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文言文阅读-部编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真题考点精准练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7文言文阅读-部编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真题考点精准练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1 16:3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小升初语文真题考点精准练
专题17 文言文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2024·山东东营·小升初真题)阅读。
(甲)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乙)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沈复《童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孔子不能决也:
③故时有物外之趣:
④项为之强:
(2)翻译句子。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5六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著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②碾③之,又不得。嗔(chēn)④甚,复于地取内⑤口中,啮(niè)⑥攻即吐之。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屐齿:木底鞋,下有齿以防滑。③碾:踩。④嗔:发怒。⑤内:同“纳”,放入。⑥啮:咬。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食鸡子(品尝) B.以箸刺之(筷子)
C.仍下地以屐齿碾之(用) D.复于地取内口中(又)
3.短文巧用动词“ 、 、 、 ”(填出四个即可)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选用“ 、 ”作神态刻画,将王蓝田 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用一句谚语或歇后语来形容王蓝田的性格 。
5.(2024·安徽淮北·小升初真题)古文阅读。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②,马无故亡而入胡③。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堕而折其髀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⑦。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⑧。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注释】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②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③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的民族的称呼。④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⑤遽(jù)(bì);大腿。⑦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⑧十九:十分之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因为这位老人“善术”,所以他知道丢失了一匹马,能获得更多的骏马。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我们要常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即使事情处于不好的一面,也要学会泰然处之。
(2025六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①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②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庶几③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卒去。意④虎之食人,必先被⑤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钦!
(选自苏轼《东坡全集》)
[注释]①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②浣衣:洗衣服。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儿。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意:估计。⑤被:施加,给……加上。
6.“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中的“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处置 B.位置 C.安置 D.闲置
7.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的“之”指的是“二小儿”?( )
A.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B.虎熟视久之 C.虎之食人 D.而不惧之人
8.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这篇文言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虎毒不食子 B.虎父无犬子 C.虎虎生威 D.初生牛犊不怕虎
9.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0.(2024·山东德州·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xīn)①共②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③而掷④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⑤过门者,宁读书如故⑥,歆废书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县东)人,传为管仲之后。少恬静,不慕荣利。华歆,字子鱼,高唐(今属山东)人,汉桓帝时任尚书令,曹魏时官至太尉。②共:一起。③捉:拿起来,举起,握。④掷:扔。⑤轩冕:古代高官的车辆和冕服。⑥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⑦废书:放下书。废:停止。
(1)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又尝同席读书
歆废书出观
(2)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尝试解释句子意思。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你从这个小故事中受到的启发是 。
(2025六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阅读小古文,完成题目。
愚人买盐
昔有愚人,至友人家。主人与食,嫌淡而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①,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多乎?”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然食已口爽②。天下之事皆然,过则无益,反害之。
【注释】①尚尔:尚且这样。②爽:这里指味觉败坏。
11.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主人闻之: 益盐: 缘有盐故:
12.写出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无益,反害之。
(2024·广东汕头·小升初真题)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陶母责子
陶公①少时,作②鱼梁吏③,尝以一坩鲊④饷⑤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付吏,反书⑥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⑦,乃增吾忧也。”
【注释】①陶公;对陶侃的尊称,诗人陶渊明的曾祖。②作:担任。③鱼粱吏:负责渔业和河道的官吏。④坩鲊(gān zhǎ):腌鱼。⑤饷(xiǎng);以食物送人。⑥反书:回信。⑦非惟不益:不仅没有好处。益,好处。
13.文中陶母忧愁的原因是    
A.陶公的官饷来之不易。
B.陶公拿官府的东西给她。
C.陶公买贵重的鲊鱼给她吃。
14.陶母希望儿子做个怎样的鱼梁吏?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奉公,清正廉洁
B.唯利是图,善于经营
C.徇私枉法,心思缜密
15.读下面资料,作答。
【资料】陶母湛氏,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母亲,以贤名称道于世。她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陶母的教育方式体现在她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对儿子行为的正确引导上。她教导儿子爱惜光阴,崇尚勤劳,公私分明。
(1)结合资料,你觉得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2)资料提到的中国古代“四大贤母”,除陶母外,分别是孟子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和岳飞的母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儿子都成为国家的栋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请为下面的内容选择对应的典故,填写在横线上。
岳母刺字 画荻教子 孟母三迁
①她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
②她在儿子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激励他报效国家。
③她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用芦苇秆代替笔,在地上写字教儿子。
(2025六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小古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败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非弈道暴①深,情②有暂暗③,笙④猾⑤之也。
【注释】①暴:突然。②情:思绪。③暂暗:一时糊涂。④笙:一种吹奏的乐器。⑤猾:干扰。
16.请用两条“/”为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划分节奏。
当 弈之 时 有 吹 笙 过 者 倾 心 听 之
17.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倾心听之 笙猾之也
B.弗若之矣 非弈道暴深
C.问以弈道则不知也 孰为汝多知乎
D.非然也 处士笑而然之
18.请写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的大意。
19.请从后羿、夸父、梅兰芳、贝多芬中选择一个人物,用“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样的句子形式来介绍: 。
20.用自己的话说说选文一中弈秋的一个学徒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是 ,选文二中弈秋大失水准的原因是 ,这两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 的道理。
(2025六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多言何益
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②,日夜恒鸣,口千舌擗③,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注释】:①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②黾(měng):金钱蛙,困、疲劳。
2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通国 交通便利 B.多言何益 多多益善
C.善弈 能言善辩 D.日夜恒鸣 持之以恒
22.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虽与之俱学:
23.对比阅读两则文言文故事,完成下面的表格。
题目 对比对象 寓意
《学弈》 专心致志学下棋的人和三心二意学下棋的人
《多言何益》
24.(2024·广西百色·小升初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自相矛盾》一文出自下列哪部古籍
A.《论语》 B.《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陷”的意思是
A.深入 B.刺破 C.陷害 D.隐藏
(3)下面朗读停顿错误的一句是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
(5)请简要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6)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2025六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下列问题。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5.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实事求是的品质,由此,我想到了《论语》里的(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6.《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围绕“ ”进行辩论。
27.“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代什么?(用原文回答)
28.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
29.本文主要通过 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30.选文中的哪句话体现了两个小孩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31.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讨论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32.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2025六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_____。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3.将原文补充完整。
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非然也: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 距离小。 分辨、判断。 因此。 通“僵”,僵硬。
(2) 谁说你懂得很多呢? 我暗自把它们比作一群仙鹤在空中飞舞。
(3)第一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第二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①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日始出时去人近”的意思: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近:距离小;
②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孔子不能决也”的意思: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决:判断;
③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意思: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故:因此,所以;
④结合参考译文可知,“项为之强”的意思:脖颈都为此僵硬了。强:僵硬。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①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故“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②私:自己;拟作:比作;舞:飞舞;于:在。故“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的意思: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甲文中第②自然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第③自然段中“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第④自然段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第⑤自然段中“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太阳何时距离人远,何时距离人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值得欣赏;
结合乙文中“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可知,文中的儿童能够专注地观察事物;“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可知,文中的儿童将蚊子看作白鹤,用烟慢慢喷蚊子,想象成青云白鹤、鹤唳云端的景观,表现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值得欣赏。
因此两段文字虽然都展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两小儿辩日》侧重于儿童的观察、质疑和探究精神,而《童趣》则侧重于儿童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乙: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2.A 3. 刺 举 掷 碾 大怒 瞋 急躁 4.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神态刻画,展现了王蓝田急躁的性格特征。文中运用了“刺、掷、碾、啮”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描绘了他因无法刺中鸡蛋而愤怒失控的过程,动作连贯且富有画面感。同时,“嗔甚”这一神态描写,进一步突出了他易怒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尝食鸡子”中“尝”的意思是“曾经”,而不是“品尝”。整句话的意思是“曾经吃鸡蛋”。所以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短文中“以箸刺之”的“刺”,生动地写出了王蓝田用筷子去扎鸡蛋的动作;“举以掷地”的“掷”,形象地表现出他因为扎不到鸡蛋而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的举动;“仍下地以屐齿碾之”的“碾”,描绘出他用木屐去踩鸡蛋的行为;“复于地取内口中”的“取”,写出他又从地上把鸡蛋捡起来放入口中的动作;“啮破即吐之”的“啮”和“吐”,分别写出他咬鸡蛋和吐出鸡蛋的动作。
从中选取“刺、掷、碾、取”这四个动词,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对王蓝田的动作描写,突出他在吃鸡蛋过程中急躁的表现。
“便大怒”的“大怒”,直接表明了他此时非常生气的状态;“嗔甚”的“嗔”,进一步强调了他极度恼怒的神情。这两个词从神态方面对王蓝田进行了刻画,更加强化了他急躁的情绪。
通过这些典型的动作描写和神态刻画,将王蓝田在吃鸡蛋这件小事上所表现出的急躁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一个性格急躁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和谚语、歇后语的积累。
首先,需要理解王蓝田的行为表现,通过他吃鸡蛋时一系列急躁的举动,如用筷子刺、扔鸡蛋、用屐齿碾、把鸡蛋放嘴里咬等,来总结出他性格急躁的特点。然后,思考能形容这种急躁性格的谚语或歇后语。
示例:爆竹性子——点就炸。
【点睛】【参考译文】王蓝田性格急躁。曾经吃鸡蛋,用筷子去戳它,没戳中,就大怒,拿起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滚来滚去还没停,他又用木屐的齿去踩它,还是没踩中。他非常生气,又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嘴里,咬了一口就吐了出来。
5.(1) 逃跑; 带领;
(2) 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 那户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3)B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句子意思是: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地区。亡::逃跑。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句子意思是:那匹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将:带领。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此何遽不为福乎?”中的重点词有:此,这;何遽,怎么就;为,是;福,好事;乎,语气词,可以为“呢”;故该句可翻译为: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
②句“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中的重点词有:富,多;好,喜欢;堕,摔下;折,折断;髀,大腿;故该句翻译为: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本文通过塞翁失马、得马的故事,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确定的,在确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即“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与题干表示一致。
B.通读文章可知,文中的“塞翁”眼光长远、乐观、理性、具有辩证思维,当一匹马丢失时,他能够超越眼前的变化,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乐观看待问题。故“这位老人‘善术’,所以他知道丢失了一匹马,能获得更多的骏马。”表述错误。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道德经》,意思是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与本文寓意一致。
D.本文通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要胜不骄败不馁,教育我们要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即使事情处于不好的一面,也要学会泰然处之,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翻译靠近边塞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对他的不幸表示安慰。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边境的人绝大部分都因战争死去。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有时候福就是祸,祸就是福,这样的变化是无止境的,如此深奥的道理是不可预测的!
6.C 7.B 8.D 9.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但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揭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道理。文中,妇人见到老虎后惊慌失措,而两个小孩却若无其事地继续玩耍。老虎虽然凶猛,但在面对无所畏惧的小孩时,却未能施展其威势,最终选择离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或困难时,恐惧往往会让人失去应对的能力,而无所畏惧的态度则可能让对手无从下手。苏轼通过这个故事,巧妙地表达了对勇气和无畏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提醒人们,真正的力量并非仅仅来自外在的威势,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与无畏。
6.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的意思是: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结合译文,可知这里的“置”应理解为“安置”。
故选C。
7.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妇人仓皇沉水避之”的意思是: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结合译文,可知这里的“之”指的是老虎。
B.“虎熟视久之”的意思是: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结合译文,可知这里的“之”指的是两个小孩。
C.“虎之食人”的意思是:老虎吃人。结合译文,可知这里的“之”是协调音节,无实意。
D.“而不惧之人”的意思是:但是(对于)不害怕的人。结合译文,可知这里的“之”是一个结构助词,表示“的”。
故选B。
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本文讲述了一个妇人把两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自己去洗衣服,结果老虎来了,但两个小孩毫不畏惧,最终老虎离开了。
A.虎毒不食子:成语,意思是虎虽凶猛,尚且不吃虎崽,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与文章内容不符。
B.虎父无犬子:成语,比喻出色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用于夸奖别人的子辈。与文章内容不符。
C.虎虎生威:意思是像老虎一样有种令人敬畏的气势。与文章内容不符。
D.初生牛犊不怕虎:指刚生下的小牛犊不怕老虎,因为不知道老虎的厉害;一般形容年轻人,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与文章内容相符。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作答时首先要理解好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结构。
“意虎之食人”结合注释可知,“意”指估计,“之”无实意,故译为:估计老虎吃人;
“必先被之以威”,“被”指施加,“威”指威风,故译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
“而不惧之人”,“而”指但是,“惧”指害怕,故译为:但是(对于)不害怕的人;
“威无所施钦”,“施钦”指施展的地方,故译为:威风就无处施展了。
由此可知,画线句子意思: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但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点睛】参考译文:
忠、万、云、安等地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还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但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了!
10.(1) 曾经。 观看。
(2)管宁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3)真正的朋友应该志趣相投,品德相近。管宁割席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与那些行为高尚、不为外物所动的人交朋友,而不是与那些容易被外界诱惑、追求名利的人交往。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又尝同席读书:意思是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两人曾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尝”意思是“曾经”或“有一次”。
歆废书出观:意思是华歆放下书本,走出去观看。“观”是动词,意为“看”或“观看”。
(2)本题考查词句解释。
借助注释从理解全文分析句子。
宁:指的是管宁;割席:是一个动宾短语,意为“割断席子”;分坐:分开坐着;曰:是说的意思;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华歆。非:表示否定,意为“不是”。吾友:意为“我的朋友”。也: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肯定的语气。
整句话的意思是:管宁于是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开坐,并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这句话体现了管宁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的坚持,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道德品质和人格独立的追求。
(3)本题考查主旨大意。
阅读文本可知,管宁与华歆在面对金钱和权势诱惑时,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管宁淡泊名利,不为外物所动,而华歆则显露出对金钱和权势的向往。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友情的破裂。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共同追求的基础上,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出现严重分歧时,友情也就难以维持了。因此,我们在选择朋友时,应该注重对方的品性和价值观,寻找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点睛】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里锄地种菜,发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仍旧挥动锄头,视金子如同瓦石一样没有区别,而华歆则捡起金子然后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曾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于是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11. 听闻、听到 增加、添加 原因、缘故 12.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过了头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
【导语】这篇小古文《愚人买盐》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揭示了“过犹不及”的道理。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简练,通过愚人因贪多食盐而味觉败坏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事物适度的重要性。文中“天下之事皆然,过则无益,反害之”一句,既是故事的总结,也是哲理的升华,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领悟深刻的道理。整体上,文章寓教于乐,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是一篇优秀的小古文作品。
11.本题考查的是字的意思。
“主人闻之”承接上文“嫌淡而无味”,指主人听到了愚人说饭菜味道太淡没有滋味这件事 。“闻”在句中是“听到”的意思。
“益盐”完整的表述是“更为益盐”,意思是主人又给他(愚人)添加了一些盐。结合前文,因为愚人说饭菜淡而无味,所以主人采取了增加盐量的行动来改善饭菜的味道。“益”在句中是“增加”的意思。
“缘有盐故”是愚人在尝到加盐后美味的饭菜后心里所想,意思是(饭菜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故:缘故。
12.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无益,反害之。”
天下之事:世间所有的事情或事务。皆然:都是如此,都是这个样子。过:过度,过分,超过适当的限度。无益:没有好处,没有益处。
句子意思是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做过了头就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害处。这句话告诉我们,天下的各种事情都是如此,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不仅不会对事情有帮助,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带来危害。就像愚人吃盐,适量的盐能让饭菜美味,但过量食用盐就会导致味觉败坏。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握好分寸,避免走向极端。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里去。主人请他吃饭,他嫌饭菜味道太淡没有滋味。主人听了之后,就又给他加了一些盐。加了盐之后,饭菜味道鲜美,于是他心里想:“饭菜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因为有了盐的缘故。加了一点儿盐饭菜就尚且这样好吃,何况再多加点盐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什么智慧,就空口吃起盐来。然而吃完之后,他的味觉败坏了。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做过了头就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害处。
13.B 14.A 15. 陶母是一个严格要求儿子,对儿子行为正确引导的人 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 画荻教子
【解析】1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文中陶母在收到儿子送来的官府的腌鱼后,回信责备儿子说:“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儿子作为官吏,却拿官府的东西来送我,这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陶母忧愁是因为儿子陶公拿了官府的东西给她。
故选B。
1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文中陶侃将官府的腌鱼送给母亲,母亲不仅没有接受,还回信责备他“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拿来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从母亲的这番话可以看出,陶母希望儿子能够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故选A。
15.(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文中陶侃将官府的腌鱼送给母亲,母亲不仅没有接受,还回信责备他。从“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这句话可以看出,陶母认为儿子身为官吏,用官府的东西送自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自己的忧虑。这体现了陶母深明大义、清正廉洁,不贪图私利,同时也反映出她对儿子行为的正确引导,教子有方。
示例:陶母是一个深明大义、清正廉洁、教子有方的人。
(2)本题考查对经典故事的了解。
①“她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对应的是“孟母三迁”。孟母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体现了她对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视。
②“她在儿子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激励他报效国家。”对应的是“岳母刺字”。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字,激励他为国家尽忠。
③“她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用芦苇秆代替笔,在地上写字教儿子。”对应的是“画荻教子”。欧阳修的母亲在艰苦的条件下,用芦苇秆教欧阳修写字读书。
这些典故都展现了母亲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是古代贤母教育子女的典范。
【点睛】【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担任负责渔业和河道的官吏,曾经送一坛腌鱼给母亲。母亲问:“这是从哪里来的?”使者说:“这是官府的东西。”母亲将腌鱼封好退回给使者,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拿来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我的忧虑啊。”
16.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 17.B 18.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19.贝多芬,通国之善作曲者也 20. 三心二意、不够专注 听到吹笙的声音分了心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导语】这篇小古文通过两个故事,展现了弈秋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揭示了专注与分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第一个故事中,两个学徒的学习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第二个故事则通过弈秋因外界干扰而分心,进一步说明即使技艺高超,若不能集中注意力,也会导致失败。文章语言简洁,叙事清晰,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生动地传达了“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整体上,文章结构紧凑,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1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
选文二中“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意思:在他下棋的时候,有一个吹着笙经过的人,(弈秋)便全心去听那笙声。“当弈之时”表明时间背景,是说在弈秋下棋的时候,这是一个完整的表意单元;“有吹笙过者”描述了当时出现的情况,即有个吹笙的人经过,这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描述;“倾心听之”则是说弈秋的行为,他倾心去听吹笙的声音,与前面的内容在意思上有明显的区分。
故断句为: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
17.本题考查的是字的意思。
A.之:吹笙的声音/指弈秋。
B.弗和非:都是否定词,都是“不”的意思。
C.知:知道、了解/同“智”,智慧。
D.然:代词,表示这样、如此/形容词,表示对的、正确的。
故选B。
18.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
“弈秋”是人名,“通国”指全国,“之”是结构助词“的”,“善”表示擅长,“弈”指下棋,“者”表示 “……的人”,按照这样的字词解释,连贯起来就是“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故整句意思: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19.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介绍人物。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古文中判断人物专长的句式,采用“……,……之……者也”的结构。“弈秋”是人名,“通国”指全国,“善”是擅长,“弈”指下棋,“者也”表判断,强调弈秋是全国棋艺最高超的人。
从后羿、夸父、梅兰芳、贝多芬中任选择一个人物,据此仿写介绍人物。
示例:
后羿,通国之善射者也。
夸父,通国之善奔者也。
梅兰芳,通国之善唱者也。
贝多芬,通国之善作曲者也。
20.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选文一“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以明显看出这个学徒在学习下棋时,心思完全不在下棋上,而是想着射天鹅,所以学习效果不好。
选文二“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表明弈秋在下棋过程中,因为听到吹笙的声音,就倾心去听,结果连下棋的道理都不知道了,是被外界的笙音干扰了注意力。
这两个故事都围绕着专心与分心展开,通过对比专心和分心导致的不同结果,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像这两个故事中的人物一样,无法把事情做好。
故选文一学徒学不好是因学习时心不在焉,老想着射天鹅,没专注听弈秋讲。选文二弈秋失常是因被吹笙声吸引,分心去听,乱了思绪。
这俩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得专心,不能三心二意,不然难有好成果。
【点睛】参考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但是棋艺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弈秋败弈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在他下棋的时候,有一个吹着笙经过的人,(弈秋)便全心去听那笙声。在即将要围(棋)还没有围(棋)的时候,问他下棋的方法道理,他却不知道了。不是下棋的方法道理突然变得深奥了,而是他的思绪一时糊涂了,是笙声干扰了他啊。
21.C 22. ①它,这里指的是天鹅。 ②代词,这里指的是前面提到的专心致志学下棋的人。 23. 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夜晚不停鸣叫的虾蟆、蛙黾和定时打鸣的公鸡 说明了说话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多言无益,唯有适时之言才有效。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选取了《学弈》和《多言何益》两则寓言故事,通过对比的手法,分别探讨了学习态度与言行时机的主题。《学弈》通过两人学棋的不同表现,强调了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多言何益》则以虾蟆与晨鸡的对比,揭示了言贵精而不贵多的道理。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通:全/畅通、通达。
B.益:好处、益处/更加。
C.善:都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D.恒:常常、经常/恒心。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 “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另一个人)心里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在这个句子中,因为这个人一心想着有天鹅飞来,所以他想拉弓射的就是这只天鹅,所以这里“之”指代前面提到的“鸿鹄(天鹅)”。
② “虽与之俱学”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虽然和前面那个专心学习的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下棋。
句子说的是另一个不专心的人虽然和专心学习的人一起学,但结果却不如人家,所以“之”指的是那个专心致志学习下棋的人。
2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学弈》通过对比专心致志学下棋的人和三心二意学下棋的人,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学无所成。所以①处可填“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多言何益》中对比的对象是“日夜恒鸣的虾蟆、蛙黾”和“时夜而鸣的晨鸡”。墨子通过这两种动物的对比来阐述观点,所以②处可填“日夜恒鸣的虾蟆、蛙黾和时夜而鸣的晨鸡”。
《多言何益》的寓意是说话不在于多,而在于说的是时候,强调说话要适时、恰当。所以③处可填“说话要适时、恰当,不在于多”。
【点睛】参考译文:《学弈》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多言何益》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日日夜夜不停地鸣叫,嘴都干了,舌头都疲劳了,然而人们却不听。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人都被叫醒了,按时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24.(1)C
(2)B
(3)A
(4) 誉 xiàn
(5)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6)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
【详解】(1)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故选C。
(2)本题考查了字词解释。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句子的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故“陷”的意思是刺破,故选B。
(3)本题考查了文言文断句。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句子的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正确的停顿应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故选A。
(4)本题考查了看拼音写出汉字和汉字读音。
相应的汉字是:誉(yù)。“陷”读“xiàn”。
(5)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理解。
结合译文可知,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6)本题考查了主旨情感。
结合故事可知,告诉我们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的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
在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说话做事要考虑周全,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让言行举止与实际行动相冲突。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5.B 26.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 27.“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代的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28.“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9.对话 30.选文中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两句话体现了两个小孩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31.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讨论体现了一种探究自然现象的态度。 32.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是从视觉效果和温度感受这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小孩从视觉效果出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车盖,中午时小得像盘子,所以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第二个小孩从温度感受出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凉爽,中午时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所以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导语】《两小儿辩日》通过两个小孩对太阳远近的辩论,展现了古代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文章以孔子为旁观者,既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也通过两小儿的辩论,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两小儿分别从视觉大小和温度感受出发,提出了看似合理的观点,反映了他们积极探索、勇于质疑的精神。文章通过对话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启发读者思考知识与真理的关系。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这句话意味着在三个人同行的时候,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它强调了学习的普遍性和谦虚的态度。
B.这句话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重要教诲。它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坦诚的态度才是真正的智 慧。在学习和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诚实,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自欺欺人。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
C.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教育的热爱与坚持。它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永不满足,不断追求进步;同时,在教导他人时也应该保持耐心和热情,不厌其烦。
D.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密切关系。它告诉我们,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而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和困境。
故选B。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两小儿的对话中可知两小儿围绕“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进行辩论。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试图说服对 方。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而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他们分别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虽然都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但却体现了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
27.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义。
从句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前后去找,“此”指代的是前文描述的现象,即“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2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出“孰”“汝”“知”重点字词,注意句子通顺。
孰:谁,哪个。汝:你。智:通“智”,
意思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9.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选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可以知道这是属于语言描写。作者通过两个小孩之间的对话和辩论,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思考方式和辩论技巧。这些语言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还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紧张氛围和思维碰撞,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选文中体现两个小孩辩论内容复杂性的句子是:“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句话直接展示了两个小孩截然相反的观点,一个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这两种观点都各自有其看似合理的理由,因此使得辩论内容变得复杂而有趣。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观点的对立上,还体现在他们各自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和逻辑上,使得整个辩论过程充满了思考和探索的乐趣。
3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从两小儿的对话中可以知道,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讨论体现了科学探索中的积极、好奇、勇于质疑和开放包容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人物对话“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第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他是从视觉的角度出发来思考的。他观察到太阳在早晨升起时,看起来比中午时要大得多,就像车盖一样;而到了中午,太阳则变得像盘盂一样小。基于“远小近大”的直观感受,他推断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中午时因为离人远而显得小。 第二个小孩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他是从感觉的角度出发来思考的。他注意到太阳在早晨时天气比较凉爽,而到了中午则变得异常炎热,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基于“近热远凉”的生活经验,他推断出太阳在早晨因为离人远而感觉凉爽,中午时因为离人近而感觉炎热。
示例:两个小孩分别从视觉和温度的角度来思考太阳的远近问题。第一个小孩通过观察太阳的大小变化,认为太阳在初升时看起来较大,中午时较小,因此得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的结论。第二个小孩则通过感受太阳的温度变化,认为太阳初升时较为凉爽,中午时非常炎热,因此得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的结论。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33.使弈秋诲二人弈 思援弓缴而射之 34. 善于,擅长 这样 35.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 36.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导语】这篇文言文《学弈》通过对比两位学棋者的态度和结果,深刻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文章结构简洁,语言精炼,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强调了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弈秋作为“通国之善弈者”,其教学能力毋庸置疑,但两位学生的表现却大相径庭,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心不在焉,最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文章结尾通过问答形式,进一步点明智力并非决定因素,关键在于态度。整体上,文章寓教于理,发人深省,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
3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默写。
书写时注意“弈”“诲”“援”“缴”的正确写法。
3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通国之善弈者也”是说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善”解释为“精通,专长”。
“非然也”意思是不是这样的。“然”解释为“这样”。
3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虽”在这里是“虽然”的意思,“与”表示“和”,“俱”是“一起”,“弗若”表示“不如”,“之”指代专心学习的那个人,“矣”是语气词,可不译。按照字词含义,连贯起来就是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示例: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36.本题考查内容主旨。
文中同样跟弈秋学下棋,一个专心一个分心,结果不同,由此可知学习时专心致志才能有好效果,三心二意就难以学好。
示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点睛】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