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第二学期衢州五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我们在庆祝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些许不解之惑:为何节
日传统需要寻求国际认可?为何依旧活跃的节日实践,需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
名录?
谈及“遗产”,人们惯用“向后看”的思维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认知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过去
时代的遗留物。然而,著名文化遗产研究者大卫·罗文塞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即“遗产根
本不是历史:它虽然借鉴了历史研究,并使其活跃起来,但遗产是对过去的颂扬,而非探究,它不是为了揭
示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了适应今天的目的而对过去的一种信仰”。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理解,遗产
并非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人们基于当下的需求和目的,重释历史并赋予其新意义的产物。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下,非遗作为用来指涉活态遗产的概念,“不仅代表着从过去继
承下来的传统,也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参与的当代乡村实践和城市实践”(《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巴莫
曲布嫫译)。这意味着,每个时代的文化主体都在与既往传统互动的过程中,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创造性实践
丰富着非遗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使其始终处于一种活跃且持续生产的状态。春节在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活
态存续,是其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基本标准。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不再只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文化认知、观念表述和情感表达,而是通过
涉及遗产的识别、选择、制度确认以及最终纳入公共认知的遗产化过程,转化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全球
共享的文化资源。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春节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将超越既往所属社区、
群体的边界,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与理解。作为非遗项目,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代表,还可以成为促
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欣赏和尊重的重要平台。这种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在为春节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
新契机的同时,也用欢庆的方式为增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提供了新契机,让非遗保护在
繁荣人类文化的过程中,达成世界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警惕“泛非遗化陷阱”,确保传承的存续力与再生产的适度性。“泛非遗化”是在非遗保护热潮中逐渐
显现的一种倾向,是指在文化生产过程中过度宽泛地诠释和应用非遗概念。“泛非遗化”则可能忽略上述界
定对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的强调,泛化地将非遗等同于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实践或文
化产品。随着非遗在传承、传播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与经济、文化资本的纠葛日渐加深,这种“泛非遗化”的
趋势愈发明显。它倾向于搁置非遗作为鲜活文化实践的主体性与语境边界,将非遗抽象为带有浓烈文化等级
意味的标签,使资本价值凌驾于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之上,从而陷入“泛非遗化陷阱”。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