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
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群山fù( )盖着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zhuì( )着星星点点的小花。……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屡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福到不正常的程度。
日落前,我走到了草原中一间孤零零的白色小屋,那是为旅游者准备的一间小旅店,似乎好久没人光顾了,只有一个迟dùn( )的老式机器人照看着旅店里的一切。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雪冠____(A.guàn B.guān) 跃动____(A.yuè B.yào)
2、根据拼音写汉字。
fù( )盖 迟dùn( ) 点zhuì( )
3、不期而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改为____ ____改为____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有灵犀的,就像伯牙和子期,堪称我们交友的典范。
B.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大家异口同声,表示赞同。
C.走进“天涯海角”景区,我情不自禁地唱起“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
D.失散多年的亲人在公安机关的协助下,终于不期而至地相见。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扫黑除恶活动中,使我省治安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B.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风靡一时的原因是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地提高造成的。
C.4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延庆出席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D.省教育厅将用三年时间,建设和规划省级品牌民办学校20所。
7.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① ”为了这一天,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② 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③ 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④
A. ①感叹号 ②逗号 ③句号 ④问号
B. ①句号 ②分号 ③句号 ④句号
C. ①句号 ②逗号 ③省略号 ④句号
D. ①感叹号 ②分号 ③省略号 ④问号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个人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
②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
③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
④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又怎么能即兴说出流利的话呢?
⑤但是人的口才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
A.②④⑤①③ B.④②⑤①③ C.②⑤①③④ D.①③②⑤④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语文老师在有关现代科技的综合性学习课上说:同学们,记得几年前美国女性总统竞选人卡莉·费奥里娜曾断言“中国人考试没问题,但他们不会创新,很缺乏想象力”。短短几年过去,就有外媒发文惊叹“中国已成创新之龙”!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井喷式”的科技成就,直接打脸“中国人缺乏创新力论”的同时,大大给国人打了气。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说法和下面一些科技成就热词热事,结合自身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高铁 微信支付 华为5G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 “嫦娥四号”探测器首登月球背面
假如你上台发言,你会怎么说?(含标点限160个字内)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也是无意识的……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回答下列问题。
也是无意识的, 在闲暇时甚至睡梦中, 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 那封闭窄小的控制舱, 奇怪的隔热太空服……后来这些东西在我的意识中都隐去了,只有一样东西凸现出来, 这就是那在她头顶上打转的失重的铅笔。不知为什么,一闭上眼睛,这支铅笔总在我的眼前漂浮。终于有一天, 上班时我走进航天中心高大的门厅, 一幅见过无数次的巨大壁画把我吸引住了, 壁画上是从太空中拍摄的蔚蓝色的地球。那支飘浮的铅笔又在我的眼前出现了, 同壁画叠印在一起, 我又听到了她的声音:
“我怕封闭……”一道闪电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我发疯似地跑上楼, 猛砸主任办公室的门, 他不在, 我心有灵犀地知道他在哪,就飞跑到存放眼睛的那个小房间, 他果然在里面, 看着大屏幕。她在大屏幕上, 还在那个封闭的控制舱中, 穿着那件“太空服”, 画面凝固着, 是以前录下来的。“是为了她来的吧。” 主任说, 眼睛还看着屏幕。
“她到底在哪儿 !” 我大声问。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 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一切都明白了, 我无力地跌坐在地毯上。
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落日工程”是一系列的探险航行,它的航行程序同航天中心的其他航行几乎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落日”飞船不是飞向太空,而是潜入地球深处。
第一次太空飞行一个半世纪后, 人类开始了向相反方向的探险, “落日”系列地航飞船就是这种探险的首次尝试。
我记得“落日一号”发射时的情景。那时正是深夜, 吐鲁番盆地的中央出现了一个如小太阳般的火球, 当火球暗下来时, “落日一号”已潜入地层。只在潜入点留下了一个岩浆的小湖泊,发出耀眼的红光。那一夜, 在几百公里外都能感到飞船穿过地层时传到大地上的微微振动。
宇宙航行是寂寞的,但宇航员们能看到无限的太空和壮丽的星群;而地航飞船上的地航员们,只能从飞船上的全息后视电视中能看到这样的情景:炽热的岩浆剌目地闪亮着,翻滚着,随着飞船的下潜,在船尾飞快地合拢起来,瞬间充满了飞船通过的空间。飞船上方那巨量的地层物质在不断增厚产生了一种地面上的人难以想象的压抑感。
“落日工程”的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了地层航行, 安全返回地面。“落日六号”的航行开始很顺利, 但在飞船航行15小时40分钟时, 警报出现了。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 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 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 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飞船显然误入了地核区域,“落日六号”立刻紧急转向, 企图冲出这个危险区域。当飞船在远大于设计密度和设计压力的液态铁镍中转向时, 发动机与主舱结合部断裂, 失去发动机的飞船在地层中失去了动力,“落日六号”在业态的地和物质中向地心沉下去。
现在的地航飞船误入地核, 就如同21世纪中期的登月飞船偏离月球迷失于外太空, 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
好在“落日六号”主舱的船体是可靠的, 船上的中微子通讯系统仍和地面控制中心保持着完好的联系。以后的一年中, “落日六号”航行组仍坚持工作, 把从地核中得到的大量宝贵资料发送到地面。飞船被裹在6000千公里厚的物质中, 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 连空间都没有,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它们密密地挤在“落日六号”的周围, 密得只有中微子才能穿过,“落日六号”是处于一个巨大的炼钢炉中! 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后来,航行组中的另外两名地航员在事故中受伤,不久相继去世,从那以后, 在“落日六号”上, 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现在, “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 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 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但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讯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10.阅读选文第一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怕封闭……”一道闪电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11.选文第二段中,“我”为什么会“发疯似的跑上楼,猛砸主任办公室的门”?
12.读选文第五段,思考“我”为什么会无力地跌坐在地毯上?
13.结合全文,概括“落日六号”女领航员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地心游记①(节选)
[法]儒勒·凡尔纳
星期天早晨醒来的时候,我不再像往常那样急着出发。尽管是在地球的深处,但我们的心情还是很愉快的。更何况我们生来就是穴居人的命。我已经几乎不再想念太阳、星辰、月亮、树木、房子、城市,以及地球上所有被俗人们认为是必不可少,而实际上是多余的东西。我们变得像化石一样,对这些毫无用处的美景充满了蔑视。
洞穴犹如一个大厅。小溪忠实而平缓地在花岗岩地面上流着。流了这么长一段距离以后,它的水温已经和周围环境的温度一样了,因此喝起来没有任何困难。
吃完早饭,教授打算花几个小时整理他的日记。
“首先,”他说,“我要计算一下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我想在回去之后为我们的旅程画一张路线图,一张垂直剖面图,把我们的这次探险反映在图上。”
“这一定非常有趣,叔叔;可是你的观察是否有足够的精确度呢?”
“有。我仔细地记下了所有的角度和斜坡。我肯定不会弄 错。先看看我们在哪儿。把罗盘拿出来,看看是什么方向。”
我认真地看了罗盘之后,回答说:“东偏南。”
“好!”教授说着,记下了我的答案,他迅速地计算了一下。“从出发到现在,我们已经走了两百一十二点五英里了。”
“这么说,我们是在大西洋底下了?”
“完全正确。”
“也许现在海面上正是风雨交加,我们的头顶上说不定就有船在风暴中摇曳呢!”
“非常可能。”
“鲸鱼会用尾巴来拍打我们这座‘监狱’的墙吗?”
“别担心,阿克赛尔,鲸鱼是无法撼动这座墙的。我们还是继续计算吧。我们在斯奈菲尔火山东南两百一十二点五英里的地下,根据我所做的记录,我们的深度是四十英里。”
“四十英里!”我叫道。
“不错。”
“根据科学理论,这可是地壳厚度的极限了。”
“我不反对。”
“按照温度上升的规律,这里的温度应该高达一千五百度。”
“只是‘应该’,我的孩子。”
“这里所有的花岗岩都不可能以固体形式存在,它们早就应该被熔化了。”
“可是你看,它们并没有被熔化,和往常一样,事实又一次否定了理论。”
“我不得不表示同意,不过我真的非常惊讶。”
“温度计是几度?”
“二十七点六度。”
“要达到科学家们所说的温度,还差一千四百七十二点四 度。因此A.地球温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汉弗里·戴维没有搞错,我相信他也是对的。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没有。”其实,我有很多话想说。我无论如何不同意戴维的理论。尽管我一点都感觉不到地心的热量,但我一直都坚信它的存在。事实上,我更加同意这样的说法:这座死火山的火山管被熔岩覆盖着,而熔岩上有一层隔热物质,它阻碍了热量透过石壁传播开来。
不过,我一方面寻找着新的论据,一方面却只能接受现实。
“现在,”他继续说,“看一下气压表是多少?”
“压力非常大。”
“好的。你瞧,我们在慢慢下降的同时,逐渐习惯了空气的密度,一点都没有感觉到难受。”
“是的,除了耳朵有一点疼之外。”
“没关系,你只要迅速呼吸,就能消除这种症状。”
“好的,”我回答说,“身处这么大密度的空气当中,我甚至感觉到一种真正的快乐。你注意到了吗,声音在这里传播得多么响亮?”
“是的,即使是聋人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空气密度还会增大吧?”
“对,不过增大的幅度还不很确定。我们所能确定的是,越往下走,重力就越小。要知道,B.物体在地球表面的时候受重力的影响最大,而在地球中心它们就没有重量了。”
“我知道,可是你能不能告诉我,空气的密度最后会不会和水一样大?”
“可能,当空气达到七百一十个大气压的时候。”
“再往下呢?”
“再往下,空气密度还会增大。”
“这样的话我们怎么下降呢?”
“我们可以在衣服口袋里装上石头。”
“你真是个百问不倒的人,叔叔。”
我不敢继续假设下去,否则我一定会碰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让教授暴跳如雷。
不过很明显,C.空气在几千个大气压力下,终将变成固态,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如何推理,即使我们的身体能吃得消,也只能止步不前了。
不过我没有把这个论据说出来,否则叔叔一定会把他那位不朽的萨克努塞姆搬出来反驳我。其实这位前人的例子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即使这位冰岛学者真的做了这次旅行,我也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驳斥他:
在十六世纪,无论是普通气压表还是流体气压表都还没有被发明;那么萨克努塞姆是凭什么断定他到达地心的呢?
不过我把这个想法藏在心里,只是等待着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注释】①《地心游记》记叙的是“我”阿克赛尔和叔叔德国科学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向导汉斯从冰岛的斯本菲尔火山口下降,经历的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
14.从“我”和叔叔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我”对他的态度是( )
A. 言听计从 B.忽冷忽热 C.阳奉阴违 D.将信将疑
15.阅读同为地心历险的科幻小说,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欢欢:乐乐,我读了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和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后,发现两个主人公对待外面世界的态度差别很大,你有没有发现?
乐乐:是的,我发现《带上她的眼睛》中的小姑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 《地心游记》中的“我”则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欢:你说的很对。但我发现他们的态度虽然不一样,但他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从科学探索的角度看,(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展开幻想,是科幻小说的不懈追求。本文画线句都体现了“科学依据”,请任选一句,简要分析其对丰富想象力有什么作用。
17.同学们在阅读完《地心游记》一书后,认为整个地心探险的经历,就是阿克赛尔历经磨难,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以下哪个作品中的主人公也让你体会到了人物成长历程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简要进行评价。
A.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B.梁生宝(《创业史》)
C.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D.许云峰(《红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月球的新“写真集”
①4月21日零时,月球迄今最清晰“写真集”发布,令世界眼前一亮。由中国科学家最新制作的世界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以丰富和精致的色彩,呈现了月球详尽地质构造,告诉人们月球是怎样炼成的。
②月球地质图是月壳表层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信息的综合表达,集中直观呈现对月球的观测研究成果。此前唯一月球地质图,来自于阿波罗登月时代。限于当时认知,图中精度较高的只有月球局部图,覆盖全月的只能做到1:500万比例尺精度。
③中国科学家绘成的这套最新“写真集”,将比例尺精度从美国的1:500万提升了一倍。达到了1:250万.是目前精度最高的全月地质“写真集”。这套《月球全月地质图集》。包含了《月球全月地质图(主图)》《月球岩石类型分布图》和《月球构造纲要图》。与基于阿波罗探月编制的全月地质图相比,中国科学家在新图集中,基于月球动力学演化规律,创造性建立了“三宙六纪”的月球地质年代划分方案,更加客观刻画月球地质演化历史。建立了以内、外动力地质演化为主线的月球构造和岩石类型分类体系;构建了以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并重驱动的类地行星演化新框架,搭建起月球地质图的“骨架”。
④宙是中国文化中,对古往今来所有时间的总称,纪是事物的头绪、开端。中国科学家将月面历史分为三个宙,分别为冥月宙、古月宙和新月宙。冥月宙为月球早期岩浆作用期,又称岩浆洋纪,那时月球演化主要是内部岩浆活动为内动力的地质作用。古月宙为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并重阶段,包括了艾肯纪、酒海纪及雨海纪,这时月球地质演变为小行星撞击和内部熔岩结合时期。新月宙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阶段,包括爱拉托逊纪和哥白尼纪,此时月表已岩石化,内部火山活动已无法到达表面,月表演化主要以小行星撞击为塑造手段。今天我们看到的月表形貌,主要就是新月宙时期形成的。
⑤“三宙六纪”给月球划分了年龄段,指出了不同年龄发生的事情,为理解月球地质变化奠定了基础。我国嫦娥工程探测得到的数据,以及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探月和研究成果,则以具象让绘制月球地质图“血肉丰满”。
⑥“写真集”使用中英文双语,主图《月球全月地质图》利用青、黑、黄、品红4个基色叠印出150种颜色,对月球进行“三宙六纪”地质年代划分。图集识别并标记全月12341个撞击坑、81个撞击盆地、17种岩石类型、14类构造,建立了统一的盆地建造亚类的分类体系。探测着陆点、特殊高程点等特殊要素,在图集中也有显示。
(摘自《新民周刊》2024年4月,有删改)
文本二:
一抓月壤可成孕育创新的沃土
白惠仁
①近日,全球精度最高的月球地质图集由中国科学院在京正式发布,图集囊括月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演化历史,是探月工程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与阿波罗计划时期的月球地质图相比,这版高精度图集更加客观地刻画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更清晰地表达了月球构造和岩石的演化特征。图集的编制不仅是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集中体现,更是对“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的生动践行。
②图集的绘制,增强了科技自信与科普可及性。高精度月球地质图是我们对月宫的详细勘察,是我们攻坚克难将“已知的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已知”的过程,既坚定了探月工作者继续深空探测的信心,也激发了航天相关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热情。此外,图集已集成至我国科学家搭建的数字月球云平台,向全社会提供了直观、互动和跨学科的月球学习资源,是最新的月球百科全书,显著提升了我国月球知识和航天知识科学普及的“可视化”和“可及性”。科普工作者可以进一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发月球地质图的互动体验,激发青年人对科学研究和宇宙探索的兴趣。
③图集的绘制,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鲜活案例。高精度月球地质图的成功绘制依赖先进的遥感技术、精确的数据处理软件和复杂的地质分析工具,这些技术和工具的自主研发意味着在探月核心技术上不受外部依赖,增强了国家在科技竞争中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同时,要实现中国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端科学工具和科学仪器的自研自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构架,而高精度月球地质图的绘制成功也是科学工具方面的创新和突破。高精度月球地质图是高水平月球探测的前提,科学工具的多样性决定了未来深空知识生产的稳定性和长期供给,图集构成了未来开展月球科学研究、建设月球基地以及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必不可少的“科学工具箱”。
④图集的绘制,探索了有组织科研的新模式。自2012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欧阳自远院士和刘建忠研究员带领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和制图人员,基于月球起源和演化过程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认识,以我国嫦娥工程科学探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月球岩石建造、地质构造、时代等要素的研究和归集,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月球地质编图技术规范和标准。同时,作为整个探月工程的一部分,图集的绘制过程带动了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增加了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如遥测科学、新能源技术、深空信息等。
⑤图集的绘制,为多国联合开发月球的合作共赢铺设了“基础设施”。本次高精度月球地质图同时发布英文版,展现了我们在探月过程中坚持开放资源、共享数据的大国担当。在实施嫦娥五号任务期间,中国就曾与欧洲航天局,阿根廷、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多国及国际组织展开了测控领域的紧密合作。2023年中国国家航天局专门印发了《月球样品及科学数据国际合作管理细则》,“鼓励国际社会参与月球样品及科学数据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
(摘自《光明日报》2024年5月,有删减)
18.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科学家最新制作的月球地质图集,是迄今精度最高的全月地质“写真集”。
B.当前所见到的新月宙时期的月表形貌是以小行星撞击为塑造手段而逐渐形成的。
C.文章第③段画线句通过作比较和列数字,说明我国月球地质图集的比例尺精度。
D.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月球观测的研究成果: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
19.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月球图集的绘制,论述了“一抓月壤可成孕育创新的沃土”这一观点。
B.文章第②段从科技自信与科学普及方面,论述了我国月球图集绘制的现实价值。
C.文章第④段表明,月球地质图集的绘制过程能够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
D.文章第⑤段举嫦娥五号任务实施的事例,阐释了我国“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20、我国绘制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
在月球地质图集的绘制上,我国科学家取得了哪些突破?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种菜记
陈毓
①李兰戴上了眼镜,这是她自己做梦都没想到的。在她的认知里,眼镜是那些爱读书、肚子里装满了墨水的人的身体配件,因此,李兰把自己的好视力归结于读不进书的缘故,她甚至在某个瞬间为自己的好视力自卑过。连李兰的妈妈都揶揄过她的好视力:“李兰这娃,隔山能看见兔子跑。”多年后,当李兰戴上近视眼镜的时候,她心里满是长久的惊讶与不可思议的虚幻感。类似的惊讶与虚幻感,还出现在她工作的时候。
②现在李兰在农科城的农业智慧园上班,再说具体点儿,是在那儿种菜。
③“上班”也是一个新鲜的词,把农业智慧园里的李兰和十里路之遥的王上村的李兰区分开;可具体到“种菜”这件事,又使两个李兰合而为一。王上村的李兰身上有汗气,脸蛋上有太阳红,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要平地、点种、除草、护苗、施肥,当然,也有收获。农业智慧园里的李兰穿白大褂,戴白帽子、白手套和口罩,鞋子也要套在鞋套里。李兰上班第一天,既紧张又兴奋,出了一脸一身汗,汗水叫她更紧张,一会儿担心弄乱了工装,一会儿又担心热腾腾的自己和身外这个清凉的环境不匹配,好在她藏在层层的包装里,外人轻易看不见。
④拿李兰现在的工作和从前在王上村的种菜比,好像比不成。比如,同样是面对种子和土地,现在李兰是把一粒粒被技术员处理过的种子用小小的镊子夹起,投放进一个个有规格的容器中,放种子的位置不能有毫厘之差,放种子的动作经过上岗前千百次的训练。工作日久,熟能生巧,李兰现在起镊子、放种子的动作轻柔,又稳又准。一个个等待李兰放种子的容器自动来到她的面前,被她点种后再缓缓地传送到下一个点位,那里是一个个高大的玻璃箱体,不同种子被归类停当。种子在那里像被某种口令催促,快速发芽、生长,又像训练过的最好的兵阵,整齐一致。
⑤那种整齐也叫李兰惊讶,惊讶这些发生和她有关。她想,幸好从她手中出来的是小小青苗。青苗分叶抽枝,长成一棵棵菜。李兰偶尔停手看向那边,隔着巨大的玻璃,她看得清每一棵菜,但又像双胞胎孩子一样难以区分,菜们该绿绿,该红红,该紫紫,开花结果,呈现出菜的众生相。一棵辣椒苗上的辣椒串可以收获一笼,西红柿一串一串沉甸甸地悬垂,枝蔓甚至伸展到了天花板上。李兰凭借在王上村种菜的经验,识得几样菜品,比如菠菜、茼蒿、莜麦菜、茄子、辣椒、西红柿。但此刻眼前的西红柿,颠覆了李兰认为西红柿只有青和红的概念,她不知道自己点种的小小容器里,还能结出黄的、白的、带花纹的、不带花纹的各种新奇的西红柿。它们各有品种名字,可李兰哪里记得住。她看着陌生的西红柿,引不起味觉上的共鸣,毕竟那些果实一开始总是和她隔着一层玻璃的距离。
⑥直到有一次,李兰偶然走到一列售卖给来农业智慧园观光的游客的果品摊前,买了一盒自己种的西红柿,咀嚼之后,她惊讶地得出结论:“挺好吃。”刚吃过盒子里工艺品般的西红柿,李兰才意识到自己忘了洗西红柿。不过,它们从种子开始,就没见过风雨雷电,没有飞蝶蛲虫咬,没有外界的一粒尘埃一滴泥水,甚至连播种者李兰侍弄它们的时候都戴手套、口罩、帽子,这样种出的西红柿还需要清洗吗?李兰再一次感到迷茫。
⑦李兰看见自己端西红柿盒子的手,手指纤细、很白。李兰的脸也变白了,她的脸很少晒到太阳,她工作的地方和那些植物一样,风吹不着雨淋不了,太阳也晒不到。植物凭借昼夜不熄的灯光的照耀快速长大,李兰在这样的地方跟着变白变纤细。李兰在变白变纤细的时候也变近视了,于是戴上了眼镜。
⑧戴上了眼镜的李兰用发小的话说,是文文弱弱的,像是有一肚子墨水的样子。戴眼镜的李兰走到毗邻农业智慧园的一块花地边,这是园区新辟的,将原有的油菜地改种了波斯菊。波斯菊花朵繁密,在团团花簇中,李兰看清了几棵旺长的油菜苗,正闪耀着黑亮的属于油菜的光芒。细雨霏霏,油菜苗得雨露滋润,散发出带着微微苦味的清香。李兰蹲在油菜苗边,取下眼镜,低头深呼吸,仰脸大吐气,那样子,很像是一个肺被闷久了的人。
(摘自《小小说选刊》2024年第3期,有删改)
22.李兰在农业智慧园种菜的方式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文章第⑤段和第⑥段中李兰多次感到惊讶,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文章第⑧段画横线语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从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
25.文章开篇写李兰“戴上了眼镜”,结尾却写她“取下眼镜”。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B A 2.覆 钝 缀 3.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4.屡--缕 福--富 5.D 6.C 7.D
8.C 9.示例:微信支付:有时候想想,我们中国科技真是日新月异啊。以前出门买东西要拿银行卡,拿现金,带钱包,很不方便。再看看现在,出门带个手机,把钱放到微信里,一部手机就可以走天下,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
10.是指一时的顿悟,比喻“我”似乎明白了前文提到的“眼睛”主人的处境。
11.因为“我”迫切地想知道“她”是谁,究竟在哪里。
12.因为谜团揭开了,“她”在“落日六号”上,再也不能返航了。这个结果令“我”震惊和无奈。
13.是一位身处险境,时刻保持冷静,为国家科研事业勇敢献身的女科学家。
14、D
15、(1)有坚强乐观的心态,对生养了自己的地球无比热爱 (2)认为地球上的东西都是多余的,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蔑视 (3)他们都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勇于探索
16、示例一:选A。地球的温度随着地球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说法早已被证明是正确的。而在《地心游记》中作者却否定了这一说法,会引发读者思考在地球内部温度和深度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从而引发丰富的想象力。示例二:选B。_物体在地球表面的时候受重力的影响最大,而在地球中心它们就没有重量了。这一说法现在还无法得到证实,就会更加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示例三:选C。空气在几千个大气压力下,终将变成固态。这一说法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普遍认可的说法,而《地心游记》中,几个人却不受地心压力的影响,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会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并产生一探究竟的念头。
17、示例:C.哈利·波特。哈利·波特本是一个稚嫩的男孩,他会恐惧害怕,也会冲动行事。但经历了许多事以后,他秉承着自己的善良、勇气和智慧,最终战胜并杀死伏地魔,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勇敢、自信、富有爱心的巫师。
18.B
19.A
20.①增强了我国的科技自信,提升了科普的可及性;②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鲜活案例;③探索了有组织科研的新模式;④为多国联合开发月球的合作共赢提供了基础设施。
21.①创造性建立了“三宙六纪”的月球地质年代划分方案;②建立了以内、外动力地质演化为主线的月球构造和岩石类型分类体系,构建了以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并重驱动的类地行星演化新框架;③实现了探月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④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月球地质编图技术规范和标准;⑤实现了月球地质图集的英文版发布,展现了开放资源、共享数据的大国担当。
22.李兰在农业智慧园种菜时,需要穿着防护服,使用镊子将种子精确投放到容器中,种子在玻璃箱体中整齐快速地生长。
23.李兰在第⑤段中惊讶于植物整齐的生长和新奇的西红柿品种;在第⑥段中惊讶于自己竟然忘了洗无菌环境下种植的西红柿。
24.这句话通过景物描写(或细节描写),展现了农业智慧园新辟花地的生机与活力,暗示了李兰内心对自然、对土地的亲近和向往。
25.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既突出了李兰从农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也表达了她内心对自然、对土地的亲近和向往。这种情节安排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主题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