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练习》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练习》专项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1 21:4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中考语文部编版《文言文对比练习》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有改动)
1.(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2)生以乡人子谒余( )
(3)屡从大将北征( ) (4)尝有志于出游天下( )
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和“言和而色夷”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B.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C.泉香而酒洌 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4分)请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
(2)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4.(4分)【甲】【乙】两文都是宋濂赠送后学之作,但对他们各自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不同,请进行简要分析。
【甲】
活板(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 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梦溪笔谈》)
【乙】
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②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③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④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⑤其理。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方家:行家。②缕悬:用丝线悬挂。③纩(kuàng):丝绵。④芥子许蜡:芥菜子大小的蜡。⑤原:探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第二板已具 具答之
B.有奇字素无备者 吴广素爱人
C.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
D.其中有磨而指北者 其真无马邪
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是一篇说明文,将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制作过程、印制效果、主要特点做了清晰说明。
B.甲文活字印刷术不选用木头刻印,只是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密,而且沾水后高低不平,影响印刷。
C.乙文中指南针使用方法很多,可放在水上、手指上和碗沿上等,但容易坠落,比不上用丝线悬挂好。
D.乙文中沈括认为指南针指向南面的现象,就像柏树指向西面现象一样,其中原理没法探究清楚。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
(2)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8.请结合甲文,说说最后一段交代“活板”下落的作用。
9.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活板印刷”和“指南针”的“活”分别体现在哪里。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集》)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②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③也。
(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不见:不被人知道。③含章以时发者:等待时机施展自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古人知贵兰/不可知其源 B.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宜妄自菲薄
C.不为无人而不芳/芳草鲜美 D.来岁不改其性也/元方时年七岁
11.把文中画折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1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13.【甲】【乙】两文表面上写莲花、兰花,实际上都是在写君子,请结合选文说说两文所赞美的君子有哪些共同点。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④耶?
(节选自《石涧记》)
【注释】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
14.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中的“闻”是“听见,听到”的意思,与“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中的“闻”意思不同。
B.“卷石底以出”中的“出”是“出现、显露”的意思,与“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中的“出”意思不同。
C.“以其境过清”中的“清”是“凄清”的意思,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孤寂、凄凉的心境。
D.“影布石上”中的“布”可以翻译成“映在”,与乙文中“水平布其上”中的“布”意思不同。
15.将【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6.【甲】文结尾说与作者同行的有5个人,为什么在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请你结合【甲】文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17.【甲】【乙】两文在景物的描写手法及表现的景物特点上有相似之处,请你结合两篇文段写景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篠①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②也,弱弓纤缴③,乘风振之,连双鸧④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⑤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到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楚王曰: “善! ”
(节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篠:细小的竹子。②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③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④鸧(cāng):黄鹂。⑤放:同“仿”。
1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B.闻寡人之耳者 闻; 使……听到
C.楚王闻而异之 异:对……感到惊异 D.纶不绝 绝:消失
19.下列对【甲】【乙】两篇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战国策》,纪传体通史,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
B.乙文从钓鱼之事推及治国之道,道理由浅入深,体现了詹何高超的劝谏艺术。
C.邹忌和詹何均以自己切身感受类比劝说,语气委婉,让君王易于理解和接受。
D.甲乙两文的“善”字,能看出齐威王和楚王都乐于采纳谏言,是开明而明智的君主。
20.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两处)
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
(2) 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22.【申】【乙】两文均谈到治国之道,邹忌和詹何各有何见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①薨。上②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③领④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⑤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⑥,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汉书》节选)
【注】①光:大将军霍光。②上:汉宣帝。③山:霍山,霍光的兄孙。④领:兼任之意。⑤傅奏:陈奏,向君上报告。⑥异善:特殊贡献。
2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2)以光先帝遗德 光:
(3)以知下情 知:
(4)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 自:
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25.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与乙文中汉宣帝的治国举措有相通之处,请完成下表。
诸葛亮的建议(简要概括) 汉宣帝的治国举措(用原文回答)
① 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论功行赏(赏罚分明) ②
26.同样是劝谏君主,请结合链接材料分析诸葛亮和魏征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魏征谏止唐太宗封禅,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无言反驳。
【甲】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①,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②,委珍贝③,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④。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⑤,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⑥,言何乖剌⑦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注释】①禁中:宫中。②夷法灼体肤:烧掉头发烧灼胳膊。③珍贝:泛指财物。④表:指《谏迎佛骨表》。⑤讦牾(jié wǔ):出言不逊。⑥夭促:夭亡短命。⑦乖剌:违逆,不和谐。
27.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吾妻之美我者 同类现象法:心乐之(以……为乐)(《小石潭记》)
(2)委珍贝 查阅词典法:①顺从。②托付,交付。③舍弃,丢弃。④推卸,推脱。(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罪之诚宜 课内迁移法: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
29.齐王能够接受邹忌的讽谏,并且接受“面刺”“书谏”“谤讥”等直接批评,还设立“三赏”,你如何看待齐王这一形象?
30.同是劝谏,甲文中邹忌成功说服齐王广开言路,而乙文中韩愈却劝谏失败。你认为邹忌成功而韩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上①性严重②寡言,独喜观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闻人间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显德③中从世宗平淮甸,或谮④上于世宗曰:“赵某下寿州私所载凡数车皆重货也。”世宗遣使验之,尽发笼箧,唯书数千卷,无他物。世宗亟召上,谕曰:“卿方为朕作将帅,辟封疆,当务坚甲利兵。何用书为?”上顿首曰:“臣无奇谋,上替圣德,滥膺⑤寄任,常恐不迨,所以聚书,欲广闻见、增智虑也。”世宗曰:“善。”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指宋太祖赵匡胤。②严重:谨严,持重。③显德:后周世宗(柴荣)的年号。④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⑤滥膺:肩负。滥:谦辞,表示不称职。
31.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援疑质理 质:询问
B.礼愈至 至:到达
C.尽发笼箧 发:打开
D.常恐不迨 迨:达到
3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涂到答题卡上。
赵某A下寿州B私所载凡C数车D皆重货也。
3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不敢出一言以复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所欲有甚于生者
C.益慕圣贤之道 不吝千金购之
D.俟其欣悦 其真无马邪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辟封疆,当务坚甲利兵。
35.结合甲、乙两个文段,说说宋濂和赵匡胤有什么共同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中考语文部编版《文言文对比练习》专项练习》参考答案
1. 给予,赠送 拜见 跟从 曾经 2.C 3.(1)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这样用手抄录。
(2)游览之后一定抒写成诗篇,来记叙那景物、世道的变化,于是他的诗更加精妙。 4.甲文激励马生刻苦学习,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乙文勉励陈庭学深入思考,心纳天下,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
5.B 6.C 7.(1)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
(2)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完全是指南。 8.这一段交代活板的下落,与开头“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 9.《活板》的“活”指的是:制作字模活、排版活、拆版活、贮存字模活。“指南针”的“活”指的是转动灵活。
10.A 11.(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你啊。
(2)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12.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13.甲乙两文都写出了君子的高洁、坚贞不屈、质朴等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甲文通过描写莲花不受淤泥污染,不显妖媚,亭亭玉立,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等特点,借物喻人,借莲花的特点喻指君子洁身自爱、质朴、坚贞的高洁人格。乙文通过写兰花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不改变自己的本性的特点,借兰花的特点喻指君子虽屡遭打击而不改操守、质朴的高贵品格。
14.A 15.示例;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意思对即可。) 16.示例:“寂寥无人”并非指实际没有人,而是形容小石潭环境的幽静与冷清。尽管作者与同伴同行,但小石潭幽静与冷清的景象与作者长期遭贬谪的心情相契合。这种描写突出了小石潭的清幽之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冷寂,与文章的主旨相契合。 17.示例:【甲】文中的“如鸣珮环”和【乙】文中的“响若操琴”都运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甲】文中的“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和【乙】文中的“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都运用排比写出了岸边石头的不同形态。
18.D 19.A 20.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 21.(1)我根据他的讲述,放手去实践学习钓鱼,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完全掌握了钓鱼的道理。
(2)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像这样做到这些,那么天下就可以掌握在手中随意运转,哪里还会有什么麻烦的事情呢? 22.甲乙两文确实均谈及治国之道。邹忌主张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百姓敢于直言,以此实现国家政治清明。他通过自身经历劝谏齐威王,推行改革,使齐国逐渐强盛。而詹何则以钓鱼为喻,指出治国应专心致志,用心专一,如此方能掌控大局,使国家安定繁荣。两者虽角度不同,但都强调了君主明智治国的重要性。
23. 时候 发扬光大 了解 从 24.(1)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2)上下级相处平安,没有苟且敷衍的想法。 25.①开张圣听;②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 26.诸葛亮劝谏后主时,言辞恳切,直陈利弊,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等,从国家形势、臣子忠心等方面提出建议,语气较为严肃;魏征劝谏唐太宗时,采用类比的方法,以生病初愈之人不宜负重远行类比国家经历战乱后不宜封禅,委婉含蓄地表达观点,使唐太宗更容易接受。
27. 认为……美 ③ 确实 28.①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②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 29.通过齐王的这些做法,可以看出齐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从谏如流,是一位明君。 30.①邹忌从日常小事入手,现身说法,以小见大,语言委婉,处处为国君着想,所以齐王能够接受:②而韩愈则以东汉信佛皇帝短命映射当今皇帝,正面直劝,语言犀利,皇帝难以接受,因此劝谏失败。
31.B 32.BD 33.A 34.(1)我曾经赶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开拓疆土,应当致力于使盔甲坚固、兵器锋利。 35.宋濂和赵匡胤都热爱学习,勤奋刻苦,并且善于利用书籍来增长知识和智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