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二)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二)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1 19:4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语 文
本试卷共 10 页,23 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
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
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
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 分)
(一)阅读 I(共 5 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计算,一直追求的是如何让机器具备智能。机器能思考吗 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对于什么是思
考、什么是智能,依然缺乏精确的定义。
图灵在 1936 年完成了奠定计算机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将理想的机器计算过程与人
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相类比,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就图灵而言,这篇论
文成功的起点是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因此他一直在试图解答一个终极问题:“机器能思考
吗 ”这促成了他于 1950 年发表了另一篇著名的文章《计算机器与智能》。
图灵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模仿游戏”:游戏由 3个角色组成,一个人类 B(比如女人),一
个模仿者 A(比如男人),以及一个人类提问者 C。游戏过程中,C不断地向 A和 B 提问,比如 C问 A
和 B:“你的头发有多长 ”模仿者 A的目标是尽量使提问者 C做出错误的判断,于是 A可能会说:
“我长发及腰。”但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也可能会很复杂,因为 B可能会说:“我是女性,你别听他
的!”但 A也可以说出同样的话,因此提问者 C要做出正确判断并不容易。
现在图灵问,如果模仿者 A是一台机器,那么会怎么样 提问者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越多,机
器的智能程度就越高。这样图灵就用模仿游戏代替了原本“机器能思考吗 ”的问题。这个游戏最终
被称为“图灵测试”,现在其已经成为衡量机器智能程度的重要标准。
图灵认为机器能否具备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而认为机器能具备和人同等的智能,其实
就是图灵观点的加强版,即认为人脑内在活动机制也是一个类似机器的离散状态计算过程。(甲)在
缺乏足够的生物学证据的背景下,这一论断不仅是科学上的,也涉及心灵和哲学领域,由此引发了
一场世纪大论战,至今也未见分晓。
哥德尔在 1972 年,针对图灵 1936 年论文中关于机器等价于人类计算员写了短评,称其为“图
灵分析中的一个哲学错误”。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自然更高于机器的计算过程。(乙)因为
人显然可以判断不可证命题的正确性,但机器在一个逻辑系统中却受制于不完备性定理,显然不具
备这种判断能力。
由此,以图灵和哥德尔为代表,针对“机器能思考吗 ”这一问题的观点被分成了两个阵营,认
为“大脑是一台图灵机”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图灵信念”,而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机器”的人,
我们称其秉持着“哥德尔信念”。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物理和哲学渊源,秉持图灵信念
第 1 页 共 8 页
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而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
2000 多年过去了,这个哲学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两种观点都大有杰出人才存在。
对图灵信念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他在 1980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心
灵、大脑与程序》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个只懂英
文而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坐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内,他手边有一本英汉字典(工具书,或类似的翻译程序)
能够进行查询,屋子只有一个窗口与外相通。这时屋子外的人将写有中文的纸片通过窗口递进来,
屋子里的人通过查询英汉字典翻译后再将结果传出去。这样屋子外的人会认为屋子里的人是懂中文
的,但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懂中文。塞尔通过这个思想实验反驳了关于机器会具备智能的说法,他认
为计算机只是处理了接收到的信息,给人一种智能的印象,而并不理解信息真正的内容。
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坚定地秉持着图灵信念,其中就有侯世达。他撰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与塞尔
类似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他假想了一个理想的机器智能,站在机器的视角,以创作诗歌为例说
明了机器是可能具备人类智能的。文中提到:
“语法”这个术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语法处理过程不会涉及语义。
(丙)当我们从各种结构的变换以及表示概念的可识别半稳定模式开始处理语法,就引发了从无
语义到完全语义之间平滑过渡的关键问题。
自哥德尔之后,形式系统就将语法和语义区分了开来,图灵机这样的形式系统关注的是语法,
然而智能的概念却涉及语义,这正是其中存在混淆的地方。侯世达解释的这段关于如何完成从语法
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具备智能的可能性。
在 1950 年的文章中,图灵大胆预测机器要通过他的模仿游戏,成功欺骗人类,需要大约 50 年
时间:“我认为,在大约 50 年时间里,有可能对具有约 10 存储容量的计算机进行编程,使得它们在
演示模仿游戏时达到这样出色的程度:经过 5 分钟提问,一般提问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机会,不会超
过 70%……”
图灵的预测相当成功。2012 年,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通过了图
灵测试,比图灵预测的时间只晚了 12 年。(丁)到了 2023 年,基于深度学习的 ChatGPT 风靡全球,
它的前身 GPT-3 采用大模型训练了 1750 多亿个参数,相当于 10"量级,只比图灵的预测高出了两个
量级,而且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这样,图灵信念者的不懈努力拉开了机器智能的帷幕。
(摘编自吴翰清《计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图灵从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开始,最终成功地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
模型。
B.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更高于机器,这一认识可以视为对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的
颠覆。
C.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对图灵信念构成了最强有力的挑
战。
D.侯世达认为机器在语法处理过程中会涉及语义,而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可能具备智
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能对“思考”这个概念的认知达成一致,人们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个“终极问题”就
会形成共识。
B.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领域,还涉及物理、哲学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多领域联合
攻关。
C.完成中英文翻译是“中文屋”思想实验的关键,如果把中文调换成俄文,实验结论就没有说
第 2 页 共 8 页
服力。
D.图灵对未来 50年计算机发展趋势的成功预测,说明了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越大,智能程度就会
越高。
3.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甲句用“不仅”“也”这组关联词语,说明了“论断”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交待了“世纪大论
战”的复杂性。
B.乙句直接解释了上句中哥德尔的观点,连用两个“显然”,语气十分肯定,强调了人与机器的
不同。
C.丙句用“结构的变换”“平滑过渡”等词语,解说机器智能的工作原理,兼具形象性和科学性,
通俗易懂。
D.丁句多处引用数据,与前文的数据形成对比,直观地呈现了 ChatGPT前身强大的数据处理能
力,严谨准确。
4.以下表格是对图灵测试的梳理和分析,请在下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内容。(4 分)
参与者 A:模仿者(①) B:回答者(人类) C:提问者(人类评委)
测试规则 三个参与者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是任意的:人类评委C可以提出 任何问题,但不知道(② )
测试结果 如果( ③ ),则通过测试
测试局限性
( ④ )
5.请依据图灵的观点或塞尔的观点,分析下面 Deepseek 对自身工作原理的解答。(6 分)
你是如何工作的呢?
已深度思考(用时 7 秒)
您好!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我的工作原理其干 深度学习技术,
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每个对话我会独立处理,不会保留历史
记录。如果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提出。
(二)阅读Ⅱ(共 4 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梅兰芳
[挪威]格里格
那迪内领我去看中国最伟大的戏剧表演家梅兰芳的演出。
“这里看的不是易卜生哪。”我们进场的时候,无事不晓的那迪内告诚我说
果然,迎面传来各种陌生乐器发出的铿铿锵锵的尖吼,舞台上半明不暗的灯光下,缤纷的色彩
和迅猛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图画。
看到的确实不是易卜生,可是得到补偿的却是看到了莎士比亚!是呀,我们西方国家的戏院有一
个时期何尝不是这样喧闹和杂乱的 在三百年前,我们刚刚诞生的舞台也何尝不是同它彼此彼此……
而在这里,舞台已经存在三千年了。
我们进去的时候,台上演的是一出“武戏”。戏里的大英雄身穿华丽服饰,吟诵着关于战争的古
文诗句。
那出戏剧情十分简单易懂。一个将军领兵去追逐敌人,他威仪堂堂,昂首阔步,斜插在背上的
第 3 页 共 8 页
四面三角小旗分列在他脑袋两边。头上戴着一顶中间耸立着枪尖、四周镶有珠宝缨络的王冠,手里
握着一根巨大的长枪。
他像一阵狂飙似的旋进舞台,然后按照一种巴洛克时代的旋律往后连连倒退。他又朝前交叉移
动双腿,站停了片刻,引吭一曲表明必胜信念的战歌,接着提起一条腿横跨一根马鬃做的鞭子,跨
过去,然后重新猛如风暴地朝舞台一侧冲过去。
“现在他骑上马了。”那迪内解释说。
残兵败将为了求生逃命而狼奔豕突,英雄策马扬鞭,驰骋而去。就在同时,一位令人肃然起敬
的长须绺腮的耄耋长者蹒跚地从另一侧上场了。
“这是另一出戏了。”那迪内说道,“讲的是一个法官如何审理一宗从未遇到过的棘手案子。”
坐在我们四周的观众马上拱腰缩背,手捧茶杯,闭目凝神起来,也有人开始嗑瓜子。
我是剧院里唯一的白种人。看客大多是老年绅士,也有不少丽姝淑女和年青男人。看客们时常
交谈,并向前后左右的熟人点头招呼,年青人看到长辈必须站起身来深深弯腰三鞠躬以示敬意。不
过,不管观众怎样精神分散,他们的心思还是在进行的演出上。
在法官之后又有一个人登场了。突然之间整个场子陷入了静寂,然后爆发出一阵气愤的尖声哄
叫。人人脸上都露出了怒不可遏的神情。
“那个演员走错了一步法。”那迪内告诉说。
中国的剧院和观众就是这么一丝不苟,演员一举一动,在舞台上走多少步,诸如此类的表演程
序都是千年来破坏不得的一定之规。
最后那位老爷狼狈不堪地匆匆下场……
现在已经十二点钟了,我们在戏院坐了将近五个钟头。梅兰芳在哪儿呢
这几个钟头里没有一分钟幕间休息,那面大鼓只要一遇到事情就像打雷般地敲响。武戏,滑稽
戏、对白戏,像这样坐着一出接一出没完没了地看戏,真是一种叫人肉体上受不了的疲劳战。究竟
怎么回事
清晨四点钟,梅兰芳终于来了。剧院外面天已经蒙蒙亮,顶楼花厅窗户已经变为紫绛色。
可是梅兰芳一出场,所有人的疲容立时一扫而光,人人脸上露出了抖擞的精神和充满了刚刚迸
发出来的期望。大家都坐得像蜡烛一般笔直,眼睛是年轻的、炯炯发光的。
就像一团裹在白色绸缎里的絮云,梅兰芳轻轻柔柔地出现在舞台上。人们看不清楚他做了什么
动作,仿佛没有挪动脚步,人已经袅袅娜娜地飘荡过来,他的双手仿佛徐徐卷舒出一层朦胧的轻纱。
他抬起了手臂,连一个外国人都可以看出来,他的这个动作美极了,姿势既优雅,神韵又端庄。
整个剧场像是点燃了熊熊的火焰,观众们站立起来,高声呼喊:“好!”“好啊!”观众们为能一饱眼
福而欣喜若狂,他们准确地知道这个动作是多么优美,多么难得。
梅兰芳演的那出戏,也是我唯一知道的戏。那就是《西厢记》。
一轮皓洁的明月照映着寺院,淡淡的清辉投洒在高大的圆柱之间,分外地勾人悲思。那个年青
人恍惚之中似乎看到自己心上人变成了朦胧迷人的、似真似假的月光,飘然而至。这就是梅兰芳的
演技,来的不是莺莺,不是一个女郎,而是中国之夜迷人的月光!
梅兰芳演的这出戏描述了一个既有相思成疾、又有爱情追求的月夜。在他千姿百态的表演里闪
烁着神奇的光彩,忽而是倾吐爱情的温柔,忽而是反唇相讥,忽而是冷漠无情;像是游移在寒夜中
捉摸不住的星星磷火,像是碧绿似冰的晶莹美玉,像是金星迸溅的爱情流火。月亮和梅兰芳就这样
相辉交映着……
不过外面太阳升得老高。我们走出剧院,驱车经过行人川流不息的街道时,已经是骄阳似火的
大白天了。
同一天我们被邀请去拜访那位伟大的戏剧表演家。他是脸上挂着可爱的笑容的年青男子,身上
散发出一种瓷娃娃般的雍容高雅。
“他一开口讲话就像夏天的莺歌燕语。”充当翻译的那迪内说道。
第 4 页 共 8 页
梅兰芳一下子提到了易卜生。
“易卜生是伟大的。”他谦恭有礼地表示敬意。“我拜读过他的作品,他描写了你们的所有想法
和言行,不是吗 你们自己的状况,自己的问题……你们的戏剧非常令人感兴趣。”
“请问您能否明确说一下我们的戏剧和中国的戏剧之间有什么不同。”我问道。
“在中国,”梅兰芳解释说,“我们有这么句话:世间最大者莫过于舞台。我们在世间日常所经
历不到的喜怒哀乐可以在这里见到。我们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梦幻和美的意境。我们的戏剧是这样
的……”
(斯文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描写“尖吼”的乐器、“光怪陆离”的图画,展现了作者眼中陌生的中国剧场为后文梅兰芳
的出场做铺垫。
B.那迪内是有意设置的线索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总会适时出现,引领着“我”逐步领略梅兰
芳高超的表演艺术。
C.文中连用三个“忽而”展开对梅兰芳多姿多彩表演的描摹,后连用“星星磷火”等三个意象形容观
众的艺术感受。
D.《西厢记》《玩偶之家》两部戏剧分别诞生于东方和西方,讲述的都是年青人冲破世俗阻碍、
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7.关于文中描述剧场观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观众时而“喧闹”,时而“闭目凝神”,时而“欣喜若狂”,他们的投入状态和情绪起伏主要由剧目内
容决定。
B.观众“时常交谈”“点头招呼”,青年向长辈行“三鞠躬”礼,展现了当时的社交礼节和中国传统的
观剧文化。
C.观众热爱戏剧,懂得欣赏,演员“走错了一步法”,观众就“怒不可遏”,他们既是戏剧的观看者,
也是评价者。
D.梅兰芳出场,观众们疲态“一扫而光”,精神“抖擞”,前后看戏状态形成对比,从侧面表现了梅兰
芳的高超技艺。
8.请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画横线句子“来的不是莺莺,不是一个女郎,而是中国之夜迷人的月光”
的理解。(4 分)
9.4 月 23 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南粤中学准备开展“跨文化专题研讨”活动。高三(1)班读书小
组决定分享阅读本文的心得,请以“跨文化视角的艺术效果”为题,拟一份发言提纲。(6 分)
(三)阅读Ⅲ(共 5 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本一:
齐王问曰:“大臣窃权重以作威福,何自知之 ”轸曰:“此非微臣之所知也。虽然,臣乃者过淄
水,水上有两丛祠,水东之祠,人持酒脯飨.之者,终日不绝;水西之祠,终日未尝见一人飨之以酒
脯者。问其故,其一神能为祸福,其一神不能为福,亦不能为祸。今夫大臣者,神丛也;大臣之门,
神祠也;持酒脯者,趋势利者也。王欲知权重之所在,亦惟观酒脯之所在而已矣。”王曰:“善。”明
日朝群臣,问曰:“淄水上有两祠,有诸. ”对曰:“有之。”“其一微福者如市,其一无一人微福者,
有诸 ”对白:“有之。”“此何以故 ”对曰:“由其能降灾降祥与不能降灾降祥故也。”“今公门可罗
雀,而诸大夫门车毂常击,其无乃似之乎 ”群臣咸畏而莫敢对。君子曰:陈轸之取譬也善矣,而齐
王之诘群臣也则过矣。夫亦自强而已耳。已不自强,而惟患政不自己出,授人以大阿,而欲其无割,
第 5 页 共 8 页
得乎
(节选自程敏政《皇明文衡》)
文本二:
陈轸之辩,不及苏秦、张仪,然轸常从.容.于战国之际,而仅、茶汉汲不能补其所不及。秦以客
死,仪逃于魏,其周流诸国不得少休,用智巧而为力劳,何也
盖游说不可取必于一端,而仪、秦之术,一定故也。何者 苏秦必于纵,张仪必于横。夫一室之
人不同心,一日之心不同事。以叛散相倾之六国而使之一心以为纵虽孺子知其不可以久此苏秦之所
穷。且天下尝见为纵之利矣,一日而散为横,虽足以解约,然合散未可必,此张仪之敝也。
纵者不敢横,虽见横之利而不敢陈也,而游说以非之,是附其所不亲。横者不敢纵,虽见纵之
利亦不敢陈,而强词以乱之,是谗其所不怨。附其所不亲,是交胡越之道也;谗其所不怨,是间兄
弟之道也。然其亲与间之际劳矣。中道不幸,而谋失者必败。故仪、秦之身颠沛而濒于祸者数矣,
秦以此死,而仪仅以免。
故纵横危道也,常负天下之责。纵而散者,苏秦负其责;横而合者,张仪任其咎.。然天下之势
故不一,要之合散,必不可以一定。夫操不可以一定之势而身当其任,故曰:纵横,危道也。
陈轸之智不逮二子,而不主纵横之任,乘势伺变而行其说,故其为说不劳,而其身处安。故轸
者,说士之巨擘者也。
(节选自张耒《陈轸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以叛散 A相倾之 B六国 C而使之 D一心 E以为纵回虽孺子知 G其不可以久 H此苏秦之所穷。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飨,祭祀,祭献,与《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一句中的“飨”意思不相同。
B.“淄水上有两祠,有诸”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意思不同。
C.从容,斡旋,周旋,与《屈原列传》“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从容”意思不同。
D.咎,过失,罪过,与成语“既往不咎”“引咎辞职”中的“咎”意思全都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淄水边的两座丛祠,一座来祈福的人络绎不绝,一座无人问津,陈轸以此现象作比,指出如
何判断朝中大臣的权力。
B.齐王担心大臣因手握重权而作威作福,于是根据陈轸的说法,第二天在朝堂之上质问大臣,
大臣们都害怕得不敢回应。
C.战国时期,六国都看到合纵之利,但很快却纵散约败而转投连横阵营,这是苏秦和张仪四处
游说、欺骗各国的结果。
D.合纵一方与连横一方都强行用游说的方式进行拉拢或离间,这样做极其费力,中途一旦谋划
有误,就必然会导致失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公门可罗雀,而诸大夫门车毂常击,其无乃似之乎
(2)夫操不可以一定之势而身当其任,故曰:纵横,危道也
14.陈轸是“说士之巨擘”,体现在哪两方面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 分
第 6 页 共 8 页
(四)阅读 IV(共 2 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水调歌头·观星
王识
一雨洗空阁,象纬①逼人清。披襟台上细看,北斗在璇衡。知是南宫列宿,初出极星未远龙角正
分明。河汉余千里,风露已三更。
坐来久,书帙散,酒壶倾。凉生殿阁,泠然邀我御风行。拟欲乘槎一问,但得天孙领略安用访
君平② 莫笑儒生事,造化掌中生。
【注】①象纬:泛指恒星、行星等星象。词中的北斗、南宫列宿、极星、龙角、天孙,均为天
体或星座名称;璇衡,指观测天象的仪器。②君平:西汉人,相传他善观星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的“洗”字写出雨后空气清新洁净,“逼”字写出星座清晰可辨,如在面前。
B.“河汉余千里”与秦观的“银汉迢迢暗度”两句都描写长长的银河横跨夜空的样子。
C.夜半时分,书籍散落,酒壶倾倒,词人深夜未眠,思绪涌动,想要去“乘槎一问”。
D.词人与“游于赤壁之下”的苏轼一样,都以御风而行来表达自己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16.本词将天文学家的探索精神与文人的浪漫情怀融为一体,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共 1 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文佳同学的“一测”作文文字简约、含蓄精妙,老师引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句子“ ,
”大加赞扬。
(2)古人常把星宿写进诗词,阅读 IV 中,词人写“北斗在璇衡”,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 , ”也提到了“北斗”。
(3)夜晚,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常常能引发古人的情思,例如古诗中就有“ , ”
两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共 3题,12 分)
读《红楼梦》常有一种“如闻其声”“尽闻其声”的感觉。什么欢声笑语、闲言碎语、快人快语、
酸言醋语、唇枪舌剑、情话痴语以及官方语言、粗村语言……都写了个绘声绘韵、淋漓尽致。读书
时耳边一片吱喳喧哗,掩卷后余音在耳,拂之不去。却原来,《红楼梦》不但要用眼睛看、用心想,
( A )。
为什么有这样的听觉效果呢 第一,《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是绝对生活化的口语,是响叮叮(不说
“响当当”,因为“当当”太铿锵了)的活人活话,绝对没有半文半白、半中半西的那种二手三.手.的
“文学语言”,那种作家读书读多了读痴了造作出来的文词儿字话。再看看我们的某些同代同行,或
“炼字”炼入魔道,或朦胧故作玄虚,或作者拿人物当传声筒,差之多矣!可以说《红楼梦》众人物
说的话并不“文学”,有的也不合语法,然而行云流水,全系天成。第二,《红楼梦》人物语言是高
度性格化的,各有已腔,各有已调。王熙凤的快人快语( B ),但晴雯的快语只是任性、尖刻、大胆,
王熙凤的快语后面则往往另有目的:或逗笑承欢讨好,或显示决断才干与追求高效率,或充满威胁
和要求绝对服从等。特别是人多嘴杂的场面,最见作者功力,硬是写了个“面面俱到”。第三,这些
人物语言,不但有外在的生动、幽默、或俏皮或尖刻或憨厚或圆熟的色彩,更常常使人想到它们背
后、它们深处的没有说明的东西,可以说是说话人的潜台词,可以说是一种“语势”,即说话人的全
第 7 页 共 8 页
部思想感情的趋势,使读者在“如闻其声”的同时“如见其人”“如见其状”。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19.下列加点词语与文中“三手”造词方式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阿 Q十分得意的笑了。“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B.这天气,不得不令人想起“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过去不识字的叫做文盲。现在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D.元帅说:“不是开小差,而是开大差,是执行中央北上的方针。”
20.结合下面材料中画横线部分,简析刘姥姥“粗村语言”的特点。(5 分)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
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
哈哈大笑起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共 2题,8 分)
登车继续前行。天山在我们的左侧一直紧紧跟随,或者说我们始终跑不出天山的护围。像地球
的围墙,矗立在天涯尽头。我们见到的只是它的北坡,绵延千里没有一根树木,裸露着连成一体的
褐色岩石,有时青棱棱,有时泛一点紫色,似铜浇铁铸。沟沟壑壑,森然惊目,像历史的亦或是大
自然的一道道伤口。山顶堆积着白雪,由于山形和山岸无一处是雷同的,积雪分布得千奇百怪,更
增添了天山的神奇。
公路在拔高。在我们的右侧又出现了一道山脉。我们变成在大峡谷里行进,视野受到局限,戈
壁滩不再是一望无跟了。这条大峡谷一头通向内地,另一头仿佛直达天上。公路对天山越贴越近,
我们的车在延着山脚跑。不论是翻越这座天边之山,还是登临这座天上之山,不都是到了天上吗
21.文中用成语“铜浇铁铸”描写天山北坡,请简要分析其巧妙之处。(5 分)
22.文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 分)
三、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对成长而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