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1 18:0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衢州五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流量批评”是数字人文批评的一种形式,它以流量、数据为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由此产生
了所谓的“流量就是美”“流量即人民意志”等似是而非的观念。
“流量批评”的评价标准不是看作品创造了什么样的审美体验,而是看它带来了多少流量。那
么,文艺作品中的情感和审美价值可以通过流量分析而得到更好的阐释吗?显然不能。以流量为指
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并不能被机械地移植到文艺批评和审美活动中,健康的审美趣味绝不是
以人数多寡为标准,而是体现在心灵的开放性、情感的丰富性上,人气高不代表审美价值高。“流量
批评”的本质是资本和权力的合谋,它是资本操纵大众审美的利器。以流量为基础的文艺批评追求
的不是审美和心灵的升华,而是无脑的跟风、从众,批评主体以用户和虚体进入完全被“资本+权力”
支配的数字平台虚拟世界之中,虚拟世界的法则早已按照金融、利润的规则制定,任何一个进入这
个界面的主体只能唯唯诺诺地踽踽而行。在此意义上,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资本、权力和关系
成了批评的尺度,成为审美的唯一标准。
流量的对象往往具有视觉化、片段化、娱乐化等特征,它以吸引眼球、流量为主要目的,这使得
很多人在进行文艺批评时,对于他所批评的对象的真实目的和完整形态可能并不了解,他看到的只
是平台上的图片和视频里呈现的那种状态、那种虚拟的存在。而我们常常不自觉、情不自禁地把它
们当作全部的、真实的存在,这就使得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各类移动互联平台中,而把接触到的世界
和文艺作品看作真实的、完整的世界和作品本身,从而丧失了真正的生活体验和审美兴趣。
流量驱使下的文艺创作往往流于视觉和感官的刺激,高流量的作品让人产生的体验就是爽,爽
就是美。然而,美不是单纯的感官愉悦,刺激感官的形式常常过于单一和贫乏,难以激发更为丰富
的想象和情感,缺乏更为丰富、深厚的审美意涵和价值。甚至过度的感官刺激还会扼杀人的审美能
力,“五色令人目盲”,导致批评主体感性中的审美敏锐感逐步丧失。传统的文艺批评注重的是审美
欣赏和意义阐释,“流量批评”则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大众的需求,博眼球、求点击、吸流量的恶搞和
娱乐化的点评之风盛行,情绪发泄多,系统而理性思考少,碎片化的“口水”多,真正的思想交锋
少。而且,“流量批评”本身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难以得到保障,它关注的不是思想的
逻辑和审美的“回甘”,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点击量。审美主体的存在价值被简
化为数据流的一个终端,最终成为一个被动反应的信息接收器,媚俗的文艺作品往往能获得更多的
关注和,点击量,这使得“流量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平均主义,经典的文艺作品反而常常处于
流量的末端,日益边缘化。
值得注意的是,“流量批评”的“去经典化”并不是反经典、反价值,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批评的
文艺功能和社会责任。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它不但要回应那些不仅对文艺创作、欣赏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