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第十四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历史复习第十四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2 08:03:49

文档简介

(共87张PPT)
第十四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政治: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合作走向对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经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得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3)社会生活: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4)教育文化: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获得长足进步,在文艺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什么?解放区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何时?该事件有何影响?
3.辽沈战役爆发于何时?指挥者是谁?影响是什么?淮海战役是何时发生的?哪些人指挥的?有什么影响?平津战役在何时爆发?指挥者是哪些人?有何历史意义?
4.三大战役的意义是什么?南京是何时解放的?与其有关的战役是什么?南京解放有什么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是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决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基本摧毁了在战争初期远超自己的对手,这是各方都没有预料到的。单从军事的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战术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但归根结底,人心向背决定了战争胜负。
(1)如图所示历史现象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从此,解放区废除了哪一土地制度?这一运动与史料二的战争有何关系?
(2)“三大战役”的起点是哪一战役?这次战役的主力作战部队是哪一支部队?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和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役分别是什么?
(3)史料二中“解放军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取得了哪一战争的胜利?揭开这场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依据史料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提示:(1)法律依据: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制度: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关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他们努力发展生产,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他们成为决定淮海战役最大的、源源不断的力量,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2)战役:辽沈战役。
部队:东北野战军。
解放华北的战役: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3)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历史事件: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对象发生了怎样的阶段性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由国民革命时期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到国共对立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反抗日本侵略者,最后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
主要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是何时?状元实业家是谁?其救国主张是什么?创办了什么企业?
2.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哪些著名的企业家?
3.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原因是什么?
4.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改称呼发生在何时?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任务二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史料一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史料二 随着洋货的日益冲击,财富不断外流,为此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做出不同应对。
代表言论 代表人物、口号 具体举措及影响


一 西洋……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曾国藩、李鸿章口号:“自强”“求富” 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 300万两白银
代表言论 代表人物、口号 具体举措及影响
应对二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人物:赵三多口号:“扶清灭洋” (团民)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
代表言论 代表人物、口号 具体举措及影响
应对三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人物:张謇口号:“实业救国” (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史料三 近代中国面粉国内外运销数量(单位:万担)
年份 进口 出口 出超(+)入超(-)
1913 259.68 11.95 -247.73
1915 17.74 19.66 +1.92
1917 67.88 79.80 +11.92
1919 27.13 269.43 +242.30
注:“出超”:即“输出超过”的简称,又称“贸易顺差”“贸易黑字”“贸易盈余”,与“入超”相对,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出口货物的总值”超过“进口货物的总值”,抑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一季或一月)内“出口商品总值”大于“进口商品总值”的差额。“入超”:即“输入超过”的简称,又称“贸易逆差”“贸易赤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一季或一月)内“出口商品总值”小于“进口商品总值”的差额。
(1)根据史料一,概括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的英国产品总值的发展趋势。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应对举措,对其进行评价。
(3)史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面粉的进出口量发生什么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提示:(1)逐步上升。
(2)应对一: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展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应对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带有盲目排外色彩,不利于中国社会进步。
应对三:以张謇为代表兴起的“实业救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
(3)变化:进口量总体减少,出口量总体增加;中国面粉外销处于“出超”。
外部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中国人民革命的影响,如辛亥革命大力改革和倡导新的社会生活习俗。
(3)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4)中国人民的适应性和创新的结果。
整合归纳 专题串讲
1.比较西安谈判和重庆谈判
项目 西安谈判 重庆谈判
时间 1936年12月 1945年8月
中国共产党代表 周恩来等 毛泽东、周恩来等
结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项目 西安谈判 重庆谈判
落实情况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相同点 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
2.人民解放战争
项目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南京政权覆亡
时间 1946.6—1947.6 1947.6—1948.9 1948.9—1949.1 1949.4
概况 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项目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南京政权覆亡
结果 ①中国共产党以运动战为主,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②中国共产党转战陕北,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项目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南京政权覆亡
胜利
原因 ①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②经济上:解放区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国统区经济崩溃
③军事上: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④民心上:人心所向是关键
单元分层训练(十四)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向世人报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先生来了”(  )
[A]开启了第三次国共合作征程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情怀
[C]加速了美国侵略中国的步伐
[D]避免了国共划江而治的局面

B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等人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民主的真诚愿望以及胸怀天下的情怀,B项正确。]
2.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商和平大计。另一方面,他又借用美国的军用飞机空运大量国民党军队抢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这反映出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  )
[A]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攘外必先安内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假和平真内战

D [根据题干可知,蒋介石一方面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说明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假和平真内战,D项正确。]
3.毛泽东曾说:“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但1947年3月,中共中央却主动撤离延安,这一行动反映了我军(  )
[A]军事指挥策略灵活 [B]拉开战略进攻序幕
[C]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D]取得战略决战胜利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这一行动反映了我军军事指挥策略灵活,A项正确。]
4.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  )
[A]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B]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C]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项正确。]
5.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这三大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C项正确。]
6.下面是画家冯真的年画《娃娃戏》。扮演人民解放军和群众的小朋友们愤怒地围攻戴着写有“美帝国主义”高帽和戴着蒋介石假面的两个小朋友。这幅漫画最可能创作于(  )
[A]1924—1927年
[B]1927—1937年
[C]1931—1945年
[D]1945—1949年

D [1946年6月,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民解放战争结束。根据材料“扮演人民解放军和群众的小朋友们愤怒地围攻戴着写有‘美帝国主义’高帽和戴着蒋介石假面的两个小朋友”可知,这幅漫画应出现在1945—1949年,D项正确。]
7.(2024·济宁一模)下面材料是解放区流传的一首歌谣,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D]人民群众大力支援

D [依据“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可知,歌谣反映了民众对解放战争的支援,民众的大力支援是人民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
8.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他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由此可见,他主张(  )
[A]变法图强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B [根据材料“他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B项正确。]
9.(2024·枣庄模拟)下列图片资料能见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展变化,有轨电车属于中国近代交通方面的变化,①符合题意;轮船属于中国近代交通方面的变化,方便了人们的出行,②符合题意;汽车属于中国近代交通方面的变化,③符合题意;辫子陆续剪掉,属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历史课程第一次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呈现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蒙学堂四年,小学堂六年,均学习中国史;中学堂四年,学习外国史。这反映了(  )
[A]教育课程的革新 [B]科举制度的废除
[C]新式学堂的初建 [D]高等学府的设置

A [材料反映了教育课程的革新,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无关,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课程的革新,不是新式学堂的初建、高等学府的设置,排除C、D两项。]
11.(2024·东昌府模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如下改革:革除了“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礼,规定民间普通人互称“先生”或“君”。这体现了中华民国(  )
[A]鼓励个性解放 [B]提倡女子教育
[C]提倡平等观念 [D]保护人民财产

C [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C项正确。]
12.1897年,商务印书馆由多人集资创办,初期以印刷商业簿册报表为主,后来主要业务转为出版新式教科书、英文读本、英汉辞典等工具书、西方学术著作,兼及古籍、科技著作、文学作品和期刊。由此可知,这一转变(  )
[A]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B]推动近代第一批新式学校兴办
[C]方便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D]表明企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A [根据材料可知,商务印书馆后来印发的工具书和西方著作,极大地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
13.伴随着260万名翻身农民参军参战,上千万名农民投入支援前线的行动,不仅决定战争最终胜利的大局,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解放战争”,而且从根本上瓦解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经济基础。材料叙述的是(  )
[A]重庆谈判的结果 [B]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
[C]渡江战役的过程 [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

D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材料叙述的是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D项正确。]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由48.4万余枚增至128.4万余枚,增长157.9%;织布机由2 016台增至5 825台,增长188.9%。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C]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D]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D项正确。]
15.历史纪录片承担着探究历史,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如果要拍摄与中国近代社会相关的纪录片,下面素材可用于拍摄(  )
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废止跪拜;严禁鸦片、禁止赌博
[A]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B]推翻清王朝的斗争
[C]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社会生活习俗变迁

D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社会生活习俗变迁,D项正确。]
16.(2024·丰台一模)年画《海上第一名园》再现了近代上海张园的街景(如图),有西式拱形玻璃窗的中式建筑,穿着传统服装却手持西式洋伞的女性及高高架起的电线与路灯。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年画创作题材保守陈旧
[B]呈现新旧并呈的社会风貌
[C]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
[D]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遍中国

B [根据材料“有西式拱形玻璃窗的中式建筑,穿着传统服装却手持西式洋伞的女性及高高架起的电线与路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画中的中式建筑和西式玻璃窗、传统服装与西式洋伞、传统的街道与现代的电线和路灯,都展现了新旧交织、中西并存的景象,B项正确。]
17.报刊媒体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折射出清晰而独特的近代中国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近代报刊业是以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而传入中国。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二 《申报》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在“报业巨子”史量才的经营下,成为中国第一大报。《申报》刊载内容涵盖国内外重大事件、时事评论、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可谓巨细靡遗,涓流汇海。因此《申报》有着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之称。
材料三 近代中国报刊以大量史料批判封建糟粕,以传播“新观念”为主要内容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时务报》曾多次刊登呼吁男女平等的文章,通过思想宣传与舆论造势服务于女性解放斗争,主要表现在“戒缠足”与“兴女学”两个方面。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不变法之害》一文,就国家封闭、群众思想禁锢的现实困境进行尖锐指责,并呼吁采取办学堂、废科举、广开学会等措施。这种“兴人才”的主张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摘编自侯杰、刘文慧《报刊媒体与近代中国社会
——以文史资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报刊出现和发展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申报》的特点及地位。(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报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3分)
[答案]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政府政策的调整;先进人物的推动。
(2)特点:发行时间长,报道内容广泛。地位:《申报》是近代中国第一大报。
(3)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促进中国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8.(2024·济宁中考)艺术创作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对如图漫画《重点攻势》创作意图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嘲讽国民党进攻意图破产
[B]提醒人们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C]呼吁解放军重点进攻南京
[D]欢呼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

A [根据材料“《重点攻势》”并结合漫画信息可知,漫画中代表着国民党蒋介石的重点攻势被以刘邓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强力打击,这体现了蒋介石的重点攻势破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但都被我军打退,A项正确。]
19.(2024·菏泽中考)毛泽东说:“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这说明土地改革(  )
[A]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使农村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C]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A [由材料“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A项正确。]
20.(2023·菏泽中考)东北地区曾涌现出大量的革命歌曲,如《斗争蒋介石》《撵走美国狼》《民主联军战歌》《翻身五更》等。这些歌曲最有可能流行于(  )
[A]1924—1927年 [B]1927—1936年
[C]1937—1945年 [D]1946—1949年

D [《斗争蒋介石》反映的是国共内战,《撵走美国狼》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援助国民党,《民主联军战歌》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人民自治军”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翻身五更》反映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综上所述,题干所涉歌曲最可能流行于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
21.(2022·菏泽中考)这次战役“大约有55万国民党军队被消灭。国民党的失败意味着共产党打开了通往南方的道路,也意味着国共双方和谈的条件将由共产党说了算”。该战役是(  )
[A]孟良崮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C [根据材料“大约有55万国民党军队被消灭。国民党的失败意味着共产党打开了通往南方的道路,也意味着国共双方和谈的条件将由共产党说了算”可知,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意味着共产党打开了通往南方的道路,C项正确。]
22.(2024·临沂中考)“淮海战役已化作强大的精神力量融入人们的血脉中,现在,当遇到超级难啃的‘骨头’,‘打一场淮海战役’已成百姓惯用的口头禅。”(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2月9日)人们惯用这句“口头禅”的主要原因是(  )
[A]淮海战役规模大、战斗激烈、战果辉煌
[B]淮海战役由中原、华东野战军共同发起
[C]淮海战役的广大作战区域以徐州为中心
[D]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战果之辉煌,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不仅体现在战役本身,更体现在它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精神上。因此,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淮海战役,用“打一场淮海战役”来激励自己或他人,A项正确。]
23.(2024·枣庄中考)“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此语出自清末状元实业家(  )
[A]卢作孚 [B]张謇
[C]詹天佑 [D]侯德榜

B [根据材料“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张謇所说。张謇是1894年科举考试的状元,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被誉为状元实业家,B项正确。]
24.(2024·济宁中考)1913—1920年,中国厂矿数增加152%,资本额增加51.3%,增速较快。其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兴办近代厂矿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国内政局十分稳定

B [依据材料可知,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与题干时间“1913—1920年”不符,排除A项;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13—1920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国内环境并不十分稳定,排除D项。]
25.(2024·济宁中考)“凡我同胞,允宜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发出上述通告的应是(  )
[A]定都天京后的太平天国 [B]戊戌变法时期的满清政府
[C]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D]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

C [由题干“允宜除旧染之污”“去辫”“有不遵者,以违法论”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主张革除社会陋习,颁布“剪辫令”,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C项正确。]
26.(2023·济宁中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列强有权在中国投资设厂,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门户洞开,随即列强掀起了在华设厂办矿的高潮。针对这一危机,张謇呼吁(  )
[A]“闭关锁国” [B]“公车上书”
[C]“扶清灭洋” [D]“实业救国”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外国人在华办厂开矿的局面,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实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D项正确。]
27.(2023·济宁中考)1882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由此可见当时(  )
[A]政府禁止使用电灯 [B]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C]上海科技领先世界 [D]城市生活没有变化

B [根据题干“1882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可知,当时上海出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B项正确。]
28.(2022·济宁中考)1895—1913年,中国新建工矿企业中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达549家,增速较快。其主要原因是(  )
[A]新式教育发展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政府政策推动 [D]国内社会环境稳定

C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新式教育发展,排除A项;1914年一战爆发,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1895—1913年中国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社会环境并不稳定,排除D项。]
29.(2023·临沂中考)下图所示的工厂是创办于清末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2018年1月27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11月15日,列入“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该企业(  )
[A]创办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
[B]在1914—1918年发展受挫
[C]是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代表
[D]属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

D [根据题干“创办于清末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大生纱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生纱厂是张謇于清末(1895年)创办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属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D项正确;大生纱厂创办于1895年,不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排除A项;1914—1918年即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排除B项;大生纱厂属于轻工业,排除C项。]
30.(2022·临沂中考)下图是一位初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搜集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出该探究学习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B]近代中国新式报纸的发展
[C]中国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D]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B [这位学生搜集的资料都与中国近代的报纸有关,说明主题应该是近代中国新式报纸的发展,B项正确。]第十四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任务目标达成
提示:(1)法律依据: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制度: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关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他们努力发展生产,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他们成为决定淮海战役最大的、源源不断的力量,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2)战役:辽沈战役。
部队:东北野战军。
解放华北的战役: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3)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历史事件: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
任务二
任务目标达成
提示:(1)逐步上升。
(2)应对一: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展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应对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带有盲目排外色彩,不利于中国社会进步。
应对三:以张謇为代表兴起的“实业救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
(3)变化:进口量总体减少,出口量总体增加;中国面粉外销处于“出超”。
外部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任务一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什么?解放区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何时?该事件有何影响?
3.辽沈战役爆发于何时?指挥者是谁?影响是什么?淮海战役是何时发生的?哪些人指挥的?有什么影响?平津战役在何时爆发?指挥者是哪些人?有何历史意义?
4.三大战役的意义是什么?南京是何时解放的?与其有关的战役是什么?南京解放有什么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是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决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基本摧毁了在战争初期远超自己的对手,这是各方都没有预料到的。单从军事的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战术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但归根结底,人心向背决定了战争胜负。
(1)如图所示历史现象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从此,解放区废除了哪一土地制度?这一运动与史料二的战争有何关系?
(2)“三大战役”的起点是哪一战役?这次战役的主力作战部队是哪一支部队?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和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役分别是什么?
(3)史料二中“解放军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取得了哪一战争的胜利?揭开这场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依据史料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对象发生了怎样的阶段性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由国民革命时期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到国共对立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反抗日本侵略者,最后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
主要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任务二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是何时?状元实业家是谁?其救国主张是什么?创办了什么企业?
2.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哪些著名的企业家?
3.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原因是什么?
4.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改称呼发生在何时?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史料一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史料二 随着洋货的日益冲击,财富不断外流,为此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做出不同应对。
代表言论 代表人物、口号 具体举措及影响
应对一 西洋……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曾国藩、李鸿章口号:“自强”“求富” 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 300万两白银
应对二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人物:赵三多口号:“扶清灭洋” (团民)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
应对三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人物:张謇口号:“实业救国” (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史料三 近代中国面粉国内外运销数量(单位:万担)
年份 进口 出口 出超(+)入超(-)
1913 259.68 11.95 -247.73
1915 17.74 19.66 +1.92
1917 67.88 79.80 +11.92
1919 27.13 269.43 +242.30
注:“出超”:即“输出超过”的简称,又称“贸易顺差”“贸易黑字”“贸易盈余”,与“入超”相对,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出口货物的总值”超过“进口货物的总值”,抑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一季或一月)内“出口商品总值”大于“进口商品总值”的差额。“入超”:即“输入超过”的简称,又称“贸易逆差”“贸易赤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一季或一月)内“出口商品总值”小于“进口商品总值”的差额。
(1)根据史料一,概括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的英国产品总值的发展趋势。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应对举措,对其进行评价。
(3)史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面粉的进出口量发生什么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中国人民革命的影响,如辛亥革命大力改革和倡导新的社会生活习俗。
(3)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4)中国人民的适应性和创新的结果。
1.比较西安谈判和重庆谈判
项目 西安谈判 重庆谈判
时间 1936年12月 1945年8月
中国共产党代表 周恩来等 毛泽东、周恩来等
结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落实情况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相同点 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
2.人民解放战争
项目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南京政权覆亡
时间 1946.6—1947.6 1947.6—1948.9 1948.9—1949.1 1949.4
概况 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结果 ①中国共产党以运动战为主,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②中国共产党转战陕北,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胜利 原因 ①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②经济上:解放区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国统区经济崩溃 ③军事上: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④民心上:人心所向是关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