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芙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1 18:4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沙市芙蓉高级中学2025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大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
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
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
“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
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
(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话剧曾经达到的高度。
B.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在京剧中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C.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B.舞台艺术创作者可以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所以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更优于其它艺术形式。
C.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
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
B.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
C.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
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
4.材料一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举例论证的妙处。(4分)
5.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拴红头绳的鸡腿子
张爱国
1985年大年初三,一大早,我们堂兄弟姐妹十一人就冒雪来到二十里外的大姑家。每年的这一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因为我们在大姑家有好吃好喝的,还可以疯玩。今年更不一样,三伯家的大哥腊月结的婚,新嫂子是第一次到大姑家,按风俗,大姑是要给她备个鸡腿子的。嫂子有鸡腿子,依大姑的性格,我们也不会没有。
一进大姑家的门,我就看见大姑家的大桌子和小桌子上都摆好了油果、麻饼和方片糕等茶点。大姑高兴坏了,先是拉着嫂子一番嘘寒问暖,又一个个摸摸我们的脸,和她比比高,然后叫我们坐席,吃茶。我年龄小,往年都是坐小桌子的,不料大姑却说:“国子,你今年十二岁了,该坐大桌子了。”我高兴得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
当大姑笑着捧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鸡腿子时,我们一个个眼光呆直——这几年家里虽然养了几只鸡,但除了年三十晚上,至今连一块鸡皮都没吃过。
“这是你的,云儿。”大姑首先将一个鸡腿子放到嫂子面前,笑着,又像是命令,“你吃,一定要吃。”然而,当看到大姑放到我们面前的鸡腿子时,我们的眼光突然暗淡——这些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
昨天晚上,奶奶一再告诫我们:“明天到你大姑家,大姑一定给你们准备了鸡腿子,你们要看有没有拴红头绳。没拴,你们就吃;拴了,就是你大姑借来的,不许吃!”奶奶眼睛红红的,“你们去了,你大姑恨不得把她腿上的肉挖给你们吃,可是,唉……”
原来,这些鸡腿子只是大姑借来做做样子的,是为了尊重“一桌无二席”的习俗。
“大姑,我茶点吃饱了,吃不下。”我姐似乎吞了一口口水,笑着,把她的鸡腿子放到盆子里。
“我也饱了,大姑。”胖姐跟着说。
大姑看着她俩,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转而对嫂子说:“云儿,你吃,我撕给你吃。”大姑三下两下将嫂子的鸡腿子撕碎,还将一块鸡腿肉塞进她的嘴里。
我看着嫂子吃。虽然她想努力保持新媳妇的矜持,想尽量把嘴巴张得小一点,但只要鸡腿肉一进嘴,她嚼上三两下就吞进肚子里。我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目光又落到我的鸡腿子上:油晃晃的,散发着热气,热气里全是鸡肉的香味,直钻鼻孔。那根红头绳已浸透油水,变成暗红色,刺眼得很,可恶得很。
大姑又到厨房里忙去了。门外,谁家放起了鞭炮。弟弟妹妹们开始闹起来。我悄悄指着我的鸡腿子,低声对身旁的胖姐说:“我这个怎么没拴红头绳?”
胖姐看了看,惊异地说:“对呀,你的怎么没拴?”
“我今年十二岁,第一次坐大桌,大姑有意让我吃的吧?”我说,“奶奶说,没拴红头绳就能吃,对吧?”
“嗯。你运气好,吃吧。”胖姐看着我的鸡腿子,咂了咂嘴。
大姑过来时,发现我还在啃鸡腿骨上的那一小块脆骨,很吃惊,却连忙笑着走开。
不一会儿,我姐悄悄把我叫到大姑家后院,一把揪住我的耳朵:“谁叫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你知道大姑借了多少家才借来这些鸡腿子的?”我姐恨不得一口把我吞掉。
“我的没拴红头绳,能吃。”我疼得龇着牙,“胖姐也看到的,真没拴。”
“扯谎!”我姐丢开我的耳朵,伸手从我口袋里掏出那截油乎乎的红头绳,“扯谎!打嘴!”我姐一巴掌打来。我急忙躲开。我姐又一把揪住我的耳朵,狠狠一拧。“啊——”我一声惨叫——我的耳朵本已冻伤,被她这一拧,撕心般地疼。
我哇哇大哭。
我姐也哭了,用袖口擦我耳朵上的血:“谁叫你好吃的?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叫大姑拿什么还人家?你不懂事,你不知道心疼大姑,你不知道大姑都没了大姑父……”
“我的两个心肝儿。”大姑压抑着哭声跑出来,一把抱过我和我姐,将脸紧紧地贴在我们的脸上,眼泪决堤一般,“都怪大姑,大姑没本事……”
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一进大姑家的门,“我”首先看到的就是茶点;当大姑捧来鸡腿时,我们又一个个眼光呆直,可见当时生活的贫困。
B.文章写了两次口水,在鸡腿子面前,“我姐”是“似乎吞了一口口水”,“我”是“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二人年龄不同,反应也有差异。
C.文章写大姑从厨房出来,看见“我”在啃鸡腿骨上的一小块脆骨,吃了一惊,又笑着走开,神情转换里传达出她对侄儿的疼爱。
D.文章写现在去给大姑拜年,她仍会给每人准备鸡腿子,可我们“早已不再稀罕”,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气候和地点,大年初三、冒雪、大姑家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词句,让读者很快进入特定的年代、气氛之中。
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写“我”像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写大姑的眼泪像决堤一般,生动贴切,能准确传达出人物心理。
C.文章补叙头天晚上奶奶对我们的反复告诫,写她的眼睛红红的,说话时欲言又止,这一情节与后文姐姐说出大姑没了姑父形成照应。
D.文章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将大姑好客、热情、慈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8.本文中大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本文为何以“拴红头绳的鸡腿子”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①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具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薛公:即孟尝君。
10.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和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臣闻谋泄者A事无功B计不决者C名不成D今君留E太子者F以市G下东国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晋军函陵”的“军”意为名词“军队”,它的意义和用法和《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相同。
B.甲文“因人之力而敝之”与乙文“因献下东国”两句中,“因”的含义不相同,一个是“依靠”的意思,一个是“于是”的意思。
C.乙文“君何不留楚太子”中“何”指“为什么”,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何”的含义不同。
D.春秋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佚之狐举荐烛之武,但烛之武推辞,郑伯向烛之武道歉并阐述亡郑的利害关系,烛之武答应去劝说秦国。
B.苏秦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得不义之名。
C.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的支持。最终楚王割让更多的土地。
D.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劝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
14.烛之武和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o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16.本诗颈联在艺术上别具特色,它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站在海边,望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心中涌起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命短暂、自身渺小的感慨,此时脑海中浮现出苏轼《赤壁赋》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当我们仰望星空,遐想宇宙之深远和神秘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脚下这片土壤孕育了万物生命?当我们围坐在餐桌前享受一日三餐、品尝美味佳肴的时候,我们是否知道,人类十有八九的食物最终源自我们脚下的土壤?土壤,从远古开始就和地球一起演化。土壤和生命相伴而行,推动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多样,由此,土壤从开始就具备了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地球生命体必不可少的“皮肤”。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是极其缓慢的。据统计,每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土壤的发育过程还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我们可以借此反演地球的过去。①正是因为有了土壤这层“皮肤”的缘故,②植物才能扎根生长,③进行光合作用,④从而地球上的各种生命,⑤包括我们人类在内,⑥提供繁衍生息所需要的养料。倘若我们掠夺性地利用土壤,土壤就会变“瘦”或“生病”。土壤不健康了,(甲),我们就会挨饿或营养不良。
土壤作为地球的“皮肤”,(乙),如涵养水分、净化水质、消纳污染物等。土壤通过维系复杂多样的地下生态系统来支撑整个地球生命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丰富的基因库。土壤又是地球温度的“调节器”之一。土壤里存储的碳约是大气中的3倍。土壤通过促进植物生长和调控微生物代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储存在地下,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相反,不合理地利用土壤会导致碳的过度排放,使全球变暖 A 。土壤甚至还是人类的“药箱”。土壤中的一些代谢产物可以成为治疗人类传染性疾病的抗生素药物。
土壤,从来就是默默地躺在我们脚下,总是那么低调却又如此博大地铺展于广袤的地表。土壤,看起来如此平凡,以至于人们对它 B ,甚至认为土壤之存在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当我们看到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硬化以及污染而寸草不生时,我们才意识到土壤之珍贵、伟大!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反演”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对土壤的发育过程的研究,反推地球过去的情况。
B.由地球演化的历史反向推出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的过程。
C.对地球过去和现在的状态进行对比,得出相反的结论。
D.土壤性质的变化与地球过去的状态呈相反的演变规律。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A. B.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本文选自《鲜活的土壤》一书的序言,请根据选文内容,列出本书对土壤进行介绍的要点。(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她正是因为有了梦想,又坚定了实现梦想的信念。才使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她只有小学文凭,但常年坚持写作,成了省级作家协会的会员,圆了作家梦;她只是一位大学宿管阿姨,却受邀担任大学写作公开课的老师,她就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宿管阿姨汤杏芳。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C
  2.B
  3.B
  4.①以《茶馆》《雷雨》《锁麟囊》等经典剧目为例,具体说明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增强说服力。②以张火丁演《锁麟囊》为例,论证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有赖于精湛技艺,使抽象道理具体化。③以《朝阳沟》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扎根文化沃土,反映时代气质,贴近生活温度,易于读者理解。④以河北梆子《宝莲灯》为例,论证经典作品饱含生活温度,能引发观众共鸣,增强观点可信度。
  5.①在技艺上:坚守传承经典剧目的精湛技艺,保持艺术本质规定性。②在创新上:结合时代审美语境对经典剧目进行微调,如改编传统 IP,赋予新内涵。③在文化挖掘上:扎根文化沃土,反映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如展现家国情怀等永恒主题。④在传播上:推动戏曲进校园,培养年轻观众,如陈澄推动淮剧进高校、幼儿园。⑤在内容上:创作贴近百姓生活、充满生活温度的作品,如现代评剧《过大年》反映脱贫故事。
  6.D
  7.D
  8.①热情好客、重视习俗:每年准备茶点、鸡腿子招待亲友,遵循 “一桌无二席” 习俗。②疼爱晚辈:摸孩子们的脸、比身高,为 “我” 没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暗自破例。③坚韧自强:丈夫去世后独自生活,借鸡腿子维持习俗,努力营造热闹氛围。④善解人意:理解孩子们的懂事,对 “我” 偷吃鸡腿子虽吃惊却包容,对姐姐的维护表示愧疚。
  9.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从期待鸡腿子、发现红头绳、偷吃鸡腿子到如今大姑仍备鸡腿子,使情节紧凑。②象征意义:红头绳象征贫困岁月里的无奈与辛酸,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特定时代物质匮乏的缩影。③突出人物:通过鸡腿子展现大姑的热情、艰辛与对晚辈的爱,以及 “我” 和姐姐的懂事与矛盾。④揭示主题:以小见大,通过 “鸡腿子” 的故事,反映贫困年代的人情温暖与生活艰辛,引发对过去岁月的感慨。
  10.B C D
  11.A
  12.D
  13.(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2)现在大王如果不赶快割让下东国土地,那么太子将加倍承诺割让土地给齐国,让齐国拥立自己。
  14.①从对方利益出发:烛之武分析亡郑对秦无益,存郑对秦有利;苏秦指出留太子对薛公的利益及郢中立王的弊端。②利用矛盾:烛之武挑拨秦晋关系;苏秦利用楚太子与楚王的权力之争。③逻辑严密:烛之武层层递进,苏秦步步引导,均以利害关系为核心,说服力强。
  15.B
  16.相同之处:都运用了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本诗颈联 “鸟语乐”“鱼行迟”,以鸟的欢快、鱼的迟缓衬托太白岭的宁静;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狗吠、鸡鸣衬托田园的静谧。均通过动态描写突出环境的宁静,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与向往。
  17.(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鼓瑟希,铿尔
  18.A
  19.A. 雪上加霜 B. 熟视无睹
  20.①删去 “的缘故”;④在 “从而” 后加 “为”。
  21.(甲)植物就长不好或减产 (乙)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22.①土壤是地球生命体必不可少的 “皮肤”,与生命相伴演化。②土壤形成缓慢,记录地球演化历史,可反演地球过去。③土壤是植物生长和生命养料的来源,掠夺性利用会导致其退化。④土壤具有涵养水分、净化水质、消纳污染物等多种生态功能。⑤土壤是地球温度的 “调节器”,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⑥土壤是人类的 “药箱”,其代谢产物可用于制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