正确。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
①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适度生长,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末期,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数目的一半。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两条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A、制备装片时需用碱性染料(例如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将染色体染成深色,以便于观察,A正确;
B、精巢组织装片中的细胞均已死亡,不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的过程,B错误;
C、本实验在显微镜下统计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且染色体数目较多,因此染色体装片制备效果会影响染色体数目统计结果,C正确;
D、根据左图可知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约为200条,根据右图可知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后约为100条,结合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特点分析可知,该虾的染色体数为200条,D正确。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A、性泡区域内X染色体上的显性或隐性致病基因使男性患病的概率与女性不同,A错误;
B、若不考虑染色体变异,性泡区域内Y染色体上的基因会随Y染色体进入男性体内,在男性中表达,女性体内不含Y染色体,也不会有相关基因表达,B正确;
CD、PAR区域属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含有等位基因,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时发生片段互换,C、D正确。
故选:A。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发生互换。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伴性遗传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12.【答案】C
【解析】A、亲本雄果蝇XRY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四分体时期,X和Y染色体片段交换产生YR的精子,使子代出现了一只红眼雄果蝇,A不符合题意;
B、亲本雌果蝇XrXr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r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XR的卵子,使子代出现了一只红眼雄果蝇,B不符合题意;
C、亲本雄果蝇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性染色体未分离,产生的是YY或XRXR或O(无性染色体)的精子,子代不会有红眼雄果蝇,C符合题意:
D、亲本雌果蝇产生了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基因型为XR的精子结合,使子代出现了一只红眼雄果蝇,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正交亲本中雌鸡基因型为ZAW,表现为芦花鸡,雄鸡基因型为ZaZa表现为非芦花鸡,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正交子代的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AZa,反交子代中的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也是ZAZa,均为杂合体,B正确;
C、反交子代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Za和ZAW,雌雄相互交配,所产雌鸡的基因型为ZAW和ZaW,既有芦花鸡,又有非芦花鸡,C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正交子代芦花鸡均为雄性,非芦花鸡均为雌性,所以仅根据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即可区分正交子代性别,D正确。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A、图1两个精子进入一个卵细胞,是异常受精过程,发生在卵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A正确;
B、阻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和卵黄膜封闭作用,B错误;
C、若图4细胞A包含父系和母系染色体组各1个,C应该包含父系和母系染色体组各1个或包含两个父系染色体组,C错误;
D、该姐弟来源于母亲的染色体是复制而来是相同的,来自于父亲的染色体由两个不同的精子提供,可能不同,D错误。
故选:A。
根据图示,半同卵双胞胎的形成过程有两个精子同时进入到一个卵细胞,受精卵中有三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有丝分裂后期形成6个染色体组,通过三极纺锤体将六个染色体组拉开,每一极2个染色体组,其中有两极的染色体各有一组来自双亲,有一极染色体均来自于父亲。细胞分裂后,其中两个细胞发育成个体。
本题主要考查胚胎发育、受精作用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15.【答案】D
【解析】A、已知果蝇受精卵若X染色体多于2条或不含X染色体时无法正常发育,所以F1中性染色体组成为Y(不含X染色体)、XXX(X染色体多于2条)的受精卵无法正常发育,A正确;
B、亲本为白眼雌蝇(XdXd)和红眼雄蝇(XDY),正常情况下子代红眼雌蝇为XDXd,白眼雄蝇为XdY,F1红眼雄蝇的性染色体为XD,说明其母本减数分裂产生了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与父本含XD的精子结合,形成XDO的个体,B正确;
C、F1白眼雌蝇的性染色体为XdXdY,其染色体组成可以是XdXd+Y(其中XdXd表示卵细胞,Y表示精细胞),则可能是由于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都移向了一极,产生了含XdXd的卵细胞,与父本含Y的精子结合形成,C正确;
D、若产生的异常卵细胞为XdXd或不含X染色体的(记为O),则与XDY产生的精子XD、Y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和比例为XDXdXd(染色体数异常、且不能发育)、XDO(染色体数异常)、XdXdY(染色体数异常)、OY(染色体数异常、且不能发育),已知亲本产生的受精卵总数用B表示,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受精卵数用A表示,则染色体数正常的个体(XDXd、XdY)为B-A,又由于XDXd和XdY的比例相同,因此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果蝇个体数目为(B-A),存活的受精卵为(B-),故子代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果蝇个体数目的占比是(B-A)÷(B-)=(B-A)÷(2B-A),D错误。
故选:D。
16.【答案】(1)糯性紫株
(2)①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或四分体) 1
②非糯性紫株(或糯性紫株) 3:1 6:1
17.【答案】(1) 基因自由组合;16;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7: 4: 4
(3)Aabb、aaBb
18.【答案】(1)常 一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2)①ACEH
②酶 基因和环境(基因型和环境、遗传物质和环境、遗传因素和环境)
③长翅基因 DNA分子杂交(核酸分子杂交)
,1、纯合灰身长翅和纯合黑色残翅果蝇杂交所获得的F1均表现为灰身长翅,说明灰身、长翅都是显性性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分析表格:F1(AaBb)与黑身残翅果蝇(aabb)杂交,灰身:黑身=1:1,长翅:残翅=1:1,但是四种表现型不是1:1:1:1:1,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存在连锁与交换现象,且控制灰身和长翅的基因连锁,控制黑身和残翅的基因连锁.
本题要求能熟练掌握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杂交试验,并能尝试设计实验.又和伴性遗传综合考虑,因此能力要求很高.
19.【答案】(1) 2、3、4
(2) BC
(3) Ⅰ-1或Ⅰ-2
(4)1/4
(5) 逆转录;AAUCCC
(6) 生殖细胞中端粒酶的表达量高于体细胞,进而可以修复16号染色体末端丢失的染色体片段,补齐染色体长度,进而使染色体稳定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并遗传给子代
(7) ③
第1页,共1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