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童年的水墨画》学习单
小组内进行展示,并借助评价量表,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评价标准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3.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停顿、节奏、韵味。
2.仿写尝试,根据仿写思路,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童年水墨画,写完小诗,可让豆包AI给你配上水墨画的图,参加班级的“水墨诗画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请喜
酮(共27张PPT)
童年的水墨画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八课
语文要素
运用多种方法
理解难懂的句子。
单元主题
多彩童年
在童年的百花园里,
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比一比
水墨画
水彩画
水墨画和彩色画有什么不同?
水墨画用墨色变化和水的晕染表现景物,色彩少却意境丰富。
活动一
赏水墨画 忆童年故事
:
童年的水墨画
如果让你为自己的童年选一幅画,你会画什么?用什么颜色(墨色)表现?
活动二
初读诗文 识诗中画面
组诗
初读诗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3.想一想,分别写了哪几幅“童年的水墨画”?
当作 扑腾 扇动
水葫芦 小蘑菇
绿玉带 人影碎了 你拨我溅
dàng shān
lu gu
bō
评价标准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3.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出停顿、节奏、韵味。
小组内进行展示,并借助评价量表,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垂钓
戏水
采蘑菇
识诗中画面:
三首诗分别写了哪几幅“童年的水墨画”?
活动三
聚焦《溪边》 品诗中画意
学习提示
1.自学:自由朗读《溪边》,圈出景物。用“?”标注读不懂的句子。
2.互学:小组交流,你在溪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哪些句子是你理解不了的,可以用什么办法理解它?
3.展学:小组展示。
溪
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读到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的画面。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
想象画面
运用这些方法,独立理解,学懂了句子,就在问号旁打√。
同桌互助,成功解答疑惑,就在句子旁画 。
……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联系“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我知道“染绿”的原因是 。
溪水碧绿,把人影也染绿了
一个“染”字突出了山溪的绿
联系生活
联系上下文
书写生字
会意字,右下是木,表示古代染料多从草木中提取:左边是水,表示染料要配成染液;右上是九,表示染色要进行多次色才均匀。本义指使布帛着色。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蜻蜓立在钓竿上,突出了环境的 。
安静
想象画面
对比换词
钓上了鱼,孩子高兴地笑了
联系上下文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散
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 ,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 了。一只_______飞来,立在钓竿上。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水中的人影 了,原来是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 ,小溪边传来一阵阵 。
染绿
垂钓
欢蹦乱跳
红蜻蜓
欢笑声
碎
美读诗文
溪
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边读边想象画面
说说你对这幅水墨画的感受。
学法小结
联系生活
想象画面
对比换词
联系上下文
读诗句
圈景物
解诗意
说感受
活动四
再读诗文,感悟水墨语言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万绿丛中一点红,表现了 。
色彩美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画面由 变 ,画面变活了。
静
动
你觉得这幅水墨画中最精妙之处是什么?
活动五
妙笔生花,争做 “童诗小画家”
仿写尝试
赛 场
随风舞蹈,
轻轻拂过,
一声枪响,
转眼间,
冲破红线,
在空气里蹦跶。
彩旗
微风
运动员
掌声
仿写小贴士
思路:
( )(安静的场景)( ),
( )(主体事物)( )。
忽然
________(动作),
________(动态画面)。
示例: 操场
单杠把蓝天当作秋千架,
白云像棉花糖一样飘着。
忽然
“嘿呀”一声
用力一甩,
空中划过一道彩色的弧线。
帮我生成图片:图片风格为「水墨画」,比例 「4:3」根据下面的诗句意思画出一幅水墨画:
课后练习
课后仿照诗文,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童年水墨画,写完小诗,可让豆包AI给你配上水墨画的图,参加班级的“水墨诗画展”。/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圈景物、品动词、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中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等难懂句子,体会诗歌的 “水墨意境”。
2.仿照《溪边》结构创作童诗,运用 “抓主体、写动静” 等技巧,落实 “用多种方法理解句子” 的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对比换词等方法理解诗句,体会 “水墨意境” 的语言表达。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迁移方法,创作富有画面感的童诗。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初识 “水墨诗画”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玩一个“文字魔术”!我说一个词,你们闭上眼睛 ——绿玉带,你想到了什么?(生:绿色的腰带、长长的溪水……)
瞧,这就是文字的魔法!课本中藏着一个秘密武器 ——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武器”,破解《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语言密码!
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就像侦探破案要用不同工具,我们今天要试试哪些“理解工具”呢?
二、初读诗文,感知水墨画面
活动一:赏水墨画,激活 “水墨感知”
同学们,看这两画(展示课件中的水墨画对比图),水墨画和彩色画有什么不同?
(生答:水墨画颜色少,有浓淡变化)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组童年的水墨画。
如果让你为自己的童年选一幅画,你会画什么?用什么颜色(墨色)表现?
今天我们要读的诗也像水墨画一样,用文字就能‘画’出童年。猜猜看,诗人会用哪些“文字颜料”呢?
活动二:初读诗文,识诗中画面。
1这一课是由三首同一童年主题的诗组成的组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读出节奏和诗歌的韵味,并思考诗中分别描绘了哪些水墨画面。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生字词。
3.小组内展示评价朗读情况。
4.三首诗分别写了哪几幅“童年的水墨画”?
活动三:聚焦《溪边》 品诗中画意
1.任务 1:圈景物,标疑难
自由朗读《溪边》,圈出景物。用“?”标注读不懂的句子。
预设学生圈画:
景物:垂柳、溪水、人影、钓竿、红蜻蜓
疑难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2.任务 2:多元方法破解难懂句子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人影为什么会被染绿呢??
第一招“联系生活”:夏天,当我们穿着白衣服站在绿湖边时,衣服会反光变绿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会)
联系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可知 “染绿” 的原因是溪水碧绿,在诗人眼中就好像变成了绿色的颜料罐,把人影也染绿了。一个 “染” 字生动突出了山溪浓郁的绿色,仿佛将人影都浸润其中,多有趣!我们通过联系生活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第一个难懂的句子。
书写生字“染”:染是会意字,右下 “木” 表染料多取自草木,左 “水” 表染液,右上 “九” 表多次染色),书写时关注各部分融合,展现 “染” 字使布帛着色的本义,做到结构美观、表意清晰。
3.任务 3:想象画面,理解 “立着”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句子“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钓竿上停着一只红蜻蜓。”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一下:“立着”像小士兵站岗,一动不动,说明环境有多安静?一个“立”字,让画面从”普通照片“变成了”静止的水墨画“这就是”想象画面的魔力!
这就是第二招“想象画面”—— 让文字在脑海里放电影。
4.任务4:“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把“碎”换成“散”,哪个好?
(生:“碎”更突然,像水花炸开)
看课件中的水墨动画(模拟人影碎开的动态),“碎”字让静止的画面突然“动”了,这就是“对比换词”的魔法。
5.任务 5:联系上下文,解密 “笑声蹦跳”
“鱼儿蹦跳在草地上,笑声怎么也蹦跳?(生:因为孩子很开心,笑声像鱼儿一样活泼)
诗人没写“孩子们哈哈大笑”,却让我们看到了开心的样子,这叫“留白”—— 就像水墨画里的空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原来,笑声跟着鱼儿的蹦跳一起“动”了!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6.难懂的句子我们理解了,谁能根据提示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7.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对这幅水墨画的感受。
8.总结学法小结:
读诗句→圈景物→解诗意(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对比换词)→说感受
三、再读诗文,感悟 “水墨语言”
你觉得这幅水墨画中最精妙之处是什么?
任务 1:探寻色彩对比之美
诗人用了哪两种颜色让水墨画的画面亮眼?(生:绿和红)
师:这万绿丛中一点红,就像水墨画里的“朱砂点”“绿玉带”和“红蜻蜓”让画面有了焦点。这叫“色彩点睛”,是语言的水墨画技巧!
任务 2:辨析动静变化之妙
在这首诗中,水墨画是静止的还是动态的呢?诗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静态画面,哪些句子描绘了动态画面呢?(生:前四句是静的,后面是动的)
师:一静一动,就像水墨画先铺淡墨,再勾浓墨线条。这叫“动静结合”,让画面有了呼吸感。
四、仿照诗文,创作 “童年水墨画”
现在轮到你们当“小诗人”!回忆一下,你的童年有哪些像水墨画一样的场景?操场跳绳、树下看书、雨中踩水…… 选一个,用“抓主体、写动静、留想象”的秘诀来写诗。
我们先一起来看“赛场”这首小诗怎么写?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运动会的赛场上会有哪些景物,有怎样的声音?(彩旗飘动;运动员冲刺像小火箭,冲破红线时头发会飞起来,操场上响起掌声。)
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填空。
出示仿写支架:
( )(安静的场景)( ),
( )(主体事物)( )。
忽然
________(动作),
________(动态画面)。
教师示范:
《操场》——
单杠把蓝天当作秋千架,
白云像棉花糖一样飘着。
忽然
“嘿呀”一声
小手一甩,
空中划过一道彩色的弧线。
五、总结拓展:带着 “工具” 走进更多文字
今天我们用“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对比换词、联系上下文”这四把“钥匙”,打开了诗歌的画面之门。课后请用这些方法读读《江上》《林中》,想想:“水葫芦”是谁?“斗笠像蘑菇”藏着什么秘密?下节课我们继续用“工具包”解密!
六、布置作业:
1.用 “理解工具” 批注《江上》《林中》的难懂句子;
2.完善童诗,尝试用 “不同方法” 修改诗句(如:用 “联系生活” 补充细节,用 “对比换词” 替换动词)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读诗句
圈景物
解诗意: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对比换词、联系上下文
说感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