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一天晚间,曹先生由东城回来得晚一点。祥子为了安全,由天安门前全走马路。敞平的路,没有什么人,微微的凉风,静静的灯光,他跑上了劲来……解开了纽扣,凉风飕飕地吹着胸,他觉到痛快,好像就这么跑下去,一直跑到不知什么地方,跑死也倒干cuì。越跑越快,前面有一辆,他“开”一辆,一会儿就过了天安门……
已离北长街不远,马路的北半,被红墙外的槐林遮得很黑。祥子刚想收步,脚已碰到一些高起来的东西。脚到,车轮也到了。祥子栽了出去。咯喳,车把断了。“怎么了?”曹先生随着自己的话跌出来。祥子没出一声,就地爬起。曹先生也轻快地坐起来。“怎么了?”……
祥子摸着了已断的一jié车把:“没折多少,先生还坐上,能拉!”说着,他一把将车从石头中扯出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敞( )平 干cuì( ) 槐( )林 一jié( )
(2)“祥子为了安全,由天安门前全走马路”一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 词、 词。
(3)除了曹先生,《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 (男性)、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女性)。
(4)结合原著来看,曹先生给祥子提供了哪些帮助?概括出两点即可。
2.课内古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他,但手熟尔 尔安敢轻吾射 B.释担而立 结友而别
C.睨之久而不去 以我酌油知之 D.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这样说是一个借口,言外之意是不想参加。
B.他最近很少和身边的人交流,要么一个人静静地待着,要么就自言自语,好像有什么心事。
C.很多人一开始在大庭广众中说话时都会比较紧张,甚至语无伦次,但是多锻炼就会好很多。
D.无人驾驶汽车在很多城市试点运营,这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跨过了一道微不足道的门槛。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读了初中《语文》规定的14本必读名著,同学们准备通过小组合作,编制一本阅读手册,便于查阅与分享。
【步骤:栏目编辑】
编写完“内容概要”栏目后,一同学发现其中有误,下列有误的一项是( )
A.贫苦女子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简·爱》)
B.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历经磨难,到西天取得真经。(《西游记》)
C.阿龙纳斯等人乘坐尼摩船长的潜水艇,在大海中航行。(《海底两万里》)
D.人力车夫祥子始终不愿与命运积极抗争,最终走向毁灭。(《骆驼祥子》)
5.按照小说《骆驼祥子》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下列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祥子拉曹先生回家的途中发现被人跟踪了。
②祥子到杨先生家拉包月。
③祥子十八岁进城来拉车,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买到了自己的第一辆新车。
④年关将到,祥子打算买点礼物去探望刘四爷并要回寄存在那里的钱。
⑤祥子病倒在海甸一家小店里迷迷糊糊睡了三天……醒来后便有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A.③⑤④②① B.③④⑤②① C.③②④⑤① D.③⑤②④①
6.下列材料中的“她”指的是( )
材料一:
她看着院中将化的冰,与那些破碎不堪的衣服,闻着那复杂而微有些热气的味道,听着老人们的哀叹与小儿哭叫,心中凉了半截。在冬天,人都躲在屋里,脏东西都冻在冰上,现在,人也出来,东西也显了原形,连碎砖砌的墙都往下落土,似乎预备着到了雨天便塌倒。满院花花绿绿,开着穷恶的花,比冬天要更丑陋着好几倍。哼,单单是在这时候,她觉到她将永远住在此地。
材料二:
大家都得早早地起来操作,唯有她可以安闲自在地爱躺到什么时候就躺到什么时候。到了晚上,她拿着个小板凳到街门外有风的地方去坐着,直到院中的人差不多都睡了才进来,她不屑于和大家闲谈。
A.《朝花夕拾》中的衍太太 B.《骆驼祥子》中的虎妞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达雅 D.《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朦胧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其次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恬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明,陪衬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名句名篇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2)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4)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5)《竹里馆》中,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心情的句子是: , 。
(6)《春夜洛城闻笛》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诗句是: , 。
(7)《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由于行路匆忙,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诗句是: , 。
(8)《晚春》中,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情感和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的诗句是: , 。
三、综合性学习
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于是班级决定开展“信息技术拓展阅读边界”的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活动任务。
9.【任务一】为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不同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班委会决定用当下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对相应的文学作品进行翻拍。请将下方的拍摄流程简表补充完整。
作品名称 拍摄场景 画面内容 解说词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革命群众游行示威 闻一多“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地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闻一多先生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势力,是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民族英雄。
《骆驼 祥子》 祥子在街上拉活 烈日当空,祥子在街上拉着车“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
10.【任务二】同学们尝试对影响祥子命运走向的几种因素进行分析,你觉得不适合入选的是( )
A.命中注定的因果诅咒
B.动荡黑暗的社会环境
C.愚昧落后的文化生态
D.保守狭隘的个人主义
11.【任务三】在以“纸墨为舟泛书海,人机同台展文思”为主题的人机写作竞赛开始前,文文同学抱怨道:“有什么可比的!人工智能赢定了呀,我的作文都是它写的。”请你对文文用人工智能代写作文的不当行为予以劝说。
四、诗歌鉴赏
阅读岑参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四载,诗人第二次出塞任职期间。
【乙】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本诗写于天宝八载,诗人第一次到边塞赴任途中。
12.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咏雪”与“送别”紧密联系,融为一体。
B.前八句由近及远,从北风飞雪写到铁衣难着,虚实结合的描写展现了天气状况。
C.飘落的白雪与冻硬的红旗相互映衬,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D.全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别致,结构开合自如,笔力纵横矫健,读来明白晓畅。
13.甲诗写岑参在边塞送别归京之人,乙诗写岑参出塞途中路遇入京使。两首诗的情境相似,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卖油翁》欧阳修)
【乙】
钱氏①据②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③,钱帅登之,患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⑤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⑥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⑦,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⑧,六幕⑨相联如胠箧⑩。人履 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 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②据:统治,割据。③级:层。④患:嫌,担心。⑤布:铺排。⑥贻(yí):赠给。⑦讫(qì):完毕。⑧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弥:紧密。⑨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⑩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 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 履:走,踩踏。 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匠师如其言( ) (2)人皆伏其精练( )
(3)尝射于家圃( ) (4)惟手熟尔( )
15.翻译下列句子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16.“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 ,“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 (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
17.《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①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
②“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③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④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⑤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 《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⑥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⑦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⑧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⑨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⑩“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8.根据拼音写汉字。guī ju( )
19.选文⑤- 节中作者的回忆可依次分为三个部分,请概括。
第一部分:“我”渴慕绘图的《山海经》。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0.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4节中,“当面叫她阿长”表达“我”对她的极度憎恶,此处“抑”是为后文“扬”蓄势。
B.11节中“霹雳”和“震悚”表现程度夸张,大词小用,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敬意。
C.17节中,由于阿长曾经给予了自己温柔慈爱,所以作者也深情祝祷她的灵魂能得到永安。
D.选文细致刻画阿长为“我”寻购《山海经》的过程,详略有致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21.第③节写道“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请从叙述视角的角度谈一谈,作者真的认为“倒应该我退让”吗?
(1)
(2)
22.选文第 节与《山海经》并无关系,可否删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①咔嚓!晚饭刚端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就响起一声炸雷。
②爷爷突然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说:“不好,有敌情!快!杉树林!”
③这时候的爷爷,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①,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④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喜欢!
⑤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跑。
⑥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问:“老奎叔,什么情况?”
⑦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严肃起来,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⑧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⑨“你家!”
⑩“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战士们大都面黄肌瘦,一身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留有血迹,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腊肉和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儿,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拉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拉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翟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的。
他们白天紧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
第三天下午,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拄棍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大坑。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兵,仅15岁。
腐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②。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翟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和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儿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爷爷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大雨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
【注】①角门:整个建筑物的靠近角上的小门,泛指小的旁门。②坟茔(yíng):坟墓;坟地。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的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
B.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大坑,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
C.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爷爷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D.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
24.请你按照括号中的要求,给文中画线的句子作批注。
(1)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问:“老奎叔,什么情况?”(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语句)
【批注1】:
(2)爷爷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揣摩爷爷说话时的语气)
【批注2】:
25.“角门”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6.本文与课文《山地回忆》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你认为本文适合作为课文的拓展阅读材料吗?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分析。
七、语言表达
27.读书会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就《山地回忆》的革命情谊进行交流,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分享,请你完善。
筱熙:革命情谊在生活细节中展现。如看到“我”没有袜子穿,妞儿主动提出为“我”做袜子,大娘拿出家里妞儿纺线赚的布给“我”做袜子,体现了她们对八路军战士生活上的关心。
杨杨:革命情谊在共同劳动中体现。① 。
子轩:② 。文中军民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理解、信任和相互支持。比如妞儿与“我”关于卫生的争论及对未来的畅想,表现出军民之间的亲密无间。
八、作文
28.作文
请用白话文改写《卖油翁》。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要求:①以原文为基础,合理想象;②恰当补充情节或细节;③故事有波澜;④不能照抄或直接翻译原文;⑤字数不少于5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1) chǎng 脆 huái 截
(2) 介 副
(3) 刘四爷 小福子
(4)示例:①让祥子到他家拉车;②安排他与小福子的生活;③帮他重燃生活的信心。
2.B
3.D
4.D
5.D
6.B
7.C
8. 明月来相照 此夜曲中闻折柳 双袖龙钟泪不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9.祥子在恶劣的环境中(烈日下)仍坚持拉车、不辍劳作,他是坚忍顽强的/要强上进/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好小伙。 10.A 11.示例:文文,人工智能其实是一种数据的收集工具,无法像人一样进行真正的思考和创造性地表达。中学生正处于学习写作技巧、积累词汇、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关键时期。依赖人工智能代写文章,会使你无法真正掌握写作技能,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受到阻碍。写作是知识输出的过程,也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巩固。而人工智能代写作文,将使你无法通过写作加深对学科知识、生活感悟等方面的理解,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运用,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作文是人们表达自我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写作,你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而让人工智能代写作文,会使你失去自我探索和展示个性的机会,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认知的提升。另外,AI代写作文也可能无法精确地表达你自己的真实想法。长期依赖AI进行写作会使你失去独立思考和思维历练的机会,阻碍你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长远发展,从而产生思维惰性,导致思维退化。况且,依赖人工智能工具代写作文容易养成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不良学习习惯,违背了学术诚信和道德准则,也可能会对自己的品德修养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建议你自己去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
12.B 13.甲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轮台东门送君去”“山回路转不见君”等诗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乙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凭君传语报平安”等诗句,表达诗人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14. 遵照,按照 都 曾经 同“耳”,相当于“罢了”。 15.(1)(卖油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再用铜钱盖在葫芦的口上。
(2)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16. 放下; 爱不释手,手不释卷等。 17.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18.规矩 19. 阿长问书并买书送“我”,“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情感发生变化。 这部《山海经》在“我”心中的地位(“我”对它视如珍宝)及它带给“我”的影响。 20.D 21. 从童年(以前的)“我”的角度看, “我”对阿长讲的“长毛”故事信以为真,敬佩她具有抵挡大炮的“神力”,所以是真心这样认为的。 从成年(现在的)“我”的角度看,这只是一种诙谐幽默的调侃,作者不是真的这样认为的。 22.不能删。 节补充交代了阿长不幸的身世和卑微的身份地位,与前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形成鲜明对比。 “我终于不知道”“仅知道”“大约”都强调“我”对阿长了解甚少,与她视“我”为亲人、不计回报地满足“我”的心愿、全心全意爱“我”形成对比,蕴含作者歉疚愧怍、同情悲悯之情。“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饱含作者的思念、敬意、感激。
23.B 24.(1)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语言描写。“我”通过“递眼神”和对老奎叔说的话,传达出“我”对老奎叔的暗示:爷爷发病希望老奎叔配合,表现了“我”的细心和对爷爷的关心。(2)自豪、得意的语气。爷爷虽然参军时间只有三天,但是在这三天里他深受红军的影响,并经历了枪林弹雨,与红军生死与共。他以参与过战斗、帮助过红军、经历过战争自许,所以感到自豪骄傲。 25.①爷爷年轻时偷偷拿出自家粮食、草药等从角门送出,帮助红军,角门见证了爷爷的乐于助人、纯朴善良、心向正义的品质(或:“角门”象征了爷爷年轻时帮助红军的斗争岁月)。②开篇写打开、走出角门,结尾写拐进角门,首尾照应,使结构更严谨。③构思巧妙,角门就像一个时空道具,进出角门暗示爷爷从现实到战争状态再到现实的转换(或:暗示爷爷角色的转换)。 26.两文都写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本文主要写了爷爷看到红军受伤,主动提供粮食,并借助自身识路的优势,帮助红军出山归队的故事;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敌军袭击时,冒死保护爷爷,才使得爷爷幸存下来。鲜明地表现了百姓对红军的爱戴拥护以及红军对百姓的守护,体现了深厚的军民情谊。这与课文《山地回忆》描写的主题相似,因此适合作为拓展阅读材料。
27. 示例:“我”和大伯一起背枣去卖,妞儿为大家做饭,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展现了军民携手合作 示例:革命情谊在语言交流中流露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