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理解课题
读了题目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1.“一百个问号"是指具体数吗?
3.真理可以诞生于两百个问号之后吗?
2.必须要得到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真理吗?
了解作者
身份:中国著名科幻、科普、传记作家。
主要事迹:11岁发表首篇作品《短诗》,20岁成为《10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
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预习检测
我会读
真理 领域 建树 司空见惯 疑问
敏锐 提取 明显 无聊 不可思议
吻合 偶然 文献 证据 系统
整理 见微知著 灵感 机遇
我会写
我会认
建树:指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司空见惯:指自然现象很常见,不足为奇。
见微知著:从细微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不断坚持探索,有恒心,有毅力。
追根求源:对问题不断追究根源,探索真相。
进入课文
课文围绕哪个观点来写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名言。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揭示主旨
贯穿全文
那么课文列举了几个事例来阐述中心观点?
小组合作,默读3-5自然段,根据示例填写学习单。
人物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发明或发现
人物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发明或发现
波义耳 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 反复实验和研究 发明了石蕊试纸
魏格纳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 搜集证据,研究推论 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阿瑟林斯基 睡觉时眼珠为什么会转动 反复观察实验 睡眠者眼珠快速转动时最容易做梦
3~5自然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这三个事例的?
找到真理 研究问题 发现问题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用在感叹句的末尾表示强烈的感情。
表示疑问,语气一般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 ? ”:发现问题。
“ ! ”:找到真理。
生动形象
“ ! ”和“ "分别指什么?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一共写了几部分内容?分别是什么?
(1~2):提出观点。
(3~5):印证观点。
(6~7):总结观点。
根据这个写作顺序,发现了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文章结构特点:文章结构上采用了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真理诞生于一个问号之后”的观点,中前用三个事例论证观点,结尾总结全文。
好处:强调观点,使文章层次清晰,论证严密。
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有何作用?
通过具体的事例,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论点。
三位科学家从“问号”到“真理"的共同过程是什么?
这三个科学家从"问号"到"真理"的共同过程是:都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微现象,从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深入思考,反复实验研究,最终找到答案得出真理。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找到真理
6、7自然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照应开头,总结前文
对前文论述的补充
事例中科学家的共同特点,照应开头。
将题目换成“真理诞生于疑问之后”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真理诞生于疑问之后”表述过于简单笼统,没有体现出发现这里需要经过大量的质疑和不懈的探索。“一百个问号”更能突出这个过程的艰难和重要性,使论点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告诉读者什么?
作者意在告诉读者,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示例:(有志者事竟成)
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这是奇耻大辱,身心备受折磨。但他怀揣著撰写史书、记录历史的宏大志向,忍辱负重。此后,他发愤著书,广泛搜集资料,精心编排梳理,在极端艰难的处境下,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有志者事竟成”。
(玩也能玩出名堂)
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他把镜片磨成透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有一次,他透过自己磨制的透镜,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微生物。他的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此后,他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改进透镜技术,成为了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列文虎克在玩镜片的过程中,凭借着好奇心和钻研精神,玩出了名堂,为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阅读链接
阅读《詹天佑》这篇文章思考文。张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此观点?
观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具体事例:
勘测路线(4)
开凿隧道(5)
设计”人“字形路线(6)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