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

文档属性

名称 1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1 19:48:47

文档简介

课时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重要考点 中外历史纲要 (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2)早期国家治理、早期治国思想的萌芽。(3)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特征。(4)早期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选择性必修 (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及法治。(2)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商业贸易和社会生活。(3)夏、商、西周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萌芽
INCLUDEPICTURE "整合必备知识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整合必备知识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整合必备知识LLL.TIF" \* MERGEFORMATINET
知识点一 古人类文化遗存和早期国家的萌芽
1.石器时代的经济生活
(1)代表文化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遗址等,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____________特征。
(2)经济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 ①由打制石器到________石器、刀耕火种。②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选择性必修2 P19)③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坯车制坯,陶器汲水灌溉,____________纺线(选择性必修2 P20、P21)
生活方式 由渔猎和采集、迁徙、群居生活到从事__________筑屋定居,形成聚落。使用火;用骨针缝制兽皮(选择性必修2 P21)
居住形式 南方巢居,北方穴居(选择性必修2 P60)
生产关系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公社时期____________产生、阶级分化,国家出现
2.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生活
(1)旧石器时代已发现的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元谋人铲形门齿)。
(2)新石器时代已发现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基础。
(3)原始音乐、文学、宗教产生;天文历法、数学等逐渐发展。(选择性必修2 P3)
3.部落联盟与国家初始
(1)三皇五帝时代:黄帝、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________________。尧、舜、禹实行“______”继承。
(2)“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________________时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答案自填] 多元一体 磨制 陶纺轮 原始农业
私有制 多元一体 华夏始祖 禅让 龙山文化
INCLUDEPICTURE "读学思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读学思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读学思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热考·阐释概念】
农业革命:发生于约1万年前,农业、畜牧业发明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辨析·易错易混】
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
(1)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通常是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即所谓的“公天下”。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其本质特点是“家天下”。从夏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小练·挖掘教材】
1.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纲要上 P3)。该聚落为什么会出现氏族公共墓地且随葬品量小差别不大的历史现象?
[提示] 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产品没有剩余。当时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现象。
2.阅读纲要上P4“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图、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P5“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图。
思考:教材编写专家力图通过三幅图片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这与中华文明起源有何关系?
[提示] 信息:①红山文化祭坛:表明原始宗教和礼仪制度出现,反映出权力的神圣化色彩;②良渚古城城墙:城墙规模庞大,说明当时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早期城市建设初显国家特征,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凌驾于社会的公共权力出现;③陶寺遗址:表明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现象出现,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关系:三幅图片展示了城市、公共权力、阶级分化等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考古依据。
【必背·核心结论】
1.中华文明起源主要分布在大河、大江流域,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基础。
3.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及阶级差别。
知识点二 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1.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禹子启继承王位,__________________代替禅让制。
(2)国家治理
中央 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制定《禹刑》(选择性必修1 P45)
地方 夏部族生活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区通过控制部族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的____________遗址。
2.商朝
(1)兴衰: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牧野激战,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2)历史遗存:殷墟遗址出土刻有____________的龟甲、兽骨和许多青铜器。
(3)国家治理及影响: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______________;制定《汤刑》(选择性必修1 P45)。其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3.西周
(1)兴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2)制度
政治制度 实行____________与宗法制,加强地方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问题
国家治理 实行官位世袭的____________,贵族世代垄断高官。(选择性必修1 P30)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制定《九刑》(选择性必修1 P45)
4.商周原始民主传统(选择性必修1 P3)
(1)特点: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________________有制约作用。
(2)表现:国家重大决策,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可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5.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 ①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土地____________,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②耕作方式:使用木、石、骨、蚌等工具,________________极少;奴隶集体耕作
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②考古学家在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______(选择性必修2 P22)
商业与城市 ①发展: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最早的货币海贝;(选择性必修1 P87)商朝商人出现;(选择性必修2 P36)商周时期出现契约(选择性必修2 P40)②管理:商周工商业官营,“工商食官”;(选择性必修2 P36)西周时出现关税,关税出现后的很长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选择性必修1 P95)③城市: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选择性必修2 P58~P60)
[答案自填] 王位世袭制 二里头 甲骨文 内外服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君主权力 国有制 青铜农具 范
INCLUDEPICTURE "读学思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读学思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读学思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热考·阐释概念】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缘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王室家族的族长即国家的掌权者,实现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
【辨析·易错易混】
国人与野人: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与行政区划有“国、野”之分。国人是居住在城邑及其附近的人,与居住在远郊的“野人”相对。
【必纠·易错认知】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从夏至西周,王权政治呈强化趋势,但最高执政集团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4.夏、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交换和商品经济,但不普遍。
【小练·挖掘教材】
1.《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摘自纲要上 P7“历史纵横”)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提示] 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统治秩序。
2.《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摘自纲要上 P7“史料阅读”)这段史料反映出当时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提示] 方式:井田制。实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3.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 P2“历史纵横”及“四羊方尊”图)四羊方尊在当时的功能是什么?
[提示]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它代表着权力和地位。
【必背·核心结论】
1.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铭文“宅兹中国”是目前所见的“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2.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3.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4.井田制是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各级贵族实际占有土地,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知识点三 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选择性必修3 P2、P4、P5)
1.多元起源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核心
中原______________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中华传统文化
(1)周公提出“______________”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________________,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______________等思想理念。
(3)价值: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自填] 华夏族 敬天保民 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
INCLUDEPICTURE "读学思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读学思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读学思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热考·阐释概念】
1.礼乐制:西周时期以礼、乐为核心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政治制度。“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主要是周礼。“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
2.敬天保民: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小练·挖掘教材】
阅读纲要上P8“问题探究”,《尚书·酒诰》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梓材》曰:“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两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
[提示] 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
【必背·核心结论】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2.西周治国理念从“明德”“敬德”到“敬天保民”,体现了早期民本思想的萌芽。
INCLUDEPICTURE "提升关键素能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提升关键素能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提升关键素能LLL.TIF" \* MERGEFORMATINET
主题一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INCLUDEPICTURE "视角1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视角1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视角1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证史——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史料 旧石器时代的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巫山人 约200万年 重庆巫山 长江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
蓝田人 约115万~70万年 陕西蓝田 黄河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金牛山人 约28万年 辽宁营口 辽河
长阳人 约19万年 湖北长阳 长江
和县人 约19万~15万年 安徽和县 长江
马坝人 约13万年 广东韶关 珠江
丁村人 约10万~5万年 山西襄汾 黄河
左镇人 约3万~2万年 台湾台南 —
山顶洞人 约3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新石器早中期多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普遍分布在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
——摘编自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
[思考] 统计表中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到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特点:起源早,本土化,我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多元化,不仅黄河、长江流域,而且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变化:从多元走向一体,逐渐集中于中原。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历史解释——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维度 阐释
多元性 (1)从文化分期看,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3)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源远流长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4)两千多年的中华统一实体
INCLUDEPICTURE "视角2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视角2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视角2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证史——远古的经济社会生活
史料 下表是考古工作者挖掘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实物图片和简要介绍。
遗址文物 简介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26A1.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6A1.TIF" \* MERGEFORMATINET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果实、种子。其中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此外,也有如橡子、菱角、酸枣、芡实等富有淀粉果籽的出土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26A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6A2.TIF" \* MERGEFORMATINET 半坡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以红色、红褐色为主,有炊煮器、食用器、水器、储藏器等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26A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6A3.TIF" \* MERGEFORMATINET 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有伐木开荒、分劈木板的石斧、锛和凿,有翻地松土的石铲、锄,有收获季节里收割用的石刀、陶刀及将禾穗加工成粮食的石磨盘和磨棒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等相关考古报告》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特征。简析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提示] 特征: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和食物采集相结合;食物种类较为丰富;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手工业有一定发展。意义: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唯物史观——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
(1)改变了人类经济活动: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3)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4)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劳动的人,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5)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日益重要。
(6)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与国家出现。
INCLUDEPICTURE "视角3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视角3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视角3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证史——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
史料 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私有制逐渐产生……男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有了变更……原来的部落管理机关为一种新的由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公共权力所代替。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根本动力及其所具备的条件。
[提示] 根本动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条件: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祭祀场所的形成、国家机构的出现。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历史解释——私有制、阶级与国家起源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出现剩余。氏族部落首领将一些集体财物变成私有财产。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产生。阶级产生的两大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
主题二 家国同构——中国早期的国家治理与特征
INCLUDEPICTURE "视角1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视角1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视角1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证史——神权色彩的商朝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
史料 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他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他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
[提示] 出现王位世袭制;宗法制(或嫡长子继承制)雏形出现;存在等级差异;重视祖先;重鬼事神的意识浓厚;商与周边部族存在松散的政治联系;王室与贵族间有联姻;存在各种礼仪。
INCLUDEPICTURE "视角2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视角2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视角2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学者观点——家国一体的西周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史料 西周……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
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提示]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传播了周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历史解释——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1)政治角度
①从商代内外服制到西周分封制,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
②实行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③甲骨文、祭祀记载,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鬼神色彩浓厚的特点。
(2)经济角度
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实行土地国有制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集体耕作。
②手工业发展,青铜制造业发达。精美的青铜器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特点。
(3)思想文化
①西周产生早期“民本”思想,治国思想实现从敬神逐渐到敬德保民的转变。
②出现了成熟文字——甲骨文,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始。
③逐渐形成礼乐文化,形成统一的中华儿女、华夏文化心理认同观念。
INCLUDEPICTURE "视角3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视角3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视角3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证史——青铜文明
史料 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思考]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提示] 历史久远;制作精美、技术领先;依据不同用途配置不同的青铜器,制作细致周全。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历史解释——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体现的时代特征
(1)历史地位:商周时期,青铜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2)用途内涵: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不仅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强调青铜器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文化传播:青铜器中的铭文传承着文明,推动了中原地区文化向南方地区的传播,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INCLUDEPICTURE "把握高考动向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把握高考动向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把握高考动向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年份 考题视角 核心考向
2024 新课标卷,T24·新石器时代的墓葬湖北卷,T1·蛋壳陶杯的地区分布山东卷,T1·远古时期的商业甘肃卷,T1·聚落出现黑吉辽卷,T1·仰韶文化 1.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2.远古时期的经济发展。3.早期文明的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分化)、特点、交流。4.商周时期政治文化的转变。5.敬天保民思想等
2023 新课标卷,T24·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山东卷,T1·实证私有制的出现湖北卷,T1·象形文字“农”字的演变历程湖南卷,T1·城头山古城遗址的发展广东卷,T1·实证周王干预诸侯国内政辽宁卷,T1·西周青铜器盂的发展
2022 福建卷,T1·贵族列鼎数量变化海南卷,T1·船型屋的建造
INCLUDEPICTURE "研练做真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研练做真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研练做真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命题点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024·高考湖北卷,T1)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右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解析:选C。与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同类的器物主要发现于北方龙山文化遗存,这说明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故选C项。新石器时代早期国家尚未出现,排除A项;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距离较远的地区不可能存在频繁的贸易往来,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得知凤凰咀遗存的具体存在时间,排除D项。
命题点2 石器时代的历史特征
(2024·高考新课标卷,T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该遗址大、中、小墓葬的比例对比,以及大型墓葬的特点可知,随葬品品类较多且出现了礼器,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故选D项。旧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并未出现贫富分化,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依然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排除B、C两项。
命题点3 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024·高考山东卷,T1)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都是早期的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有了专门用于交换的媒介(货币),说明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和复杂,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和成熟,故选D项。陶釜、蚌器、骨角器等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不能直接体现商业的较高程度发展,排除A项;指环、牙器、臂玉环等更多是装饰品,与商业的高度发展关联不大,排除B项;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不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排除C项。
命题点4 论证西周国家治理的特点
(2023·高考广东卷,T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解析:选D。西周时,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了周王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C两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力,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
INCLUDEPICTURE "巩固练模拟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巩固练模拟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巩固练模拟LLL.TIF" \* MERGEFORMATINET
1.边角挖掘考——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据纲要上P3“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及释文命制)(2025·福建模拟)下图为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姜寨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聚落的典型代表。研究表明:血缘网络使(姜寨古村落)一百多个小家庭被紧密地编织成为一个有着严明纪律的大家族,全村人的生活整齐划一,个人自由在集体需要下被压制到很低水平。据此可知,此时(  )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14 历史\\26A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6A5.TIF" \* MERGEFORMATINET
A.宗法观念已经出现 B.社会生产水平较低
C.氏族公社聚集分布 D.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解析:选B。据材料“有着严明纪律的大家族”“全村人的生活整齐划一,个人自由在集体需要下被压制”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尚未出现贫富分化,反映出此时社会生产水平较低,故选B项。宗法观念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对祖先的崇拜,姜寨聚落属于母系氏族,排除A项;姜寨聚落遗址是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但只代表个例,当时聚落丛集成群的现象还没有成为常态,排除C项;原始农业产生于一万年前,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排除D项。
2.主干深化考——商朝统治的特点
(2025·河南模拟)据研究表明,甲骨文卜辞中出现的贞人“何”“大”等原本是殷人之外的族邦。殷商建立后,商王则让他们加入朝廷中职务重要的占卜官——贞人的行列。这表明殷商王朝(  )
A.通过分封扩大了疆域 B.利用祭祀来统合族群
C.王权与外来神权结合 D.官僚政治渐趋于成熟
解析:选B。材料提及负责祭祀的贞人中也有外族邦之人,这表明殷商王朝利用祭祀来统合被征服的族群,借以巩固统治,B项正确。分封制始于西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外来神权与王权的关系,排除C项;殷商时期以贵族政治为主,排除D项。
3.主干深化考——西周分封制
(2025·河北百师联盟联考)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分封制,以新的国家政体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周人认为,天子作为天之“元子”,是代表唯一的天而统治唯一的天下的唯一的人,天下的疆土与万民皆在天子的统治之下。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
B.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
C.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
D.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分封制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天子作为天的代表统治天下,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了政治的聚合性,故选C项。
4.主干拓展考——青铜文化与国家治理
(2025·长沙一中月考)禁,是承置酒器的青铜器具,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消失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盖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鉴于此,西周颁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由材料可以推测(  )
A.西周是古代最早提出禁酒的朝代
B.制造酒禁有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C.西周之人因有禁酒令而不再饮酒
D.平民也可以使用“禁”表明立场
解析:选B。酒禁可以督促人们少饮酒,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巩固统治,B项正确。西周只是有相关措施,无法从材料中断定其是最早提出禁酒的朝代,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禁酒令只起到规范的效果,排除;禁是青铜器,青铜器在古代并非普通人可随意使用的,有社会等级的规定,排除D项。课时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转型
重要考点 中外历史纲要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3)华夏认同
选择性必修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及选官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劳作方式、生产工具与商业的发展
INCLUDEPICTURE "整合必备知识LLL.TIF" INCLUDEPICTURE "../../../../整合必备知识LLL.TIF" \* MERGEFORMAT
知识点一 春秋战国的政治变动与国家治理
1.列国纷争
(1)原因:春秋时期,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确立霸主地位。
(2)表现:“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
(3)影响:周朝传统的________________完全被破坏。
2.华夏认同
(1)春秋: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尊王攘夷”;各族在频繁往来中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
3.变法运动
(1)历史背景
①经济上:________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急剧变动。(选择性必修1 P22)
②政治上: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兼并战争不断。
(2)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
(3)典型——商鞅变法
内容 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选择性必修1 P22)③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④基层管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政府登记人口情况。(选择性必修1 P99)⑤行政管理:普遍推行______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续 表
特点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结果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选择性必修1 P22)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国家社会治理
(1)官员选拔(选择性必修1 P30)
①世官制:春秋时的官位世袭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举荐和军功授爵制: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2)法治: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选择性必修1 P45)
(3)户籍: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选择性必修1 P99)
[答案自填] 政治秩序 铁器 君主专制 县制
INCLUDEPICTURE "读学思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读学思用LLL.TIF" \* MERGEFORMAT
【热考·阐释概念】
华夏认同:是指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认同,它源于华夏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华夏族是中国最早的民族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夏族与其他民族交融,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华夏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对共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
【辨析·易错易混】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各级贵族掌握,他们依靠宗法血缘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也叫世袭制。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秦朝郡县制实行后,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只有俸禄,官位不能世袭,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秦朝以后各级官僚成为政治上的主角,被称为官僚政治。
【必纠·易错认知】
1.不理解春秋与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但春秋时期的战争具有争霸性质;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封建性兼并战争,符合统一趋势。
2.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集权趋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君主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逐渐集中权力。他们纷纷控制官吏的任免权,打破世卿世禄制;通过变法,建立郡、县等地方行政组织。这些措施加强了君权与中央权威。与此同时,出现了以法家为代表的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
【小练·挖掘教材】
阅读纲要上 P10“史料阅读”:“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思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运动。
【必背·核心结论】
1.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3.商鞅变法以农战和法治为主要特点,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推动了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牛耕推广,兴建水利工程;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选择性必修2 P20、P22)
2.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战国以后出现大量铁农具的________(选择性必修2 P2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和城市
(1)商业贸易:“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选择性必修2 P36)
(2)货币与信贷:货币流通广泛,各国分别使用多种样式的____________。(选择性必修1 P87)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货币信贷出现。(选择性必修2 P39)
(3)城市与交通: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春秋时期已有运河。(选择性必修2 P70)
[答案自填] 范 铜铸币
INCLUDEPICTURE "读学思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读学思用LLL.TIF" \* MERGEFORMAT
【热考·阐释概念】
“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工商食官极大地限制了民间个体工商业的发展空间。
【辨析·易错易混】
自然经济VS小农经济
(1)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侧重生产者的生产目的,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采集,狩猎经济等)。
(2)小农经济:侧重于生产者的经营规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小练·挖掘教材】
阅读纲要上 P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图,你是如何认识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这一现象的?
[提示] 各国货币发展,但货币种类繁多,没有统一,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必背·核心结论】
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INCLUDEPICTURE "提升关键素能LLL.TIF" INCLUDEPICTURE "../../../../提升关键素能LLL.TIF" \* MERGEFORMAT
主题一 动荡与融合——列国纷争、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
INCLUDEPICTURE "视角1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1LLL.TIF" \* MERGEFORMAT 史料证史——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史料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思考] 依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和华夏认同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提示] 变化: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途径:各诸侯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中原文化向四周传播、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家国情怀——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1)表现
①中原地区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周边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②周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在血缘上以华夏人自居;在政治上接受天下共主的观念;在文化上认同以宗法分封为核心的礼乐文明。同时也促进了华夏族的发展。
(2)华夏认同的影响
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
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INCLUDEPICTURE "视角2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2LLL.TIF" \* MERGEFORMAT 图片证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史料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事实。指出图4中战国时期商业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提示] 历史事实: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技术的出现;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战国商业发展。特点:集中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商业城市分布密集;诸侯国都城是商业中心。成因: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城一般为政治经济中心;战国时期南方开发不足;北方人口众多且流动量较大;齐秦韩赵魏五国皆地处黄河流域。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唯物史观——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1)经济
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出现。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制转变。
③经营方式: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小农经济)转变。
④分配方式:推动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
⑤其他: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等。
(2)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士阶层和地主阶级崛起。
主题二 变革与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与社会治理
INCLUDEPICTURE "视角1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1LLL.TIF" \* MERGEFORMAT 史料证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史料一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史料二 变法既成功地将古老的族姓宗法政治体制转化为王权直接统领下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使君主集权下的新的阶级分层有序化;同时又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以强兼弱,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为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而“诸夏”也在这种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凝合为具有利益共同性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
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思考]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说明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的影响。
[提示] 关系:铁器牛耕技术发展推动了政治的变革;各国政治变革又促进了经济进步;百家争鸣是经济社会变革在文化上的反映。影响:推动了专制集权体制的确立;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增强了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历史解释——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对秦国: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后世: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推动了封建化进程,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
(2)消极影响:变法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片面夸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INCLUDEPICTURE "视角2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2LLL.TIF" \* MERGEFORMAT 学者研究——先秦时期的礼治与法治
史料 在西周社会中,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刑罚体系,礼与法相混淆。西周后期,统治阶级的司法统治经验越来越丰富,于是“法”的概念开始逐渐从礼治中剥离出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德治和仁政、法治和刑罚的不同社会观念,从中分离出了礼与法。在秦朝时期,法治和礼治的对峙到达了高峰……在汉武帝时期,强调德刑并用,德主刑辅。
——牛守强《中国古代法中礼
与法关系的演进探思》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西周至汉代法治的发展趋势。
[提示] 由西周时期的礼法混淆,到法逐渐从礼治中剥离出来,到礼法对峙,再到西汉中期的礼法结合。
INCLUDEPICTURE "把握高考动向LLL.TIF" INCLUDEPICTURE "../../../../把握高考动向LLL.TIF" \* MERGEFORMAT
年份 考题视角 核心考向
2024 山东卷,T2·诸侯国变革礼制广东卷,T1·春秋时期的五爵形制浙江1月选考,T3·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与列国纷争。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社会转型
2023 全国乙卷,T24·孟子的观点湖南卷,T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与秦国任相的比较江苏卷,T1·春秋时期晋国在争霸中的举措海南卷,T1·西周与战国晚期诸侯国兵力变化的原因河北卷,T2·春秋时期的青铜铭文与《左传》等文献关于诸侯的称谓
2022 河北卷,T1·西周至春秋时期“太子”出现的频次辽宁卷,T1·春秋时期太祝的治国理念江苏卷,T1·春秋末年辕颇遭国人驱逐
INCLUDEPICTURE "研练做真题LLL.TIF" INCLUDEPICTURE "../../../../研练做真题LLL.TIF" \* MERGEFORMAT
命题点1 西周至春秋战国的国家治理
(2024·高考山东卷,T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遵循周礼的同时,也尊重当地风俗。到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日渐衰微,诸侯国逐渐坐大,社会动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各诸侯国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秩序,故选A项。限制贵族特权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非主要出发点,排除C项;“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
命题点2 春秋时期的礼制
(2024·高考广东卷,T1)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于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为筒形漆木酒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观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解析:选D。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五爵为筒形漆木酒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可知,五爵作为礼器,其外形材质虽相同,使用时却以容量大小区分贵贱等级,容量越小越贵重,说明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故D项正确。春秋时五爵形制趋同,但使用时仍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是维护等级秩序的体现,不能说明礼崩乐坏,A项错误;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材料未体现,B项错误;从青铜酒器到漆木酒器是材质的改变,与“以人为本”无关,C项错误。
命题点3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
(2023·高考河北卷,T2)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  )
A.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B.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
C.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
D.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
解析:选D。依据题干可知,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与历史典籍对诸侯称谓的记载存在差别,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徐王”“越王”为其自称,而《左传》等历史典籍称上述诸侯为“子”,旨在维护分封秩序,这说明史料会体现一定的主观性,故D项正确。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尚未解体,故排除A项;出土文物的信息可信度也需要其他史料进行佐证,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各国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故排除C项。
命题点4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2023·高考全国乙卷,T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解析:选C。由材料“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知,百亩的耕地可以养活数口人的家庭,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推广,生产工具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并繁衍生育人口的措施,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盛行,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导致井田制度瓦解,排除B项;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商业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
INCLUDEPICTURE "巩固练模拟LLL.TIF" INCLUDEPICTURE "../../../../巩固练模拟LLL.TIF" \* MERGEFORMAT
1.边角挖掘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
(据纲要上P10“史料阅读”命制)(2025·湖南高三大联考一模)《〈战国策〉书录》记载:“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这种情况(  )
A.打击了旧的经济政治秩序
B.导致思想文化万马齐喑
C.有利于区域专业性的生产
D.催生了佛道盛行的局面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引文描述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现实,这一情况对旧的奴隶制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了冲击,故选A项。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活跃,“百家争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域化的专业性生产,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排除D项。
2.主干深化考——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2025·云南师大附中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的“商业新城市”,如图中的中山、临淄、邯郸、安邑、洛阳、咸阳、大梁、郢等。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城市的出现与繁荣(  )
A.促进区域内经济的交流
B.有助于南北文化的互补
C.形成义利并重的价值观
D.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的“商业新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说明一定区域内商业的发展繁荣,商品的流动性推动区域内经济的交流,故选A项。商业新城市的出现属于经济范畴,而南北文化的互补属于文化范畴,二者之间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单凭商业新城市的分布情况并不能得出“形成义利并重的价值观”的结论,排除C项;小农经济发展是商业产生、发展的原因,而不是影响,D项逻辑关系错误,排除。
3.概念深化考——商鞅变法
(2025·安徽皖南八校开学摸底)商鞅认为“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粟爵粟任,则国富”“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些观点都在商鞅变法中得到体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B.旨在增加国家的财富
C.打击了贵族的势力
D.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解析:选B。“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鼓励农民用粮食换取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官爵的获得必须基于个人的努力,从而激励农民勤奋耕作;“粟爵粟任,则国富”:通过粮食和官爵的关联,实现国家的富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从事非农业活动或懒惰导致贫困的人进行惩罚。这些观点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核心理念,即旨在通过农业生产和粮食积累来增加国家的财富,故选B项。
4.创新综合考——春秋战国时期的用人标准
(2025·广西“贵百河”高三质量调研联考)下面是秦穆公和秦孝公衡量人才的标准,导致这一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穆)公曰:如有一介臣,断断猗(忠实诚恳)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心怀宽容),其如有容……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邦之杌隉(陧,倾危),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尚书·周书·秦誓》
寡人(秦孝公)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A.列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B.世卿世禄制的崩溃
C.墨家尚贤思想的影响 D.土地私有制的实施
解析:选A。由“断断猗(忠实诚恳)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心怀宽容),其如有容……以保我子孙黎民”可知,春秋时期秦穆公看重人才的品德;由“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看重人才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秦孝公重视人才的能力以图强秦,与列国纷争的社会环境有关,A项正确。秦国世卿世禄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实施均在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后,B、D两项错误;秦孝公重用法家人物商鞅,推崇法家思想,并未受到墨家尚贤思想的影响,C项错误。课时3 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
重要考点 中外历史纲要 (1)春秋时期老子、孔子的思想。(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诸子思想主张及影响
选择性必修 (1)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
INCLUDEPICTURE "整合必备知识LLL.TIF" INCLUDEPICTURE "../../../../整合必备知识LLL.TIF" \* MERGEFORMAT
知识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1)核心观念:仁。
(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的________________。
(3)文化教育:有教无类,兴办________;整理古典文献《诗》《书》《礼》《易》《春秋》等;主要言论记载在《论语》中。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1)哲学思想:认为“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提出朴素的辩证法。
(2)政治主张:主张“________________”,小国寡民。
3.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社会大变革——经济发展,士阶层崛起,学术文化繁荣。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儒家 ①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②荀子:人性恶,主张________________;“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提出“________________”理论
墨家 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________”
法家 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意义
①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作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影响深远。
4.德治与法治之争(选择性必修1 P45、P46)
(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通过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时期,难以落到实处。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答案自填] 礼乐制度 私学 无为而治 隆礼重法 相生相胜 尚贤
INCLUDEPICTURE "读学思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读学思用LLL.TIF" \* MERGEFORMAT
【热考·阐释概念】
士阶层: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士阶层起源于西周时期最低级的贵族,无封地,依附卿大夫,靠一技之长以俸禄为生;春秋时期,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
【辨析·易错易混】
1.仁与礼:“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互制约。
2.道家与道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必纠·易错认知】
百家争鸣的实质是治国方略的争鸣
百家争鸣现象实际上是诸子百家因各自在治国方略上的主张不同而产生思想领域的冲突,其实质是治国方略的争鸣。
【小练·挖掘教材】
阅读纲要上P13“思考点”: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核心特征分别是什么?
[提示]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历史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核心特征:学术自由。
【必背·核心结论】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君舟民水。
3.阴阳家的五行间“相生相胜”的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知识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1.内涵(选择性必修3 P4~P6)
(1)重视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民本思想重民意、民情。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______________。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6)主张和而不同:“和为贵”,强调“人和”。
2.特点
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选择性必修3 P6)
3.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选择性必修3 P6、P7)
(1)对民众:其道德伦理、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对国家: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4.文化传承(选择性必修3 P80~P82)
(1)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____________”的情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答案自填] 家国情怀 学在官府
INCLUDEPICTURE "读学思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读学思用LLL.TIF" \* MERGEFORMAT
【热考·阐释概念】
民本思想: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到民贵君轻这样的发展历程。其中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最主要代表,一般认为,儒家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以宣扬民本为手段来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必纠·易错认知】
诸子百家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譬犹水火”,相互批驳对立,但也体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
【小练·挖掘教材】
阅读选择性必修3 P4“史料阅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思考:史料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 民本思想。
【必背·核心结论】
1.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2.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INCLUDEPICTURE "提升关键素能LLL.TIF" INCLUDEPICTURE "../../../../提升关键素能LLL.TIF" \* MERGEFORMAT
主题一 文化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INCLUDEPICTURE "视角1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1LLL.TIF" \* MERGEFORMAT 史料证史——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史料 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西周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兴起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这些举措推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轴心时期中国思想的突破。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等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和先秦诸子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史料中“士”的再就业的历史影响。
[提示] 历史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各国渴望人才;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逐渐下移,私学兴起;夏、商、西周的文化积淀;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华夏文化。共同点:都有一定的思想来源,都主张改良社会。历史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INCLUDEPICTURE "视角2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2LLL.TIF" \* MERGEFORMAT 学者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史料 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是社会治理方式之争。儒家……同时认为法和刑也是调节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先秦儒家在德治主义的旗帜下,主张“宽猛相济”,强调“道之以德”同时要“齐之以刑” ……孔子反对的只是使用不当的刑罚而非刑罚本身……荀子更加重视礼法与刑的作用,将“宽猛相济”表述为“隆礼”而“重法”。从德法(刑)之本末角度来看,荀子认为礼为本,刑为末,德治为本,法治为末……主张德治法治并存并举……即便是兼容了更多的法家思想元素的荀子,总体立场仍然是儒家的德治主义。
——摘编自关健英、王颖《法治与德治:
思想史的视角及现代审视》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先秦时期孔子、荀子思想的共同之处。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 共同之处:重视道德的作用;重视礼但并不排斥法,主张礼法并用;以德礼为本,德主刑辅。观点:礼法结合,德治与法治在先秦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历史解释——诸子百家之“争鸣”
治国理念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社会伦理观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之性恶”
人与自然的关系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人感应”
人际关系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主题二 民族血脉——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INCLUDEPICTURE "视角1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1LLL.TIF" \* MERGEFORMAT 史料证史——民本思想与人文精神
史料 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加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朱国华《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
——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及体现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
[提示] 观点:敬德保民;为政以德,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民贵君轻;推行仁政。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家国情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容及对民本思想认识
(1)内容
①畏民:敬畏民众。“君失道,民叛之,故可畏”。
②重民: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重视民众问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③得民:即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④知民: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国将兴,听于民”。
⑤爱民:要爱护民众。“仁者爱人”。
⑥富民:要让民众生活富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认识
①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以及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
③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其本质上是为维护君权服务的。
INCLUDEPICTURE "视角2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2LLL.TIF" \* MERGEFORMAT 史料证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价值
史料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性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提示] 特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继承性和变革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包容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
(1)在核心思想理念方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
(2)在传统美德方面:具有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在人文精神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
INCLUDEPICTURE "把握高考动向LLL.TIF" INCLUDEPICTURE "../../../../把握高考动向LLL.TIF" \* MERGEFORMAT
年份 考题视角 核心考向
2024 北京卷,T1·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新课标卷,T25·春秋战国的诸子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儒家、法家的思想主张。3.先秦治国理念的变化
2023 全国新课标卷,T25·荀子、韩非、李斯的共同主张重庆卷,T1·孔子和墨子的教育对象浙江6月选考,T2·孔子的民本思想
2022 重庆卷,T1·先秦时期“德”的观念的转变山东卷,T1·战国时期田齐法家的思想湖南卷,T1·儒、墨、道、法思想的起源与传播湖北卷,T1·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与《石氏星表》
INCLUDEPICTURE "研练做真题LLL.TIF" INCLUDEPICTURE "../../../../研练做真题LLL.TIF" \* MERGEFORMAT
命题点1 孔子的理想人格
(2024·高考北京卷,T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解析:选C。据材料“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礼也”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垂落有序分别对应仁、智、义和礼,这体现了孔子赋予了玉丰富的道德内涵,对玉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选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B项;选贤任能是墨子的理念,排除D项。
命题点2 儒家与墨家有关教育的主张
(2023·高考重庆卷,T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孔子的弟子中有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两者的教育主张都使得社会下层群体有机会接受教育,这反映出当时平民阶层得到发展,D项正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并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思想,排除A项;孔子和墨子都接纳社会下层者为教育对象,并不意味着推行劳动教育,排除B项;墨子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这是墨家教学的基本条件,并不能体现墨家重视生产技艺,排除C项。
命题点3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2023·浙江6月选考,T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解析:选C。根据材料“‘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认为“苛政猛于虎”,反对苛政,体现了其民本思想,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排除A项;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现象,即“相生相胜”,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排除D项。
命题点4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
(2022·高考山东卷,T1)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田齐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就不完善。材料观点体现出田齐法家用法来治理国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尊法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项;田齐法家主张以法为主,同时存礼,排除D项。
INCLUDEPICTURE "巩固练模拟LLL.TIF" INCLUDEPICTURE "../../../../巩固练模拟LLL.TIF" \* MERGEFORMAT
1. 素养情境考——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2025·广东高三联考)孔子与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晚期。《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曾四次问礼于老子。“孔子见老子”是汉代画像石中很常见的题材。右图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据此可推知(  )
A.战国及汉代儒、道两家影响力较强
B.汉代的画像石大多选择历史题材
C.儒、道两大学派的思想同出而异流
D.春秋晚期道家的地位略高于儒家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礼记·曾子问》记载了孔子多次问礼于老子,体现了儒、道两家在战国时期具有一定影响力,汉代壁画中经常出现“孔子见老子”,体现了儒、道两家在汉代依然具有一定影响力,故选A项。
2.主干深化考——百家争鸣
(2025·山东聊城模拟)西周时,统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  )
A.注重关注人世现实 B.沿袭西周天命思想
C.提倡融合百家精华 D.着意迎合诸侯需求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统治者强调敬天,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淡化敬天,反映了在大动荡时期诸子主张回归现实,淡化神秘色彩,故选A项。
3.阶段特征考——百家争鸣与社会发展
(2025·湖南省雅礼中学模拟)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尽管战国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却孕育着一种统一的趋势。不同学派之间的竞争和交流,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发展,反映出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故选B项。华夏认同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观念,与材料的“思想统一”趋势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排除C项;“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材料不仅仅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项。
4.边角挖掘考——先秦时期的文学
(据纲要上P14“学习拓展”命制)(2025·福建高三检测)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这表明(  )
A.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弘扬
B.《诗经》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C.先秦诸子思想兼容并蓄
D.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先秦诸子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并且在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这显示了《诗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被广泛引用和尊崇,证明了其作为文化经典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故选A项。孟子等思想家引用《诗经》是为了“说理论证”,并非因为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诸子引用《诗经》更多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表示他们之间的思想兼容并蓄,排除C项;仅凭《诗经》的引用情况,并不能断定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了转型,且材料中不仅涉及春秋战国时期,还涉及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课后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2025·1月河南省高考适应性演练)学者通过测定骨骼标本发现:陶寺文化居民食谱中碳 4植物(如粟、黍等)摄入量占67%,与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摄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摄入了较多的碳 4植物。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青铜农具的发展 B.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
C.石制工具的改进 D.阶级分化的日益明显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陶寺文化时期居民食谱中碳 4植物摄入量较仰韶文化早期有所提高,家畜也摄入较多碳 4植物,这得益于石制工具的改进。改进生产工具能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粟、黍等碳 4植物的种植和收获,从而使人们的摄入量有所增加,C项正确。
2.(2025·1月内蒙古高考适应性演练)有学者认为,距今约4 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二道井子遗址具有明显的阶级分化特征,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部分窖穴内发现了大量的炭化黍颗粒
B.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杵、臼等
C.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
D.遗址共发掘墓葬268座,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绘陶器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阶级分化强调不同阶层存在明显差异,二道井子遗址共发掘墓葬268座,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绘陶器,表明不同阶层在墓葬规格和随葬品上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D项正确。
3.(2025·河北邢台邢襄联盟开学考试)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北平原东西两侧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系统,东侧出土的遗存自始至终都有一条稳定的脉络(谱系);西侧出土的遗存存在多种文化因素,其面貌有些驳杂。这一差异可用于说明,新石器时代(  )
A.跨区域贸易的兴起 B.龙山文化的辐射力
C.“万邦”的竞争角逐 D.文化发展的多元性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北平原有不同的文化系统,文化具有多样性,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故选D项。新石器时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并没有发展出跨区域贸易,排除A项;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排除B项;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排除C项。
4.(2025·山东日照开学考试)用玉器随葬是良渚文化的重要习俗。在良渚遗址的大型墓葬中,出土的玉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有琮、璧、钺等重器,但中型及小型墓葬中很少见到。这表明良渚社会(  )
A.阶层分化明显 B.农耕经济发展
C.早期国家出现 D.地域特色鲜明
解析:选A。大型墓葬中出土了丰富的精美玉器,而中型和小型墓葬中则很少见到,这表明不同墓葬规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良渚社会阶层分化明显,故选A项。题干中并未提供关于农耕经济的直接信息,排除B项;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提及良渚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对比,无法推断出其地域特色鲜明,排除D项。
5.(2025·河南省新未来联考)《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诸侯在涿鹿的釜山合符契,即取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各自图腾的某一突出点组合共创了一个虚拟而又活现的、集万物于一身的、统一共识的图腾。这反映了当时(  )
A.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先民们的大局观和凝聚意识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形成了推选首领的禅让制度
解析:选B。黄帝与各氏族、部落共同创造统一图腾,体现了先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即部落联盟的稳定和强大)展现出的大局观和强烈的凝聚意识,故选B项。
6.(2025·江苏宿迁模拟)二里头遗址中的重大发现,创下了诸多“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和兵器群。这些成就(  )
A.凸显了神权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严格的社会分层
C.证明了中华文明的鼎盛
D.表明“家天下”局面形成
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二里头遗址的重大发现,表明代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宫廷礼制、祭祀制度已经形成,国家已经出现,这说明相较之前,中华文明发展到了崭新的鼎盛程度,C项正确。神权思想的影响只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是都城遗址,严格的社会分层也只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能体现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排除D项。
7.(2025·广东佛山南海区摸底考)夏代称木星为“岁星”,对于木星的认知,构成了夏代星象纪年的重要依据,称“一年”为“一岁”。商代社会认为民之本在于农业,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年”的观念逐渐固定下来。据此可知(  )
A.年俗蕴含先秦文化因子
B.天人合一观念历史悠久
C.律历制定体现神权色彩
D.夏商农耕技术水平高超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夏代依据木星纪年称 “一年” 为 “一岁”,商代推崇 “年” 的观念并使其逐渐固定,这些都反映出年俗在夏商时期就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渊源,蕴含着先秦文化因子,故选A项。
8.(2025·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商朝前期的占卜由贞人(负责占卜的巫官)与商王共同完成,贞人负责向神灵询问吉凶祸福,王则是问卜后的发布者或决断者。商后期出现了大批没有记刻贞人名字的卜辞,甚至帝乙和帝辛还亲自担任贞人之职。这一变化说明(  )
A.商人的认识水平提升 B.史官取代巫官的职能
C.文字的载体发生变化 D.神权与王权逐渐合一
解析:选D。商朝前期的占卜中,贞人负责向神灵询问吉凶祸福,也就是贞人是负责与神灵联系的人,代表神权,王则是问卜后的发布者或决断者,代表王权,而商后期出现了大批没有记刻贞人名字的卜辞,甚至帝乙和帝辛还亲自担任贞人之职,这说明商王一人承担了贞人和王两个职务,反映了神权与王权逐渐合一的趋势,故选D项。
9.(2025·黑龙江大庆模拟)西周时期,周王常行至畿内大贵族的宫庙,对隶属于大族的小宗、宗子等中下级贵族加以册命赏赐;周王还常巡至畿外,裁决涉及地方族邦的诉讼,召集邦君、诸侯举行宴饮、大射等活动,借此拓展王权的影响及考察诸侯是否忠顺等。这一现象说明,西周王朝(  )
A.已建成全国交通网 B.具有早期国家特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统治制度比较完善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天子间接管理国家,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说明西周王朝具有早期国家特征,故选B项。
10.(2025·江苏南通模拟)西周后期,各铜器作坊为了满足贵族们对大量成套青铜礼器的需求,将产品集中到鼎和编钟等不多的器类上,并简化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流程。此时的作坊生产反映出(  )
A.青铜铸造技术衰落 B.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C.礼乐制度得到发展 D.官府不再垄断手工业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后期,随着礼乐制度的日益成熟和规范,青铜礼器成为贵族社会中等级和身份的象征。这些变化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发展,以及青铜器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故选C项。
11.(2025·浙江志成联盟高三摸底)《礼记》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宗法制下的等级制度
B.分封制下的土地分配
C.礼乐制度下的音乐规范
D.井田制下的农业管理
解析:选A。据材料“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可知,天子和诸侯庙祧数量是不同的,这反映了西周时期宗法制下的等级制度,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庙祧数量差别,而非土地分配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度,而非音乐规范,排除C项;井田制是西周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2.(2025·四川内江模拟)《国语》载:“宣王(前828—前782年)即位,不籍千亩。”“籍”意为民力耕“公田”,“不籍千亩”即宣王拒绝执行天子耕籍田的祭祀之礼。这说明当时社会(  )
A.礼乐制度崩溃 B.井田出现变化
C.农本思想动摇 D.儒家地位下降
解析:选B。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此时处于西周晚期,宣王“不籍千亩”实际是土地国有制度逐渐瓦解的反映,即井田制出现变化,故选B项。西周时期礼乐制度还未崩溃,排除A项;农本思想产生于战国商鞅变法,排除C项;题干时间为西周晚期,此时儒家思想还未产生,排除D项。
13.(2025·山东淄博十一中高三开学测试)江西吴城遗址是商代文化遗存。遗址内出土了百余件用于制作青铜器的红石范(模具),其中有锛、斧、凿、戈、刀、镞、钺等的范。与北方的陶范不同,红石雕刻的范,浇铸时散热较快,不易炸裂。这说明当时(  )
A.南方冶炼技术超过北方
B.文明的吸收具有因地制宜特点
C.南北交通联系较为便利
D.长江流域纳入了商朝管辖范围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南方在吸收中原文明的同时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即使用南方盛产的红石作为制作青铜器的模具,B项正确。
14.(2025·安徽天一大联考)在夏、商、西周时期,“天命说”被人们广泛接受。“天命说”为人们创造一个关于统治秩序的共同定义,即天子是受命于天的世俗社会的统治者,普通百姓和诸侯都要接受天子的统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天命说”(  )
A.强化了统治秩序的合法性
B.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
C.成为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
D.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解析:选A。“天命说”在夏、商、西周时期被广泛接受,它创造了一个关于统治秩序的共同定义,即天子是世俗社会的合法统治者,受命于天,普通百姓和诸侯都需接受其统治。这一理论强化了统治秩序的合法性,使得统治者的权威得以加强,故选A项。
15.(2025·广东顺德区一模)下列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可证明当时土地制度包含私有制因素的是(  )
A.卫盉:矩伯以“瑾璋”作价“八十朋”,与裘卫交换“十田”土地
B.大克鼎:周王将野、渒、康、寒山等处土地“易(赐)”于膳夫克
C.吴虎鼎:周王“取吴壷旧疆付吴虎”,即将原吴壷封土转赐给吴虎
D.大盂鼎:周王命盂“相先王受民受疆土”,即像先王一样拥有土地
解析:选A。据“矩伯以‘瑾璋’作价‘八十朋’,与裘卫交换‘十田’土地”可知,矩伯与裘卫进行土地交易,说明土地可以被买卖,土地已带有私有制的色彩,故选A项。
16.(2025·南京调研)有学者认为,“周之代商,绝不代表物质文明之进展……未必在宗法制度也……而在人道主义之黎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该观点意在强调西周(  )
A.萌发贵族政治 B.改进生产方式
C.重视敬天保民 D.弱化宗法关系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注重人的价值,结合所学可知,早期国家政治神秘色彩浓厚,西周在敬天的同时强调君主的仁政道德,强调保民,故选C项。早期国家夏商周都属于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说明该学者认为西周取代商朝未改进生产方式,排除 B项;西周建立起宗法制度,宗法关系被强化,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今余杭区)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
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6分)
答案:(1)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每点3分,共6分)专题复习提升课
价值引领1 从历史上重要转折看社会转型带来的文明进步
INCLUDEPICTURE "价值阐释LLL.TIF" INCLUDEPICTURE "../../../../价值阐释LLL.TIF" \* MERGEFORMAT
商周之际,中国早期文明在国家治理制度、治国理念、文明传承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管理体制从内外服制演变为分封制,治国理念由“事鬼敬神”到“敬德保民”思想等,商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变革最激烈的时期之一,它终结了“封建”社会,中国走向大一统帝国,带来了周秦之变。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体现了历史文明的进步,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增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INCLUDEPICTURE "史论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史论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1.认识商周之变
(1)国家制度方面,国家治理制度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继承发展了宗法制,创新确立了礼乐制度,天下共主的局面形成,为后世大一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商周之变从文化和制度两方面来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转型。
(2)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商朝王位继承方式主要有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西周明确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具体操作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子具有权力和财富的优先权。
(3)天命观的变化:殷商时期,认为上天决定一切;对于天命,必须服从,否则便会遭受灾难;把自己的祖先与上天紧密联系在一起。周代认为“天命无常”,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获得天命的标准和尺度,周人也以此为“灭商建周”作出合理解释。
(4)从文化角度看,西周真正有了“天下”“天下观”的观念,自称“华夏”,创新形成了周代文化,且文化逐步传播到边疆地区,成为华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间节点,为后来秦统一六国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2.周秦之际文明转变的特点
(1)政治方面:统治者权力从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分裂混战向天下一统转变,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2)经济方面: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贡赋向地税转变;手工业、商业出现个体私营;重农抑商的政策确立,逐步确立起封建农耕经济,成为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
(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由天下归心向百家争鸣转变);早期民本思想产生;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法家思想逐步占据统治地位,逐步走向“儒法合流”的思想统一的局面。
(4)民族与国家认同方面:华夏观念增强,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交融,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逐步增强,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INCLUDEPICTURE "对点训练LLL.TIF" INCLUDEPICTURE "../../../../对点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
1.(2025·广东汕头一模)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C.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解析:选C。商王、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均自称“一人”或“余一人”,强调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但到春秋中晚期,诸侯国齐国的国君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僭越了周礼,表明传统礼制遭到破坏,故选C项。
2.(2025·山东中学联盟高三测试)夏商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是氏族,至西周春秋时期则是宗族。春秋中期,一个地域的民众,非必只有一族,居于某地的民族就被称为某地之人;普通民众,一般都同时有两种身份,一是某族之人,二是某国之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早期国家治理体系走向成熟
B.宗法分封制崩溃带来的后果
C.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
D.统一战争加快民族交融进程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春秋时期氏族、宗族普遍存在,但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长足发展,氏族与宗族力量渐退,血缘关系的影响削弱,地域特征上升(某地之人、某国之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等)推动了社会转型(奴隶制向封建制),故选C项。早期国家血缘色彩、部族色彩浓厚、尚未形成集权等,国家治理体系并不成熟,排除A项;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走向瓦解,但并没有崩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氏族”“宗族”,不是不同“民族”的交融,排除D项。
价值引领2 从先秦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看其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INCLUDEPICTURE "价值阐释LLL.TIF" INCLUDEPICTURE "../../../../价值阐释LLL.TIF" \* MERGEFORMAT
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采取“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治国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纷纷阐明自己的治国理念,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古代先贤们提出的治国理念是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相关的文化成果,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同时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性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INCLUDEPICTURE "史论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史论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张仁爱思想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 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提倡人伦价值 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
注重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
注重道德修养 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
INCLUDEPICTURE "对点训练LLL.TIF" INCLUDEPICTURE "../../../../对点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
1.(2025·太原模拟)商朝时“王权神佑”的思想观念盛行,商贵族标榜天神是自己的祖先;西周在商朝的基础上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并对天命观做出了“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等新的解释。西周天命观念的变化反映了(  )
A.人文精神植根久远的历史传统
B.统治需要影响思想观念的嬗变
C.反思夏商文化催生了民本思想
D.早期国家治理强调政权合法性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商贵族认为天神是自己的祖先,西周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商代到西周,统治者由关注神到关注人,重视人世间的事,重视老百姓,这说明商周时期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统治者需要,巩固统治,反映了统治需要影响思想观念的嬗变,故选B项。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强调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夏朝文化,排除C项;早期国家治理强调政权合法性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2.(2025·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战国末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学说,将儒家礼法思想加以改造。荀子从批判孟子“人性本善论”入手,以“人性本恶”为逻辑起点,系统阐发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观点,认为“至道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由此可见,荀子的观点(  )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的基本实现
B.为当政者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C.标志着德治与法治之争的结束
D.使儒学基层教化作用日益凸显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化和礼法来矫正和引导;荀子的“有治人,无治法”强调的是仅有良好的法律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够正确执行和运用这些法律的贤能之士;荀子认为,只有隆礼重法,国家才能保持稳定和常态。荀子的这些观点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支持,故选B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