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1 16: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与经济文化的关系。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史料实证]分析、归纳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措施。
[家国情怀]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认识两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新课导入
问题:下方材料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刘邦即汉高祖。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初形势图
背景:
措施:
效果:
任务1.“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措施、效果?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核心素养之史料阅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 景帝纪》
概念解析: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任务2.“汉承秦制” 是指什么?
但为什么又出现了“七国之乱”?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佣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后引起了“七国叛乱”。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概念解读——七国之乱
汉初封国分布图
措施 作用
任务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西汉的强盛
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
设立中朝
察举制选官
地方监察制度,设刺史
用酷吏治理地方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
分13州部,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监察
严打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概念解读——推恩令
王国独立
侯国归郡
王国变小
加强集权
嫡长子
(王国)
次子(侯国)
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概念解释—中外朝制度
相权一分为二
中外朝制度 示意图
为了削弱相权,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 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 入宫侍从左右 ,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 “中朝”或“内朝” 的小团体,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相对称为 “外朝” 。
察举制是由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有时武帝还亲自出题考察,如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而被任用的。通过察举制,西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有杰出才能的人。自下而上 推选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作用: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反思:后期舞弊严重,破坏选官公平
概念解读——察举制
选任标准:
孝、廉、能、贤
西汉十三州刺史分布图
汉武帝把全国分成了 13个州 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 刺史 一名, 专职监察地方。
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 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
概念解读——刺史(监察制度)
任务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西汉的强盛
措施 作用
经济上:
改革币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抑制工商业者又称“算缗告缗”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政府垄断生产和销售
国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概念解读——均输平准
思想上:
任务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西汉的强盛
措施 作用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核心素养之史料阅读
董仲舒详细叙说了“尊崇儒术”的理由: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二、西汉的强盛
1.提出了符合历史潮流的“大一统”思想。
2.军事上的统一走向思想上的统一。
影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二、西汉的强盛
任务4.汉武帝在开拓疆域时采取了哪些措施和行动?取得了哪些成就?
(1)对匈奴:
①战争夺取:卫青、霍去病
②设郡管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对西域:
①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②设置机构:西域都护府
(3)对西南东南 :治理更加有效
外戚干政、政治黑暗;土地兼并、赋税徭役沉重;流民问题、社会动荡。
公元9年,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
三、西汉灭亡与东汉兴衰
任务5.西汉灭亡的原因、灭亡时间?
任务6.王莽政权灭亡的原因、灭亡?
原因:1、改革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严重的旱灾和蝗灾
3、绿林、赤眉等起义
灭亡:公元23年,政权被推翻。
三、西汉灭亡与东汉兴衰
东汉建立
公元 25 年,西汉宗室刘秀击败王莽,夺得帝位。国号为汉,建都洛阳 ,史称东汉 ,刘秀为光武帝。
东汉疆域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增加尚书台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
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重视儒学
效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出现“光武中兴”。
任务7.东汉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的?
(政治、经济、思想)效果怎么样?
三、西汉灭亡与东汉兴衰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②宦官镇压正直官员和士人的“党锢之祸”
③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④黄巾军起义
三、西汉灭亡与东汉兴衰
任务8.东汉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促进汉代科技文化繁荣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政治: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经济:经济的发展
文化:文化统一性
民族交往:开疆拓土过程中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
课堂小结
(一)成就代表
1、史学:
(1)西汉司马迁《史记》 中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
(2)东汉班固《汉书》 中国第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 。
2、文学:
(1)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很多反映当时社会情况
(3)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
四、两汉的文化
任务9.阅读两汉的文化,概况出两汉的文化科技成就?
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行行重行行》
作品欣赏
(一)成就代表
1、史学:
2、文学:
3、医学:
(1)《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3)东汉《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著
4、数学:《九章算术》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
四、两汉的文化
类别 成就
史学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医药学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
数学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造纸术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天文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
农学 农书方面出现了《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
四、两汉的文化
本课总结
(2022山东.3)云梦秦简《曰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C
巩固练习
(2021广东卷.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B
巩固练习
西汉《氾胜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其作者氾胜之曾仔细观察研究一位农民的种瓠过程,自己还亲手反复做种植试验,终于总结出了一套瓠子种植高产技术,即“种瓠法”。由此可知,该书所记载的农业生产技术应(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突破
C.取决于政府政策 D.得益于外部技术引进
A
巩固练习
课后作业
重新阅读教材的同时在教材上整合自己的笔记。
并完成教材第26页问题探究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