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九章 《东半球的其他地区和国家》
一、单元主题
二、单元目标与内容
三、单元知识框架
四、单元内容情境设计
五、教学反思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为“东半球的其它国家和地区”。
核心主题:本章在课程标准体系中属于“认识世界”里的“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部分,与“认识大洲”一起,从三个不同的地理尺度来选取案例进行学习。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在此部分学习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提高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以及地理实践力这四个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要强调地理图像的运用,通过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逐步形成区域认知的思维逻辑和学科方法,并加以迁移运用,突出地理学科的因地制宜发展、人地协调观等育人价值。本部分内容在继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和第八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之后,在第十章“西半球的国家”和第十一章“极地地区”之前,是将地理视角从亚洲向东半球其他重要地区扩展的重要章节,也为下一章将视角转向西半球作铺垫,能使学生建立起对东西半球各地区的认识,培养全球视野。本章可以巩固已学的大洲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相关区域认知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同时,要调动世界地理总论的相关知识,将世界的海陆、候等相关知识应用到本章内容中来。通过案例式学习,提高学生描述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探究人地关系的方法,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二、目标与内容
2.1 大单元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八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的学习,学生已储备了关于不同地区或国家区域学习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事物和现象,简要分析这些事物和现象发生的区域地理背景,理解世界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区域联系。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存在片面性,对于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分析不够全面。本章教学中对诸多问题的探讨,如地区和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西亚石油资源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及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联系等,需要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性思维,这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2.2大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地理位置东半球地区和国家及其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的运输路线及西亚水资源分布状况和对经济的影响
(3)欧洲西部蓄牧业发达及旅游业的原因及地形对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4)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5)澳大利亚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环境保护方面经验。
2.3 核心素养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掌握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归纳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形成区域认知的基本素养。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构建人地协调观,形成区域整体认知。
(3)结合图文资料,说出西亚的石油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对世界的重要意义,培养综合思维素养。
(4)通过分析欧洲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说明该区域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5)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的概况,正确理解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
(6)通过澳大利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方面的案例,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
(7)通过澳大利亚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案例,探究其经验和教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
2.4 学习内容分析
东半球还有一些地区和国家虽然与我国不相邻,但与我国有着密切的往来。在本章,我们以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为例,学习认识地区和国家的下列内容:
(1)如何描述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2)西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3)西亚的自然资源对当地乃至世界有哪些重要意义
(4)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有哪些优势
(5)澳大利亚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6)澳大利亚人文地理主要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7)澳大利亚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8)澳大利亚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有哪些联系
(9)澳大利亚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经验?
2.5 单元整体设计构想
(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准确描述出地理位置
(2)通过读图分析地理位置,描述自然环境对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的影响
(3)通过读图分析自然资源明确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有力影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知识运用能力。
(5)每个国家或地区分配两课时,结合自然与人文主题,强化知识关联性。
2.6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安排8课时,具体如下:
1.第一课时:西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匮乏的水资源。
2.第二课时:西亚的石油资源特点、地位;世界石油宝库,西亚石油输出路线。
3.第三课时: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温带海洋性与畜牧业。
4.第四课时:欧洲西部的经济,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繁荣的旅游业。
5.第五课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第六课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以及快速发展的经济。
7.第七课时: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畜牧业发展的条件。
8.第八课时:澳大利亚特有的动植物和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的发展特点。
三、单元知识框架
四、情景与任务(课程设计)
课时1:战火中的西亚——世界热点地区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叙利亚战场无人机航拍片段(30秒),展示近10年中东冲突新闻标题墙(如“巴以冲突再起”“伊朗核问题”)。
提问:“为什么地图上这片区域总被标注为‘热点’?战火背后藏着哪些地理密码?”
二、教学过程(40分钟)
任务一:地理拼图——锁定西亚位置(12分钟)
发放空白地图,学生用彩笔标注:
三洲:亚洲、欧洲、非洲
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重要通道: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
小组竞赛:抢答“土耳其海峡沟通哪两海?”“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会影响哪些国家?”
任务二:辩论赛——土地与水的争夺(15分钟)
分组辩论:正方:“土地主权争议是西亚冲突主因”
反方:“水资源分配不均才是根源”
教师补充数据:以色列人均水资源仅为中国1/7,约旦河被5国瓜分。
实践活动:沙漠水循环实验(10分钟)
演示:在透明箱内加热盐水模拟蒸发,用冰块冷凝水汽,对比沙漠地区降水差异。
总结: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形阻挡→热带沙漠气候→水资源匮乏。
课时2:西亚多金的密码——石油经济探秘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沙特王子私人飞机、迪拜帆船酒店短视频,抛出问题:“沙漠国家为何富可敌国?石油真能‘当饭吃’吗?”
二、教学过程(40分钟)
任务一:石油寻宝——定位油田分布(12分钟)
使用AR地图APP,学生“开采”波斯湾沿岸虚拟油井,记录油田集中区(如沙特加瓦尔油田)。
数据对比:西亚石油储量占全球48%,单井日均产量是美国10倍。
任务二:海上生命线——模拟石油运输(15分钟)
每组获3条路线卡(苏伊士线、好望角线、马六甲线),用沙盘模型演示油轮航行:
苏伊士线:最短但限载25万吨
好望角线:绕路但运量大
马六甲线:亚洲主要通道
计算:运输100万吨石油选哪条线?成本差异?
角色扮演:石油困局研讨会(10分钟)
角色分配:石油公司代表:强调开采利润
环保组织:抗议污染
经济学家:建议产业转型
教师引导总结“荷兰病”风险,展示阿联酋太阳能城案例。
课时3:一颗奶糖的欧洲西部之旅——地理与畜牧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分发荷兰风车造型奶糖,展示欧盟乳制品出口数据:“欧洲人每年喝掉的牛奶可填满4个贝加尔湖,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40分钟)
任务一:气候拼图游戏(12分钟)
分组匹配卡片:① 地形图(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② 气候图(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③ 牧草生长曲线图
结论:“全年温和湿润+地形平坦=优质牧场”。
农场主日记(15分钟)
3月:播种黑麦草
7月:日均温18℃,湿度80%
10月:产奶高峰期
学生补充细节,小组互评合理性。
数据对比:乳畜业效率战(10分钟)
对比:欧洲:1头牛年均产奶9000kg
中国:4500kg
分析:机械化挤奶、科学饲料配比的作用。
课时4:欧洲西部——经济与文化双引擎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瑞士制表师手工打磨零件、法国葡萄酒庄园航拍视频,提问:“欧洲如何从‘农场’变身‘工厂’?”
二、教学过程(40分钟)
任务一:工业产品猜猜猜(12分钟)
展示局部图:① 空客A380机翼 ② 德国精密机床 ③ 瑞典ABB机器人
学生抢答并归纳:高研发投入(欧盟占全球研发支出1/3)。
任务二:旅游策划师(15分钟)
提供资源包:自然景观:挪威峡湾、瑞士阿尔卑斯
人文遗产:巴黎卢浮宫、罗马斗兽场
交通:欧洲之星列车时刻表
政策:申根协定。
小组设计7日游路线,需说明地理关联(如“阿尔卑斯滑雪因山地地形”)。
任务三:欧盟知识竞赛(10分钟)
- 必答题:欧元启用年份?申根区作用?
- 抢答题:找出非欧盟国家(如挪威、瑞士)。
课时5:坦赞铁路上的非洲故事——自然地理探秘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1970年代坦赞铁路建设纪录片片段(中国工人与非洲劳工协作画面),提问:“这条铁路为何被称为‘自由之路’?”
二、教学过程(40分钟)
任务一:穿越非洲大陆(12分钟)
【活动】1.读图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区(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等),河流(刚果河和尼罗河等)、东非大裂谷等。
3.读图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及其分布特点,说出赤道穿过的3个气候带。
任务二:动物迁徙剧场(15分钟)
每组分配动物卡牌(角马、狮子、长颈鹿),在“干湿季地图”上移动:
5-10月:向北迁徙至肯尼亚;11-4月:返回坦桑尼亚
解释:气压带移动导致降水差异。
任务三:地理眼观察(10分钟)
对比实验:热带雨林区土壤vs草原区土壤(渗透速度差异)
- 总结:草原土壤肥力低,制约农业。
作业:绘制“非洲自然带分布图”,标注典型动物。
课时6:非洲稻田——人口、粮食与环境与经济发展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袁隆平团队在马达加斯加种植杂交水稻新闻,展示数据:“非洲人口30年翻倍,粮食缺口达2亿吨。”
二、教学过程(40分钟)
任务一:数据风暴(12分钟)
计算:① 非洲人口年增长率2.7% vs 全球1.1%
② 粮食产量增速<人口增速
【设计意图】从数据中更加直观感受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任务二:经济诊断书(15分钟)
分析案例:
加纳:仅出口可可豆,进口巧克力
科特迪瓦:木材出口占比60%,无家具产业
小组开“药方”:发展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
任务三:辩论会:外援vs自力更生(10分钟)
反方论据:“非洲接受援助超万亿美元仍贫困”
正方论据:“中国基建帮助非洲GDP提升”
课时7:重生之澳洲农场主
一、情境导入(5分钟)
角色扮演:“你穿越成澳大利亚农场主,政府提供3块地(墨累-达令盆地、大自流盆地、塔斯马尼亚岛),选哪块?”
二、教学过程(40分钟)
任务一:牧场选址大赛(12分钟)
提供资料:绵阳的生长习性,澳大利亚的的地形图、气候图和河流湖泊分布图。
小组陈述方案,教师点评“混合农业(牧羊+小麦)”优势。
教师补充:澳大利亚的地下水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澳大利亚的三大牧羊带与降水之间的关系。
任务二:羊毛产业链(15分钟)
教师:实物展示:原羊毛→洗净毛→毛线→毛衣。计算附加值:原羊毛$1/kg → 毛衣$50/kg。
任务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0分钟)
数据资料展示:澳大利亚的羊毛和羊肉数量与在世界中的占比。
【设计意图】了解完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发展条件,感悟到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之后再通过数据和资料显示澳大利亚畜牧业的地位。
课时8:澳大利亚特有动植物和矿业发展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展示鸭嘴兽、考拉动图,提问:“这些‘活化石’为何只在澳洲?挖矿如何改变澳洲命运?”
二、教学过程(40分钟)
任务一:生物演化故事会(12分钟)
时间轴排序:① 冈瓦纳大陆分裂(1.6亿年前)② 澳洲孤立漂移③ 有袋类动物演化
角色扮演:袋鼠、桉树“自述”生存策略。
任务二:矿产拍卖会(15分钟)
模拟交易:铁矿石:$120/吨(中国需求占比60%)。铝土矿:$200/吨
计算:矿产出口占澳洲GDP 20%,分析“矿车依赖”风险。
任务三:未来畅想(10分钟)
分组设计转型方案:清洁能源(西澳太阳能);航天产业(南部发射场);海洋经济
五、教学反思
教学中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地理基础薄弱学生提供“导学案”(如简化地图标注任务),对能力较强学生布置拓展课题(如“对比一带一路对西亚与非洲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