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分层训练(五)
1.B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可知,材料叙述了隋朝的统一进程,B项正确;隋朝建立时间是581年,排除A项;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制度革新是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2.C [根据题干中“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实现了杭州与太湖流域、黄河流域乃至海外各国的沟通与交往……”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强了南北的交流,C项正确。]
3.B [根据题干“科举不重门第,对于有志于仕途者,均给予应试机会,这为出身贫寒者跨入上层社会,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可知,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使有才能的人能够由此参政,B项正确;科举制与官吏的廉明清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
4.B [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故选B项。]
5.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故选C项。]
6.D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因此材料说明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包容,故选D项。]
7.A [根据题干“龙门石窟北魏时期造型体面分明,粗犷浑厚,兼具中原传统审美和鲜卑族的精神面貌;而唐代造像则色彩斑斓,雍容华贵,体现盛唐气象”可知,龙门石窟艺术作品反映了北魏和唐朝的历史现实,A项正确。]
8.B [题干中的文物均出土于唐朝墓葬,三幅图片分别体现了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罗马和非洲的交流,共同反映了唐朝中外交往的史实,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往,未体现民族交往,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北人南迁,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边界贸易,排除D项。]
9.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C项正确。]
10.C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选C项。]
11.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及发展。隋文帝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由此可见,西汉和隋朝财富积累所用时间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治国理念的不同,故选A项。]
12.B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而史实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进程,它包括了历史上各种人物和各种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是对“科举制”的认识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故选B项。]
13.D [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须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
14.D [题干信息“长安城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数万外国人长住于此,从事外交、商贸、餐饮、文化、宗教等业务”体现了唐朝兼容并包的时代风貌,D项正确。]
15.B [根据题干“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知,这说明当时军阀混战,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故选B项。]
16.(1)①④
(2)“贞观之治”。原因: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重用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导致安史之乱。认识:要“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问题。
17.D [由材料可知,汤晓同学搜集的素材包括北方各族的内迁、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这些事件都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交融和交流。因此,这些素材共同反映了民族交融的主题,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主题是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不符,排除B项;社会变革与文成公主入藏等不符,排除C项。]
18.A [根据材料“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取人才,把取士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朝廷,反映出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
19.A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图片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经过江都,由此可知,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与繁盛的内河航运有关,A项正确;江都、余杭和洛阳都处于内陆,与海运无关,排除B项;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20.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亲使者的场景,B项正确;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与题干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玄奘生活于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肃宗,排除D项。]
21.D [根据题干柱状图中唐朝前期户数的不断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有关,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D项正确。]
22.C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佛经、种子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和亲体现出唐朝时中原文化的先进,故C项符合题意;和亲并不是因为吐蕃势力的强大,排除A项;玉米于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排除B项;图中两位人物和亲是在唐太宗时期,排除D项。]
23.B [根据材料“中国的文化就陆地情况来看,它越过亚洲中部,打开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天竺,打通了通往印度的道路,B项正确。]
24.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同时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与文化,体现了文化互鉴,A项正确。]
25.B [根据材料“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可知,鉴真东渡是受到日本僧人的邀请,他为中日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受到日本人的尊敬,B项正确。]
26.C [依据题干信息“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可知,该战乱是安史之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唐玄宗。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
27.B [根据诗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忆昔》节选内容反映的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盈,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垂老别》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期间战争连绵不断,人民生活动荡不安。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项符合题意。]单元分层训练(五)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说明: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60分)
1.(2024·枣庄模拟)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材料叙述了隋朝的( )
[A]建立时间 [B]统一进程
[C]巩固措施 [D]制度革新
2.(2024·济宁三模)第19届亚运会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杭州,《杭州发展报告》指出:“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实现了杭州与太湖流域、黄河流域乃至海外各国的沟通与交往……”由此可知,隋朝修建大运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促进文化融合 [B]维护国家统一
[C]加强南北交流 [D]巩固中央集权
3.(2024·济宁二模)对于科举制,郑从金在《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中写道:“科举不重门第,对于有志于仕途者,均给予应试机会,这为出身贫寒者跨入上层社会,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他认为该制度( )
[A]保证官吏的廉明清正
[B]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
[C]考试内容丰富
[D]加强了中央集权
4.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
这一时期应该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5.(2024·枣庄模拟)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黄道婆 [B]李清照
[C]武则天 [D]妇好
6.唐代,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等活动;女性日常服饰的等级性没有那么严格,倾向于流行什么就穿什么。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妇女得到解放 [B]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C]文学艺术繁荣 [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7.(2024·济宁二模)同为造像,龙门石窟北魏时期造型体面分明,粗犷浑厚,兼具中原传统审美和鲜卑族的精神面貌;而唐代造像则色彩斑斓,雍容华贵,体现盛唐气象。这种变化说明了( )
[A]艺术作品反映历史现实
[B]两个时代的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C]北魏时期生产落后
[D]唐代统一强大
8.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
[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
9.(2024·济宁二模)明朝文渊阁大学士邱浚曾评价前世帝王:“后世人主若唐玄宗、德宗、宋之徽宗皆恃其富盛而不谨於几微,遂驯致於祸乱而不可支持之地,谨剟於篇以垂世戒。”其中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祸乱”是( )
[A]藩镇割据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巾起义
10.“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诗是那个时代的名片,农民起义领袖也以诗言志,豪气干云。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是( )
[A]吴道子 [B]阎立本
[C]黄巢 [D]颜真卿
11.西汉经过七十多年的治理才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景象;而隋建立十二年时就已“库藏皆满”。西汉和隋朝财富积累所用时间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治国理念不同 [B]政治体制不同
[C]发展基础不同 [D]疆域大小不同
1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隋炀帝创立了进士科 [B]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D]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13.(2024·枣庄模拟)下面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B]将长期分裂的局面结束
[C]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14.(2024·菏泽二模)“作为横跨中亚陆上商路的东端终点,以及有史以来最大帝国都城,长安城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数万外国人长住于此,从事外交、商贸、餐饮、文化、宗教等业务。”这反映出唐朝( )
[A]统治者重视人才储备 [B]科举选官制度的发展
[C]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 [D]兼容并包的时代风貌
15.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16.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初步学会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回答以下问题。(8分)
(1)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有哪些?请将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____________(1分)
①隋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②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请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和用人方面归纳该政治清明局面出现的原因。(3分)
(3)一些人认为唐玄宗是一位明君,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位昏君。历史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对于唐玄宗的评价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结合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前期和后期的统治分别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此,你从中得出什么认识?(4分)
17.(2024·枣庄中考)汤晓同学要做一期手抄报,搜集的素材有:北方各族的内迁、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由此判断,该期手抄报的主题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分立
[C]社会变革 [D]民族交融
18.(2024·菏泽中考)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扩大了选官范围
19.(2023·菏泽中考)隋唐时期,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如图)。这主要得益于( )
[A]繁盛的内河航运 [B]便利的海运交通
[C]安定的社会环境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023·济宁中考)下面为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 )
[A]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 [B]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C]唐玄宗送别高僧玄奘 [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
21.(2022·济宁中考)下图所示唐朝前期户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文化教育昌盛 [B]少数民族内迁
[C]中外交往频繁 [D]社会经济发展
22.(2021·临沂中考)下列关于图中历史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两人和亲是迫于吐蕃势力强大
[B]图2人物为图1人物带去玉米种子
[C]图中两人和亲与中原文化先进相关
[D]这两位人物和亲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23.(2023·菏泽中考)“中国的文化就陆地情况来看,它越过亚洲中部,打开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张骞、鉴真 [B]张骞、玄奘
[C]鉴真、郑和 [D]玄奘、郑和
24.(2020·菏泽中考)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
[A]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B]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C]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D]昂扬进取泽被东西
25.(2024·临沂中考)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时玄奘正在西行
[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
[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
[D]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
26.(2020·临沂中考)《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27.(2021·菏泽中考)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