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共4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共4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2 11:0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22 太空一日
杨利伟
导入新课
古人很早就有“飞天”的梦想: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
嫦娥奔月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背景链接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辽宁省葫芦岛市人,少将,特级航天员。
课文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作者名片
课本139页

炽热
轮廓
俯瞰
模拟
遨游
严谨
(hú)
(chì)
(kuò)
(fǔ kàn)
(mó nǐ)
(áo)
(jǐn)
稠密
概率
烧灼
五脏六腑
千钧重负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
(chóu)
(gài lǜ)
(zhuó)
(fǔ)
(jūn)
(nài)
(pò)
读读写写
补充
无虞
舷窗
屏息凝神
(yú)
(xián)
(bǐng)
读读写写
无虞:不用忧虑。虞,忧虑。
炽热:温度高;极热。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遨游:漫游;游历。
烧灼:烧、烫,使受伤。
五脏六腑: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词语解释
千钧重负:比喻很重大的责任。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屏息凝神: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屏,抑止(呼吸)。
词语解释
快速浏览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3.本文用四个小标题,来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四个部分的内容的?
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整体感知
2.根据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我看到了什么
(3)神秘的敲击声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起飞阶段
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返回阶段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写火箭发射升空时“我”的独特感受。
第二部分:写作者在太空中看到祖国的感受以及对战友、亲人的惦念,并强调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
第三部分:写“我”克服“本末倒置”这一错觉的经历及“我”在飞船内听到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写飞船返回地面的复杂过程及作者由紧张到放心的心路历程。
整体感知
3.本文用四个小标题,来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四个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迅速了解全文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四个部分的内容的?
时间顺序。
整体感知
一、速读第一部分,了解升空过程,及宇航员的感受。
文本解读
1.“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我”的心理有哪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我”的心理感受有如下变化:
紧张——稍觉释然——非常痛苦——无法承受,觉得快不行了——从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
文本解读
1.“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我”的心理有哪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写这些,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文本解读
2.品味词句。
(1)品析第1段中“几秒钟”“上千吨”的表达效果。
“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
文本解读
2.品味词句。
(2)第3段:“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采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得全身肌肉极度僵硬的情形。
文本解读
2.品味词句。
(3)第15段:“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语言动作描写,表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和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文本解读
22 太空一日
杨利伟
第二课时
二、速读第二部分,说说在太空中“我”看到了哪些景象?
文本解读
1.说说在太空中“我”看到了哪些景象?这一部分主要采用的是哪种观察视角?
(1)地球呈一段弧状。
(2)各大洲和各国的方位。
(3)祖国的各个省份、首都北京。
(4)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观察视角:俯瞰
观察视角有:平视、仰视、俯视、远望、近看等。
文本解读
2.第23段:“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作者为什么要特别交代俯瞰首都北京的细节?
这个细节描写,表明了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文本解读
3.为什么要写在飞船上看不到长城?写这表现了杨利伟的什么精神品质?
证明“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传说是不真实的。
杨利伟特别强调这一点,表现了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严谨的精神(态度)。
文本解读
三、速读第三部分,探寻神秘的敲击声。
文本解读
1.第30段“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结构上:总领下文;
内容上:表达了首飞的航天员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危险。
文本解读
2.“我”在太空中遇到了哪些“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
(1)产生了“本末倒置”的错觉;
(2)听到了神秘的敲击声。
文本解读
3.在太空中漫游,杨利伟经历了很多神奇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情非常神秘——“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你觉得杨利伟在太空中遇见的“神秘敲击声”有可能是什么呢?
(1)飞船自身造成的;
(2)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自然现象;(如宇宙中的碎片撞击飞船外壳)
(3)外星文明……
文本解读
四、速读第四部分。
文本解读
1.归途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
2.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心理描写。作者真实而详细地描写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更生动,更能打动人。
文本解读
3.结尾段:“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了作者胜利的自豪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文本解读
4.“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航天飞行的时间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准确?
这个时间是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这是幸福的时刻,激动人心的瞬间,必将开启我国太空探险的新纪元。
文本解读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
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疑难探究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
不知怎么回事,重视这个过程。
疑难探究
2.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作者通过观察,认为在太空看不到长城;还叮嘱后来上太空的航天员仔细观察,并询问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
对太空敲击声的确认,试听一年多,总觉不像,所以一直没有签字;
疑难探究
作者在叙述中,对时间、数据等都表述得详细、准确,也反映了严谨、科学的态度。
疑难探究
登上太空的中国航天英雄
神舟五号:杨利伟
神舟六号: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九号:景海鹏 、刘旺 、刘洋(女)
神舟十号: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
神舟十一号:景海鹏、陈冬
拓展延伸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李国利、蔡琳琳)随着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27日晚间成功完成首次“太空加油”,中国航天稳步迈入空间站时代。
  19时30分,7天前发射的天舟一号与去年中秋之夜升空的天宫二号,正携手高速飞行在距离地球393公里的太空。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